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镇国;叶永玉;周宏;周肇平
目的:研究解决第二跖骨及前足缺损的重建与修复。方法:采用显微外科技术,用带血管髂骨及游离皮瓣串联组合移植重建第一、二跖骨及前足部分缺损。结果:修复后足的负重及行走功能恢复较好,外型满意。结论:带血管髂骨为跖骨缺损重建较为理想供骨,采用带血管骨、皮瓣组合移植为修复前足损伤缺损的佳方式。
作者:王剑利;付兴茂;王成琪;田青叶;张树明;张祚勇;刘光军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探索慢性骨髓炎大段骨早期摘除后骨缺损的一期修复效果。方法:胫骨慢性骨髓炎并大段骨清除后,作吻合血管腓骨移植一期予以重建18例;作炎性骨段切除,采用带血管蒂腓骨移位一期予以修复2例。结果:胫骨慢性骨髓炎在摘除大段死骨后应用吻合血管腓骨移植或带血管蒂腓骨移位重建。术后3~6个月见重建骨完全骨性愈合,邻近关节诸骨受累的炎症得到完全控制;修复肢体的功能与外形恢复令人满意。结论:对慢性骨髓炎所形成大段整块死骨在作病灶清除、大段死骨摘除同时,应用吻合血管或带血管腓骨一期予以重建,可改善受区血液循环,抑制炎症漫延,缩短了住院日与住院次数,也减少手术次数。
作者:刘兴炎;葛宝丰;甄平;高秋明;刘占宏;李旭升;王宏东 刊期: 2000年第03期
随着对神经形态结构、功能及生理活动机制的深入了解,研究出了许多检测神经结构、功能的方法或用具,这对神经损伤早期诊断、精确治疗与识别预后颇有重要意义。一、电生理学与生化检测周围神经采用肌电图、诱发肌电图等方法,对神经损伤定位、定性诊断;神经修复后再生情况;区别周围神经损伤与其他神经肌肉疾病等有重要作用。在电生理学应用于周围神经损伤诊断的同时,也在修复中进行应用研究。Hakstian[1]首先采用电刺激方法区分感觉神经束和运动神经束,Williams[2]介绍应用单纤维记录法作为诊断工具,又首次使单束功能恢复和防止部分神经损伤转变为完全损伤的可能,但由于本方法需病人清醒,且对陈旧性神经损伤往往无反应,也不能准确区分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
作者:范秀红;周祥吉;范启申 刊期: 2000年第03期
在四肢各种创伤中主干动脉的损伤是为严重的病损之一,如不及时正确处理,常可因大量出血而危及生命或因截肢而致残。1989年10月~1999年12月我院救治各类肢体主干动脉损伤63例,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贝抗胜;刘建平;吴强;何小龙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报道四肢恶性骨肿瘤广泛切除保肢手术,应用带血管蒂肌瓣修复和重建软组织成功的经验。方法:广泛切除小腿骨肉瘤及瘤周软组织,利用人工假体或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等方法:重建骨骼,局部转移带血管蒂的腓骨肌或比目鱼肌肌瓣,重建软组织缺损。结果:临床应用7例,带血管蒂的肌瓣成活良好,无切口并发症,膝关节活动度提高,假体表面皮肤移动性良好。结论:带血管蒂的肌瓣在胫腓骨恶性肿瘤的保肢术中,对于重建软组织缺损和保证切口一期愈合,具有良好的疗效,应常规使用。
作者:沈靖南;劳镇国;李奇;王晋;朱庆棠;韩士英 刊期: 2000年第03期
1992年以来,我们开展了带血管肋间神经转位、阴部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吻接术和脊髓神经根桥接术等方法重建截瘫患者的部分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1〕。但脊髓损伤截瘫后,截瘫平面以下的周围神经和其支配的感觉、运动效应器官是否和周围神经损伤后一样随着时间延长而溃变,目前尚无明确的结论,为此,我们进行了初步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
作者:张少成;郑旭东;修先伦;李全华;赵杰;于金国;禹宝庆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王新陆,李广宙,赵京华,李现军和宋岩来稿:我们用APEX Spx-6型ECT为手术后6个月~6年24例患者静态骨显像。采集矩阵256×256、7×105计数。正方形感兴趣区在患侧和对侧下颌骨相同解剖部位,比较自体侧位计数值。成功者计数比值均大于1,并随手术时间延长比值递减,至6年才接近1,失败者比值均小于1。此法能客观评价效果,并证明受值区骨代谢旺盛。
