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皮瓣移植修复小腿创伤性软组织缺损78例

龙绍华;文海发;林志铭;邓天亮;周开良

关键词:皮瓣, 移植修复, 小腿
摘要: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应用复合皮瓣修复足部皮肤组织缺损

    目的报道应用带骨膜和神经的小腿动脉复合皮瓣及非主干血管皮瓣修复足部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临床应用23例,其中采用带胫骨骨膜的复合皮瓣修复10例,应用背阔肌皮瓣移植修复2例,应用足底内侧逆行岛状皮瓣移植修复4例,应用带腓肠神经和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植修复7例. 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有3例皮瓣远端表层发生部分坏死,经换药创面愈合.随访3个月~4年,骨折骨性愈合,足外形美观,可负重行走.术后2个月足部皮瓣有感觉恢复. 结论采用带骨膜的复合皮瓣,及多种非主干血管皮瓣修复足部皮肤缺损,损伤小,手术操作简便,术后足部外形好,有感觉,可恢复足行走功能.

    作者:左中男;李斌;杜学亮;杜永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第一掌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修复拇指远端皮肤缺损

    目的报道第一掌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修复拇指远端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与体会. 方法应用第一掌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拇指远端皮肤缺损23例. 结果术后20例完全成活,3例因静脉回流障碍而部分坏死. 结论第一掌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易切取、损伤小,不牺牲主干动脉,供区多可直接闭合,是修复拇指远端特别是桡侧皮肤缺损的良好方法.

    作者:黄河;吴迪;王义平;张国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以外踝前血管为蒂胫骨远端前外侧骨膜瓣移位术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外踝前血管胫骨远端前外侧骨膜瓣移位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年下肢标本,观测外踝前动脉的起源、走行、骨膜支及与腓动脉穿支降支的吻合关系. 结果外踝前动脉有1~2支,起点在外踝尖上(1.1±0.4)cm,起始外径(1.6±0.4)cm,沿途发1~3支,外径为(0.4~0.8)mm的骨膜支分布胫骨远端外侧.腓动脉穿支起点在外踝尖上(5.6±0.5 cm),降支循外踝的前外侧下行,沿途向两侧发出2~6支外径为0.5~1.0 mm的骨膜支滋养胫骨远端前外侧和外踝.两者吻合部位在外踝尖上(1.7±0.6)cm,距外踝前动脉起点外侧(2.5±0.6)cm.吻合后动脉经趾短伸肌后部,沿腓骨短肌腱的前缘前行,终支与跗外侧动脉、跟外侧动脉相吻合. 结论以外踝前血管为蒂的胫骨远端前外侧骨膜瓣,可移位用于修复距骨颈骨折和距骨体缺血性坏死.

    作者:张发惠;陈振光;郑和平;谢昀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带血管蒂的微型岛状皮瓣急诊修复手指皮肤缺损

    作者:徐跃根;卢厚微;吴可沁;杨东方;沈卫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BMP-2重组腺病毒转染肌源细胞体内外成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经重组腺病毒(Ad-BMP-2)转染的肌源细胞(muscle-derived cells)可否表达骨形成发生蛋白-2(BMP-2)及其体内外的成骨作用. 方法 Ad-BMP-2在体外转染肌源细胞后回植体内,观察其转归及成骨活性. 结果经Ad-BMP-2转染的肌源细胞中有BMP-2的表达,该细胞中有碱性磷酸酶、培养基中有骨钙素的存在,细胞植入体内后可诱导成骨. 结论经Ad-BMP-2转染的肌源细胞在生物体内外均具有骨诱导活性.

    作者:韩剑锋;林欣;王立春;刘建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不同类型前臂皮瓣在修复手部创面中的应用

    作者:李永军;路新民;李镔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颈动脉损伤二例报告

    例1 女,23岁,被刀刺伤颈部、双季肋部、双肩及双上臂15 min急诊入院.检查:神志恍惚,精神差,贫血貌,血压60/30 mmHg,心率130次/min.右颈部可见2处1.5 cm长伤口,右耳后、喉结下各有1 cm长伤口,左右季肋部各有1.5 cm长伤口,双肩及双上臂各有6~7处1.5 cm长伤口.入院后立即补液,配血,急送手术室探查.

