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踝前血管逆行吻合的游离皮瓣修复小腿中下段创

俞立新;马锁坤;吴水培

关键词:外踝前血管, 吻合, 游离, 肌皮瓣修复, 小腿, 软组织坏死, 主干血管, 移植受区, 一期愈合, 延期愈合, 胸脐皮瓣, 下肢功能, 内固定物, 股前外侧, 动脉损伤, 创面, 组织瓣, 创伤后, 车祸伤, 随访
摘要:小腿中下段严重创伤后软组织坏死、缺损,易致胫骨、肌腱,甚至内固定物裸露,如小腿主干血管胫前或胫后动脉损伤时,组织瓣移植受区血管较困难[1]。我科自1995年以来采用内、外踝前血管作为受区血管逆行吻合游离皮瓣修复小腿中下段创面12例,全部成活。本组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16~44岁。车祸伤7例,船绳绞伤3例,重物压伤2例。创面大小12 cm×4 cm~16 cm×7 cm,分别使用股前外侧皮瓣、胸脐皮瓣及背阔肌皮瓣修复,全部成活,皮瓣和创缘9例一期愈合,3例延期愈合,随访1~4年,下肢功能均得到改善。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组合带血管髂骨串联皮瓣重建第一、二跖骨及前足缺损

    目的:研究解决第二跖骨及前足缺损的重建与修复。方法:采用显微外科技术,用带血管髂骨及游离皮瓣串联组合移植重建第一、二跖骨及前足部分缺损。结果:修复后足的负重及行走功能恢复较好,外型满意。结论:带血管髂骨为跖骨缺损重建较为理想供骨,采用带血管骨、皮瓣组合移植为修复前足损伤缺损的佳方式。

    作者:王剑利;付兴茂;王成琪;田青叶;张树明;张祚勇;刘光军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显微血管转流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合并少精子症

    目的:研究显微血管转流术在精索静脉曲张合并少精子症的治疗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加显微血管转流术治疗66例(71侧),观察其症状、体征的改善和随访观察精子质量的改变,以及其配偶妊娠率。结果:转流术71侧术后7d体征消失51侧,明显好转20侧;随访半年~1年,症状、体征消失69例(97%),精子质量正常或明显好转52例(78%)。其中术后精子密度≥20×109/L,向前运动的精子比率≥50%,精子头部形态正常≥30%有37例(56.3%);精子密度由术前(5~15)×109/L,术后提高到(10~19)×109/L,精子活动率和活动力均有提高11例(16.7%);术前精子密度<5×109/L、术后>5×109/L 4例(5%)。26例配偶已获妊娠,妊娠率39.4%。结论:精索静脉高位结扎加显微血管转流术由于在阻断静脉血逆流的同时,即时建立新的静脉回流通路,更有效的改善睾丸供血,在消除局部症状和体征,改善精子质量,提高妊娠率以及防止复发等方面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黄东平;庄凯;彭毅;赵磊;陈泽波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我国显微外科主要核心期刊初步调查

    我们将1995~1998年《中国医学文摘外科学》中有关显微外科方面的文献篇目逐一统计、整理、归纳,从中找出核心期刊。统计结果表明,《中华显微外科杂志》载文量多,达551篇,占75.27%,能提供2/3的的信息量,是我国显微外科首选核心期刊。经常阅读该刊,花时不多,收益不小。建议广大医务工作者利用这方面的信息,以便更好地开展临床和科研工作。

    作者:赵冰;李成建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游离足背皮瓣移植修复第一指蹼挛缩

    机器挤压伤及烧伤所致手部第一指蹼挛缩并非少见。此类损伤导致拇指功能影响较大。重视第一指蹼功能重建尤为重要。足背皮肤的结构与手部的皮肤相似,是修复与重建第一指蹼挛缩的理想方法。自1980年起,游离足背皮瓣移植重建第一指蹼挛缩11例,收到满意的结果。本组男性10例,女性1例。年龄平均26岁(21~39岁)。致伤原因,机器挤压伤8例,烧伤3例,优势手7例,其余4例。修复方法:第一指蹼松解,沿挛缩的指蹼纵行切开,同时松解已瘢痕化的拇内收肌及第一背侧骨间肌,充分松解后用一克氏针经第一掌骨将拇指固定在外展位。按照第一指蹼松解后皮肤缺损的大小、形态进行皮瓣设计,以足背动脉为轴心,向两边扩展,切取的范围应大于皮肤缺损1~1.5 cm,必要时可连同第一足趾蹼一并切取。

