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深;隋法昌
随着对神经形态结构、功能及生理活动机制的深入了解,研究出了许多检测神经结构、功能的方法或用具,这对神经损伤早期诊断、精确治疗与识别预后颇有重要意义。一、电生理学与生化检测周围神经采用肌电图、诱发肌电图等方法,对神经损伤定位、定性诊断;神经修复后再生情况;区别周围神经损伤与其他神经肌肉疾病等有重要作用。在电生理学应用于周围神经损伤诊断的同时,也在修复中进行应用研究。Hakstian[1]首先采用电刺激方法区分感觉神经束和运动神经束,Williams[2]介绍应用单纤维记录法作为诊断工具,又首次使单束功能恢复和防止部分神经损伤转变为完全损伤的可能,但由于本方法需病人清醒,且对陈旧性神经损伤往往无反应,也不能准确区分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
作者:范秀红;周祥吉;范启申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前我国断指再植无论数量还是成活率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然而再植的终目的旨在大限度地恢复指体的功能,因此断指再植术后的康复治疗已引起临床的普遍重视[1]。为探索系统化康复治疗措施对断指再植手功能恢复的影响,我们对1998年10月~1999年3月在我中心施行断指再植术的病例进行随访,按有否进行系统化全程康复治疗分为2组,分析比较,报道如下。
作者:陈淑琴;苏骅;赵冰;陈玉英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回顾分析小腿及足部软组织缺损、骨及肌腱外露采用不同类型的皮瓣移植修复后的远期疗效。方法:采用7种不同类型的皮瓣对小腿及足部软组织缺损进行修复66例,其中吻合血管的皮瓣移植28例,带蒂皮瓣36例,交腿皮瓣2例。皮瓣面积大30 cm×15 cm,小6 cm×4 cm。其中吻合血管的皮瓣修复足底负重区皮肤缺损5例。结果:吻合血管的皮瓣移植组中有2例坏死,3例部分坏死,其余皮瓣均成活,随访2~5年,吻合血管的不带感觉神经的皮瓣移植修复足底负重区者,3例出现了反复发作的溃疡,腹部皮瓣或肌皮瓣移植于足部后过于臃肿,影响负重功能。修复小腿组织缺损者,效果及外观均满意。结论:小腿及足部的慢性溃疡,较长时间的感染对血管造成损害,通常局部粘连较重,血管解剖游离困难,血管功能障碍,致使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率高。因此,此类损伤宜采用带蒂皮瓣进行修复。足底负重区的软组织缺损,以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效果佳,如果用吻合血管的皮瓣移植好用带感觉神经的皮瓣修复,以满足皮瓣对足部负重的要求。
作者:张致英;王栓科 刊期: 2000年第03期
胚胎期及新生发育期动物的神经损伤或去除周围靶器官之后,可以引起神经元的广泛死亡[1,2]。成年动物神经损伤对神经元有何影响,神经元是否死亡,则存在很大的分歧。对于神经元死亡机制的认识亦非常模糊。目前对神经损伤修复与再生的研究,已从过去单纯重视损伤局部的修复拓展到神经元、损伤局部及效应器三个方面。有关神经损伤后神经元的研究已成为周围神经领域的热点。以下简要综述周围神经损伤与神经元死亡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晓东;顾玉东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手桡侧大半(拇指、食指、中指连带第一掌骨部分)离断,拇指毁损无再植条件,临床并不少见,如何早期大限度地保留非失活组织及功能,大限度地修复和重建手部功能是临床治疗上较为复杂的问题。自1995年3月以来我们采用离断幸存的食指或中指移位再造拇指、重建手功能方法救治5例,取得满意的结果。
作者:夏英慧;张诚毅;吴健峰;张昀 刊期: 2000年第03期
1996年10月~1998年8月,我们应用内侧半比目鱼肌肌瓣修复胫骨外露创面15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共15例,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22~44岁,平均34岁。15例均因车祸致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施行胫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14例,施行外固定架固定术1例)术后均因胫前伤口感染、组织坏死而出现胫骨、钢板外露,骨外露创面范围大达10 cm×3 cm。其中1例作过内侧腓肠肌肌皮瓣移位术修复,1例作过局部筋膜皮瓣移位术修复,但2例均因伤口感染或皮瓣张力过大术后再度出现骨、钢板外露。结果采用内侧半比目鱼肌肌瓣顺行移位修复胫骨中、上段骨外露创面12例,逆行移位修复胫骨下段骨外露创面3例,术后骨外露创面均一期愈合。随访10个月~2年8个月,术后5~8个月复查X线片显示胫骨骨折均已愈合,胫前植皮创面外观良好,早期自觉有患肢蹬力不足现象,经锻炼功能恢复正常。