    作者:许守祥;戴学国;曲军杰;周百岁;于晓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逆行岛状皮瓣临床应用失败原因分析及技术改进

    目的分析逆行岛状皮瓣临床应用失败的原因并提出改进的方法. 方法 1994年7月至2003年5月,临床应用逆行岛状皮瓣160例.对其中15例手术失败者进行了分析. 结果静脉回流障碍是引起逆行岛状皮瓣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9例),其中,皮瓣完全坏死5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4例;皮瓣的蒂部扭转或受压是术后皮瓣坏死的另一重要原因(3例). 结论吻合皮瓣远端浅静脉可改善逆行皮瓣的静脉回流,切断并结扎皮瓣蒂部浅静脉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仅依靠逆行岛状皮瓣蒂部的两条伴行静脉能够保证皮瓣的静脉回流.

    作者:王华柱;赵建勇;刘志波;张植生;吴海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坚持办刊宗旨更上一个新台阶

    岁月嬗递,光阴荏苒.<中华显微外科杂志>自1978年8月创刊至今,已经历28个春秋.在这期间经过全体编委和编辑部人员的勤奋工作和无私奉献,<中华显微外科杂志>无论从学术水平、编辑质量还是印刷质量都得到明显的提高,在介绍国内外显微外科领域的科研成果、临床技术及疑难病例治疗等方面,为广大读者和作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本刊一贯坚持办刊宗旨,探寻显微外科学科发展趋势,交流和推广显微外科领域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技术、新材料、新经验和新信息,导向和促进我国显微外科事业的不断发展,在进一步提高我国显微外科在国际上的学术水平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使我国显微外科专业技术在世界上继续保持领先地位[1].多年来,本刊的工作得到国内外同行们的广泛支持和赞许,读者日众.

    作者:庞水发;汪华侨;刘小林;常湘珍;杨晓玲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影响岩尖脑膜瘤显微切除的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岩尖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效果及分析手术未能全切除的原因. 方法对24例经显微手术治疗的岩尖脑膜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中所见,把它分为两型:Ⅰ型:肿瘤侵入海绵窦内;Ⅱ型:肿瘤未侵及海绵窦. 结果Ⅰ型肿瘤16例,全切除11例,近全切除5例,其中4例为海绵窦内残留;Ⅱ型8例,全切除5例,近全切除3例.本组岩尖脑膜瘤侵及海绵窦的发生率为66.7%. 结论岩尖脑膜瘤侵及海绵窦的发生率很高,是引起手术不能全切及手术并发症的一个重要原因.保证重要血管、神经功能完整的基础上尽量全切除肿瘤.

    作者:吴哲褒;于春江;诸葛启钏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应用颞顶筋膜瓣耳再造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目的通过耳颞区的显微解剖学研究,阐明带蒂颞顶筋膜组织瓣一期耳再造的解剖学基础. 方法选用12具乳胶灌注、10%福尔马林固定的新鲜颞区标本,分层进行显微解剖观察,精确记录颞顶筋膜的血管神经分布. 结果颞区筋膜分三层,颞顶筋膜组织是SMAS筋膜的一部分,帽状腱膜是颞浅筋膜的向上延伸.耳颞区筋膜有颞浅动脉、耳后动脉及其丰富的吻合支形成的血管网供血. 结论颞顶筋膜具有恒定的血管、感觉神经分布,一期耳再造的修复,为保证耳再造的良好覆盖,需要在颞融合线处保证颞浅筋膜与颞中筋膜的完整连续.对于全耳再造需要部分耳后筋膜的参与.

    作者:方建蔺;齐向东;时锋;邹丽剑;戴传昌;祁佐良;钟世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组织瓣联合移植在四肢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作者:滕云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应用吻合血管的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

    目的探讨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所致颌面部组织缺损的修复手段. 方法对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行死骨扩大切除术,同期用吻合血管的骨肌(皮)瓣移植修复颌面部组织缺损.共有髂骨肌皮瓣9例、髂骨肌瓣串联前臂皮瓣5例、腓骨肌皮瓣5例以及腓骨肌瓣串联前臂皮瓣1例修复20例下颌骨骨坏死. 结果临床随访1~5年,除1例髂骨肌皮瓣坏死外其余均正常成活.吻合血管的骨肌皮瓣移植成功率达95%. 结论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应行死骨扩大切除术,同期用吻合血管的骨肌(皮)瓣移植可以有效修复手术所致的颌面部组织缺损.

