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游离足背皮瓣移植修复第一指蹼挛缩

张友乐;王澍寰;韦加宁;杨克非

关键词:游离, 足背皮瓣, 皮肤缺损, 挤压伤, 修复与重建, 足背动脉, 纵行切开, 致伤原因, 移植重建, 修复方法, 手部, 烧伤, 皮瓣设计, 拇指, 机器, 功能重建, 功能影响, 第一掌骨, 优势手, 内收肌
摘要:机器挤压伤及烧伤所致手部第一指蹼挛缩并非少见。此类损伤导致拇指功能影响较大。重视第一指蹼功能重建尤为重要。足背皮肤的结构与手部的皮肤相似,是修复与重建第一指蹼挛缩的理想方法。自1980年起,游离足背皮瓣移植重建第一指蹼挛缩11例,收到满意的结果。本组男性10例,女性1例。年龄平均26岁(21~39岁)。致伤原因,机器挤压伤8例,烧伤3例,优势手7例,其余4例。修复方法:第一指蹼松解,沿挛缩的指蹼纵行切开,同时松解已瘢痕化的拇内收肌及第一背侧骨间肌,充分松解后用一克氏针经第一掌骨将拇指固定在外展位。按照第一指蹼松解后皮肤缺损的大小、形态进行皮瓣设计,以足背动脉为轴心,向两边扩展,切取的范围应大于皮肤缺损1~1.5 cm,必要时可连同第一足趾蹼一并切取。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趾甲皮瓣和第二跖趾关节肌腱复合移植再造拇指的并发症分析

    1996年3月~1999年12月,我院采用趾甲皮瓣和第二跖趾关节肌腱复合移植再造拇指8例,再造拇指全部存活,但有5例术后出现并发症,现进行总结,并探讨预防及治疗措施。

    作者:黎忠文;梁善荣;袁华军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周围神经损伤与神经元死亡的研究进展

    胚胎期及新生发育期动物的神经损伤或去除周围靶器官之后,可以引起神经元的广泛死亡[1,2]。成年动物神经损伤对神经元有何影响,神经元是否死亡,则存在很大的分歧。对于神经元死亡机制的认识亦非常模糊。目前对神经损伤修复与再生的研究,已从过去单纯重视损伤局部的修复拓展到神经元、损伤局部及效应器三个方面。有关神经损伤后神经元的研究已成为周围神经领域的热点。以下简要综述周围神经损伤与神经元死亡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晓东;顾玉东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脊髓损伤后周围神经病理改变的初步研究及临床观察

    1992年以来,我们开展了带血管肋间神经转位、阴部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吻接术和脊髓神经根桥接术等方法重建截瘫患者的部分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1〕。但脊髓损伤截瘫后,截瘫平面以下的周围神经和其支配的感觉、运动效应器官是否和周围神经损伤后一样随着时间延长而溃变,目前尚无明确的结论,为此,我们进行了初步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

    作者:张少成;郑旭东;修先伦;李全华;赵杰;于金国;禹宝庆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第一趾蹼皮瓣游离移植重建口角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第一趾蹼皮瓣移植修复重建颜面口角软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观测40侧成人下肢标本第一趾蹼皮肤软组织区域的血管和神经分布。结果:该区由第一跖背动脉供血,第一跖背动脉为足背动脉的分支,其主干长为(4.6士0.6)cm,起始处外径为(1.6士0.3)mm,感觉神经来自腓深神经。结论:第一趾蹼皮瓣与口角形态、厚薄近似,取材方便,吻合血管易于成活,是口角再造的理想组织瓣。

    作者:王伯钧;秦小云;骆降喜;陆明深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应用肌腱包埋法行手指残端修整

