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吻合指腹静脉的手指末节离断再植35例

吴波;吴景华;霍华春

关键词:吻合, 静脉, 手指末节, 成活率, 断指再植, 完全离断, 完全性, 通畅率, 离断伤, 指背, 位置, 损伤, 患者, 恒定, 合带
摘要:我院收治35例42个手指末节完全性离断伤患者,经采用吻合指腹静脉进行再植,成活率为97%。我们体会,手指末节完全离断的断指,指背静脉常因损伤重或静脉很细、缺如,给吻合带来困,即使吻合,通畅率亦低。而指腹静脉位置相对恒定,易寻找。吻合指腹静脉,提高了末节离断指再植的成活率。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面动脉为蒂的下颌缘岛状皮瓣临床应用

    自1997年12月以来,我们应用以面动脉为蒂的下颌缘岛状皮瓣逆行转移行全鼻再造及颜面部组织缺损修复共12例,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本组男9例,女3例。其中全鼻再造6例,部分鼻缺损修复2例,面颊部组织缺损修复4例。年龄小15岁,大45岁。皮瓣面积大7.0 cm×6.5 cm,小3.0 cm×4.0 cm,均全部成活,供区能直接拉拢缝合,术后疤痕呈线状位于鼻唇沟及下颌缘,无1例出现面神经损伤表现。术后6个月随访,修复处及再造鼻形态较好,色泽与周围组织相同。

    作者:赵天兰;程新德;李光早;张莉;徐静;葛树星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经口咽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颈交界区病变

    经口咽入路处理颅颈交界区病变手术已得到不断改进和较多应用[1]。1996年1月~1997年12月,我们对5例颅颈交界区疾病的患者施行经口咽入路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本文就该手术入路的适应证、围手术期处理与并发症的预防等进行探讨。

    作者:钱志远;李安民;张志文;张剑宁;章翔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双侧睾丸再植一例报告

    1999年8月,我们对1例双侧睾丸完全离断施行睾丸再植术,成活一侧睾丸,而另一侧睾丸及阴囊皮肤发生坏死。现报道如下。患者男,20岁。因自残性双侧睾丸离断半小时而入院。检查:阴部损伤系锐器切割伤,双侧睾丸于精索远端约1.5 cm处完全离断,阴囊绝大部分皮肤及阴茎根腹侧少量皮肤已被完全切离,睾丸鞘膜完整,其中右侧睾丸与游离之阴囊皮肤相连,左侧睾丸处于完全游离状态,精索近侧断端位于腹股沟外环外约1.5 cm处。

    作者:曹庆贤;李炳万;李大村;王金昌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胫后血管蒂小腿内侧复合组织瓣临床应用12例

    自1992年以来,我们应用小腿内侧复合组织瓣修复四肢的骨和软组织缺损12例。年龄15~52岁,游离移植5例,桥式转移3例,逆行转位4例,皮瓣大面积12 cm×25 cm。结果:除2例大面积皮瓣远端小部分坏死外,10例皮瓣全部成活,经6~18个月随访,效果满意。体会:小腿内侧复合组织瓣血供充分,血管口径粗,蒂长,皮瓣切取面积大,是修复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合并骨缺损的理想组织瓣。

    作者:柳昊;叶澄宇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重度虎口挛缩的修复

    多种因素可导致虎口挛缩发生,其中重度挛缩多源于虎口部位的严重创伤,常合并深部组织复合伤,临床处理困难。本文总结了31例重度虎口挛缩的治疗经验,对其手术方法和术后康复作了探讨。

    作者:李圣利;陈守正;王善良;程开祥;张如鸿;张涤生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单纯性非穿透性小梁显微手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

    目的:评价单纯性非穿透性小梁显微手术在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20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不加植入物的非穿透性小梁手术治疗,术后观察眼压、眼内反应、滤过泡形态,并对手术区域进行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随访时间平均(4.2士2.4)个月。结果:术前平均眼压(3.78士1.11)kPa,术后3个月平均眼压(2.08±0.51)kPa,差异有显著性(P<0.01)。无需额外药物治疗而术后眼压≤2.80 kPa者占65%,需加用局部药物占35%。所有患者术前与术后视力差异经x2检验无统计学意义;无1例出现前房变浅、炎症、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显示眼压控制良好者在巩膜瓣下形成一透明液性间腔,在结膜下有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结论:不加植入物的非穿透性小梁显微手术在近期能有效降低眼内压,是一种对开角型青光眼很有应用前景的抗青光眼手术。

    作者:卓业鸿;葛坚;林明楷;吴永青;蓝育青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微型组织瓣在手外科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回顾性研究应用微型组织瓣修复手部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临床应用10种微型组织瓣移位或移植修复手部皮肤、骨、关节缺损102例。结果:随访1~18年,皮瓣全部存活、外形良好,手指屈伸功能尚可,痛、温、触觉恢复;骨愈合时间3~4个月,关节功能满意。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疗程短、疗效好。凡手指、虎口处皮肤缺损合并骨、关节、肌腱外露者,应争取一期应用微型皮瓣修复;腕舟骨骨折不连接、月骨坏死及掌骨头缺损可选用不同术式的带血供微型骨瓣修复。