    作者:张友乐;王澍寰;韦加宁;杨克非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被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采用带血管腓骨移植一期修复慢性骨髓炎大段骨缺损

    目的:探索慢性骨髓炎大段骨早期摘除后骨缺损的一期修复效果。方法:胫骨慢性骨髓炎并大段骨清除后,作吻合血管腓骨移植一期予以重建18例;作炎性骨段切除,采用带血管蒂腓骨移位一期予以修复2例。结果:胫骨慢性骨髓炎在摘除大段死骨后应用吻合血管腓骨移植或带血管蒂腓骨移位重建。术后3~6个月见重建骨完全骨性愈合,邻近关节诸骨受累的炎症得到完全控制;修复肢体的功能与外形恢复令人满意。结论:对慢性骨髓炎所形成大段整块死骨在作病灶清除、大段死骨摘除同时,应用吻合血管或带血管腓骨一期予以重建,可改善受区血液循环,抑制炎症漫延,缩短了住院日与住院次数,也减少手术次数。

    作者:刘兴炎;葛宝丰;甄平;高秋明;刘占宏;李旭升;王宏东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指尖离断再植56例体会

    从1987年2月至1998年6月,我们行完全性指尖离断56例60指。男44例,女12例。年龄大48岁,小3岁。其中Ⅰ型22指,Ⅱ型16指,Ⅲ型14指,Ⅳ型3指,V型3指,Ⅵ型2指。再植采用指尖动、静脉直接吻合、只吻合一条动脉和指动、静脉转流三种方法。结果成活57指,失败3指,成活率95%。成活指外形功能满意。作者认为除毁损性指尖离断外均应争取再植。

    作者:薛俊红;薛广平;付洪茹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趾甲皮瓣和第二跖趾关节肌腱复合移植再造拇指的并发症分析

    1996年3月~1999年12月,我院采用趾甲皮瓣和第二跖趾关节肌腱复合移植再造拇指8例,再造拇指全部存活,但有5例术后出现并发症,现进行总结,并探讨预防及治疗措施。

    作者:黎忠文;梁善荣;袁华军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自体游离大网膜颅内移植治疗脑穿通畸形三例

    例1 男,23岁。入院前1年半因颅脑外伤,作右额颞颅内血肿清除加大骨瓣减压术。术后反复头痛、眩晕及癫痫发作。经CT扫描,发现右侧脑室前角与额颞部蛛网膜下腔相通,形成囊肿。又作囊腔-腹膜腔分流术,症状无缓解。1990年4月入院CT复查,诊断为外伤性脑穿通畸形。手术分头部组及腹部组同时进行,取自体游离大网膜在手术显微镜下与颞浅动、静脉吻合,原切口开颅将囊壁作大部分切除,电灼同侧侧脑室脉络丛(原脑脊液分流管同时拔除),将恢复血运后的自体大网膜填补于穿通畸形脑裂处,与周围硬脑膜固定。同时作颅骨成形术。术后常规抗癫痫治疗3个月,症状消失。复查CT示脑室已不再与蛛膜下腔相通,恢复满意。随访1年已能基本恢复工作。

