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林;付东宁;刘宏彦;宗丹
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王新陆,李广宙,赵京华,李现军和宋岩来稿:我们用APEX Spx-6型ECT为手术后6个月~6年24例患者静态骨显像。采集矩阵256×256、7×105计数。正方形感兴趣区在患侧和对侧下颌骨相同解剖部位,比较自体侧位计数值。成功者计数比值均大于1,并随手术时间延长比值递减,至6年才接近1,失败者比值均小于1。此法能客观评价效果,并证明受值区骨代谢旺盛。
作者:王新陆;李广宙;赵京华;李现军;宋岩来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手桡侧大半(拇指、食指、中指连带第一掌骨部分)离断,拇指毁损无再植条件,临床并不少见,如何早期大限度地保留非失活组织及功能,大限度地修复和重建手部功能是临床治疗上较为复杂的问题。自1995年3月以来我们采用离断幸存的食指或中指移位再造拇指、重建手功能方法救治5例,取得满意的结果。
作者:夏英慧;张诚毅;吴健峰;张昀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患者男,31岁。1998年1月17日双手被切纸机切段致10指11节段完全离断,伤后8 h入院。检查:左手拇指分别于近节指骨基底及末节指甲近1/3以远斜行双段离断,有部分虎口皮肤连于拇指,右拇指自掌指关节处离断,关节面完整,双手示、中、环指于近节中段离断,双小指于近节远段离断,左手2~4指间有指蹼皮肤相连,右手1~4指间有虎口及指蹼皮肤相连。将断指暂时冷藏于冰箱,伤后10 h在双臂丛麻醉下行10指再植术,先行左手再植,对两断端不同组织由浅入深分别予以清创后,先行拇指末节“无血再植”,然后按流程作业式操作,5指同时再植,不缩短指骨进行骨骼内固定,同类组织同步修复,“8”字缝合指背伸肌腱、侧腱束,腱内缝合拇长屈肌腱及指深屈肌腱,用10-0缝合线采取任意定点单线牵引顺序转圈缝合法吻合静脉、动脉,吻合神经。
作者:周明武;赵东升;杨润功;李坤德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神经损伤后,骨骼肌萎缩的防治一直是周围神经外科的一大难题,为进一步明确失神经支配不同时期肌肉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我们对大鼠失神经支配腓肠肌的组织形态学及酶组织化学变化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一、实验动物与模型:SD大鼠42只,随机分成7组,每组6只。硫喷妥钠溶液腹腔内注射麻醉后,在放大10倍手术显微镜下,结扎切断胫神经后,两断端返转180°固定。分别于术后2、4、6、8、12、16及20周取右小腿腓肠肌作实验观察,另取6只大鼠腓肠肌测定正常值作为对照。
作者:徐建广;顾玉东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报道有血运组织瓣移植在手部修复术中联合应用外固定器固定骨、关节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手、前臂部位由于骨、关节合并软组织、皮肤缺损病例9例,应用有血运组织瓣移植,包括骨皮瓣、骨关节皮瓣移植修复手或前臂复合组织缺损,同时采用A-O外固定支架或微型支架行骨外固定,以保持非损伤关节的活动,加速骨质愈合。结果:治疗手部骨、关节缺损愈合良好,皮瓣全部成活,术后10~16周拆除外固定器,手部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该方法:对手部及前臂复合组织缺损的修复疗效明显,并具有骨折固定可靠,移植骨质髓腔损伤小,手、腕关节得以早期训练,观察血运方便及护理便利等特点。
作者:庄永青;傅小宽;童静;杜冬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我院自1996年以来,采用第一掌背动脉皮蒂顺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皮肤缺损10例11指。体会:切取皮瓣时蒂部带0.5~1.0 cm宽的皮肤,减少了血管、神经的损伤机会。皮蒂使隧道宽阔,有效地防止血管蒂扭曲、牵拉、受压等,提高皮瓣成活率。