    作者:余国荣;陈振光;喻爱喜;谭金海;彭建强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用组织扩张器延长损伤后的周围神经远段的实验观察

    目的:观察用组织扩张器延长损伤后变性的周围神经远段作为修复神经缺损的实验结果:。方法:以容积为12ml外形近似长方体的组织扩张器,3周内缓慢延长15只SD大鼠一侧钳夹并结扎损伤的坐骨神经远段,然后切去延长部分,使两神经断端在无张力下缝合,术后14周,进行电生理测定和组织学观察,并与对侧神经缺损后在张力下缝合作比较。结果:用组织扩张器延长的损伤后坐骨神经远段,可延长36.5%。再生神经纤维可通过变性后延长的神经段并获得功能恢复,传导速度为18.6 m/s,比对照侧16.3 m/s略优。结论:用组织扩张器延长损伤的周围神经干,可克服神经缺损,利于修复。

    作者:劳镇国;叶永玉;周宏;周肇平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手桡侧大半离断拇指毁损食指中指移位再造

    手桡侧大半(拇指、食指、中指连带第一掌骨部分)离断,拇指毁损无再植条件,临床并不少见,如何早期大限度地保留非失活组织及功能,大限度地修复和重建手部功能是临床治疗上较为复杂的问题。自1995年3月以来我们采用离断幸存的食指或中指移位再造拇指、重建手功能方法救治5例,取得满意的结果。

    作者:夏英慧;张诚毅;吴健峰;张昀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组合带血管髂骨串联皮瓣重建第一、二跖骨及前足缺损

    目的:研究解决第二跖骨及前足缺损的重建与修复。方法:采用显微外科技术,用带血管髂骨及游离皮瓣串联组合移植重建第一、二跖骨及前足部分缺损。结果:修复后足的负重及行走功能恢复较好,外型满意。结论:带血管髂骨为跖骨缺损重建较为理想供骨,采用带血管骨、皮瓣组合移植为修复前足损伤缺损的佳方式。

    作者:王剑利;付兴茂;王成琪;田青叶;张树明;张祚勇;刘光军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皮瓣在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近10年我科采用13种76块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获得满意疗效。体会:强调足踝部创伤应急诊彻底清创,并结合病人全身情况,急诊或亚急诊选择合适皮瓣修复创面,皮瓣移位适宜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滕云升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背阔肌皮瓣修复小儿严重电烧伤伴骨外露创面二例

    例1 男性,12岁。高压电烧伤致左上臂前外侧软组织缺损26 cm×9 cm,肱骨外露。早期经多次植皮未能消灭创面。于伤后4个月设计左背阔肌皮瓣(29 cm×12 cm),转移覆盖左上臂创面,并将背阔肌远端肌肉缝于肘前肌肉断端重建屈肘功能。供区植中厚皮片。术后肌皮瓣完全成活。4年随访,外形及功能满意。例2 男性,11岁。左前臂电烧伤致屈侧软组织坏死。切除坏死组织后遗留23 cm×9 cm创面,于左背部设计上宽下窄的背阔肌肌皮瓣(25 cm×11cm)修复。供区胸背动、静脉分别与受区桡动、静脉和头静脉分支作端端吻合,供区植皮,术后经过顺利。2年随访,前臂外形及功能满意。

    作者:衡代忠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前臂内侧皮神经的血供特点及其在皮瓣设计中的意义

    目的:为临床设计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用显微解剖和标本透明法研究37侧上肢标本前臂内侧皮神经解剖及其与贵要静脉的关系以及营养血管的来源、位置、口径、对皮神经的营养形式等。结果:前臂内侧皮神经全程由神经旁血管营养。神经旁血管由来源于肱动脉与尺动脉的皮肤动脉分支吻合形成。前臂内侧皮神经与贵要静脉在1 cm左右范围内伴行。结论:顺沿贵要静脉,可切取前臂内侧皮神经、神经旁血管或神经皮肤穿支动脉筋膜蒂皮瓣,可用于修复肘部、腕部等部位软组织缺损。

    作者:王绥江;罗少军;郝新光;汤少明;吕端远;廖进民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失神经支配骨骼肌退变形态学及酶组织化学研究

    神经损伤后,骨骼肌萎缩的防治一直是周围神经外科的一大难题,为进一步明确失神经支配不同时期肌肉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我们对大鼠失神经支配腓肠肌的组织形态学及酶组织化学变化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一、实验动物与模型:SD大鼠42只,随机分成7组,每组6只。硫喷妥钠溶液腹腔内注射麻醉后,在放大10倍手术显微镜下,结扎切断胫神经后,两断端返转180°固定。分别于术后2、4、6、8、12、16及20周取右小腿腓肠肌作实验观察,另取6只大鼠腓肠肌测定正常值作为对照。

    作者:徐建广;顾玉东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吻合血管的肩胛皮瓣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

