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失神经支配骨骼肌退变形态学及酶组织化学研究

徐建广;顾玉东

关键词:失神经支配, 骨骼肌退变, 组织形态学, 腓肠肌, 大鼠, 现报道如下, 骨骼肌萎缩, 注射麻醉, 形态结构, 显微镜下, 实验观察, 实验动物, 生理生化, 神经外科, 神经损伤, 硫喷妥钠, 化学变化, 胫神经, 腹腔内, 小腿
摘要:神经损伤后,骨骼肌萎缩的防治一直是周围神经外科的一大难题,为进一步明确失神经支配不同时期肌肉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我们对大鼠失神经支配腓肠肌的组织形态学及酶组织化学变化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一、实验动物与模型:SD大鼠42只,随机分成7组,每组6只。硫喷妥钠溶液腹腔内注射麻醉后,在放大10倍手术显微镜下,结扎切断胫神经后,两断端返转180°固定。分别于术后2、4、6、8、12、16及20周取右小腿腓肠肌作实验观察,另取6只大鼠腓肠肌测定正常值作为对照。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采用带血管腓骨移植一期修复慢性骨髓炎大段骨缺损

    目的:探索慢性骨髓炎大段骨早期摘除后骨缺损的一期修复效果。方法:胫骨慢性骨髓炎并大段骨清除后,作吻合血管腓骨移植一期予以重建18例;作炎性骨段切除,采用带血管蒂腓骨移位一期予以修复2例。结果:胫骨慢性骨髓炎在摘除大段死骨后应用吻合血管腓骨移植或带血管蒂腓骨移位重建。术后3~6个月见重建骨完全骨性愈合,邻近关节诸骨受累的炎症得到完全控制;修复肢体的功能与外形恢复令人满意。结论:对慢性骨髓炎所形成大段整块死骨在作病灶清除、大段死骨摘除同时,应用吻合血管或带血管腓骨一期予以重建,可改善受区血液循环,抑制炎症漫延,缩短了住院日与住院次数,也减少手术次数。

    作者:刘兴炎;葛宝丰;甄平;高秋明;刘占宏;李旭升;王宏东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颅后窝实体性血管网织细胞瘤显微外科治疗

    目的:为了提高颅后窝实体性血管网织细胞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总结34例颅后窝实体性血管网织细胞瘤的诊断方式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34例肿瘤全切除29例,次全切除5例。手术后神经功能改善24例,加重6例,手术后死亡4例,死亡的病例均死于继发性脑干损伤。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后窝实体性血管网织细胞瘤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方法:。

    作者:惠旭辉;游潮;毛伯镛;黄思庆;刘艳辉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胫后血管蒂小腿内侧复合组织瓣临床应用12例

    自1992年以来,我们应用小腿内侧复合组织瓣修复四肢的骨和软组织缺损12例。年龄15~52岁,游离移植5例,桥式转移3例,逆行转位4例,皮瓣大面积12 cm×25 cm。结果:除2例大面积皮瓣远端小部分坏死外,10例皮瓣全部成活,经6~18个月随访,效果满意。体会:小腿内侧复合组织瓣血供充分,血管口径粗,蒂长,皮瓣切取面积大,是修复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合并骨缺损的理想组织瓣。

    作者:柳昊;叶澄宇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皮瓣在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近10年我科采用13种76块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获得满意疗效。体会:强调足踝部创伤应急诊彻底清创,并结合病人全身情况,急诊或亚急诊选择合适皮瓣修复创面,皮瓣移位适宜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滕云升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上肢复杂组织损伤的显微外科治疗

    上肢复杂组织损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深部组织如神经、血管、肌腱和骨骼外露及缺损,给组织修复带来很大困难,处理失当可造成严重功能障碍甚至截肢。我们自1992年以来利用显微外科技术以9种组织类型移植55例,对上肢复杂组织损伤进行修复,取得了良好疗效。