作者:王国深;隋法昌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建立人工膀胱反射弧,以恢复脊髓损伤后的膀胱功能。它将体反射运动冲动经异化的运动传出支传入膀胱,引起膀胱的自主性收缩。方法:将犬右L5前根近端与右S2前根远端在硬膜内吻合,经轴突再生后,建立膝腱-脊髓中枢-膀胱人工反射通路。进行神经电生理、膀胱测压、膀胱逼尿肌肌电图等早期和远期功能观察。临床1例T2,3完全性截瘫患者,硬膜内行双侧L5与S2前根的吻合。结果:单相方波(115 mV,1.0 ms)刺激右L5后根,6犬均可在吻合口远端记录到动作电位;4犬术后6个月截瘫48 h后,电刺激(1000 mV,10 Hz,2 s)右L5后根,经新建的反射弧引出的膀胱收缩平均可达正常对照组的65%,敲击右侧膝腱引出的膀胱收缩平均达正常的51%;2犬术后18个月,膀胱收缩平均达正常的84%,敲击膝腱平均达62%;电刺激(3.8 mA,1.0 Hz,2 s)右L5后根和右股神经,2犬均可记录到膀胱逼尿肌肌电图。临床1例术后14个月,通过跟腱-脊髓中枢-膀胱新反射弧实现了控制性排尿,膀胱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体神经的运动传出支通过轴突再生能够长入自主神经的副交感性纤维,并具有良好的传导运动兴奋的功能;利用截瘫平面以下健存的体反射,通过硬膜囊内神经根吻合的方法:建立人工膀胱反射弧,在临床1例取得成功并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衷鸿宾;侯春林;刘明轩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前我国断指再植无论数量还是成活率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然而再植的终目的旨在大限度地恢复指体的功能,因此断指再植术后的康复治疗已引起临床的普遍重视[1]。为探索系统化康复治疗措施对断指再植手功能恢复的影响,我们对1998年10月~1999年3月在我中心施行断指再植术的病例进行随访,按有否进行系统化全程康复治疗分为2组,分析比较,报道如下。
作者:陈淑琴;苏骅;赵冰;陈玉英 刊期: 2000年第03期
小腿中下段严重创伤后软组织坏死、缺损,易致胫骨、肌腱,甚至内固定物裸露,如小腿主干血管胫前或胫后动脉损伤时,组织瓣移植受区血管较困难[1]。我科自1995年以来采用内、外踝前血管作为受区血管逆行吻合游离皮瓣修复小腿中下段创面12例,全部成活。本组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16~44岁。车祸伤7例,船绳绞伤3例,重物压伤2例。创面大小12 cm×4 cm~16 cm×7 cm,分别使用股前外侧皮瓣、胸脐皮瓣及背阔肌皮瓣修复,全部成活,皮瓣和创缘9例一期愈合,3例延期愈合,随访1~4年,下肢功能均得到改善。
作者:俞立新;马锁坤;吴水培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神经端侧缝合后侧支生长的神经元胞体来源。方法:将实验组端侧缝合的腓总神经距吻合口2.5 cm处切断,其近端植入盛有辣根过氧化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的硅胶囊中,同法标记正常腓总神经与正常胫神经近端。观察脊髓前角L7~S2段及相应脊神经节。结果:对照组为正常腓总神经伸肌运动神经元核群;实验组标记细胞分布于正常腓总神经伸肌运动神经元核群的复内侧,与正常胫神经标记细胞分布相同,此处为正常胫神经屈运动神经元核群。结论:腓总神经远端与胫神经干端侧缝合,其侧支生长来源于胫神经元胞体。
作者:范启申;王拥军;周祥吉;田鲁峰;姚庆端;王刚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探索慢性骨髓炎大段骨早期摘除后骨缺损的一期修复效果。方法:胫骨慢性骨髓炎并大段骨清除后,作吻合血管腓骨移植一期予以重建18例;作炎性骨段切除,采用带血管蒂腓骨移位一期予以修复2例。结果:胫骨慢性骨髓炎在摘除大段死骨后应用吻合血管腓骨移植或带血管蒂腓骨移位重建。术后3~6个月见重建骨完全骨性愈合,邻近关节诸骨受累的炎症得到完全控制;修复肢体的功能与外形恢复令人满意。结论:对慢性骨髓炎所形成大段整块死骨在作病灶清除、大段死骨摘除同时,应用吻合血管或带血管腓骨一期予以重建,可改善受区血液循环,抑制炎症漫延,缩短了住院日与住院次数,也减少手术次数。
作者:刘兴炎;葛宝丰;甄平;高秋明;刘占宏;李旭升;王宏东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报道四肢恶性骨肿瘤广泛切除保肢手术,应用带血管蒂肌瓣修复和重建软组织成功的经验。方法:广泛切除小腿骨肉瘤及瘤周软组织,利用人工假体或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等方法:重建骨骼,局部转移带血管蒂的腓骨肌或比目鱼肌肌瓣,重建软组织缺损。结果:临床应用7例,带血管蒂的肌瓣成活良好,无切口并发症,膝关节活动度提高,假体表面皮肤移动性良好。结论:带血管蒂的肌瓣在胫腓骨恶性肿瘤的保肢术中,对于重建软组织缺损和保证切口一期愈合,具有良好的疗效,应常规使用。
作者:沈靖南;劳镇国;李奇;王晋;朱庆棠;韩士英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患者男性,20岁,左手被机器齿轮轧伤,左拇指自大鱼际远侧1/3处完全离断,除末节完好外,其余均已毁损。食指、中指不全性离断,但食指中节及近节大部分及中指末节及中节远侧1/2均已毁损,远端无血供。手术将残留的拇指末节移位再植于食指指根部残端上,吻合指动脉、指背静脉及指神经,修复伸、屈肌腱。术后再植指顺利成活,创口无感染。术后4个月将移位再植的拇指连同第二掌骨及掌指关节游离,保留双侧指动脉、指神经、指背静脉和食指深屈肌腱不予切断,形成以血管神经及屈肌腱为蒂的手指,移位于拇指部位,并将移位手指的骨间肌、食指伸肌腱及固有伸肌腱分别与大鱼际肌及拇长、短伸肌腱缝合以重建其内收、外展、对指及伸展功能。术后2周开始功能锻炼。半年后复查:拇、中指及整个手的外形均良好,拇指的伸、屈、内收、外展及对指功能均接近正常,再植指远端血运良好,两点辨别觉:中指7 mm,拇指6 mm。
