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上肢复杂组织损伤的显微外科治疗

吕桂欣;王旭廷;王世欣;潘达德;程国良

关键词:上肢, 组织损伤, 皮肤软组织缺损, 显微外科技术, 组织修复, 组织类型, 深部组织, 良好疗效, 功能障碍, 移植, 血管, 外露, 神经, 截肢, 肌腱, 骨骼, 处理
摘要:上肢复杂组织损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深部组织如神经、血管、肌腱和骨骼外露及缺损,给组织修复带来很大困难,处理失当可造成严重功能障碍甚至截肢。我们自1992年以来利用显微外科技术以9种组织类型移植55例,对上肢复杂组织损伤进行修复,取得了良好疗效。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第一掌背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皮肤缺损

    我院自1996年以来,采用第一掌背动脉皮蒂顺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皮肤缺损10例11指。体会:切取皮瓣时蒂部带0.5~1.0 cm宽的皮肤,减少了血管、神经的损伤机会。皮蒂使隧道宽阔,有效地防止血管蒂扭曲、牵拉、受压等,提高皮瓣成活率。

    作者:王国深;隋法昌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被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手桡侧大半离断拇指毁损食指中指移位再造

    手桡侧大半(拇指、食指、中指连带第一掌骨部分)离断,拇指毁损无再植条件,临床并不少见,如何早期大限度地保留非失活组织及功能,大限度地修复和重建手部功能是临床治疗上较为复杂的问题。自1995年3月以来我们采用离断幸存的食指或中指移位再造拇指、重建手功能方法救治5例,取得满意的结果。

    作者:夏英慧;张诚毅;吴健峰;张昀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踝前血管逆行吻合的游离皮瓣修复小腿中下段创

    小腿中下段严重创伤后软组织坏死、缺损,易致胫骨、肌腱,甚至内固定物裸露,如小腿主干血管胫前或胫后动脉损伤时,组织瓣移植受区血管较困难[1]。我科自1995年以来采用内、外踝前血管作为受区血管逆行吻合游离皮瓣修复小腿中下段创面12例,全部成活。本组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16~44岁。车祸伤7例,船绳绞伤3例,重物压伤2例。创面大小12 cm×4 cm~16 cm×7 cm,分别使用股前外侧皮瓣、胸脐皮瓣及背阔肌皮瓣修复,全部成活,皮瓣和创缘9例一期愈合,3例延期愈合,随访1~4年,下肢功能均得到改善。

    作者:俞立新;马锁坤;吴水培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膝降血管为蒂组织瓣治疗濒临截肢二例

    例1 男,40岁。8个月前右足跟被电梯挤伤,因骨髓炎,皮肤坏死入我院治疗。检查见:右足跟后大部缺损10 cm× 8 cm,跟腱部分缺损。X线片示:跟骨结节内缘斜向跟骨底中部以后缺损。术前7 d局部消毒液浸泡,抗炎。术中彻底清除感染和坏死病灶,利用髂骨板重叠修形后,修复跟骨底外后缘。游离吻合膝降血管关节支为蒂带内收肌结节,肌腱的股骨内侧髁骨膜(骨)瓣,修复重建跟后结节和跟腱。用隐血管隐神经皮瓣(12cm×10 cm)交腿移植修复跟骨后皮缺损。术中皮瓣隐神经与受区隐神经吻合。术后2个月移植骨愈合,皮瓣成活,感觉恢复良好。

    作者:殷林;付东宁;刘宏彦;宗丹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逆行追踪神经端侧缝合后侧支生长的神经元胞体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神经端侧缝合后侧支生长的神经元胞体来源。方法:将实验组端侧缝合的腓总神经距吻合口2.5 cm处切断,其近端植入盛有辣根过氧化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的硅胶囊中,同法标记正常腓总神经与正常胫神经近端。观察脊髓前角L7~S2段及相应脊神经节。结果:对照组为正常腓总神经伸肌运动神经元核群;实验组标记细胞分布于正常腓总神经伸肌运动神经元核群的复内侧,与正常胫神经标记细胞分布相同,此处为正常胫神经屈运动神经元核群。结论:腓总神经远端与胫神经干端侧缝合,其侧支生长来源于胫神经元胞体。

    作者:范启申;王拥军;周祥吉;田鲁峰;姚庆端;王刚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背阔肌皮瓣修复小儿严重电烧伤伴骨外露创面二例

    例1 男性,12岁。高压电烧伤致左上臂前外侧软组织缺损26 cm×9 cm,肱骨外露。早期经多次植皮未能消灭创面。于伤后4个月设计左背阔肌皮瓣(29 cm×12 cm),转移覆盖左上臂创面,并将背阔肌远端肌肉缝于肘前肌肉断端重建屈肘功能。供区植中厚皮片。术后肌皮瓣完全成活。4年随访,外形及功能满意。例2 男性,11岁。左前臂电烧伤致屈侧软组织坏死。切除坏死组织后遗留23 cm×9 cm创面,于左背部设计上宽下窄的背阔肌肌皮瓣(25 cm×11cm)修复。供区胸背动、静脉分别与受区桡动、静脉和头静脉分支作端端吻合,供区植皮,术后经过顺利。2年随访,前臂外形及功能满意。

