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庆林;陈小峰
目的:回顾性研究应用微型组织瓣修复手部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临床应用10种微型组织瓣移位或移植修复手部皮肤、骨、关节缺损102例。结果:随访1~18年,皮瓣全部存活、外形良好,手指屈伸功能尚可,痛、温、触觉恢复;骨愈合时间3~4个月,关节功能满意。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疗程短、疗效好。凡手指、虎口处皮肤缺损合并骨、关节、肌腱外露者,应争取一期应用微型皮瓣修复;腕舟骨骨折不连接、月骨坏死及掌骨头缺损可选用不同术式的带血供微型骨瓣修复。
作者:余国荣;陈振光;喻爱喜;谭金海;彭建强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我们于1998年1月始应用以桡神经浅支伴行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11例,皮瓣切取面积大6 cm×11 cm,小4 cm×5 cm,神经血管蒂长平均为8 cm,皮瓣全部存活,虎口区感觉麻木均有不同程度恢复。体会:皮瓣以鼻烟窝为旋转点,以鼻烟窝至肱骨外上髁连线为轴线,将桡神经浅支浅出处包含在皮瓣内,在中轴线上任意设计皮瓣,在神经及伴行血管两则应保留约1~1.5 cm宽的筋膜组织。
作者:武峰;杨玉增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患者男性,20岁,左手被机器齿轮轧伤,左拇指自大鱼际远侧1/3处完全离断,除末节完好外,其余均已毁损。食指、中指不全性离断,但食指中节及近节大部分及中指末节及中节远侧1/2均已毁损,远端无血供。手术将残留的拇指末节移位再植于食指指根部残端上,吻合指动脉、指背静脉及指神经,修复伸、屈肌腱。术后再植指顺利成活,创口无感染。术后4个月将移位再植的拇指连同第二掌骨及掌指关节游离,保留双侧指动脉、指神经、指背静脉和食指深屈肌腱不予切断,形成以血管神经及屈肌腱为蒂的手指,移位于拇指部位,并将移位手指的骨间肌、食指伸肌腱及固有伸肌腱分别与大鱼际肌及拇长、短伸肌腱缝合以重建其内收、外展、对指及伸展功能。术后2周开始功能锻炼。半年后复查:拇、中指及整个手的外形均良好,拇指的伸、屈、内收、外展及对指功能均接近正常,再植指远端血运良好,两点辨别觉:中指7 mm,拇指6 mm。
作者:徐煜;林格生;邓红平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我院自1996年以来,采用第一掌背动脉皮蒂顺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皮肤缺损10例11指。体会:切取皮瓣时蒂部带0.5~1.0 cm宽的皮肤,减少了血管、神经的损伤机会。皮蒂使隧道宽阔,有效地防止血管蒂扭曲、牵拉、受压等,提高皮瓣成活率。
作者:王国深;隋法昌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回顾分析小腿及足部软组织缺损、骨及肌腱外露采用不同类型的皮瓣移植修复后的远期疗效。方法:采用7种不同类型的皮瓣对小腿及足部软组织缺损进行修复66例,其中吻合血管的皮瓣移植28例,带蒂皮瓣36例,交腿皮瓣2例。皮瓣面积大30 cm×15 cm,小6 cm×4 cm。其中吻合血管的皮瓣修复足底负重区皮肤缺损5例。结果:吻合血管的皮瓣移植组中有2例坏死,3例部分坏死,其余皮瓣均成活,随访2~5年,吻合血管的不带感觉神经的皮瓣移植修复足底负重区者,3例出现了反复发作的溃疡,腹部皮瓣或肌皮瓣移植于足部后过于臃肿,影响负重功能。修复小腿组织缺损者,效果及外观均满意。结论:小腿及足部的慢性溃疡,较长时间的感染对血管造成损害,通常局部粘连较重,血管解剖游离困难,血管功能障碍,致使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率高。因此,此类损伤宜采用带蒂皮瓣进行修复。足底负重区的软组织缺损,以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效果佳,如果用吻合血管的皮瓣移植好用带感觉神经的皮瓣修复,以满足皮瓣对足部负重的要求。
作者:张致英;王栓科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患者男,31岁。1998年1月17日双手被切纸机切段致10指11节段完全离断,伤后8 h入院。检查:左手拇指分别于近节指骨基底及末节指甲近1/3以远斜行双段离断,有部分虎口皮肤连于拇指,右拇指自掌指关节处离断,关节面完整,双手示、中、环指于近节中段离断,双小指于近节远段离断,左手2~4指间有指蹼皮肤相连,右手1~4指间有虎口及指蹼皮肤相连。将断指暂时冷藏于冰箱,伤后10 h在双臂丛麻醉下行10指再植术,先行左手再植,对两断端不同组织由浅入深分别予以清创后,先行拇指末节“无血再植”,然后按流程作业式操作,5指同时再植,不缩短指骨进行骨骼内固定,同类组织同步修复,“8”字缝合指背伸肌腱、侧腱束,腱内缝合拇长屈肌腱及指深屈肌腱,用10-0缝合线采取任意定点单线牵引顺序转圈缝合法吻合静脉、动脉,吻合神经。