作者:徐煜;林格生;邓红平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回顾性研究应用微型组织瓣修复手部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临床应用10种微型组织瓣移位或移植修复手部皮肤、骨、关节缺损102例。结果:随访1~18年,皮瓣全部存活、外形良好,手指屈伸功能尚可,痛、温、触觉恢复;骨愈合时间3~4个月,关节功能满意。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疗程短、疗效好。凡手指、虎口处皮肤缺损合并骨、关节、肌腱外露者,应争取一期应用微型皮瓣修复;腕舟骨骨折不连接、月骨坏死及掌骨头缺损可选用不同术式的带血供微型骨瓣修复。
作者:余国荣;陈振光;喻爱喜;谭金海;彭建强 刊期: 2000年第03期
1996年3月~1999年12月,我院采用趾甲皮瓣和第二跖趾关节肌腱复合移植再造拇指8例,再造拇指全部存活,但有5例术后出现并发症,现进行总结,并探讨预防及治疗措施。
作者:黎忠文;梁善荣;袁华军 刊期: 2000年第03期
胚胎期及新生发育期动物的神经损伤或去除周围靶器官之后,可以引起神经元的广泛死亡[1,2]。成年动物神经损伤对神经元有何影响,神经元是否死亡,则存在很大的分歧。对于神经元死亡机制的认识亦非常模糊。目前对神经损伤修复与再生的研究,已从过去单纯重视损伤局部的修复拓展到神经元、损伤局部及效应器三个方面。有关神经损伤后神经元的研究已成为周围神经领域的热点。以下简要综述周围神经损伤与神经元死亡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晓东;顾玉东 刊期: 2000年第03期
在四肢各种创伤中主干动脉的损伤是为严重的病损之一,如不及时正确处理,常可因大量出血而危及生命或因截肢而致残。1989年10月~1999年12月我院救治各类肢体主干动脉损伤63例,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贝抗胜;刘建平;吴强;何小龙 刊期: 2000年第03期
复杂性眼外伤是常见致盲原因之一,可合并眼内异物存留、感染性眼内炎、外伤性白内障、玻璃体出血和视网膜脱离等改变,以往传统分次手术治疗,常常引起视功能严重损害,导致眼球萎缩。应用显微玻璃体手术一次性晶体、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异物摘除治疗22例(22眼),不仅保存了眼球,并且获得有用的视力,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张文兰 刊期: 2000年第03期
自1997年12月以来,我们应用以面动脉为蒂的下颌缘岛状皮瓣逆行转移行全鼻再造及颜面部组织缺损修复共12例,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本组男9例,女3例。其中全鼻再造6例,部分鼻缺损修复2例,面颊部组织缺损修复4例。年龄小15岁,大45岁。皮瓣面积大7.0 cm×6.5 cm,小3.0 cm×4.0 cm,均全部成活,供区能直接拉拢缝合,术后疤痕呈线状位于鼻唇沟及下颌缘,无1例出现面神经损伤表现。术后6个月随访,修复处及再造鼻形态较好,色泽与周围组织相同。
作者:赵天兰;程新德;李光早;张莉;徐静;葛树星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回顾分析小腿及足部软组织缺损、骨及肌腱外露采用不同类型的皮瓣移植修复后的远期疗效。方法:采用7种不同类型的皮瓣对小腿及足部软组织缺损进行修复66例,其中吻合血管的皮瓣移植28例,带蒂皮瓣36例,交腿皮瓣2例。皮瓣面积大30 cm×15 cm,小6 cm×4 cm。其中吻合血管的皮瓣修复足底负重区皮肤缺损5例。结果:吻合血管的皮瓣移植组中有2例坏死,3例部分坏死,其余皮瓣均成活,随访2~5年,吻合血管的不带感觉神经的皮瓣移植修复足底负重区者,3例出现了反复发作的溃疡,腹部皮瓣或肌皮瓣移植于足部后过于臃肿,影响负重功能。修复小腿组织缺损者,效果及外观均满意。结论:小腿及足部的慢性溃疡,较长时间的感染对血管造成损害,通常局部粘连较重,血管解剖游离困难,血管功能障碍,致使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率高。因此,此类损伤宜采用带蒂皮瓣进行修复。足底负重区的软组织缺损,以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效果佳,如果用吻合血管的皮瓣移植好用带感觉神经的皮瓣修复,以满足皮瓣对足部负重的要求。
作者:张致英;王栓科 刊期: 200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