    作者:衡代忠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前臂背侧骨间动脉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前臂背侧骨间动脉岛状皮瓣由Zancoli于1985年首先提出并成功地应用于临床,国内路来金[1]临床报道6例也获成功。我科1993~1999年临床应用此皮瓣12例,获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王达利;王玉明;程代薇;陈世久;祁建平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重度虎口挛缩的修复

    多种因素可导致虎口挛缩发生,其中重度挛缩多源于虎口部位的严重创伤,常合并深部组织复合伤,临床处理困难。本文总结了31例重度虎口挛缩的治疗经验,对其手术方法和术后康复作了探讨。

    作者:李圣利;陈守正;王善良;程开祥;张如鸿;张涤生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骨间前血管腕背支为蒂骨膜瓣移位术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设计以骨间前血管腕背支为蒂的骨膜瓣移位手术的开展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选择30侧成人上肢标本,解剖观测骨间前血管腕背支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并在标本上模拟手术式设计。结果:背侧支在桡骨茎突上(6.6±1.4)cm起自于骨间前动脉,穿过骨间膜后发出尺、桡侧骨膜支到达尺、桡骨远端背份后,可分别形成骨膜(骨)瓣,主干贴骨间膜背份径直下行至桡骨茎突上(2.6士0.8)cm处分为内、外侧终支,分别与尺、桡动脉的腕背支相吻合。结论:以骨间前血管腕背支为蒂设计尺、桡骨膜(骨)瓣顺行移位可修复尺、桡骨中下段骨不连,逆行移位可修复舟骨、月骨骨不连及骨坏死。

    作者:许卫红;林建华;朱维钦;郑和平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组合皮瓣与骨移植再造拇指

    自1996年以来,应用胸壁管状皮瓣,指侧方岛状皮瓣结合胫骨条移植,修复拇指次全缺损18例,获满意效果。体会:该术式操作简便易行,供体无功能性损伤,重建了拇指长度及指腹感觉,恢复了拇指的握持功能,手术几无风险,费用经济,术后随访疗效良好。

    作者:张经纬;朱文杰;崔勇;冯建翔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用计数比值评价血管化骨移植重建下颌骨效果

    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王新陆,李广宙,赵京华,李现军和宋岩来稿:我们用APEX Spx-6型ECT为手术后6个月~6年24例患者静态骨显像。采集矩阵256×256、7×105计数。正方形感兴趣区在患侧和对侧下颌骨相同解剖部位,比较自体侧位计数值。成功者计数比值均大于1,并随手术时间延长比值递减,至6年才接近1,失败者比值均小于1。此法能客观评价效果,并证明受值区骨代谢旺盛。

    作者:王新陆;李广宙;赵京华;李现军;宋岩来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内侧半比目鱼肌瓣在修复胫骨外露创面中的应用

    1996年10月~1998年8月,我们应用内侧半比目鱼肌肌瓣修复胫骨外露创面15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共15例,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22~44岁,平均34岁。15例均因车祸致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施行胫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14例,施行外固定架固定术1例)术后均因胫前伤口感染、组织坏死而出现胫骨、钢板外露,骨外露创面范围大达10 cm×3 cm。其中1例作过内侧腓肠肌肌皮瓣移位术修复,1例作过局部筋膜皮瓣移位术修复,但2例均因伤口感染或皮瓣张力过大术后再度出现骨、钢板外露。结果采用内侧半比目鱼肌肌瓣顺行移位修复胫骨中、上段骨外露创面12例,逆行移位修复胫骨下段骨外露创面3例,术后骨外露创面均一期愈合。随访10个月~2年8个月,术后5~8个月复查X线片显示胫骨骨折均已愈合,胫前植皮创面外观良好,早期自觉有患肢蹬力不足现象,经锻炼功能恢复正常。

    作者:岑海洋;邓国三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周围神经检测研究进展

    随着对神经形态结构、功能及生理活动机制的深入了解,研究出了许多检测神经结构、功能的方法或用具,这对神经损伤早期诊断、精确治疗与识别预后颇有重要意义。一、电生理学与生化检测周围神经采用肌电图、诱发肌电图等方法,对神经损伤定位、定性诊断;神经修复后再生情况;区别周围神经损伤与其他神经肌肉疾病等有重要作用。在电生理学应用于周围神经损伤诊断的同时,也在修复中进行应用研究。Hakstian[1]首先采用电刺激方法区分感觉神经束和运动神经束,Williams[2]介绍应用单纤维记录法作为诊断工具,又首次使单束功能恢复和防止部分神经损伤转变为完全损伤的可能,但由于本方法需病人清醒,且对陈旧性神经损伤往往无反应,也不能准确区分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

