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面动脉为蒂的下颌缘岛状皮瓣临床应用

赵天兰;程新德;李光早;张莉;徐静;葛树星

关键词:面动脉, 下颌, 岛状皮瓣, 组织缺损修复, 全鼻再造, 面神经损伤, 鼻缺损修复, 周围组织, 治疗效果, 术后疤痕, 逆行转移, 颜面部, 面颊部, 鼻唇沟, 应用, 形态, 线状, 随访, 色泽, 年龄
摘要:自1997年12月以来,我们应用以面动脉为蒂的下颌缘岛状皮瓣逆行转移行全鼻再造及颜面部组织缺损修复共12例,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本组男9例,女3例。其中全鼻再造6例,部分鼻缺损修复2例,面颊部组织缺损修复4例。年龄小15岁,大45岁。皮瓣面积大7.0 cm×6.5 cm,小3.0 cm×4.0 cm,均全部成活,供区能直接拉拢缝合,术后疤痕呈线状位于鼻唇沟及下颌缘,无1例出现面神经损伤表现。术后6个月随访,修复处及再造鼻形态较好,色泽与周围组织相同。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第一掌背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皮肤缺损

    我院自1996年以来,采用第一掌背动脉皮蒂顺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皮肤缺损10例11指。体会:切取皮瓣时蒂部带0.5~1.0 cm宽的皮肤,减少了血管、神经的损伤机会。皮蒂使隧道宽阔,有效地防止血管蒂扭曲、牵拉、受压等,提高皮瓣成活率。

    作者:王国深;隋法昌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脊髓损伤后周围神经病理改变的初步研究及临床观察

    1992年以来,我们开展了带血管肋间神经转位、阴部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吻接术和脊髓神经根桥接术等方法重建截瘫患者的部分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1〕。但脊髓损伤截瘫后,截瘫平面以下的周围神经和其支配的感觉、运动效应器官是否和周围神经损伤后一样随着时间延长而溃变,目前尚无明确的结论,为此,我们进行了初步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

    作者:张少成;郑旭东;修先伦;李全华;赵杰;于金国;禹宝庆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肌骨瓣植入在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随着交通事业及工农业的日益发展,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日见增多,这类骨折与老年股骨颈骨折相比,有许多不同,在处理上较困难,治疗效果也较差[1]。Judut[2]首次报道使用带股方肌肌瓣移植加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骨不连,随后,临床上应用了不同类型的带肌骨瓣移植与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方法,并取得较好的疗效。我院自1989~1998年共收治此类骨折68例,采用肌骨瓣植入加压空心螺纹钉内固定法治疗,临床上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黄建明;陈家赣;黄秋英;周友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骨间前血管腕背支为蒂骨膜瓣移位术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设计以骨间前血管腕背支为蒂的骨膜瓣移位手术的开展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选择30侧成人上肢标本,解剖观测骨间前血管腕背支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并在标本上模拟手术式设计。结果:背侧支在桡骨茎突上(6.6±1.4)cm起自于骨间前动脉,穿过骨间膜后发出尺、桡侧骨膜支到达尺、桡骨远端背份后,可分别形成骨膜(骨)瓣,主干贴骨间膜背份径直下行至桡骨茎突上(2.6士0.8)cm处分为内、外侧终支,分别与尺、桡动脉的腕背支相吻合。结论:以骨间前血管腕背支为蒂设计尺、桡骨膜(骨)瓣顺行移位可修复尺、桡骨中下段骨不连,逆行移位可修复舟骨、月骨骨不连及骨坏死。

    作者:许卫红;林建华;朱维钦;郑和平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单纯性非穿透性小梁显微手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

    目的:评价单纯性非穿透性小梁显微手术在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20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不加植入物的非穿透性小梁手术治疗,术后观察眼压、眼内反应、滤过泡形态,并对手术区域进行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随访时间平均(4.2士2.4)个月。结果:术前平均眼压(3.78士1.11)kPa,术后3个月平均眼压(2.08±0.51)kPa,差异有显著性(P<0.01)。无需额外药物治疗而术后眼压≤2.80 kPa者占65%,需加用局部药物占35%。所有患者术前与术后视力差异经x2检验无统计学意义;无1例出现前房变浅、炎症、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显示眼压控制良好者在巩膜瓣下形成一透明液性间腔,在结膜下有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结论:不加植入物的非穿透性小梁显微手术在近期能有效降低眼内压,是一种对开角型青光眼很有应用前景的抗青光眼手术。

