学术投稿

一氧化氮参与铁负荷肾小管细胞毒作用的机制及其防治

裘莲群;吴兆龙;许迅辉

关键词:细胞毒作用, 一氧化氮, 氧自由基, 肾近端小管细胞
摘要: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参与铁负荷肾小管细胞毒作用的可能机制,评价氧自由基清除剂在铁肾小管细胞毒中的防治作用及其与NO的关系.方法在建立原代鼠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培养体系的基础上,以孵育液中NO2-产量(Griess反应)和小管细胞乳酸脱氢酶(LDH)释放率改变为线索,比较不同剂量铁剂、各氧自由基清除剂、L精氨酸(L-Arg)和CO合成酶抑制剂,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分别作用12h后在非脂多糖(LIS)组和LPS组(10μg/ml)中对小管细胞毒作用及与NO代谢的影响;同时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不同剂量铁剂与LPS的联用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的表达改变.结果NTA-Fe可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同步增加LDH释放(P<0.001)及孵育液中NO2-的产量(P<0.001);但在LPS组中细胞毒作用的增加(P<0.001)并不伴随N02-的明显改变(P>0.05).LPS诱导的iNOS转录上调可为NTA-Fe增强,但仅限于500μmol/L(P<0.01).在LPS组中,加入L-精氨酸及不同剂量L-NAME可分别加重和缓解铁的细胞毒作用;然而,L-NAME的防护作用在铁剂组中并不明显;OH清除剂可防护铁的毒作用(P<0.001),但NO2-水平的相应下降仅见于二甲基硫脲(DMTU)作用的LPS组中(P<0.05).结论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NO可促进NTA-Fe的细胞毒作用;一定浓度范围内铁可增强LPS诱导的iNOS转录上调;OH是NTA-Fe细胞毒作用的主要介质;NO的参与很可能是通过与O2-和H2O2的相互作用及促进Fenton反应,生成高反应活性的OH及或ONOO-.
中华肾脏病杂志相关文献
  • 肾病综合征患儿细胞免疫功能和细胞因子测定

    我们检测了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患儿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T淋巴细胞,并探讨它们相互关系.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钟志敏;陈蕃;冯泰宝;于力;卓美瑛;杨小苏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血液灌流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中间综合征的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中间综合征(IMS)患者血中有机磷的清除作用及临床疗效.方法20例IMS患者随机分为灌流组和非灌流组.灌流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除用解磷定外,同时予以血液灌流治疗,并用固相萃取技术进行色谱定量分析灌流前后患者血中有机磷含量.非灌流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单用解磷定.通过观察灌流前后血中有机磷含量的变化、存活率、IMS病程及呼吸肌麻痹发生率4项指标来判断血液灌流的临床疗效.结果灌流组存活率100%,显著优于非灌流组(30%,P<0.01).IMS病程明显短于非灌流组(P<0.05).血液灌流后无一例发生呼吸肌麻痹,非灌流组均出现呼吸肌麻痹.8例血液灌流2h有机磷清除率为100%,2例灌流1h清除率分别为80.1%和65.5%.结论血液灌流能有效清除体内有机磷.血液灌流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中间综合征疗效显著.

    作者:于笑霞;王立新;吕增禄;胡春华;马金荣;田俊阁;李文东;芦洁荷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黄芪注射液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尿蛋白的临床观察

    我们于1997年1月至1999年3月应用黄芪注射液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以探讨其治疗作用.

    作者:罗伟文;陈向前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颗粒膜蛋白的表达与狼疮肾炎的关系研究

    目的了解血浆黏附分子颗粒膜蛋白(GMP-140)水平及其在肾组织的表达与狼疮肾炎(LN)活动、肾脏病理及肾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GMP-140水平,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正常肾和狼疮肾组织GMP-140表达.结果LN患者较正常人以及活动LN较非活动LN,血GMP-140水平显著升高;LN肾组织GMP-140表达较正常肾组织明显增强,且狼疮肾组织GMP-140+细胞数与血浆GMP-140水平和狼疮肾活动指数明显正相关,与肾脏病理和功能损害有一定相关关系.结论GMP-140在介导LN中起重要作用,其血浆水平或肾组织表达水平可作为反映LN活动和进行性肾损害的指标.