作者:岑海洋;邓国三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为临床设计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用显微解剖和标本透明法研究37侧上肢标本前臂内侧皮神经解剖及其与贵要静脉的关系以及营养血管的来源、位置、口径、对皮神经的营养形式等。结果:前臂内侧皮神经全程由神经旁血管营养。神经旁血管由来源于肱动脉与尺动脉的皮肤动脉分支吻合形成。前臂内侧皮神经与贵要静脉在1 cm左右范围内伴行。结论:顺沿贵要静脉,可切取前臂内侧皮神经、神经旁血管或神经皮肤穿支动脉筋膜蒂皮瓣,可用于修复肘部、腕部等部位软组织缺损。
作者:王绥江;罗少军;郝新光;汤少明;吕端远;廖进民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显微血管转流术在精索静脉曲张合并少精子症的治疗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加显微血管转流术治疗66例(71侧),观察其症状、体征的改善和随访观察精子质量的改变,以及其配偶妊娠率。结果:转流术71侧术后7d体征消失51侧,明显好转20侧;随访半年~1年,症状、体征消失69例(97%),精子质量正常或明显好转52例(78%)。其中术后精子密度≥20×109/L,向前运动的精子比率≥50%,精子头部形态正常≥30%有37例(56.3%);精子密度由术前(5~15)×109/L,术后提高到(10~19)×109/L,精子活动率和活动力均有提高11例(16.7%);术前精子密度<5×109/L、术后>5×109/L 4例(5%)。26例配偶已获妊娠,妊娠率39.4%。结论:精索静脉高位结扎加显微血管转流术由于在阻断静脉血逆流的同时,即时建立新的静脉回流通路,更有效的改善睾丸供血,在消除局部症状和体征,改善精子质量,提高妊娠率以及防止复发等方面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黄东平;庄凯;彭毅;赵磊;陈泽波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掌短肌皮瓣的应用解剖及临床应用掌短肌皮瓣修复拇指指腹缺损的效果。方法:选择30侧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观测掌短肌皮瓣的血供、神经分布;临床上对9例拇指指腹缺损的病例,应用吻合血管的掌短肌皮瓣进行修复。结果:掌短肌皮瓣的血供有4个来源:即尺动脉干、掌浅支的肌皮支和皮支、掌深支和小指尺侧固有动脉的肌皮支。其静脉回流为上述动脉的伴行静脉。感觉神经为尺神经浅支和尺神经的尺动脉支。临床9例拇指指腹缺损,应用掌短肌皮瓣进行修复全部成功。结论:掌短肌皮瓣质地与拇指指腹相似,血供丰富,可带感觉神经,是修复拇指较大面积缺损的供区之一。
作者:徐永清;李军;李主一;汪新明;钟世镇;徐达传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探索慢性骨髓炎大段骨早期摘除后骨缺损的一期修复效果。方法:胫骨慢性骨髓炎并大段骨清除后,作吻合血管腓骨移植一期予以重建18例;作炎性骨段切除,采用带血管蒂腓骨移位一期予以修复2例。结果:胫骨慢性骨髓炎在摘除大段死骨后应用吻合血管腓骨移植或带血管蒂腓骨移位重建。术后3~6个月见重建骨完全骨性愈合,邻近关节诸骨受累的炎症得到完全控制;修复肢体的功能与外形恢复令人满意。结论:对慢性骨髓炎所形成大段整块死骨在作病灶清除、大段死骨摘除同时,应用吻合血管或带血管腓骨一期予以重建,可改善受区血液循环,抑制炎症漫延,缩短了住院日与住院次数,也减少手术次数。
作者:刘兴炎;葛宝丰;甄平;高秋明;刘占宏;李旭升;王宏东 刊期: 2000年第03期
全手皮肤脱套伤是严重的手外伤。除全手皮肤呈逆行套状撕脱外,均有不同程度的深部组织损伤,处理十分困难。我院自1986年~1996年10月收治全手脱套伤8例,其中采用前臂逆行岛状皮瓣与腹部皮瓣联合应用修复4例,外形及功能均较以往方法有较大进步,现报道如下。本组男性3例,女1例,右手3例,左手1例。年龄18~24岁。致伤因素:压塑机压伤3例,压模机压伤1例。掌横纹以远脱套伤3例,腕横纹以远脱套伤1例,其中1例伴有热压伤,伤后至入院时均在6小时之内。均行前臂逆行岛状皮瓣与腹部皮瓣联合应用修复创面。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分期行分指术,手的抓握功能大部分得到恢复,但皮瓣感觉较差。
作者:李平生;谢晓勇;郭文荣 刊期: 2000年第03期
复杂性眼外伤是常见致盲原因之一,可合并眼内异物存留、感染性眼内炎、外伤性白内障、玻璃体出血和视网膜脱离等改变,以往传统分次手术治疗,常常引起视功能严重损害,导致眼球萎缩。应用显微玻璃体手术一次性晶体、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异物摘除治疗22例(22眼),不仅保存了眼球,并且获得有用的视力,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张文兰 刊期: 2000年第03期