    作者:卓业鸿;葛坚;林明楷;吴永青;蓝育青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上肢复杂组织损伤的显微外科治疗

    上肢复杂组织损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深部组织如神经、血管、肌腱和骨骼外露及缺损,给组织修复带来很大困难,处理失当可造成严重功能障碍甚至截肢。我们自1992年以来利用显微外科技术以9种组织类型移植55例,对上肢复杂组织损伤进行修复,取得了良好疗效。

    作者:吕桂欣;王旭廷;王世欣;潘达德;程国良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用计数比值评价血管化骨移植重建下颌骨效果

    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王新陆,李广宙,赵京华,李现军和宋岩来稿:我们用APEX Spx-6型ECT为手术后6个月~6年24例患者静态骨显像。采集矩阵256×256、7×105计数。正方形感兴趣区在患侧和对侧下颌骨相同解剖部位,比较自体侧位计数值。成功者计数比值均大于1,并随手术时间延长比值递减,至6年才接近1,失败者比值均小于1。此法能客观评价效果,并证明受值区骨代谢旺盛。

    作者:王新陆;李广宙;赵京华;李现军;宋岩来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显微测量Graves病腺体血管口径提高介入治疗的疗效

    目的:显微测量Graves病甲状腺体内的血管平均口径,选择合适栓塞微粒的大小,以期达到更完整的栓塞治疗效果。方法:将栓塞治疗后的甲状腺作多层次切片,石蜡切片,HE染色,应用显微长度测量计(Olympus)测量各不同部位的血管内径。结果:腺体部接近上下动脉处的网状血管内径平均为0.12~0.25 mm,小动脉内径平均为0.04~0.11mm。甲状腺峡部的血管,内径平均为0.13~0.15 mm。甲状腺上下动脉内径则经介入血管造影测出分别为2.0~5.5 mm和3.0~3.75 mm。结论:根据测出的血管腔径,选择合适的栓塞微粒,可以达到完整的介入栓塞效果,从而收到介入治疗的良好效果。

    作者:肖海鹏;陈国锐;凌启波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颅后窝实体性血管网织细胞瘤显微外科治疗

    目的:为了提高颅后窝实体性血管网织细胞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总结34例颅后窝实体性血管网织细胞瘤的诊断方式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34例肿瘤全切除29例,次全切除5例。手术后神经功能改善24例,加重6例,手术后死亡4例,死亡的病例均死于继发性脑干损伤。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后窝实体性血管网织细胞瘤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方法:。

    作者:惠旭辉;游潮;毛伯镛;黄思庆;刘艳辉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前臂岛状皮瓣与腹部皮瓣联合应用修复全手皮肤脱套伤

    全手皮肤脱套伤是严重的手外伤。除全手皮肤呈逆行套状撕脱外,均有不同程度的深部组织损伤,处理十分困难。我院自1986年~1996年10月收治全手脱套伤8例,其中采用前臂逆行岛状皮瓣与腹部皮瓣联合应用修复4例,外形及功能均较以往方法有较大进步,现报道如下。本组男性3例,女1例,右手3例,左手1例。年龄18~24岁。致伤因素:压塑机压伤3例,压模机压伤1例。掌横纹以远脱套伤3例,腕横纹以远脱套伤1例,其中1例伴有热压伤,伤后至入院时均在6小时之内。均行前臂逆行岛状皮瓣与腹部皮瓣联合应用修复创面。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分期行分指术,手的抓握功能大部分得到恢复,但皮瓣感觉较差。

