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掌短肌皮瓣的临床应用

徐永清;李军;李主一;汪新明;钟世镇;徐达传

关键词:外科皮瓣, 掌短肌, 拇指, 修复
摘要:目的:研究掌短肌皮瓣的应用解剖及临床应用掌短肌皮瓣修复拇指指腹缺损的效果。方法:选择30侧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观测掌短肌皮瓣的血供、神经分布;临床上对9例拇指指腹缺损的病例,应用吻合血管的掌短肌皮瓣进行修复。结果:掌短肌皮瓣的血供有4个来源:即尺动脉干、掌浅支的肌皮支和皮支、掌深支和小指尺侧固有动脉的肌皮支。其静脉回流为上述动脉的伴行静脉。感觉神经为尺神经浅支和尺神经的尺动脉支。临床9例拇指指腹缺损,应用掌短肌皮瓣进行修复全部成功。结论:掌短肌皮瓣质地与拇指指腹相似,血供丰富,可带感觉神经,是修复拇指较大面积缺损的供区之一。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上肢复杂组织损伤的显微外科治疗

    上肢复杂组织损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深部组织如神经、血管、肌腱和骨骼外露及缺损,给组织修复带来很大困难,处理失当可造成严重功能障碍甚至截肢。我们自1992年以来利用显微外科技术以9种组织类型移植55例,对上肢复杂组织损伤进行修复,取得了良好疗效。

    作者:吕桂欣;王旭廷;王世欣;潘达德;程国良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膝降血管为蒂组织瓣治疗濒临截肢二例

    例1 男,40岁。8个月前右足跟被电梯挤伤,因骨髓炎,皮肤坏死入我院治疗。检查见:右足跟后大部缺损10 cm× 8 cm,跟腱部分缺损。X线片示:跟骨结节内缘斜向跟骨底中部以后缺损。术前7 d局部消毒液浸泡,抗炎。术中彻底清除感染和坏死病灶,利用髂骨板重叠修形后,修复跟骨底外后缘。游离吻合膝降血管关节支为蒂带内收肌结节,肌腱的股骨内侧髁骨膜(骨)瓣,修复重建跟后结节和跟腱。用隐血管隐神经皮瓣(12cm×10 cm)交腿移植修复跟骨后皮缺损。术中皮瓣隐神经与受区隐神经吻合。术后2个月移植骨愈合,皮瓣成活,感觉恢复良好。

    作者:殷林;付东宁;刘宏彦;宗丹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足部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

    自1996年以来,我们采用足部皮瓣修复手部创面12例,外形与功能均达到满意效果。本组男8例,女4例。年龄17~48岁。伤因:挤压伤3例,撕脱伤3例,锐器伤4例,砸伤2例,部位:手背皮肤缺损3例,其中1例合并食中指伸指肌腱缺损;手掌皮肤缺损2例;虎口皮肤缺损2例;拇指皮肤脱套伤2例,其中1例合并虎口、手背部分皮肤缺损;再植拇指坏死1例;拇、食指掌侧皮肤缺损各1例。皮瓣面积小1.5 cm×2.5 cm,大11cm×15 cm。

    作者:冯亚高;汪功久;董清芳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脐旁皮瓣联合肋缘软骨瓣转移一期阴茎再造的解剖基础

    先天性或后天性阴茎缺损,都需要行阴茎再造术。临床上阴茎再造主要包括阴茎体、支撑体和尿道形成。早在1936年Borgoras采用腹部皮管和肋软骨移植再造阴茎。1977年Holson首创股薄肌肌皮瓣一次再造阴茎。以后国内外学者采用各种皮瓣方法带蒂转移或游离移植行阴茎再造[1,2]。阴茎支撑体多采用自体肋软骨、骨块植入或代用品植入等方法。由于游离骨或软骨缺乏血运,存在吸收变形问题;硅胶及塑料代用品,不能融为一体,易出现疼痛,异物反应及感染等问题。我们在上述基础上进行了术式改进,设计以脐旁皮瓣联合肋缘软骨复合组织瓣转位一期进行阴茎再造的解剖研究。