作者:周明武;赵东升;杨润功;李坤德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上肢复杂组织损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深部组织如神经、血管、肌腱和骨骼外露及缺损,给组织修复带来很大困难,处理失当可造成严重功能障碍甚至截肢。我们自1992年以来利用显微外科技术以9种组织类型移植55例,对上肢复杂组织损伤进行修复,取得了良好疗效。
作者:吕桂欣;王旭廷;王世欣;潘达德;程国良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前我国断指再植无论数量还是成活率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然而再植的终目的旨在大限度地恢复指体的功能,因此断指再植术后的康复治疗已引起临床的普遍重视[1]。为探索系统化康复治疗措施对断指再植手功能恢复的影响,我们对1998年10月~1999年3月在我中心施行断指再植术的病例进行随访,按有否进行系统化全程康复治疗分为2组,分析比较,报道如下。
作者:陈淑琴;苏骅;赵冰;陈玉英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单纯性非穿透性小梁显微手术在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20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不加植入物的非穿透性小梁手术治疗,术后观察眼压、眼内反应、滤过泡形态,并对手术区域进行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随访时间平均(4.2士2.4)个月。结果:术前平均眼压(3.78士1.11)kPa,术后3个月平均眼压(2.08±0.51)kPa,差异有显著性(P<0.01)。无需额外药物治疗而术后眼压≤2.80 kPa者占65%,需加用局部药物占35%。所有患者术前与术后视力差异经x2检验无统计学意义;无1例出现前房变浅、炎症、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显示眼压控制良好者在巩膜瓣下形成一透明液性间腔,在结膜下有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结论:不加植入物的非穿透性小梁显微手术在近期能有效降低眼内压,是一种对开角型青光眼很有应用前景的抗青光眼手术。
作者:卓业鸿;葛坚;林明楷;吴永青;蓝育青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报道有血运组织瓣移植在手部修复术中联合应用外固定器固定骨、关节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手、前臂部位由于骨、关节合并软组织、皮肤缺损病例9例,应用有血运组织瓣移植,包括骨皮瓣、骨关节皮瓣移植修复手或前臂复合组织缺损,同时采用A-O外固定支架或微型支架行骨外固定,以保持非损伤关节的活动,加速骨质愈合。结果:治疗手部骨、关节缺损愈合良好,皮瓣全部成活,术后10~16周拆除外固定器,手部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该方法:对手部及前臂复合组织缺损的修复疗效明显,并具有骨折固定可靠,移植骨质髓腔损伤小,手、腕关节得以早期训练,观察血运方便及护理便利等特点。
作者:庄永青;傅小宽;童静;杜冬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了解有关三叉神经根血液供应的详细解剖学资料,对进行桥小脑角区手术有重要的意义。有关三叉神经根血液供应,曾司鲁[1]、张致身[2]、Krisht[3]、马桦等[4]仅提及三叉神经节及根血液供应的来源,而对各动脉在神经根上的分布形式及神经根各个部分的血液供应均无报道。为给临床提供有关三叉神经根血液供应的解剖学资料,作者对三叉神经根的血液供应进行了观察。
作者:蒋吉英;窦寰宇;高培福;朱世杰;杨培花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王新陆,李广宙,赵京华,李现军和宋岩来稿:我们用APEX Spx-6型ECT为手术后6个月~6年24例患者静态骨显像。采集矩阵256×256、7×105计数。正方形感兴趣区在患侧和对侧下颌骨相同解剖部位,比较自体侧位计数值。成功者计数比值均大于1,并随手术时间延长比值递减,至6年才接近1,失败者比值均小于1。此法能客观评价效果,并证明受值区骨代谢旺盛。
作者:王新陆;李广宙;赵京华;李现军;宋岩来 刊期: 2000年第03期
自1955年Moberg介绍指中节背侧皮瓣以来,这种皮瓣在手外科修复中被广泛使用及发展。80年代末,又有学者介绍了指侧方皮瓣联合再造拇指[1,2]。以组织瓣再造拇指的方法很多,而以组织瓣再造食指的报道却不多见。作者自1993年以来,应用指掌侧总动脉为蒂的指背双岛状皮瓣瓦合再造拇指及食指共4例,获得良好效果。
