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启申;王拥军;周祥吉;田鲁峰;姚庆端;王刚
目的:为临床设计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用显微解剖和标本透明法研究37侧上肢标本前臂内侧皮神经解剖及其与贵要静脉的关系以及营养血管的来源、位置、口径、对皮神经的营养形式等。结果:前臂内侧皮神经全程由神经旁血管营养。神经旁血管由来源于肱动脉与尺动脉的皮肤动脉分支吻合形成。前臂内侧皮神经与贵要静脉在1 cm左右范围内伴行。结论:顺沿贵要静脉,可切取前臂内侧皮神经、神经旁血管或神经皮肤穿支动脉筋膜蒂皮瓣,可用于修复肘部、腕部等部位软组织缺损。
作者:王绥江;罗少军;郝新光;汤少明;吕端远;廖进民 刊期: 2000年第03期
鼻咽癌患者在接受大剂量的放射治疗后,如处理不当往往会引发放射性溃疡创面,难以处理且经久不愈,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作者自1987年以来应用斜方肌岛状肌皮瓣修复颈部放射溃疡创面3例,获得较好效果。本组男1例,女2例。年龄40~48岁。患者有鼻咽癌病史5~12年,经放射治疗后,颈部出现溃疡史1~3年。溃疡创面经常流脓性分泌物有1例,且并发颈静脉大出血。3例均经应用斜方肌岛状肌皮瓣得以修复。切取皮瓣面积小为10 cm×10 cm,大10 cm×18 cm。皮瓣全部成活,效果满意。
作者:劳宁生 刊期: 2000年第03期
1999年8月,我们对1例双侧睾丸完全离断施行睾丸再植术,成活一侧睾丸,而另一侧睾丸及阴囊皮肤发生坏死。现报道如下。患者男,20岁。因自残性双侧睾丸离断半小时而入院。检查:阴部损伤系锐器切割伤,双侧睾丸于精索远端约1.5 cm处完全离断,阴囊绝大部分皮肤及阴茎根腹侧少量皮肤已被完全切离,睾丸鞘膜完整,其中右侧睾丸与游离之阴囊皮肤相连,左侧睾丸处于完全游离状态,精索近侧断端位于腹股沟外环外约1.5 cm处。
作者:曹庆贤;李炳万;李大村;王金昌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例1 男性,12岁。高压电烧伤致左上臂前外侧软组织缺损26 cm×9 cm,肱骨外露。早期经多次植皮未能消灭创面。于伤后4个月设计左背阔肌皮瓣(29 cm×12 cm),转移覆盖左上臂创面,并将背阔肌远端肌肉缝于肘前肌肉断端重建屈肘功能。供区植中厚皮片。术后肌皮瓣完全成活。4年随访,外形及功能满意。例2 男性,11岁。左前臂电烧伤致屈侧软组织坏死。切除坏死组织后遗留23 cm×9 cm创面,于左背部设计上宽下窄的背阔肌肌皮瓣(25 cm×11cm)修复。供区胸背动、静脉分别与受区桡动、静脉和头静脉分支作端端吻合,供区植皮,术后经过顺利。2年随访,前臂外形及功能满意。
作者:衡代忠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我们于1998年1月始应用以桡神经浅支伴行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11例,皮瓣切取面积大6 cm×11 cm,小4 cm×5 cm,神经血管蒂长平均为8 cm,皮瓣全部存活,虎口区感觉麻木均有不同程度恢复。体会:皮瓣以鼻烟窝为旋转点,以鼻烟窝至肱骨外上髁连线为轴线,将桡神经浅支浅出处包含在皮瓣内,在中轴线上任意设计皮瓣,在神经及伴行血管两则应保留约1~1.5 cm宽的筋膜组织。
作者:武峰;杨玉增 刊期: 2000年第03期
院自1992~1999年共处理甲床外血管球瘤13例,全部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现就其临床表现特点及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作者:黄冬梅;迟江丽;苏颖;闫萍;叶志强;蔡道章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手桡侧大半(拇指、食指、中指连带第一掌骨部分)离断,拇指毁损无再植条件,临床并不少见,如何早期大限度地保留非失活组织及功能,大限度地修复和重建手部功能是临床治疗上较为复杂的问题。自1995年3月以来我们采用离断幸存的食指或中指移位再造拇指、重建手功能方法救治5例,取得满意的结果。
作者:夏英慧;张诚毅;吴健峰;张昀 刊期: 2000年第03期