    作者:颜玲;钟世镇;彭田红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斜方肌岛状肌皮瓣修复颈部放射性溃疡创面

    鼻咽癌患者在接受大剂量的放射治疗后,如处理不当往往会引发放射性溃疡创面,难以处理且经久不愈,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作者自1987年以来应用斜方肌岛状肌皮瓣修复颈部放射溃疡创面3例,获得较好效果。本组男1例,女2例。年龄40~48岁。患者有鼻咽癌病史5~12年,经放射治疗后,颈部出现溃疡史1~3年。溃疡创面经常流脓性分泌物有1例,且并发颈静脉大出血。3例均经应用斜方肌岛状肌皮瓣得以修复。切取皮瓣面积小为10 cm×10 cm,大10 cm×18 cm。皮瓣全部成活,效果满意。

    作者:劳宁生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单纯性非穿透性小梁显微手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

    目的:评价单纯性非穿透性小梁显微手术在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20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不加植入物的非穿透性小梁手术治疗,术后观察眼压、眼内反应、滤过泡形态,并对手术区域进行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随访时间平均(4.2士2.4)个月。结果:术前平均眼压(3.78士1.11)kPa,术后3个月平均眼压(2.08±0.51)kPa,差异有显著性(P<0.01)。无需额外药物治疗而术后眼压≤2.80 kPa者占65%,需加用局部药物占35%。所有患者术前与术后视力差异经x2检验无统计学意义;无1例出现前房变浅、炎症、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显示眼压控制良好者在巩膜瓣下形成一透明液性间腔,在结膜下有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结论:不加植入物的非穿透性小梁显微手术在近期能有效降低眼内压,是一种对开角型青光眼很有应用前景的抗青光眼手术。

    作者:卓业鸿;葛坚;林明楷;吴永青;蓝育青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逆行追踪神经端侧缝合后侧支生长的神经元胞体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神经端侧缝合后侧支生长的神经元胞体来源。方法:将实验组端侧缝合的腓总神经距吻合口2.5 cm处切断,其近端植入盛有辣根过氧化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的硅胶囊中,同法标记正常腓总神经与正常胫神经近端。观察脊髓前角L7~S2段及相应脊神经节。结果:对照组为正常腓总神经伸肌运动神经元核群;实验组标记细胞分布于正常腓总神经伸肌运动神经元核群的复内侧,与正常胫神经标记细胞分布相同,此处为正常胫神经屈运动神经元核群。结论:腓总神经远端与胫神经干端侧缝合,其侧支生长来源于胫神经元胞体。

    作者:范启申;王拥军;周祥吉;田鲁峰;姚庆端;王刚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趾甲皮瓣和第二跖趾关节肌腱复合移植再造拇指的并发症分析

    1996年3月~1999年12月,我院采用趾甲皮瓣和第二跖趾关节肌腱复合移植再造拇指8例,再造拇指全部存活,但有5例术后出现并发症,现进行总结,并探讨预防及治疗措施。

    作者:黎忠文;梁善荣;袁华军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肌骨瓣植入在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随着交通事业及工农业的日益发展,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日见增多,这类骨折与老年股骨颈骨折相比,有许多不同,在处理上较困难,治疗效果也较差[1]。Judut[2]首次报道使用带股方肌肌瓣移植加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骨不连,随后,临床上应用了不同类型的带肌骨瓣移植与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方法,并取得较好的疗效。我院自1989~1998年共收治此类骨折68例,采用肌骨瓣植入加压空心螺纹钉内固定法治疗,临床上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黄建明;陈家赣;黄秋英;周友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桡神经浅支伴行血管蒂皮瓣临床应用

    我们于1998年1月始应用以桡神经浅支伴行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11例,皮瓣切取面积大6 cm×11 cm,小4 cm×5 cm,神经血管蒂长平均为8 cm,皮瓣全部存活,虎口区感觉麻木均有不同程度恢复。体会:皮瓣以鼻烟窝为旋转点,以鼻烟窝至肱骨外上髁连线为轴线,将桡神经浅支浅出处包含在皮瓣内,在中轴线上任意设计皮瓣,在神经及伴行血管两则应保留约1~1.5 cm宽的筋膜组织。