    作者:殷学民;邱蔚六;张陈平;竺涵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人造血管移植治疗四肢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应用人造血管移植治疗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方法及临床效果. 方法 1994-2004年救治四肢创伤性假性动脉瘤42例,其中应用显微外科技术,采用人造血管治疗移植修复2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 结果采用人造血管移植的25例血管通畅良好,全部保住肢体,但其中1例因入院前肢体缺血时间较长,造成部分肌肉坏死出现一定的功能障碍. 结论对四肢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治疗,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相应的针对性处理,采用人造血管移植治疗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谭新东;谢伟勇;戴飞;卢仕良;汤拥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带血管神经蒂肌瓣重建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的研究进展

    肌瓣带蒂转移或游离移植不仅可应用于创面缺损的覆盖、外形的重建,有收缩能力的肌瓣还被广泛应用于瘫痪肌肉的动力功能重建.除了骨科临床常用的四肢动力功能重建外,还被探索应用于外科其它领域的功能重建.如Acker[1]报道的背阔肌心肌成形术(cardiomyoplasty)、Perez-Abadia等[2]报道的股薄肌成形术(graciloplasty)以及Baeten等[3]报道的动力性股薄肌成形术(dynamic graciloplasty)等,Stremel[4]将其统称为动力性肌成形术(dynamic myoplasty).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是截瘫患者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5].近10年来,一些学者探索用肌瓣对驰缓性膀胱进行逼尿肌动力功能重建,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称为逼尿肌肌成形术(detrusor myoplasty).本文就此领域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诗波;侯春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跟外侧动脉皮瓣在跟骨骨折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苗卫东;王明君;曹湘豫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脑桥小脑角病变

    目的探索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脑桥小脑角病变的实用性及其优势. 方法对38例脑桥小脑角病变采取乙状窦后入路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 结果 10例听神经瘤全切并面神经保留,22例胆脂瘤及1例脑膜瘤全切除,5例三叉神经痛术后发作性疼痛消失.无术后并发症及死亡. 结论经乙状窦后入路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脑桥小脑角病变,有利于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手术危险性.

    作者:刘玉光;吴承远;杨扬;苏万东;王云彦;李新钢;李刚;朱树干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显微支撑喉镜下利用微波治疗早期声门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对早期声门癌患者采用显微支撑喉镜下利用微波治疗方法,达到既可切除肿瘤又可保留器官功能的双重效果. 方法在显微支撑喉镜下,利用微波针状辐射器插入肿瘤组织周围,连同其周围部分正常组织进行凝固治疗. 结果临床51例中,其中治愈48例,术后2年复发3例,复发的病例经再次在显微支撑喉镜下微波治疗加放疗后无再复发. 结论显微支撑喉镜下利用微波治疗早期声门癌,损伤小,术后喉功能恢复良好,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廖艳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显微神经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舌咽神经痛三例

    舌咽神经痛在临床上并不多见,它与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统称为痉挛性疼痛,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临床上表现主要为舌根部电击样抽痛,初可偶尔发作一、二次,数月至数年后发作次数逐渐增多,以至每日发作数次.治疗方面分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在经保守治疗方法无效后,可考虑手术治疗.现结合我院3例舌咽神经痛的显微神经血管减压术进行讨论.

    作者:隋昕;李铎;夏文斌;代岩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裸鼠过渡异体甲状旁腺移植的初步报道

    目的探讨裸鼠过渡异体甲状旁腺移植的方法和效果. 方法取即死亡尸甲状旁腺,经深低温、60Co照射、裸鼠移植过渡等处理,治疗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症2例. 结果裸鼠过渡期10~15 d血清甲状旁腺分泌高,其中1例症状消失,效果为优,1例症状部分消失,效果为良. 结论裸鼠过渡异体甲状旁腺移植可以是治疗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症的的一种方法选择.

    作者:凌亚非;贝抗胜;吴义方;黄幸青;陈汉钦;钟延东;黄晓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