    1995年以来,应用肌腱包埋法进行手指残端修整58例75指,效果满意。 本组男性44例51指,女性14例24指,年龄12~54岁。致伤原因:撕脱伤12指,冲压伤42指,切割伤21指。受伤指别:拇指8指,食指23指,中指20指,环指11指,小指13指。残端修整平面:远侧指间关节23指,中节34指,近节18指。随访时间:3个月~2年。平均10个月。结果:全部残指指间关节或掌指关节活动接近或超过90°,指残端外形饱满,皮肤富有弹性,两点辨别觉小于10 mm,无触痛或感觉过敏者。

    作者:康庆林;陈小峰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骨间前血管腕背支为蒂骨膜瓣移位术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设计以骨间前血管腕背支为蒂的骨膜瓣移位手术的开展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选择30侧成人上肢标本,解剖观测骨间前血管腕背支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并在标本上模拟手术式设计。结果:背侧支在桡骨茎突上(6.6±1.4)cm起自于骨间前动脉,穿过骨间膜后发出尺、桡侧骨膜支到达尺、桡骨远端背份后,可分别形成骨膜(骨)瓣,主干贴骨间膜背份径直下行至桡骨茎突上(2.6士0.8)cm处分为内、外侧终支,分别与尺、桡动脉的腕背支相吻合。结论:以骨间前血管腕背支为蒂设计尺、桡骨膜(骨)瓣顺行移位可修复尺、桡骨中下段骨不连,逆行移位可修复舟骨、月骨骨不连及骨坏死。

    作者:许卫红;林建华;朱维钦;郑和平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经口咽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颈交界区病变

    经口咽入路处理颅颈交界区病变手术已得到不断改进和较多应用[1]。1996年1月~1997年12月,我们对5例颅颈交界区疾病的患者施行经口咽入路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本文就该手术入路的适应证、围手术期处理与并发症的预防等进行探讨。

    作者:钱志远;李安民;张志文;张剑宁;章翔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我国显微外科主要核心期刊初步调查

    我们将1995~1998年《中国医学文摘外科学》中有关显微外科方面的文献篇目逐一统计、整理、归纳,从中找出核心期刊。统计结果表明,《中华显微外科杂志》载文量多,达551篇,占75.27%,能提供2/3的的信息量,是我国显微外科首选核心期刊。经常阅读该刊,花时不多,收益不小。建议广大医务工作者利用这方面的信息,以便更好地开展临床和科研工作。

    作者:赵冰;李成建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吻合血管的肩胛皮瓣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

    1983~1998年,我院采用吻合血管的肩胛皮瓣和骨皮瓣移植,修复四肢骨和软组织缺损82例,完全成活73例,部分皮肤坏死2例,失败7例,经随访效果良好,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63例,女19例。年龄3岁~58岁,平均24岁。应用肩胛皮瓣移植修复软组织缺损70例,其中肘部2例,前臂3例,手腕9例,腘窝1例,小腿9例,足背踝部32例,足跟部12例,足底2例。创面8 cm×4 cm~28 cm×14 cm,肩胛皮瓣面积8.5 cm×4.5 cm~30 cm×15 cm。应用肩胛骨皮瓣移植修复骨和软组织缺损12例,其中第一跖骨伴足背皮肤缺损3例,胫骨下段伴皮肤缺损5例,第二掌骨伴皮肤缺损1例,桡骨下段伴皮肤缺损3例。骨缺损4 cm~7 cm,皮肤缺损14 cm× 8 cm~8cm×4 cm,肩胛骨瓣长4.5 cm~9 cm,皮瓣面积16 cm×9 cm~8 cm×5 cm。12例骨皮瓣完全成活,2~4个月X线摄片示骨折端骨痂生长。

    作者:郑文忠;马国棣;郑季南;黄令坚;王森林;赵枫;方钧;陈昆;曹杰;刘爱刚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重度虎口挛缩的修复

    多种因素可导致虎口挛缩发生,其中重度挛缩多源于虎口部位的严重创伤,常合并深部组织复合伤,临床处理困难。本文总结了31例重度虎口挛缩的治疗经验,对其手术方法和术后康复作了探讨。