    作者:李平生;谢晓勇;郭文荣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人工膀胱反射弧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目的:建立人工膀胱反射弧,以恢复脊髓损伤后的膀胱功能。它将体反射运动冲动经异化的运动传出支传入膀胱,引起膀胱的自主性收缩。方法:将犬右L5前根近端与右S2前根远端在硬膜内吻合,经轴突再生后,建立膝腱-脊髓中枢-膀胱人工反射通路。进行神经电生理、膀胱测压、膀胱逼尿肌肌电图等早期和远期功能观察。临床1例T2,3完全性截瘫患者,硬膜内行双侧L5与S2前根的吻合。结果:单相方波(115 mV,1.0 ms)刺激右L5后根,6犬均可在吻合口远端记录到动作电位;4犬术后6个月截瘫48 h后,电刺激(1000 mV,10 Hz,2 s)右L5后根,经新建的反射弧引出的膀胱收缩平均可达正常对照组的65%,敲击右侧膝腱引出的膀胱收缩平均达正常的51%;2犬术后18个月,膀胱收缩平均达正常的84%,敲击膝腱平均达62%;电刺激(3.8 mA,1.0 Hz,2 s)右L5后根和右股神经,2犬均可记录到膀胱逼尿肌肌电图。临床1例术后14个月,通过跟腱-脊髓中枢-膀胱新反射弧实现了控制性排尿,膀胱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体神经的运动传出支通过轴突再生能够长入自主神经的副交感性纤维,并具有良好的传导运动兴奋的功能;利用截瘫平面以下健存的体反射,通过硬膜囊内神经根吻合的方法:建立人工膀胱反射弧,在临床1例取得成功并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衷鸿宾;侯春林;刘明轩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带血供肌瓣复合纤维蛋白粘合剂作为BMP载体修复骨缺损的组织学观察

    优选、优化载体是BMP临床应用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研究表明肌肉中的间充质细胞是骨骼外对BMP反应为敏感的组织细胞[1]。为了了解带血供肌瓣复合纤维蛋白粘合剂(Fibrin sealant,FS)能否作为BMP载体,本文旨在从组织学观察带血供肌瓣中植入FS/BMP复合物的变化规律。

    作者:杨润功;裴国献;赵明;王会信;丁红梅;徐达传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面动脉为蒂的下颌缘岛状皮瓣临床应用

    自1997年12月以来,我们应用以面动脉为蒂的下颌缘岛状皮瓣逆行转移行全鼻再造及颜面部组织缺损修复共12例,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本组男9例,女3例。其中全鼻再造6例,部分鼻缺损修复2例,面颊部组织缺损修复4例。年龄小15岁,大45岁。皮瓣面积大7.0 cm×6.5 cm,小3.0 cm×4.0 cm,均全部成活,供区能直接拉拢缝合,术后疤痕呈线状位于鼻唇沟及下颌缘,无1例出现面神经损伤表现。术后6个月随访,修复处及再造鼻形态较好,色泽与周围组织相同。

    作者:赵天兰;程新德;李光早;张莉;徐静;葛树星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掌短肌皮瓣的临床应用

    目的:研究掌短肌皮瓣的应用解剖及临床应用掌短肌皮瓣修复拇指指腹缺损的效果。方法:选择30侧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观测掌短肌皮瓣的血供、神经分布;临床上对9例拇指指腹缺损的病例,应用吻合血管的掌短肌皮瓣进行修复。结果:掌短肌皮瓣的血供有4个来源:即尺动脉干、掌浅支的肌皮支和皮支、掌深支和小指尺侧固有动脉的肌皮支。其静脉回流为上述动脉的伴行静脉。感觉神经为尺神经浅支和尺神经的尺动脉支。临床9例拇指指腹缺损,应用掌短肌皮瓣进行修复全部成功。结论:掌短肌皮瓣质地与拇指指腹相似,血供丰富,可带感觉神经,是修复拇指较大面积缺损的供区之一。

    作者:徐永清;李军;李主一;汪新明;钟世镇;徐达传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踝前血管逆行吻合的游离皮瓣修复小腿中下段创

    小腿中下段严重创伤后软组织坏死、缺损,易致胫骨、肌腱,甚至内固定物裸露,如小腿主干血管胫前或胫后动脉损伤时,组织瓣移植受区血管较困难[1]。我科自1995年以来采用内、外踝前血管作为受区血管逆行吻合游离皮瓣修复小腿中下段创面12例,全部成活。本组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16~44岁。车祸伤7例,船绳绞伤3例,重物压伤2例。创面大小12 cm×4 cm~16 cm×7 cm,分别使用股前外侧皮瓣、胸脐皮瓣及背阔肌皮瓣修复,全部成活,皮瓣和创缘9例一期愈合,3例延期愈合,随访1~4年,下肢功能均得到改善。