作者:王新陆;李广宙;赵京华;李现军;宋岩来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例1 男性,12岁。高压电烧伤致左上臂前外侧软组织缺损26 cm×9 cm,肱骨外露。早期经多次植皮未能消灭创面。于伤后4个月设计左背阔肌皮瓣(29 cm×12 cm),转移覆盖左上臂创面,并将背阔肌远端肌肉缝于肘前肌肉断端重建屈肘功能。供区植中厚皮片。术后肌皮瓣完全成活。4年随访,外形及功能满意。例2 男性,11岁。左前臂电烧伤致屈侧软组织坏死。切除坏死组织后遗留23 cm×9 cm创面,于左背部设计上宽下窄的背阔肌肌皮瓣(25 cm×11cm)修复。供区胸背动、静脉分别与受区桡动、静脉和头静脉分支作端端吻合,供区植皮,术后经过顺利。2年随访,前臂外形及功能满意。
作者:衡代忠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手桡侧大半(拇指、食指、中指连带第一掌骨部分)离断,拇指毁损无再植条件,临床并不少见,如何早期大限度地保留非失活组织及功能,大限度地修复和重建手部功能是临床治疗上较为复杂的问题。自1995年3月以来我们采用离断幸存的食指或中指移位再造拇指、重建手功能方法救治5例,取得满意的结果。
作者:夏英慧;张诚毅;吴健峰;张昀 刊期: 2000年第03期
自1996年以来,我们采用足部皮瓣修复手部创面12例,外形与功能均达到满意效果。本组男8例,女4例。年龄17~48岁。伤因:挤压伤3例,撕脱伤3例,锐器伤4例,砸伤2例,部位:手背皮肤缺损3例,其中1例合并食中指伸指肌腱缺损;手掌皮肤缺损2例;虎口皮肤缺损2例;拇指皮肤脱套伤2例,其中1例合并虎口、手背部分皮肤缺损;再植拇指坏死1例;拇、食指掌侧皮肤缺损各1例。皮瓣面积小1.5 cm×2.5 cm,大11cm×15 cm。
作者:冯亚高;汪功久;董清芳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为了提高颅后窝实体性血管网织细胞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总结34例颅后窝实体性血管网织细胞瘤的诊断方式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34例肿瘤全切除29例,次全切除5例。手术后神经功能改善24例,加重6例,手术后死亡4例,死亡的病例均死于继发性脑干损伤。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后窝实体性血管网织细胞瘤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方法:。
作者:惠旭辉;游潮;毛伯镛;黄思庆;刘艳辉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机器挤压伤及烧伤所致手部第一指蹼挛缩并非少见。此类损伤导致拇指功能影响较大。重视第一指蹼功能重建尤为重要。足背皮肤的结构与手部的皮肤相似,是修复与重建第一指蹼挛缩的理想方法。自1980年起,游离足背皮瓣移植重建第一指蹼挛缩11例,收到满意的结果。本组男性10例,女性1例。年龄平均26岁(21~39岁)。致伤原因,机器挤压伤8例,烧伤3例,优势手7例,其余4例。修复方法:第一指蹼松解,沿挛缩的指蹼纵行切开,同时松解已瘢痕化的拇内收肌及第一背侧骨间肌,充分松解后用一克氏针经第一掌骨将拇指固定在外展位。按照第一指蹼松解后皮肤缺损的大小、形态进行皮瓣设计,以足背动脉为轴心,向两边扩展,切取的范围应大于皮肤缺损1~1.5 cm,必要时可连同第一足趾蹼一并切取。
作者:张友乐;王澍寰;韦加宁;杨克非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用组织扩张器延长损伤后变性的周围神经远段作为修复神经缺损的实验结果:。方法:以容积为12ml外形近似长方体的组织扩张器,3周内缓慢延长15只SD大鼠一侧钳夹并结扎损伤的坐骨神经远段,然后切去延长部分,使两神经断端在无张力下缝合,术后14周,进行电生理测定和组织学观察,并与对侧神经缺损后在张力下缝合作比较。结果:用组织扩张器延长的损伤后坐骨神经远段,可延长36.5%。再生神经纤维可通过变性后延长的神经段并获得功能恢复,传导速度为18.6 m/s,比对照侧16.3 m/s略优。结论:用组织扩张器延长损伤的周围神经干,可克服神经缺损,利于修复。