    作者:郭宝平;何炳威;钱东翔;王智坚;蔡哲鹏;郭炜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人工膀胱反射弧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目的:建立人工膀胱反射弧,以恢复脊髓损伤后的膀胱功能。它将体反射运动冲动经异化的运动传出支传入膀胱,引起膀胱的自主性收缩。方法:将犬右L5前根近端与右S2前根远端在硬膜内吻合,经轴突再生后,建立膝腱-脊髓中枢-膀胱人工反射通路。进行神经电生理、膀胱测压、膀胱逼尿肌肌电图等早期和远期功能观察。临床1例T2,3完全性截瘫患者,硬膜内行双侧L5与S2前根的吻合。结果:单相方波(115 mV,1.0 ms)刺激右L5后根,6犬均可在吻合口远端记录到动作电位;4犬术后6个月截瘫48 h后,电刺激(1000 mV,10 Hz,2 s)右L5后根,经新建的反射弧引出的膀胱收缩平均可达正常对照组的65%,敲击右侧膝腱引出的膀胱收缩平均达正常的51%;2犬术后18个月,膀胱收缩平均达正常的84%,敲击膝腱平均达62%;电刺激(3.8 mA,1.0 Hz,2 s)右L5后根和右股神经,2犬均可记录到膀胱逼尿肌肌电图。临床1例术后14个月,通过跟腱-脊髓中枢-膀胱新反射弧实现了控制性排尿,膀胱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体神经的运动传出支通过轴突再生能够长入自主神经的副交感性纤维,并具有良好的传导运动兴奋的功能;利用截瘫平面以下健存的体反射,通过硬膜囊内神经根吻合的方法:建立人工膀胱反射弧,在临床1例取得成功并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衷鸿宾;侯春林;刘明轩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周围神经检测研究进展

    随着对神经形态结构、功能及生理活动机制的深入了解,研究出了许多检测神经结构、功能的方法或用具,这对神经损伤早期诊断、精确治疗与识别预后颇有重要意义。一、电生理学与生化检测周围神经采用肌电图、诱发肌电图等方法,对神经损伤定位、定性诊断;神经修复后再生情况;区别周围神经损伤与其他神经肌肉疾病等有重要作用。在电生理学应用于周围神经损伤诊断的同时,也在修复中进行应用研究。Hakstian[1]首先采用电刺激方法区分感觉神经束和运动神经束,Williams[2]介绍应用单纤维记录法作为诊断工具,又首次使单束功能恢复和防止部分神经损伤转变为完全损伤的可能,但由于本方法需病人清醒,且对陈旧性神经损伤往往无反应,也不能准确区分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

    作者:范秀红;周祥吉;范启申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肌骨瓣植入在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随着交通事业及工农业的日益发展,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日见增多,这类骨折与老年股骨颈骨折相比,有许多不同,在处理上较困难,治疗效果也较差[1]。Judut[2]首次报道使用带股方肌肌瓣移植加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骨不连,随后,临床上应用了不同类型的带肌骨瓣移植与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方法,并取得较好的疗效。我院自1989~1998年共收治此类骨折68例,采用肌骨瓣植入加压空心螺纹钉内固定法治疗,临床上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黄建明;陈家赣;黄秋英;周友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失神经支配骨骼肌退变形态学及酶组织化学研究

    神经损伤后,骨骼肌萎缩的防治一直是周围神经外科的一大难题,为进一步明确失神经支配不同时期肌肉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我们对大鼠失神经支配腓肠肌的组织形态学及酶组织化学变化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一、实验动物与模型:SD大鼠42只,随机分成7组,每组6只。硫喷妥钠溶液腹腔内注射麻醉后,在放大10倍手术显微镜下,结扎切断胫神经后,两断端返转180°固定。分别于术后2、4、6、8、12、16及20周取右小腿腓肠肌作实验观察,另取6只大鼠腓肠肌测定正常值作为对照。

    作者:徐建广;顾玉东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指掌侧总动脉为蒂指背双岛状皮瓣瓦合再造拇指食指

    自1955年Moberg介绍指中节背侧皮瓣以来,这种皮瓣在手外科修复中被广泛使用及发展。80年代末,又有学者介绍了指侧方皮瓣联合再造拇指[1,2]。以组织瓣再造拇指的方法很多,而以组织瓣再造食指的报道却不多见。作者自1993年以来,应用指掌侧总动脉为蒂的指背双岛状皮瓣瓦合再造拇指及食指共4例,获得良好效果。