跟骨缺损或跟骨切除后的重建是临床骨科治疗的难题,我们于1992年5月~1997年12月收治低度恶性跟骨骨肿瘤3例,施行了肿瘤跟骨全切除,应用吻合血管的旋髂深髂骨瓣折叠并列游离移植跟骨再造修复,移植骨块全部成活,足外形及功能满意。本组男2例,女1例。年龄22~56岁,平均37岁。跟骨缺损原因:1例为跟骨恶性骨母细胞瘤在当地医院行搔刮术后复发,2例为跟骨骨巨细胞瘤Ⅱ级。3例肿瘤跟骨行全切除术。
作者:王振昊;王书成;娄祖德;张书宏 刊期: 2000年第03期
1992年以来,我们开展了带血管肋间神经转位、阴部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吻接术和脊髓神经根桥接术等方法重建截瘫患者的部分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1〕。但脊髓损伤截瘫后,截瘫平面以下的周围神经和其支配的感觉、运动效应器官是否和周围神经损伤后一样随着时间延长而溃变,目前尚无明确的结论,为此,我们进行了初步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
作者:张少成;郑旭东;修先伦;李全华;赵杰;于金国;禹宝庆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显微测量Graves病甲状腺体内的血管平均口径,选择合适栓塞微粒的大小,以期达到更完整的栓塞治疗效果。方法:将栓塞治疗后的甲状腺作多层次切片,石蜡切片,HE染色,应用显微长度测量计(Olympus)测量各不同部位的血管内径。结果:腺体部接近上下动脉处的网状血管内径平均为0.12~0.25 mm,小动脉内径平均为0.04~0.11mm。甲状腺峡部的血管,内径平均为0.13~0.15 mm。甲状腺上下动脉内径则经介入血管造影测出分别为2.0~5.5 mm和3.0~3.75 mm。结论:根据测出的血管腔径,选择合适的栓塞微粒,可以达到完整的介入栓塞效果,从而收到介入治疗的良好效果。
作者:肖海鹏;陈国锐;凌启波 刊期: 2000年第03期
近10年我科采用13种76块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获得满意疗效。体会:强调足踝部创伤应急诊彻底清创,并结合病人全身情况,急诊或亚急诊选择合适皮瓣修复创面,皮瓣移位适宜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滕云升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例1 男,40岁。8个月前右足跟被电梯挤伤,因骨髓炎,皮肤坏死入我院治疗。检查见:右足跟后大部缺损10 cm× 8 cm,跟腱部分缺损。X线片示:跟骨结节内缘斜向跟骨底中部以后缺损。术前7 d局部消毒液浸泡,抗炎。术中彻底清除感染和坏死病灶,利用髂骨板重叠修形后,修复跟骨底外后缘。游离吻合膝降血管关节支为蒂带内收肌结节,肌腱的股骨内侧髁骨膜(骨)瓣,修复重建跟后结节和跟腱。用隐血管隐神经皮瓣(12cm×10 cm)交腿移植修复跟骨后皮缺损。术中皮瓣隐神经与受区隐神经吻合。术后2个月移植骨愈合,皮瓣成活,感觉恢复良好。
作者:殷林;付东宁;刘宏彦;宗丹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我院收治35例42个手指末节完全性离断伤患者,经采用吻合指腹静脉进行再植,成活率为97%。我们体会,手指末节完全离断的断指,指背静脉常因损伤重或静脉很细、缺如,给吻合带来困,即使吻合,通畅率亦低。而指腹静脉位置相对恒定,易寻找。吻合指腹静脉,提高了末节离断指再植的成活率。
作者:吴波;吴景华;霍华春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患者男性,27岁,因左前臂被玻璃刺伤急诊入院。检查发现左前臂中、下1/3交界处尺掌侧有两处3 cm和2 cm长的斜行伤口,手部尺神经支配区感觉消失,小鱼际肌、骨间肌及3、4蚓状肌麻痹,环、小指不能主动屈曲。腕关节处尺、桡动脉搏动正常。手术中发现:食指、中指指浅屈肌腱断裂,环指与小指指深、浅屈肌腱断裂,尺侧腕屈肌腱断裂,尺神经大部分断裂,尺神经位置正常但其周围未找到伴行的尺动、静脉。遂向腕部尺动脉搏动点延长切口,在近腕横纹处找到尺动、静脉。沿尺动、静脉向近端解剖,发现尺动脉在前臂走行于前侧正中,位置表浅,位于掌长肌与桡侧腕屈肌表面。
作者:王增涛;周海艇;郑有卯;申丰;吴道斌;张京红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优选、优化载体是BMP临床应用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研究表明肌肉中的间充质细胞是骨骼外对BMP反应为敏感的组织细胞[1]。为了了解带血供肌瓣复合纤维蛋白粘合剂(Fibrin sealant,FS)能否作为BMP载体,本文旨在从组织学观察带血供肌瓣中植入FS/BMP复合物的变化规律。
作者:杨润功;裴国献;赵明;王会信;丁红梅;徐达传 刊期: 200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