作者:劳镇国;叶永玉;周宏;周肇平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为第一趾蹼皮瓣移植修复重建颜面口角软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观测40侧成人下肢标本第一趾蹼皮肤软组织区域的血管和神经分布。结果:该区由第一跖背动脉供血,第一跖背动脉为足背动脉的分支,其主干长为(4.6士0.6)cm,起始处外径为(1.6士0.3)mm,感觉神经来自腓深神经。结论:第一趾蹼皮瓣与口角形态、厚薄近似,取材方便,吻合血管易于成活,是口角再造的理想组织瓣。
作者:王伯钧;秦小云;骆降喜;陆明深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手指甲根部以远外伤性离断是手外科常见急诊。我院自1996年~1998年12月共收治151例192指此类损伤,均行再植手术,成功186指,成功率96.9%,本组男性89例,女性62例,年龄在3.5~36岁,3指15例,2指26例,余为单指伤。其中拇指29例,示指60例,中指54例,环指35例,小指14例。撕脱碾压伤64例,切割伤87例。缺血时间2~10 h,残端均未行任何处理。
作者:钟敏广;邹发葵;李运新;欧阳超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报道有血运组织瓣移植在手部修复术中联合应用外固定器固定骨、关节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手、前臂部位由于骨、关节合并软组织、皮肤缺损病例9例,应用有血运组织瓣移植,包括骨皮瓣、骨关节皮瓣移植修复手或前臂复合组织缺损,同时采用A-O外固定支架或微型支架行骨外固定,以保持非损伤关节的活动,加速骨质愈合。结果:治疗手部骨、关节缺损愈合良好,皮瓣全部成活,术后10~16周拆除外固定器,手部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该方法:对手部及前臂复合组织缺损的修复疗效明显,并具有骨折固定可靠,移植骨质髓腔损伤小,手、腕关节得以早期训练,观察血运方便及护理便利等特点。
作者:庄永青;傅小宽;童静;杜冬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为设计以骨间前血管腕背支为蒂的骨膜瓣移位手术的开展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选择30侧成人上肢标本,解剖观测骨间前血管腕背支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并在标本上模拟手术式设计。结果:背侧支在桡骨茎突上(6.6±1.4)cm起自于骨间前动脉,穿过骨间膜后发出尺、桡侧骨膜支到达尺、桡骨远端背份后,可分别形成骨膜(骨)瓣,主干贴骨间膜背份径直下行至桡骨茎突上(2.6士0.8)cm处分为内、外侧终支,分别与尺、桡动脉的腕背支相吻合。结论:以骨间前血管腕背支为蒂设计尺、桡骨膜(骨)瓣顺行移位可修复尺、桡骨中下段骨不连,逆行移位可修复舟骨、月骨骨不连及骨坏死。
作者:许卫红;林建华;朱维钦;郑和平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我们将1995~1998年《中国医学文摘外科学》中有关显微外科方面的文献篇目逐一统计、整理、归纳,从中找出核心期刊。统计结果表明,《中华显微外科杂志》载文量多,达551篇,占75.27%,能提供2/3的的信息量,是我国显微外科首选核心期刊。经常阅读该刊,花时不多,收益不小。建议广大医务工作者利用这方面的信息,以便更好地开展临床和科研工作。
作者:赵冰;李成建 刊期: 2000年第03期
1999年8月,我们对1例双侧睾丸完全离断施行睾丸再植术,成活一侧睾丸,而另一侧睾丸及阴囊皮肤发生坏死。现报道如下。患者男,20岁。因自残性双侧睾丸离断半小时而入院。检查:阴部损伤系锐器切割伤,双侧睾丸于精索远端约1.5 cm处完全离断,阴囊绝大部分皮肤及阴茎根腹侧少量皮肤已被完全切离,睾丸鞘膜完整,其中右侧睾丸与游离之阴囊皮肤相连,左侧睾丸处于完全游离状态,精索近侧断端位于腹股沟外环外约1.5 cm处。
作者:曹庆贤;李炳万;李大村;王金昌 刊期: 2000年第03期
院自1992~1999年共处理甲床外血管球瘤13例,全部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现就其临床表现特点及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作者:黄冬梅;迟江丽;苏颖;闫萍;叶志强;蔡道章 刊期: 200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