    作者:董光富;叶任高;李幼姬;汪涛;余学清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终末糖基化产物在尿毒症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血管壁和腹膜上的表达

    目的检测终末糖基化产物(AGEs)在尿毒症患者血中的水平及在血管壁和腹膜上的表达及探讨其可能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法(EUSA)检测尿毒症患者血中AGEs的水平;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血液透析患者检测其血管壁上AGEs的表达,及腹膜透析患者腹膜上AGEs和层粘蛋白(laminin)的表达.结果尿毒症患者血中AGEs水平明显高于肾功能正常者,且各种透析治疗均不能地降低患者体内AGEs水平.AGEs在血液透析患者血管壁有明显沉积;行腹膜透析一段时间后腹膜AGEs及laminin的表达也明显升高,两者呈明显正相关,且与腹透时间也有相关性.结论血中高浓度的AGEs及其在血管壁的沉积可能与尿毒症患者心血管并发症有关;腹膜透析患者腹膜上AGEs及laminin沉积可能是腹膜硬化及失超滤的原因之一.

    作者:陆福明;顾亢霞;郭晓敏;杨海春;黄宇峰;林善锬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血液净化疗法抢救低龄危重患儿25例

    我院从1992年起采用血液净化疗法抢救5个月至7岁危重患儿25例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余建莉;蔡定邦;李汉桐;伍锦泉;严智先;刘秀英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氯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肾脏保护作用的探讨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球病变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观察氯沙坦对糖尿病鼠肾血流量、肾脏体积及尿蛋白排泄的影响,以及对血、肾组织局部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转化生长因子-β(TGP-β1)含量的影响.结果氯沙坦可降低尿白蛋白、β2,微球蛋白(β2-m)排泄率,肌酐清除率(Ccr)及阻遏早期肾小球肥大,且不同程度降低肾组织局部NO、ET含量,大剂量氯沙坦还能降低尿液中TGP-β1含量.结论氯沙坦对糖尿病肾脏有保护作用,此作用可能与氯沙坦降低肾组织局部NO、ET及TCF-β1水平有关.

    作者:卢筱华;冯烈;许敏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汉防己甲素、川芎嗪和苦杏仁甙对人肾成纤维细胞的影响

    目的观察汉防己甲素、川芎嗪和苦杏仁甙3种中药成分对人肾成纤维细胞(KFB)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法、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流式细胞仪、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汉防己甲素、川芎嗪、苦杏仁甙对人KFB分泌的Ⅰ型胶原酶活性、人KFB增殖、凋亡、Ⅰ型胶原表达的影响.结果汉防己甲素、川芎嗪、苦杏仁甙3种中药提取成分在各自的佳浓度范围和作用时间内均能提高人胎KFB分泌的Ⅰ型胶原酶活性、抑制人胎KFB增殖和Ⅰ型胶原的表达、促进人胎KFB凋亡.结论汉防己甲素、川芎嗪、苦杏仁甙在预防及逆转肾间质纤维化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屈燧林;方勤;陈高翔;王志惠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骨调素反义RNA在培养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表达

    骨调素(osteopontin,OPN)是含精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RGD)三肽序列(黏附分子结构)的高度酸性的磷酸化分泌性糖蛋白,是很强的巨噬细胞化学趋化和黏附分子.在许多与肾小管间质炎症损伤和纤维化有关的实验动物模型中,肾小管上皮细胞均有OPN的过度表达,巨噬细胞浸润均发生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过度表达OPN的区域,肾小管上皮细胞OPN的过度表达与巨噬细胞局部浸润的密切相关性,表明OPN是介导巨噬细胞在肾小管浸润并导致炎症损伤和纤维化发生和发展的关键细胞因子.因此,如能阻断肾小管上皮细胞OPN的过度表达,就有可能减少巨噬细胞的局部浸润,延缓肾小管间质炎症损伤和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反义RNA是与mRNA互补的核苷酸片段,能通过配对碱基间氢键的作用在基因水平上抑制目的基因的表达.

    作者:陈永雄;黄凌虹;余学清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透析相关性淀粉样变骨、关节病变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透析相关性淀粉样变(DRA)是长期透析患者的致残性并发症:国外报道[1]透析超过7年的患者中其发生率高达60%.国内以往对这一并发症的报道甚少,但随着透析疗法的普及和长期生存者数量的增加,DRA也将成为影响我国透析患者康复率的重要因素.据我院透析中心的调查,透析超过5年的患者中50%有DRA的证据.