    作者:吕桂欣;王旭廷;王世欣;潘达德;程国良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人工膀胱反射弧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目的:建立人工膀胱反射弧,以恢复脊髓损伤后的膀胱功能。它将体反射运动冲动经异化的运动传出支传入膀胱,引起膀胱的自主性收缩。方法:将犬右L5前根近端与右S2前根远端在硬膜内吻合,经轴突再生后,建立膝腱-脊髓中枢-膀胱人工反射通路。进行神经电生理、膀胱测压、膀胱逼尿肌肌电图等早期和远期功能观察。临床1例T2,3完全性截瘫患者,硬膜内行双侧L5与S2前根的吻合。结果:单相方波(115 mV,1.0 ms)刺激右L5后根,6犬均可在吻合口远端记录到动作电位;4犬术后6个月截瘫48 h后,电刺激(1000 mV,10 Hz,2 s)右L5后根,经新建的反射弧引出的膀胱收缩平均可达正常对照组的65%,敲击右侧膝腱引出的膀胱收缩平均达正常的51%;2犬术后18个月,膀胱收缩平均达正常的84%,敲击膝腱平均达62%;电刺激(3.8 mA,1.0 Hz,2 s)右L5后根和右股神经,2犬均可记录到膀胱逼尿肌肌电图。临床1例术后14个月,通过跟腱-脊髓中枢-膀胱新反射弧实现了控制性排尿,膀胱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体神经的运动传出支通过轴突再生能够长入自主神经的副交感性纤维,并具有良好的传导运动兴奋的功能;利用截瘫平面以下健存的体反射,通过硬膜囊内神经根吻合的方法:建立人工膀胱反射弧,在临床1例取得成功并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衷鸿宾;侯春林;刘明轩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吻合血管的髂骨瓣折迭并列游离移植再造跟骨

    跟骨缺损或跟骨切除后的重建是临床骨科治疗的难题,我们于1992年5月~1997年12月收治低度恶性跟骨骨肿瘤3例,施行了肿瘤跟骨全切除,应用吻合血管的旋髂深髂骨瓣折叠并列游离移植跟骨再造修复,移植骨块全部成活,足外形及功能满意。本组男2例,女1例。年龄22~56岁,平均37岁。跟骨缺损原因:1例为跟骨恶性骨母细胞瘤在当地医院行搔刮术后复发,2例为跟骨骨巨细胞瘤Ⅱ级。3例肿瘤跟骨行全切除术。

    作者:王振昊;王书成;娄祖德;张书宏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带血管蒂肌瓣转移用于胫腓骨骨肉瘤保肢术

    目的:报道四肢恶性骨肿瘤广泛切除保肢手术,应用带血管蒂肌瓣修复和重建软组织成功的经验。方法:广泛切除小腿骨肉瘤及瘤周软组织,利用人工假体或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等方法:重建骨骼,局部转移带血管蒂的腓骨肌或比目鱼肌肌瓣,重建软组织缺损。结果:临床应用7例,带血管蒂的肌瓣成活良好,无切口并发症,膝关节活动度提高,假体表面皮肤移动性良好。结论:带血管蒂的肌瓣在胫腓骨恶性肿瘤的保肢术中,对于重建软组织缺损和保证切口一期愈合,具有良好的疗效,应常规使用。

    作者:沈靖南;劳镇国;李奇;王晋;朱庆棠;韩士英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足背逆行皮瓣修复足远端缺损

    应用足背逆行皮瓣修复足远端缺损7例,皮瓣大0.4 cm×5.0 cm~8.0 cm×13.0 cm,以足底穿支为营养血管,术前多普勒探查血管穿出点,多在第一、二跖骨近1/4处,皮瓣宜将弓状动脉包含在内,并可跨越踝间线,长5 cm。远端缺损慎用第一跖背动脉为营养血管。术后皮瓣足背静脉通过足底深支静脉逆流至足底外侧静脉构成回流径路,术后肿胀轻。

    作者:李泽龙;林桂松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桡神经浅支伴行血管蒂皮瓣临床应用

    我们于1998年1月始应用以桡神经浅支伴行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11例,皮瓣切取面积大6 cm×11 cm,小4 cm×5 cm,神经血管蒂长平均为8 cm,皮瓣全部存活,虎口区感觉麻木均有不同程度恢复。体会:皮瓣以鼻烟窝为旋转点,以鼻烟窝至肱骨外上髁连线为轴线,将桡神经浅支浅出处包含在皮瓣内,在中轴线上任意设计皮瓣,在神经及伴行血管两则应保留约1~1.5 cm宽的筋膜组织。

    作者:武峰;杨玉增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内侧半比目鱼肌瓣在修复胫骨外露创面中的应用

    1996年10月~1998年8月,我们应用内侧半比目鱼肌肌瓣修复胫骨外露创面15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共15例,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22~44岁,平均34岁。15例均因车祸致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施行胫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14例,施行外固定架固定术1例)术后均因胫前伤口感染、组织坏死而出现胫骨、钢板外露,骨外露创面范围大达10 cm×3 cm。其中1例作过内侧腓肠肌肌皮瓣移位术修复,1例作过局部筋膜皮瓣移位术修复,但2例均因伤口感染或皮瓣张力过大术后再度出现骨、钢板外露。结果采用内侧半比目鱼肌肌瓣顺行移位修复胫骨中、上段骨外露创面12例,逆行移位修复胫骨下段骨外露创面3例,术后骨外露创面均一期愈合。随访10个月~2年8个月,术后5~8个月复查X线片显示胫骨骨折均已愈合,胫前植皮创面外观良好,早期自觉有患肢蹬力不足现象,经锻炼功能恢复正常。