作者:潘江;曲铁兵;张凯 刊期: 2000年第03期
自1997年12月以来,我们应用以面动脉为蒂的下颌缘岛状皮瓣逆行转移行全鼻再造及颜面部组织缺损修复共12例,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本组男9例,女3例。其中全鼻再造6例,部分鼻缺损修复2例,面颊部组织缺损修复4例。年龄小15岁,大45岁。皮瓣面积大7.0 cm×6.5 cm,小3.0 cm×4.0 cm,均全部成活,供区能直接拉拢缝合,术后疤痕呈线状位于鼻唇沟及下颌缘,无1例出现面神经损伤表现。术后6个月随访,修复处及再造鼻形态较好,色泽与周围组织相同。
作者:赵天兰;程新德;李光早;张莉;徐静;葛树星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报道四肢恶性骨肿瘤广泛切除保肢手术,应用带血管蒂肌瓣修复和重建软组织成功的经验。方法:广泛切除小腿骨肉瘤及瘤周软组织,利用人工假体或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等方法:重建骨骼,局部转移带血管蒂的腓骨肌或比目鱼肌肌瓣,重建软组织缺损。结果:临床应用7例,带血管蒂的肌瓣成活良好,无切口并发症,膝关节活动度提高,假体表面皮肤移动性良好。结论:带血管蒂的肌瓣在胫腓骨恶性肿瘤的保肢术中,对于重建软组织缺损和保证切口一期愈合,具有良好的疗效,应常规使用。
作者:沈靖南;劳镇国;李奇;王晋;朱庆棠;韩士英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神经损伤后,骨骼肌萎缩的防治一直是周围神经外科的一大难题,为进一步明确失神经支配不同时期肌肉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我们对大鼠失神经支配腓肠肌的组织形态学及酶组织化学变化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一、实验动物与模型:SD大鼠42只,随机分成7组,每组6只。硫喷妥钠溶液腹腔内注射麻醉后,在放大10倍手术显微镜下,结扎切断胫神经后,两断端返转180°固定。分别于术后2、4、6、8、12、16及20周取右小腿腓肠肌作实验观察,另取6只大鼠腓肠肌测定正常值作为对照。
作者:徐建广;顾玉东 刊期: 2000年第03期
跟骨缺损或跟骨切除后的重建是临床骨科治疗的难题,我们于1992年5月~1997年12月收治低度恶性跟骨骨肿瘤3例,施行了肿瘤跟骨全切除,应用吻合血管的旋髂深髂骨瓣折叠并列游离移植跟骨再造修复,移植骨块全部成活,足外形及功能满意。本组男2例,女1例。年龄22~56岁,平均37岁。跟骨缺损原因:1例为跟骨恶性骨母细胞瘤在当地医院行搔刮术后复发,2例为跟骨骨巨细胞瘤Ⅱ级。3例肿瘤跟骨行全切除术。
作者:王振昊;王书成;娄祖德;张书宏 刊期: 2000年第03期
随着对神经形态结构、功能及生理活动机制的深入了解,研究出了许多检测神经结构、功能的方法或用具,这对神经损伤早期诊断、精确治疗与识别预后颇有重要意义。一、电生理学与生化检测周围神经采用肌电图、诱发肌电图等方法,对神经损伤定位、定性诊断;神经修复后再生情况;区别周围神经损伤与其他神经肌肉疾病等有重要作用。在电生理学应用于周围神经损伤诊断的同时,也在修复中进行应用研究。Hakstian[1]首先采用电刺激方法区分感觉神经束和运动神经束,Williams[2]介绍应用单纤维记录法作为诊断工具,又首次使单束功能恢复和防止部分神经损伤转变为完全损伤的可能,但由于本方法需病人清醒,且对陈旧性神经损伤往往无反应,也不能准确区分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
作者:范秀红;周祥吉;范启申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患者男性,27岁,因左前臂被玻璃刺伤急诊入院。检查发现左前臂中、下1/3交界处尺掌侧有两处3 cm和2 cm长的斜行伤口,手部尺神经支配区感觉消失,小鱼际肌、骨间肌及3、4蚓状肌麻痹,环、小指不能主动屈曲。腕关节处尺、桡动脉搏动正常。手术中发现:食指、中指指浅屈肌腱断裂,环指与小指指深、浅屈肌腱断裂,尺侧腕屈肌腱断裂,尺神经大部分断裂,尺神经位置正常但其周围未找到伴行的尺动、静脉。遂向腕部尺动脉搏动点延长切口,在近腕横纹处找到尺动、静脉。沿尺动、静脉向近端解剖,发现尺动脉在前臂走行于前侧正中,位置表浅,位于掌长肌与桡侧腕屈肌表面。
作者:王增涛;周海艇;郑有卯;申丰;吴道斌;张京红 刊期: 2000年第03期
应用足背逆行皮瓣修复足远端缺损7例,皮瓣大0.4 cm×5.0 cm~8.0 cm×13.0 cm,以足底穿支为营养血管,术前多普勒探查血管穿出点,多在第一、二跖骨近1/4处,皮瓣宜将弓状动脉包含在内,并可跨越踝间线,长5 cm。远端缺损慎用第一跖背动脉为营养血管。术后皮瓣足背静脉通过足底深支静脉逆流至足底外侧静脉构成回流径路,术后肿胀轻。
作者:李泽龙;林桂松 刊期: 200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