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背阔肌皮瓣修复小儿严重电烧伤伴骨外露创面二例

衡代忠

关键词:肌皮瓣修复, 高压电烧伤, 背阔肌肌皮瓣, 静脉, 供区, 屈肘功能, 创面, 软组织缺损, 软组织坏死, 背阔肌皮瓣, 中厚皮片, 植皮, 外形, 随访, 术后, 设计, 上臂, 前臂, 男性, 肌肉
摘要:例1 男性,12岁。高压电烧伤致左上臂前外侧软组织缺损26 cm×9 cm,肱骨外露。早期经多次植皮未能消灭创面。于伤后4个月设计左背阔肌皮瓣(29 cm×12 cm),转移覆盖左上臂创面,并将背阔肌远端肌肉缝于肘前肌肉断端重建屈肘功能。供区植中厚皮片。术后肌皮瓣完全成活。4年随访,外形及功能满意。例2 男性,11岁。左前臂电烧伤致屈侧软组织坏死。切除坏死组织后遗留23 cm×9 cm创面,于左背部设计上宽下窄的背阔肌肌皮瓣(25 cm×11cm)修复。供区胸背动、静脉分别与受区桡动、静脉和头静脉分支作端端吻合,供区植皮,术后经过顺利。2年随访,前臂外形及功能满意。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组合带血管髂骨串联皮瓣重建第一、二跖骨及前足缺损

    目的:研究解决第二跖骨及前足缺损的重建与修复。方法:采用显微外科技术,用带血管髂骨及游离皮瓣串联组合移植重建第一、二跖骨及前足部分缺损。结果:修复后足的负重及行走功能恢复较好,外型满意。结论:带血管髂骨为跖骨缺损重建较为理想供骨,采用带血管骨、皮瓣组合移植为修复前足损伤缺损的佳方式。

    作者:王剑利;付兴茂;王成琪;田青叶;张树明;张祚勇;刘光军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吻合血管的髂骨瓣折迭并列游离移植再造跟骨

    跟骨缺损或跟骨切除后的重建是临床骨科治疗的难题,我们于1992年5月~1997年12月收治低度恶性跟骨骨肿瘤3例,施行了肿瘤跟骨全切除,应用吻合血管的旋髂深髂骨瓣折叠并列游离移植跟骨再造修复,移植骨块全部成活,足外形及功能满意。本组男2例,女1例。年龄22~56岁,平均37岁。跟骨缺损原因:1例为跟骨恶性骨母细胞瘤在当地医院行搔刮术后复发,2例为跟骨骨巨细胞瘤Ⅱ级。3例肿瘤跟骨行全切除术。

    作者:王振昊;王书成;娄祖德;张书宏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周围神经检测研究进展

    随着对神经形态结构、功能及生理活动机制的深入了解,研究出了许多检测神经结构、功能的方法或用具,这对神经损伤早期诊断、精确治疗与识别预后颇有重要意义。一、电生理学与生化检测周围神经采用肌电图、诱发肌电图等方法,对神经损伤定位、定性诊断;神经修复后再生情况;区别周围神经损伤与其他神经肌肉疾病等有重要作用。在电生理学应用于周围神经损伤诊断的同时,也在修复中进行应用研究。Hakstian[1]首先采用电刺激方法区分感觉神经束和运动神经束,Williams[2]介绍应用单纤维记录法作为诊断工具,又首次使单束功能恢复和防止部分神经损伤转变为完全损伤的可能,但由于本方法需病人清醒,且对陈旧性神经损伤往往无反应,也不能准确区分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

    作者:范秀红;周祥吉;范启申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有血运组织瓣与外固定器在手外科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报道有血运组织瓣移植在手部修复术中联合应用外固定器固定骨、关节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手、前臂部位由于骨、关节合并软组织、皮肤缺损病例9例,应用有血运组织瓣移植,包括骨皮瓣、骨关节皮瓣移植修复手或前臂复合组织缺损,同时采用A-O外固定支架或微型支架行骨外固定,以保持非损伤关节的活动,加速骨质愈合。结果:治疗手部骨、关节缺损愈合良好,皮瓣全部成活,术后10~16周拆除外固定器,手部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该方法:对手部及前臂复合组织缺损的修复疗效明显,并具有骨折固定可靠,移植骨质髓腔损伤小,手、腕关节得以早期训练,观察血运方便及护理便利等特点。

    作者:庄永青;傅小宽;童静;杜冬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甲床外血管球瘤的诊断和治疗

    院自1992~1999年共处理甲床外血管球瘤13例,全部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现就其临床表现特点及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作者:黄冬梅;迟江丽;苏颖;闫萍;叶志强;蔡道章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肢体主干动脉损伤的显微外科修复