1983~1998年,我院采用吻合血管的肩胛皮瓣和骨皮瓣移植,修复四肢骨和软组织缺损82例,完全成活73例,部分皮肤坏死2例,失败7例,经随访效果良好,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63例,女19例。年龄3岁~58岁,平均24岁。应用肩胛皮瓣移植修复软组织缺损70例,其中肘部2例,前臂3例,手腕9例,腘窝1例,小腿9例,足背踝部32例,足跟部12例,足底2例。创面8 cm×4 cm~28 cm×14 cm,肩胛皮瓣面积8.5 cm×4.5 cm~30 cm×15 cm。应用肩胛骨皮瓣移植修复骨和软组织缺损12例,其中第一跖骨伴足背皮肤缺损3例,胫骨下段伴皮肤缺损5例,第二掌骨伴皮肤缺损1例,桡骨下段伴皮肤缺损3例。骨缺损4 cm~7 cm,皮肤缺损14 cm× 8 cm~8cm×4 cm,肩胛骨瓣长4.5 cm~9 cm,皮瓣面积16 cm×9 cm~8 cm×5 cm。12例骨皮瓣完全成活,2~4个月X线摄片示骨折端骨痂生长。
作者:郑文忠;马国棣;郑季南;黄令坚;王森林;赵枫;方钧;陈昆;曹杰;刘爱刚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为了提高颅后窝实体性血管网织细胞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总结34例颅后窝实体性血管网织细胞瘤的诊断方式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34例肿瘤全切除29例,次全切除5例。手术后神经功能改善24例,加重6例,手术后死亡4例,死亡的病例均死于继发性脑干损伤。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后窝实体性血管网织细胞瘤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方法:。
作者:惠旭辉;游潮;毛伯镛;黄思庆;刘艳辉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患者男,31岁。1998年1月17日双手被切纸机切段致10指11节段完全离断,伤后8 h入院。检查:左手拇指分别于近节指骨基底及末节指甲近1/3以远斜行双段离断,有部分虎口皮肤连于拇指,右拇指自掌指关节处离断,关节面完整,双手示、中、环指于近节中段离断,双小指于近节远段离断,左手2~4指间有指蹼皮肤相连,右手1~4指间有虎口及指蹼皮肤相连。将断指暂时冷藏于冰箱,伤后10 h在双臂丛麻醉下行10指再植术,先行左手再植,对两断端不同组织由浅入深分别予以清创后,先行拇指末节“无血再植”,然后按流程作业式操作,5指同时再植,不缩短指骨进行骨骼内固定,同类组织同步修复,“8”字缝合指背伸肌腱、侧腱束,腱内缝合拇长屈肌腱及指深屈肌腱,用10-0缝合线采取任意定点单线牵引顺序转圈缝合法吻合静脉、动脉,吻合神经。
作者:周明武;赵东升;杨润功;李坤德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掌短肌皮瓣的应用解剖及临床应用掌短肌皮瓣修复拇指指腹缺损的效果。方法:选择30侧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观测掌短肌皮瓣的血供、神经分布;临床上对9例拇指指腹缺损的病例,应用吻合血管的掌短肌皮瓣进行修复。结果:掌短肌皮瓣的血供有4个来源:即尺动脉干、掌浅支的肌皮支和皮支、掌深支和小指尺侧固有动脉的肌皮支。其静脉回流为上述动脉的伴行静脉。感觉神经为尺神经浅支和尺神经的尺动脉支。临床9例拇指指腹缺损,应用掌短肌皮瓣进行修复全部成功。结论:掌短肌皮瓣质地与拇指指腹相似,血供丰富,可带感觉神经,是修复拇指较大面积缺损的供区之一。
作者:徐永清;李军;李主一;汪新明;钟世镇;徐达传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了解有关三叉神经根血液供应的详细解剖学资料,对进行桥小脑角区手术有重要的意义。有关三叉神经根血液供应,曾司鲁[1]、张致身[2]、Krisht[3]、马桦等[4]仅提及三叉神经节及根血液供应的来源,而对各动脉在神经根上的分布形式及神经根各个部分的血液供应均无报道。为给临床提供有关三叉神经根血液供应的解剖学资料,作者对三叉神经根的血液供应进行了观察。