    作者:潘江;曲铁兵;张凯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手指甲根部以远离断再植151例体会

    手指甲根部以远外伤性离断是手外科常见急诊。我院自1996年~1998年12月共收治151例192指此类损伤,均行再植手术,成功186指,成功率96.9%,本组男性89例,女性62例,年龄在3.5~36岁,3指15例,2指26例,余为单指伤。其中拇指29例,示指60例,中指54例,环指35例,小指14例。撕脱碾压伤64例,切割伤87例。缺血时间2~10 h,残端均未行任何处理。

    作者:钟敏广;邹发葵;李运新;欧阳超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膝降血管为蒂组织瓣治疗濒临截肢二例

    例1 男,40岁。8个月前右足跟被电梯挤伤,因骨髓炎,皮肤坏死入我院治疗。检查见:右足跟后大部缺损10 cm× 8 cm,跟腱部分缺损。X线片示:跟骨结节内缘斜向跟骨底中部以后缺损。术前7 d局部消毒液浸泡,抗炎。术中彻底清除感染和坏死病灶,利用髂骨板重叠修形后,修复跟骨底外后缘。游离吻合膝降血管关节支为蒂带内收肌结节,肌腱的股骨内侧髁骨膜(骨)瓣,修复重建跟后结节和跟腱。用隐血管隐神经皮瓣(12cm×10 cm)交腿移植修复跟骨后皮缺损。术中皮瓣隐神经与受区隐神经吻合。术后2个月移植骨愈合,皮瓣成活,感觉恢复良好。

    作者:殷林;付东宁;刘宏彦;宗丹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第一掌背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皮肤缺损

    我院自1996年以来,采用第一掌背动脉皮蒂顺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皮肤缺损10例11指。体会:切取皮瓣时蒂部带0.5~1.0 cm宽的皮肤,减少了血管、神经的损伤机会。皮蒂使隧道宽阔,有效地防止血管蒂扭曲、牵拉、受压等,提高皮瓣成活率。

    作者:王国深;隋法昌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周围神经损伤与神经元死亡的研究进展

    胚胎期及新生发育期动物的神经损伤或去除周围靶器官之后,可以引起神经元的广泛死亡[1,2]。成年动物神经损伤对神经元有何影响,神经元是否死亡,则存在很大的分歧。对于神经元死亡机制的认识亦非常模糊。目前对神经损伤修复与再生的研究,已从过去单纯重视损伤局部的修复拓展到神经元、损伤局部及效应器三个方面。有关神经损伤后神经元的研究已成为周围神经领域的热点。以下简要综述周围神经损伤与神经元死亡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晓东;顾玉东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吻合血管的髂骨瓣折迭并列游离移植再造跟骨

    跟骨缺损或跟骨切除后的重建是临床骨科治疗的难题,我们于1992年5月~1997年12月收治低度恶性跟骨骨肿瘤3例,施行了肿瘤跟骨全切除,应用吻合血管的旋髂深髂骨瓣折叠并列游离移植跟骨再造修复,移植骨块全部成活,足外形及功能满意。本组男2例,女1例。年龄22~56岁,平均37岁。跟骨缺损原因:1例为跟骨恶性骨母细胞瘤在当地医院行搔刮术后复发,2例为跟骨骨巨细胞瘤Ⅱ级。3例肿瘤跟骨行全切除术。

    作者:王振昊;王书成;娄祖德;张书宏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三叉神经根血液供应的显微解剖及临床意义

    了解有关三叉神经根血液供应的详细解剖学资料,对进行桥小脑角区手术有重要的意义。有关三叉神经根血液供应,曾司鲁[1]、张致身[2]、Krisht[3]、马桦等[4]仅提及三叉神经节及根血液供应的来源,而对各动脉在神经根上的分布形式及神经根各个部分的血液供应均无报道。为给临床提供有关三叉神经根血液供应的解剖学资料,作者对三叉神经根的血液供应进行了观察。

    作者:蒋吉英;窦寰宇;高培福;朱世杰;杨培花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