    在四肢各种创伤中主干动脉的损伤是为严重的病损之一,如不及时正确处理,常可因大量出血而危及生命或因截肢而致残。1989年10月~1999年12月我院救治各类肢体主干动脉损伤63例,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贝抗胜;刘建平;吴强;何小龙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桡神经浅支伴行血管蒂皮瓣临床应用

    我们于1998年1月始应用以桡神经浅支伴行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11例,皮瓣切取面积大6 cm×11 cm,小4 cm×5 cm,神经血管蒂长平均为8 cm,皮瓣全部存活,虎口区感觉麻木均有不同程度恢复。体会:皮瓣以鼻烟窝为旋转点,以鼻烟窝至肱骨外上髁连线为轴线,将桡神经浅支浅出处包含在皮瓣内,在中轴线上任意设计皮瓣,在神经及伴行血管两则应保留约1~1.5 cm宽的筋膜组织。

    作者:武峰;杨玉增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组合皮瓣与骨移植再造拇指

    自1996年以来,应用胸壁管状皮瓣,指侧方岛状皮瓣结合胫骨条移植,修复拇指次全缺损18例,获满意效果。体会:该术式操作简便易行,供体无功能性损伤,重建了拇指长度及指腹感觉,恢复了拇指的握持功能,手术几无风险,费用经济,术后随访疗效良好。

    作者:张经纬;朱文杰;崔勇;冯建翔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吻合血管的肩胛皮瓣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

    1983~1998年,我院采用吻合血管的肩胛皮瓣和骨皮瓣移植,修复四肢骨和软组织缺损82例,完全成活73例,部分皮肤坏死2例,失败7例,经随访效果良好,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63例,女19例。年龄3岁~58岁,平均24岁。应用肩胛皮瓣移植修复软组织缺损70例,其中肘部2例,前臂3例,手腕9例,腘窝1例,小腿9例,足背踝部32例,足跟部12例,足底2例。创面8 cm×4 cm~28 cm×14 cm,肩胛皮瓣面积8.5 cm×4.5 cm~30 cm×15 cm。应用肩胛骨皮瓣移植修复骨和软组织缺损12例,其中第一跖骨伴足背皮肤缺损3例,胫骨下段伴皮肤缺损5例,第二掌骨伴皮肤缺损1例,桡骨下段伴皮肤缺损3例。骨缺损4 cm~7 cm,皮肤缺损14 cm× 8 cm~8cm×4 cm,肩胛骨瓣长4.5 cm~9 cm,皮瓣面积16 cm×9 cm~8 cm×5 cm。12例骨皮瓣完全成活,2~4个月X线摄片示骨折端骨痂生长。

    作者:郑文忠;马国棣;郑季南;黄令坚;王森林;赵枫;方钧;陈昆;曹杰;刘爱刚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吻合指腹静脉的手指末节离断再植35例

    我院收治35例42个手指末节完全性离断伤患者,经采用吻合指腹静脉进行再植,成活率为97%。我们体会,手指末节完全离断的断指,指背静脉常因损伤重或静脉很细、缺如,给吻合带来困,即使吻合,通畅率亦低。而指腹静脉位置相对恒定,易寻找。吻合指腹静脉,提高了末节离断指再植的成活率。

    作者:吴波;吴景华;霍华春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三叉神经根血液供应的显微解剖及临床意义

    了解有关三叉神经根血液供应的详细解剖学资料,对进行桥小脑角区手术有重要的意义。有关三叉神经根血液供应,曾司鲁[1]、张致身[2]、Krisht[3]、马桦等[4]仅提及三叉神经节及根血液供应的来源,而对各动脉在神经根上的分布形式及神经根各个部分的血液供应均无报道。为给临床提供有关三叉神经根血液供应的解剖学资料,作者对三叉神经根的血液供应进行了观察。

    作者:蒋吉英;窦寰宇;高培福;朱世杰;杨培花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指尖离断再植56例体会

    从1987年2月至1998年6月,我们行完全性指尖离断56例60指。男44例,女12例。年龄大48岁,小3岁。其中Ⅰ型22指,Ⅱ型16指,Ⅲ型14指,Ⅳ型3指,V型3指,Ⅵ型2指。再植采用指尖动、静脉直接吻合、只吻合一条动脉和指动、静脉转流三种方法。结果成活57指,失败3指,成活率95%。成活指外形功能满意。作者认为除毁损性指尖离断外均应争取再植。

    作者:薛俊红;薛广平;付洪茹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采用带血管腓骨移植一期修复慢性骨髓炎大段骨缺损

    目的:探索慢性骨髓炎大段骨早期摘除后骨缺损的一期修复效果。方法:胫骨慢性骨髓炎并大段骨清除后,作吻合血管腓骨移植一期予以重建18例;作炎性骨段切除,采用带血管蒂腓骨移位一期予以修复2例。结果:胫骨慢性骨髓炎在摘除大段死骨后应用吻合血管腓骨移植或带血管蒂腓骨移位重建。术后3~6个月见重建骨完全骨性愈合,邻近关节诸骨受累的炎症得到完全控制;修复肢体的功能与外形恢复令人满意。结论:对慢性骨髓炎所形成大段整块死骨在作病灶清除、大段死骨摘除同时,应用吻合血管或带血管腓骨一期予以重建,可改善受区血液循环,抑制炎症漫延,缩短了住院日与住院次数,也减少手术次数。