    作者:范秀红;周祥吉;范启申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有血运组织瓣与外固定器在手外科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报道有血运组织瓣移植在手部修复术中联合应用外固定器固定骨、关节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手、前臂部位由于骨、关节合并软组织、皮肤缺损病例9例,应用有血运组织瓣移植,包括骨皮瓣、骨关节皮瓣移植修复手或前臂复合组织缺损,同时采用A-O外固定支架或微型支架行骨外固定,以保持非损伤关节的活动,加速骨质愈合。结果:治疗手部骨、关节缺损愈合良好,皮瓣全部成活,术后10~16周拆除外固定器,手部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该方法:对手部及前臂复合组织缺损的修复疗效明显,并具有骨折固定可靠,移植骨质髓腔损伤小,手、腕关节得以早期训练,观察血运方便及护理便利等特点。

    作者:庄永青;傅小宽;童静;杜冬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双侧睾丸再植一例报告

    1999年8月,我们对1例双侧睾丸完全离断施行睾丸再植术,成活一侧睾丸,而另一侧睾丸及阴囊皮肤发生坏死。现报道如下。患者男,20岁。因自残性双侧睾丸离断半小时而入院。检查:阴部损伤系锐器切割伤,双侧睾丸于精索远端约1.5 cm处完全离断,阴囊绝大部分皮肤及阴茎根腹侧少量皮肤已被完全切离,睾丸鞘膜完整,其中右侧睾丸与游离之阴囊皮肤相连,左侧睾丸处于完全游离状态,精索近侧断端位于腹股沟外环外约1.5 cm处。

    作者:曹庆贤;李炳万;李大村;王金昌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吻合血管的髂骨瓣折迭并列游离移植再造跟骨

    跟骨缺损或跟骨切除后的重建是临床骨科治疗的难题,我们于1992年5月~1997年12月收治低度恶性跟骨骨肿瘤3例,施行了肿瘤跟骨全切除,应用吻合血管的旋髂深髂骨瓣折叠并列游离移植跟骨再造修复,移植骨块全部成活,足外形及功能满意。本组男2例,女1例。年龄22~56岁,平均37岁。跟骨缺损原因:1例为跟骨恶性骨母细胞瘤在当地医院行搔刮术后复发,2例为跟骨骨巨细胞瘤Ⅱ级。3例肿瘤跟骨行全切除术。

    作者:王振昊;王书成;娄祖德;张书宏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显微血管转流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合并少精子症

    目的:研究显微血管转流术在精索静脉曲张合并少精子症的治疗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加显微血管转流术治疗66例(71侧),观察其症状、体征的改善和随访观察精子质量的改变,以及其配偶妊娠率。结果:转流术71侧术后7d体征消失51侧,明显好转20侧;随访半年~1年,症状、体征消失69例(97%),精子质量正常或明显好转52例(78%)。其中术后精子密度≥20×109/L,向前运动的精子比率≥50%,精子头部形态正常≥30%有37例(56.3%);精子密度由术前(5~15)×109/L,术后提高到(10~19)×109/L,精子活动率和活动力均有提高11例(16.7%);术前精子密度<5×109/L、术后>5×109/L 4例(5%)。26例配偶已获妊娠,妊娠率39.4%。结论:精索静脉高位结扎加显微血管转流术由于在阻断静脉血逆流的同时,即时建立新的静脉回流通路,更有效的改善睾丸供血,在消除局部症状和体征,改善精子质量,提高妊娠率以及防止复发等方面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黄东平;庄凯;彭毅;赵磊;陈泽波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指尖离断再植56例体会

    从1987年2月至1998年6月,我们行完全性指尖离断56例60指。男44例,女12例。年龄大48岁,小3岁。其中Ⅰ型22指,Ⅱ型16指,Ⅲ型14指,Ⅳ型3指,V型3指,Ⅵ型2指。再植采用指尖动、静脉直接吻合、只吻合一条动脉和指动、静脉转流三种方法。结果成活57指,失败3指,成活率95%。成活指外形功能满意。作者认为除毁损性指尖离断外均应争取再植。

    作者:薛俊红;薛广平;付洪茹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显微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异物合并化脓性眼内炎

    复杂性眼外伤是常见致盲原因之一,可合并眼内异物存留、感染性眼内炎、外伤性白内障、玻璃体出血和视网膜脱离等改变,以往传统分次手术治疗,常常引起视功能严重损害,导致眼球萎缩。应用显微玻璃体手术一次性晶体、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异物摘除治疗22例(22眼),不仅保存了眼球,并且获得有用的视力,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张文兰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