作者:蒋吉英;窦寰宇;高培福;朱世杰;杨培花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为设计以骨间前血管腕背支为蒂的骨膜瓣移位手术的开展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选择30侧成人上肢标本,解剖观测骨间前血管腕背支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并在标本上模拟手术式设计。结果:背侧支在桡骨茎突上(6.6±1.4)cm起自于骨间前动脉,穿过骨间膜后发出尺、桡侧骨膜支到达尺、桡骨远端背份后,可分别形成骨膜(骨)瓣,主干贴骨间膜背份径直下行至桡骨茎突上(2.6士0.8)cm处分为内、外侧终支,分别与尺、桡动脉的腕背支相吻合。结论:以骨间前血管腕背支为蒂设计尺、桡骨膜(骨)瓣顺行移位可修复尺、桡骨中下段骨不连,逆行移位可修复舟骨、月骨骨不连及骨坏死。
作者:许卫红;林建华;朱维钦;郑和平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优选、优化载体是BMP临床应用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研究表明肌肉中的间充质细胞是骨骼外对BMP反应为敏感的组织细胞[1]。为了了解带血供肌瓣复合纤维蛋白粘合剂(Fibrin sealant,FS)能否作为BMP载体,本文旨在从组织学观察带血供肌瓣中植入FS/BMP复合物的变化规律。
作者:杨润功;裴国献;赵明;王会信;丁红梅;徐达传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我院自1996年以来,采用第一掌背动脉皮蒂顺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皮肤缺损10例11指。体会:切取皮瓣时蒂部带0.5~1.0 cm宽的皮肤,减少了血管、神经的损伤机会。皮蒂使隧道宽阔,有效地防止血管蒂扭曲、牵拉、受压等,提高皮瓣成活率。
作者:王国深;隋法昌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患者男性,27岁,因左前臂被玻璃刺伤急诊入院。检查发现左前臂中、下1/3交界处尺掌侧有两处3 cm和2 cm长的斜行伤口,手部尺神经支配区感觉消失,小鱼际肌、骨间肌及3、4蚓状肌麻痹,环、小指不能主动屈曲。腕关节处尺、桡动脉搏动正常。手术中发现:食指、中指指浅屈肌腱断裂,环指与小指指深、浅屈肌腱断裂,尺侧腕屈肌腱断裂,尺神经大部分断裂,尺神经位置正常但其周围未找到伴行的尺动、静脉。遂向腕部尺动脉搏动点延长切口,在近腕横纹处找到尺动、静脉。沿尺动、静脉向近端解剖,发现尺动脉在前臂走行于前侧正中,位置表浅,位于掌长肌与桡侧腕屈肌表面。
作者:王增涛;周海艇;郑有卯;申丰;吴道斌;张京红 刊期: 2000年第03期
复杂性眼外伤是常见致盲原因之一,可合并眼内异物存留、感染性眼内炎、外伤性白内障、玻璃体出血和视网膜脱离等改变,以往传统分次手术治疗,常常引起视功能严重损害,导致眼球萎缩。应用显微玻璃体手术一次性晶体、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异物摘除治疗22例(22眼),不仅保存了眼球,并且获得有用的视力,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张文兰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前我国断指再植无论数量还是成活率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然而再植的终目的旨在大限度地恢复指体的功能,因此断指再植术后的康复治疗已引起临床的普遍重视[1]。为探索系统化康复治疗措施对断指再植手功能恢复的影响,我们对1998年10月~1999年3月在我中心施行断指再植术的病例进行随访,按有否进行系统化全程康复治疗分为2组,分析比较,报道如下。
作者:陈淑琴;苏骅;赵冰;陈玉英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探索慢性骨髓炎大段骨早期摘除后骨缺损的一期修复效果。方法:胫骨慢性骨髓炎并大段骨清除后,作吻合血管腓骨移植一期予以重建18例;作炎性骨段切除,采用带血管蒂腓骨移位一期予以修复2例。结果:胫骨慢性骨髓炎在摘除大段死骨后应用吻合血管腓骨移植或带血管蒂腓骨移位重建。术后3~6个月见重建骨完全骨性愈合,邻近关节诸骨受累的炎症得到完全控制;修复肢体的功能与外形恢复令人满意。结论:对慢性骨髓炎所形成大段整块死骨在作病灶清除、大段死骨摘除同时,应用吻合血管或带血管腓骨一期予以重建,可改善受区血液循环,抑制炎症漫延,缩短了住院日与住院次数,也减少手术次数。
作者:刘兴炎;葛宝丰;甄平;高秋明;刘占宏;李旭升;王宏东 刊期: 200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