    作者:刘兴炎;葛宝丰;甄平;高秋明;刘占宏;李旭升;王宏东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双侧高位尺浅动脉变异一例

    患者男性,27岁,因左前臂被玻璃刺伤急诊入院。检查发现左前臂中、下1/3交界处尺掌侧有两处3 cm和2 cm长的斜行伤口,手部尺神经支配区感觉消失,小鱼际肌、骨间肌及3、4蚓状肌麻痹,环、小指不能主动屈曲。腕关节处尺、桡动脉搏动正常。手术中发现:食指、中指指浅屈肌腱断裂,环指与小指指深、浅屈肌腱断裂,尺侧腕屈肌腱断裂,尺神经大部分断裂,尺神经位置正常但其周围未找到伴行的尺动、静脉。遂向腕部尺动脉搏动点延长切口,在近腕横纹处找到尺动、静脉。沿尺动、静脉向近端解剖,发现尺动脉在前臂走行于前侧正中,位置表浅,位于掌长肌与桡侧腕屈肌表面。

    作者:王增涛;周海艇;郑有卯;申丰;吴道斌;张京红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重度虎口挛缩的修复

    多种因素可导致虎口挛缩发生,其中重度挛缩多源于虎口部位的严重创伤,常合并深部组织复合伤,临床处理困难。本文总结了31例重度虎口挛缩的治疗经验,对其手术方法和术后康复作了探讨。

    作者:李圣利;陈守正;王善良;程开祥;张如鸿;张涤生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第一趾蹼皮瓣游离移植重建口角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第一趾蹼皮瓣移植修复重建颜面口角软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观测40侧成人下肢标本第一趾蹼皮肤软组织区域的血管和神经分布。结果:该区由第一跖背动脉供血,第一跖背动脉为足背动脉的分支,其主干长为(4.6士0.6)cm,起始处外径为(1.6士0.3)mm,感觉神经来自腓深神经。结论:第一趾蹼皮瓣与口角形态、厚薄近似,取材方便,吻合血管易于成活,是口角再造的理想组织瓣。

    作者:王伯钧;秦小云;骆降喜;陆明深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显微测量Graves病腺体血管口径提高介入治疗的疗效

    目的:显微测量Graves病甲状腺体内的血管平均口径,选择合适栓塞微粒的大小,以期达到更完整的栓塞治疗效果。方法:将栓塞治疗后的甲状腺作多层次切片,石蜡切片,HE染色,应用显微长度测量计(Olympus)测量各不同部位的血管内径。结果:腺体部接近上下动脉处的网状血管内径平均为0.12~0.25 mm,小动脉内径平均为0.04~0.11mm。甲状腺峡部的血管,内径平均为0.13~0.15 mm。甲状腺上下动脉内径则经介入血管造影测出分别为2.0~5.5 mm和3.0~3.75 mm。结论:根据测出的血管腔径,选择合适的栓塞微粒,可以达到完整的介入栓塞效果,从而收到介入治疗的良好效果。

    作者:肖海鹏;陈国锐;凌启波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肌骨瓣植入在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随着交通事业及工农业的日益发展,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日见增多,这类骨折与老年股骨颈骨折相比,有许多不同,在处理上较困难,治疗效果也较差[1]。Judut[2]首次报道使用带股方肌肌瓣移植加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骨不连,随后,临床上应用了不同类型的带肌骨瓣移植与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方法,并取得较好的疗效。我院自1989~1998年共收治此类骨折68例,采用肌骨瓣植入加压空心螺纹钉内固定法治疗,临床上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黄建明;陈家赣;黄秋英;周友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手桡侧大半离断拇指毁损食指中指移位再造

    手桡侧大半(拇指、食指、中指连带第一掌骨部分)离断,拇指毁损无再植条件,临床并不少见,如何早期大限度地保留非失活组织及功能,大限度地修复和重建手部功能是临床治疗上较为复杂的问题。自1995年3月以来我们采用离断幸存的食指或中指移位再造拇指、重建手功能方法救治5例,取得满意的结果。

    作者:夏英慧;张诚毅;吴健峰;张昀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趾甲皮瓣和第二跖趾关节肌腱复合移植再造拇指的并发症分析

    1996年3月~1999年12月,我院采用趾甲皮瓣和第二跖趾关节肌腱复合移植再造拇指8例,再造拇指全部存活,但有5例术后出现并发症,现进行总结,并探讨预防及治疗措施。

    作者:黎忠文;梁善荣;袁华军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