    1983~1998年,我院采用吻合血管的肩胛皮瓣和骨皮瓣移植,修复四肢骨和软组织缺损82例,完全成活73例,部分皮肤坏死2例,失败7例,经随访效果良好,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63例,女19例。年龄3岁~58岁,平均24岁。应用肩胛皮瓣移植修复软组织缺损70例,其中肘部2例,前臂3例,手腕9例,腘窝1例,小腿9例,足背踝部32例,足跟部12例,足底2例。创面8 cm×4 cm~28 cm×14 cm,肩胛皮瓣面积8.5 cm×4.5 cm~30 cm×15 cm。应用肩胛骨皮瓣移植修复骨和软组织缺损12例,其中第一跖骨伴足背皮肤缺损3例,胫骨下段伴皮肤缺损5例,第二掌骨伴皮肤缺损1例,桡骨下段伴皮肤缺损3例。骨缺损4 cm~7 cm,皮肤缺损14 cm× 8 cm~8cm×4 cm,肩胛骨瓣长4.5 cm~9 cm,皮瓣面积16 cm×9 cm~8 cm×5 cm。12例骨皮瓣完全成活,2~4个月X线摄片示骨折端骨痂生长。

    作者:郑文忠;马国棣;郑季南;黄令坚;王森林;赵枫;方钧;陈昆;曹杰;刘爱刚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双侧高位尺浅动脉变异一例

    患者男性,27岁,因左前臂被玻璃刺伤急诊入院。检查发现左前臂中、下1/3交界处尺掌侧有两处3 cm和2 cm长的斜行伤口,手部尺神经支配区感觉消失,小鱼际肌、骨间肌及3、4蚓状肌麻痹,环、小指不能主动屈曲。腕关节处尺、桡动脉搏动正常。手术中发现:食指、中指指浅屈肌腱断裂,环指与小指指深、浅屈肌腱断裂,尺侧腕屈肌腱断裂,尺神经大部分断裂,尺神经位置正常但其周围未找到伴行的尺动、静脉。遂向腕部尺动脉搏动点延长切口,在近腕横纹处找到尺动、静脉。沿尺动、静脉向近端解剖,发现尺动脉在前臂走行于前侧正中,位置表浅,位于掌长肌与桡侧腕屈肌表面。

    作者:王增涛;周海艇;郑有卯;申丰;吴道斌;张京红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我国显微外科主要核心期刊初步调查

    我们将1995~1998年《中国医学文摘外科学》中有关显微外科方面的文献篇目逐一统计、整理、归纳,从中找出核心期刊。统计结果表明,《中华显微外科杂志》载文量多,达551篇,占75.27%,能提供2/3的的信息量,是我国显微外科首选核心期刊。经常阅读该刊,花时不多,收益不小。建议广大医务工作者利用这方面的信息,以便更好地开展临床和科研工作。

    作者:赵冰;李成建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小腿及足部软组织缺损显微外科修复远期疗效分析

    目的:回顾分析小腿及足部软组织缺损、骨及肌腱外露采用不同类型的皮瓣移植修复后的远期疗效。方法:采用7种不同类型的皮瓣对小腿及足部软组织缺损进行修复66例,其中吻合血管的皮瓣移植28例,带蒂皮瓣36例,交腿皮瓣2例。皮瓣面积大30 cm×15 cm,小6 cm×4 cm。其中吻合血管的皮瓣修复足底负重区皮肤缺损5例。结果:吻合血管的皮瓣移植组中有2例坏死,3例部分坏死,其余皮瓣均成活,随访2~5年,吻合血管的不带感觉神经的皮瓣移植修复足底负重区者,3例出现了反复发作的溃疡,腹部皮瓣或肌皮瓣移植于足部后过于臃肿,影响负重功能。修复小腿组织缺损者,效果及外观均满意。结论:小腿及足部的慢性溃疡,较长时间的感染对血管造成损害,通常局部粘连较重,血管解剖游离困难,血管功能障碍,致使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率高。因此,此类损伤宜采用带蒂皮瓣进行修复。足底负重区的软组织缺损,以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效果佳,如果用吻合血管的皮瓣移植好用带感觉神经的皮瓣修复,以满足皮瓣对足部负重的要求。

    作者:张致英;王栓科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甲床外血管球瘤的诊断和治疗

    院自1992~1999年共处理甲床外血管球瘤13例,全部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现就其临床表现特点及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作者:黄冬梅;迟江丽;苏颖;闫萍;叶志强;蔡道章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吻合指腹静脉的手指末节离断再植35例

    我院收治35例42个手指末节完全性离断伤患者,经采用吻合指腹静脉进行再植,成活率为97%。我们体会,手指末节完全离断的断指,指背静脉常因损伤重或静脉很细、缺如,给吻合带来困,即使吻合,通畅率亦低。而指腹静脉位置相对恒定,易寻找。吻合指腹静脉,提高了末节离断指再植的成活率。

    作者:吴波;吴景华;霍华春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