    作者:俞立新;马锁坤;吴水培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前臂背侧骨间动脉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前臂背侧骨间动脉岛状皮瓣由Zancoli于1985年首先提出并成功地应用于临床,国内路来金[1]临床报道6例也获成功。我科1993~1999年临床应用此皮瓣12例,获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王达利;王玉明;程代薇;陈世久;祁建平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斜方肌岛状肌皮瓣修复颈部放射性溃疡创面

    鼻咽癌患者在接受大剂量的放射治疗后,如处理不当往往会引发放射性溃疡创面,难以处理且经久不愈,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作者自1987年以来应用斜方肌岛状肌皮瓣修复颈部放射溃疡创面3例,获得较好效果。本组男1例,女2例。年龄40~48岁。患者有鼻咽癌病史5~12年,经放射治疗后,颈部出现溃疡史1~3年。溃疡创面经常流脓性分泌物有1例,且并发颈静脉大出血。3例均经应用斜方肌岛状肌皮瓣得以修复。切取皮瓣面积小为10 cm×10 cm,大10 cm×18 cm。皮瓣全部成活,效果满意。

    作者:劳宁生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前臂内侧皮神经的血供特点及其在皮瓣设计中的意义

    目的:为临床设计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用显微解剖和标本透明法研究37侧上肢标本前臂内侧皮神经解剖及其与贵要静脉的关系以及营养血管的来源、位置、口径、对皮神经的营养形式等。结果:前臂内侧皮神经全程由神经旁血管营养。神经旁血管由来源于肱动脉与尺动脉的皮肤动脉分支吻合形成。前臂内侧皮神经与贵要静脉在1 cm左右范围内伴行。结论:顺沿贵要静脉,可切取前臂内侧皮神经、神经旁血管或神经皮肤穿支动脉筋膜蒂皮瓣,可用于修复肘部、腕部等部位软组织缺损。

    作者:王绥江;罗少军;郝新光;汤少明;吕端远;廖进民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微型组织瓣在手外科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回顾性研究应用微型组织瓣修复手部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临床应用10种微型组织瓣移位或移植修复手部皮肤、骨、关节缺损102例。结果:随访1~18年,皮瓣全部存活、外形良好,手指屈伸功能尚可,痛、温、触觉恢复;骨愈合时间3~4个月,关节功能满意。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疗程短、疗效好。凡手指、虎口处皮肤缺损合并骨、关节、肌腱外露者,应争取一期应用微型皮瓣修复;腕舟骨骨折不连接、月骨坏死及掌骨头缺损可选用不同术式的带血供微型骨瓣修复。

    作者:余国荣;陈振光;喻爱喜;谭金海;彭建强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游离足背皮瓣移植修复第一指蹼挛缩

    机器挤压伤及烧伤所致手部第一指蹼挛缩并非少见。此类损伤导致拇指功能影响较大。重视第一指蹼功能重建尤为重要。足背皮肤的结构与手部的皮肤相似,是修复与重建第一指蹼挛缩的理想方法。自1980年起,游离足背皮瓣移植重建第一指蹼挛缩11例,收到满意的结果。本组男性10例,女性1例。年龄平均26岁(21~39岁)。致伤原因,机器挤压伤8例,烧伤3例,优势手7例,其余4例。修复方法:第一指蹼松解,沿挛缩的指蹼纵行切开,同时松解已瘢痕化的拇内收肌及第一背侧骨间肌,充分松解后用一克氏针经第一掌骨将拇指固定在外展位。按照第一指蹼松解后皮肤缺损的大小、形态进行皮瓣设计,以足背动脉为轴心,向两边扩展,切取的范围应大于皮肤缺损1~1.5 cm,必要时可连同第一足趾蹼一并切取。

    作者:张友乐;王澍寰;韦加宁;杨克非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