    作者:武峰;杨玉增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周围神经检测研究进展

    随着对神经形态结构、功能及生理活动机制的深入了解,研究出了许多检测神经结构、功能的方法或用具,这对神经损伤早期诊断、精确治疗与识别预后颇有重要意义。一、电生理学与生化检测周围神经采用肌电图、诱发肌电图等方法,对神经损伤定位、定性诊断;神经修复后再生情况;区别周围神经损伤与其他神经肌肉疾病等有重要作用。在电生理学应用于周围神经损伤诊断的同时,也在修复中进行应用研究。Hakstian[1]首先采用电刺激方法区分感觉神经束和运动神经束,Williams[2]介绍应用单纤维记录法作为诊断工具,又首次使单束功能恢复和防止部分神经损伤转变为完全损伤的可能,但由于本方法需病人清醒,且对陈旧性神经损伤往往无反应,也不能准确区分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

    作者:范秀红;周祥吉;范启申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踝前血管逆行吻合的游离皮瓣修复小腿中下段创

    小腿中下段严重创伤后软组织坏死、缺损,易致胫骨、肌腱,甚至内固定物裸露,如小腿主干血管胫前或胫后动脉损伤时,组织瓣移植受区血管较困难[1]。我科自1995年以来采用内、外踝前血管作为受区血管逆行吻合游离皮瓣修复小腿中下段创面12例,全部成活。本组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16~44岁。车祸伤7例,船绳绞伤3例,重物压伤2例。创面大小12 cm×4 cm~16 cm×7 cm,分别使用股前外侧皮瓣、胸脐皮瓣及背阔肌皮瓣修复,全部成活,皮瓣和创缘9例一期愈合,3例延期愈合,随访1~4年,下肢功能均得到改善。

    作者:俞立新;马锁坤;吴水培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胫后血管蒂小腿内侧复合组织瓣临床应用12例

    自1992年以来,我们应用小腿内侧复合组织瓣修复四肢的骨和软组织缺损12例。年龄15~52岁,游离移植5例,桥式转移3例,逆行转位4例,皮瓣大面积12 cm×25 cm。结果:除2例大面积皮瓣远端小部分坏死外,10例皮瓣全部成活,经6~18个月随访,效果满意。体会:小腿内侧复合组织瓣血供充分,血管口径粗,蒂长,皮瓣切取面积大,是修复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合并骨缺损的理想组织瓣。

    作者:柳昊;叶澄宇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皮瓣在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近10年我科采用13种76块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获得满意疗效。体会:强调足踝部创伤应急诊彻底清创,并结合病人全身情况,急诊或亚急诊选择合适皮瓣修复创面,皮瓣移位适宜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滕云升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人工膀胱反射弧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目的:建立人工膀胱反射弧,以恢复脊髓损伤后的膀胱功能。它将体反射运动冲动经异化的运动传出支传入膀胱,引起膀胱的自主性收缩。方法:将犬右L5前根近端与右S2前根远端在硬膜内吻合,经轴突再生后,建立膝腱-脊髓中枢-膀胱人工反射通路。进行神经电生理、膀胱测压、膀胱逼尿肌肌电图等早期和远期功能观察。临床1例T2,3完全性截瘫患者,硬膜内行双侧L5与S2前根的吻合。结果:单相方波(115 mV,1.0 ms)刺激右L5后根,6犬均可在吻合口远端记录到动作电位;4犬术后6个月截瘫48 h后,电刺激(1000 mV,10 Hz,2 s)右L5后根,经新建的反射弧引出的膀胱收缩平均可达正常对照组的65%,敲击右侧膝腱引出的膀胱收缩平均达正常的51%;2犬术后18个月,膀胱收缩平均达正常的84%,敲击膝腱平均达62%;电刺激(3.8 mA,1.0 Hz,2 s)右L5后根和右股神经,2犬均可记录到膀胱逼尿肌肌电图。临床1例术后14个月,通过跟腱-脊髓中枢-膀胱新反射弧实现了控制性排尿,膀胱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体神经的运动传出支通过轴突再生能够长入自主神经的副交感性纤维,并具有良好的传导运动兴奋的功能;利用截瘫平面以下健存的体反射,通过硬膜囊内神经根吻合的方法:建立人工膀胱反射弧,在临床1例取得成功并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衷鸿宾;侯春林;刘明轩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掌短肌皮瓣的临床应用