    作者:李圣利;陈守正;王善良;程开祥;张如鸿;张涤生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显微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异物合并化脓性眼内炎

    复杂性眼外伤是常见致盲原因之一,可合并眼内异物存留、感染性眼内炎、外伤性白内障、玻璃体出血和视网膜脱离等改变,以往传统分次手术治疗,常常引起视功能严重损害,导致眼球萎缩。应用显微玻璃体手术一次性晶体、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异物摘除治疗22例(22眼),不仅保存了眼球,并且获得有用的视力,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张文兰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桡神经浅支伴行血管蒂皮瓣临床应用

    我们于1998年1月始应用以桡神经浅支伴行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11例,皮瓣切取面积大6 cm×11 cm,小4 cm×5 cm,神经血管蒂长平均为8 cm,皮瓣全部存活,虎口区感觉麻木均有不同程度恢复。体会:皮瓣以鼻烟窝为旋转点,以鼻烟窝至肱骨外上髁连线为轴线,将桡神经浅支浅出处包含在皮瓣内,在中轴线上任意设计皮瓣,在神经及伴行血管两则应保留约1~1.5 cm宽的筋膜组织。

    作者:武峰;杨玉增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膝降血管为蒂组织瓣治疗濒临截肢二例

    例1 男,40岁。8个月前右足跟被电梯挤伤,因骨髓炎,皮肤坏死入我院治疗。检查见:右足跟后大部缺损10 cm× 8 cm,跟腱部分缺损。X线片示:跟骨结节内缘斜向跟骨底中部以后缺损。术前7 d局部消毒液浸泡,抗炎。术中彻底清除感染和坏死病灶,利用髂骨板重叠修形后,修复跟骨底外后缘。游离吻合膝降血管关节支为蒂带内收肌结节,肌腱的股骨内侧髁骨膜(骨)瓣,修复重建跟后结节和跟腱。用隐血管隐神经皮瓣(12cm×10 cm)交腿移植修复跟骨后皮缺损。术中皮瓣隐神经与受区隐神经吻合。术后2个月移植骨愈合,皮瓣成活,感觉恢复良好。

    作者:殷林;付东宁;刘宏彦;宗丹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显微血管转流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合并少精子症

    目的:研究显微血管转流术在精索静脉曲张合并少精子症的治疗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加显微血管转流术治疗66例(71侧),观察其症状、体征的改善和随访观察精子质量的改变,以及其配偶妊娠率。结果:转流术71侧术后7d体征消失51侧,明显好转20侧;随访半年~1年,症状、体征消失69例(97%),精子质量正常或明显好转52例(78%)。其中术后精子密度≥20×109/L,向前运动的精子比率≥50%,精子头部形态正常≥30%有37例(56.3%);精子密度由术前(5~15)×109/L,术后提高到(10~19)×109/L,精子活动率和活动力均有提高11例(16.7%);术前精子密度<5×109/L、术后>5×109/L 4例(5%)。26例配偶已获妊娠,妊娠率39.4%。结论:精索静脉高位结扎加显微血管转流术由于在阻断静脉血逆流的同时,即时建立新的静脉回流通路,更有效的改善睾丸供血,在消除局部症状和体征,改善精子质量,提高妊娠率以及防止复发等方面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黄东平;庄凯;彭毅;赵磊;陈泽波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游离足背皮瓣移植修复第一指蹼挛缩

    机器挤压伤及烧伤所致手部第一指蹼挛缩并非少见。此类损伤导致拇指功能影响较大。重视第一指蹼功能重建尤为重要。足背皮肤的结构与手部的皮肤相似,是修复与重建第一指蹼挛缩的理想方法。自1980年起,游离足背皮瓣移植重建第一指蹼挛缩11例,收到满意的结果。本组男性10例,女性1例。年龄平均26岁(21~39岁)。致伤原因,机器挤压伤8例,烧伤3例,优势手7例,其余4例。修复方法:第一指蹼松解,沿挛缩的指蹼纵行切开,同时松解已瘢痕化的拇内收肌及第一背侧骨间肌,充分松解后用一克氏针经第一掌骨将拇指固定在外展位。按照第一指蹼松解后皮肤缺损的大小、形态进行皮瓣设计,以足背动脉为轴心,向两边扩展,切取的范围应大于皮肤缺损1~1.5 cm,必要时可连同第一足趾蹼一并切取。