    作者:侯凡凡;张训;周展眉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血液透析患者25年统计资料分析

    我院从1974年开始血液透析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至今已25年余,现将有关统计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季大玺;谢红浪;徐斌;任冰;刘芸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上网看摘要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血液透析患者血清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前有研究发现血液透析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水平较正常人增高,并与遗传因素相关.我们就血液透析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研究,以期发现国内血液透析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发病特征.

    作者:韩庆烽;郑丹侠;范敏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活性维生素D3对血液透析患者腰椎骨密度的影响

    我们采用先进的单能定量CT(QCT)测量了30例长期口服小剂量阿法D3血液透析患者腰椎的骨密度,以观察该类患者骨密度的状态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作者:尹连芳;陈峰;高民;刘菀花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营养不良-炎症-脉粥样硬化综合征

    透析疗法(包括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是目前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尽管在过去30多年中,透析疗法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仍明显低于正常人,患者的合并症及病死率仍很高.许多因素与透析患者的高病死率有关,如高龄、心血管合并症、糖尿病、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感染等,透析患者约50%死于心血管疾病,其次是死于感染,约占15%[1].

    作者:汪涛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医院获得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死危险因素分析调查

    医院获得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急肾衰)是感染、创伤、休克的严重后果之-[1].我们调查了1991~1996年监护室(ICU)危重病患者,分析医院获得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病死相关危险因素,以探讨急肾衰治疗的临床对策.

    作者:邱海波;周韶霞;刘大为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在多器官疾病综合征的应用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对急性肾功能衰竭有肯定的疗效,我们用CRRT来治疗急危重症多器官疾病综合征(MODS),亦取得相当满意的成绩.

    作者:卢智;何衍高;覃丹平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透析膜对血液透析患者外周血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的影响

    目的研究不同透析膜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外周血转化生长因子β1(TGP-β1)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的影响.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长期用铜仿膜(CU)和聚砜膜(PSU)透析患者外周血TGF-β1及MCP-1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50.2±5.7)ng/ml]相比,CU[(82.9±9.8)ng/ml]和P5U[(65.5±9.2)ng/ml]透析患者外周血TGF-β1水平明显增加(P<0.01,P<0.05),但PSU组与CU组相比,外周血TGF-β1水平明显下降(P<0.05).MHD患者外周血MCP-1水平也有所增加,其中PSU组[(72.2±5.3)pg/ml]与对照组[(56.4±7.8)ng/ml]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另外,CU与PSU组内TGF-β1与MCP-1水平之间均呈明显负相关(r=-0.5425与-0.4562,P均<0.05).结论MHD可增加尿毒症患者TGF-β1与MCP-1水平,但透析膜类型对它们的影响有所不同.

    作者:顾勇;吴永贵;周江华;李铭新;林善锬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低分子肝素对血液透析患者脂质代谢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长期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为期1年的长期开放、随机对照的方法,选择35例无明显出血倾向的尿毒症患者,随机分成普通肝素(UFH)组(13例)及低分子肝素(LMWH)组(22例),于透前分别按个体剂量给予普通肝素及低分子肝素钠动脉血路端注射,并在治疗前、治疗后6月及12月检测血脂、脂蛋白、载脂蛋白水平及脂酶活性.结果(1)两治疗组透析前血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脂蛋白(Lp)(a)和载脂蛋白B(apo-B)水平均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水平及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脂蛋白脂酶(LPL)活性较对照组低(P<0.05).(2)LMWH组随透析时间延长,LPL、LCAT逐渐升高,TG逐渐降低,而VLDL-c、LDL-c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但与UFH组相比显著降低.结论长期使用LMWH代替普通肝素抗凝,不加重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脂质代谢障碍,并能部分缓解已存在的脂质代谢异常.

    作者:袁伟杰;湛冯岚;张小瑛;苏红;程杰;张国兆;崔若兰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西安地区血液透析患者与职业献血员感染输血传播性病毒相关分析

    输血传播性病毒(transfusion transmitted virus, TTV)是Nishizawa1997年首次报道的主要经输血传播的新型肝炎相关病毒. 目前由于经济条件所限,血液透析(血透)患者尚不能做到全部耗材的1次性使用和专人专机,及因肾性贫血需经常输血,从而使血透患者感染TFV的机会明显增大.我们检测了西安地区血透患者与职业献血员TYV感染的情况,并对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作者:孙脊峰;傅恩清;焦凯;李占亭;扬洁;郑义;张桂林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中华肾脏病杂志

中华肾脏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