    目的:研究掌短肌皮瓣的应用解剖及临床应用掌短肌皮瓣修复拇指指腹缺损的效果。方法:选择30侧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观测掌短肌皮瓣的血供、神经分布;临床上对9例拇指指腹缺损的病例,应用吻合血管的掌短肌皮瓣进行修复。结果:掌短肌皮瓣的血供有4个来源:即尺动脉干、掌浅支的肌皮支和皮支、掌深支和小指尺侧固有动脉的肌皮支。其静脉回流为上述动脉的伴行静脉。感觉神经为尺神经浅支和尺神经的尺动脉支。临床9例拇指指腹缺损,应用掌短肌皮瓣进行修复全部成功。结论:掌短肌皮瓣质地与拇指指腹相似,血供丰富,可带感觉神经,是修复拇指较大面积缺损的供区之一。

    作者:徐永清;李军;李主一;汪新明;钟世镇;徐达传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用组织扩张器延长损伤后的周围神经远段的实验观察

    目的:观察用组织扩张器延长损伤后变性的周围神经远段作为修复神经缺损的实验结果:。方法:以容积为12ml外形近似长方体的组织扩张器,3周内缓慢延长15只SD大鼠一侧钳夹并结扎损伤的坐骨神经远段,然后切去延长部分,使两神经断端在无张力下缝合,术后14周,进行电生理测定和组织学观察,并与对侧神经缺损后在张力下缝合作比较。结果:用组织扩张器延长的损伤后坐骨神经远段,可延长36.5%。再生神经纤维可通过变性后延长的神经段并获得功能恢复,传导速度为18.6 m/s,比对照侧16.3 m/s略优。结论:用组织扩张器延长损伤的周围神经干,可克服神经缺损,利于修复。

    作者:劳镇国;叶永玉;周宏;周肇平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手桡侧大半离断拇指毁损食指中指移位再造

    手桡侧大半(拇指、食指、中指连带第一掌骨部分)离断,拇指毁损无再植条件,临床并不少见,如何早期大限度地保留非失活组织及功能,大限度地修复和重建手部功能是临床治疗上较为复杂的问题。自1995年3月以来我们采用离断幸存的食指或中指移位再造拇指、重建手功能方法救治5例,取得满意的结果。

    作者:夏英慧;张诚毅;吴健峰;张昀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失神经支配骨骼肌退变形态学及酶组织化学研究

    神经损伤后,骨骼肌萎缩的防治一直是周围神经外科的一大难题,为进一步明确失神经支配不同时期肌肉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我们对大鼠失神经支配腓肠肌的组织形态学及酶组织化学变化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一、实验动物与模型:SD大鼠42只,随机分成7组,每组6只。硫喷妥钠溶液腹腔内注射麻醉后,在放大10倍手术显微镜下,结扎切断胫神经后,两断端返转180°固定。分别于术后2、4、6、8、12、16及20周取右小腿腓肠肌作实验观察,另取6只大鼠腓肠肌测定正常值作为对照。

    作者:徐建广;顾玉东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脊髓损伤后周围神经病理改变的初步研究及临床观察

    1992年以来,我们开展了带血管肋间神经转位、阴部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吻接术和脊髓神经根桥接术等方法重建截瘫患者的部分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1〕。但脊髓损伤截瘫后,截瘫平面以下的周围神经和其支配的感觉、运动效应器官是否和周围神经损伤后一样随着时间延长而溃变,目前尚无明确的结论,为此,我们进行了初步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

    作者:张少成;郑旭东;修先伦;李全华;赵杰;于金国;禹宝庆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