    作者:张友乐;王澍寰;韦加宁;杨克非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颅后窝实体性血管网织细胞瘤显微外科治疗

    目的:为了提高颅后窝实体性血管网织细胞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总结34例颅后窝实体性血管网织细胞瘤的诊断方式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34例肿瘤全切除29例,次全切除5例。手术后神经功能改善24例,加重6例,手术后死亡4例,死亡的病例均死于继发性脑干损伤。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后窝实体性血管网织细胞瘤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方法:。

    作者:惠旭辉;游潮;毛伯镛;黄思庆;刘艳辉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显微测量Graves病腺体血管口径提高介入治疗的疗效

    目的:显微测量Graves病甲状腺体内的血管平均口径,选择合适栓塞微粒的大小,以期达到更完整的栓塞治疗效果。方法:将栓塞治疗后的甲状腺作多层次切片,石蜡切片,HE染色,应用显微长度测量计(Olympus)测量各不同部位的血管内径。结果:腺体部接近上下动脉处的网状血管内径平均为0.12~0.25 mm,小动脉内径平均为0.04~0.11mm。甲状腺峡部的血管,内径平均为0.13~0.15 mm。甲状腺上下动脉内径则经介入血管造影测出分别为2.0~5.5 mm和3.0~3.75 mm。结论:根据测出的血管腔径,选择合适的栓塞微粒,可以达到完整的介入栓塞效果,从而收到介入治疗的良好效果。

    作者:肖海鹏;陈国锐;凌启波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三叉神经根血液供应的显微解剖及临床意义

    了解有关三叉神经根血液供应的详细解剖学资料,对进行桥小脑角区手术有重要的意义。有关三叉神经根血液供应,曾司鲁[1]、张致身[2]、Krisht[3]、马桦等[4]仅提及三叉神经节及根血液供应的来源,而对各动脉在神经根上的分布形式及神经根各个部分的血液供应均无报道。为给临床提供有关三叉神经根血液供应的解剖学资料,作者对三叉神经根的血液供应进行了观察。

    作者:蒋吉英;窦寰宇;高培福;朱世杰;杨培花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前臂内侧皮神经的血供特点及其在皮瓣设计中的意义

    目的:为临床设计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用显微解剖和标本透明法研究37侧上肢标本前臂内侧皮神经解剖及其与贵要静脉的关系以及营养血管的来源、位置、口径、对皮神经的营养形式等。结果:前臂内侧皮神经全程由神经旁血管营养。神经旁血管由来源于肱动脉与尺动脉的皮肤动脉分支吻合形成。前臂内侧皮神经与贵要静脉在1 cm左右范围内伴行。结论:顺沿贵要静脉,可切取前臂内侧皮神经、神经旁血管或神经皮肤穿支动脉筋膜蒂皮瓣,可用于修复肘部、腕部等部位软组织缺损。

    作者:王绥江;罗少军;郝新光;汤少明;吕端远;廖进民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带血供肌瓣复合纤维蛋白粘合剂作为BMP载体修复骨缺损的组织学观察

    优选、优化载体是BMP临床应用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研究表明肌肉中的间充质细胞是骨骼外对BMP反应为敏感的组织细胞[1]。为了了解带血供肌瓣复合纤维蛋白粘合剂(Fibrin sealant,FS)能否作为BMP载体,本文旨在从组织学观察带血供肌瓣中植入FS/BMP复合物的变化规律。

    作者:杨润功;裴国献;赵明;王会信;丁红梅;徐达传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