    作者:岑海洋;邓国三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第一掌背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皮肤缺损

    我院自1996年以来,采用第一掌背动脉皮蒂顺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皮肤缺损10例11指。体会:切取皮瓣时蒂部带0.5~1.0 cm宽的皮肤,减少了血管、神经的损伤机会。皮蒂使隧道宽阔,有效地防止血管蒂扭曲、牵拉、受压等,提高皮瓣成活率。

    作者:王国深;隋法昌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骨间前血管腕背支为蒂骨膜瓣移位术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设计以骨间前血管腕背支为蒂的骨膜瓣移位手术的开展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选择30侧成人上肢标本,解剖观测骨间前血管腕背支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并在标本上模拟手术式设计。结果:背侧支在桡骨茎突上(6.6±1.4)cm起自于骨间前动脉,穿过骨间膜后发出尺、桡侧骨膜支到达尺、桡骨远端背份后,可分别形成骨膜(骨)瓣,主干贴骨间膜背份径直下行至桡骨茎突上(2.6士0.8)cm处分为内、外侧终支,分别与尺、桡动脉的腕背支相吻合。结论:以骨间前血管腕背支为蒂设计尺、桡骨膜(骨)瓣顺行移位可修复尺、桡骨中下段骨不连,逆行移位可修复舟骨、月骨骨不连及骨坏死。

    作者:许卫红;林建华;朱维钦;郑和平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经口咽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颈交界区病变

    经口咽入路处理颅颈交界区病变手术已得到不断改进和较多应用[1]。1996年1月~1997年12月,我们对5例颅颈交界区疾病的患者施行经口咽入路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本文就该手术入路的适应证、围手术期处理与并发症的预防等进行探讨。

    作者:钱志远;李安民;张志文;张剑宁;章翔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踝前血管逆行吻合的游离皮瓣修复小腿中下段创

    小腿中下段严重创伤后软组织坏死、缺损,易致胫骨、肌腱,甚至内固定物裸露,如小腿主干血管胫前或胫后动脉损伤时,组织瓣移植受区血管较困难[1]。我科自1995年以来采用内、外踝前血管作为受区血管逆行吻合游离皮瓣修复小腿中下段创面12例,全部成活。本组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16~44岁。车祸伤7例,船绳绞伤3例,重物压伤2例。创面大小12 cm×4 cm~16 cm×7 cm,分别使用股前外侧皮瓣、胸脐皮瓣及背阔肌皮瓣修复,全部成活,皮瓣和创缘9例一期愈合,3例延期愈合,随访1~4年,下肢功能均得到改善。

    作者:俞立新;马锁坤;吴水培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指尖离断再植56例体会

    从1987年2月至1998年6月,我们行完全性指尖离断56例60指。男44例,女12例。年龄大48岁,小3岁。其中Ⅰ型22指,Ⅱ型16指,Ⅲ型14指,Ⅳ型3指,V型3指,Ⅵ型2指。再植采用指尖动、静脉直接吻合、只吻合一条动脉和指动、静脉转流三种方法。结果成活57指,失败3指,成活率95%。成活指外形功能满意。作者认为除毁损性指尖离断外均应争取再植。

    作者:薛俊红;薛广平;付洪茹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膝降血管为蒂组织瓣治疗濒临截肢二例

    例1 男,40岁。8个月前右足跟被电梯挤伤,因骨髓炎,皮肤坏死入我院治疗。检查见:右足跟后大部缺损10 cm× 8 cm,跟腱部分缺损。X线片示:跟骨结节内缘斜向跟骨底中部以后缺损。术前7 d局部消毒液浸泡,抗炎。术中彻底清除感染和坏死病灶,利用髂骨板重叠修形后,修复跟骨底外后缘。游离吻合膝降血管关节支为蒂带内收肌结节,肌腱的股骨内侧髁骨膜(骨)瓣,修复重建跟后结节和跟腱。用隐血管隐神经皮瓣(12cm×10 cm)交腿移植修复跟骨后皮缺损。术中皮瓣隐神经与受区隐神经吻合。术后2个月移植骨愈合,皮瓣成活,感觉恢复良好。

    作者:殷林;付东宁;刘宏彦;宗丹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背阔肌皮瓣修复小儿严重电烧伤伴骨外露创面二例

    例1 男性,12岁。高压电烧伤致左上臂前外侧软组织缺损26 cm×9 cm,肱骨外露。早期经多次植皮未能消灭创面。于伤后4个月设计左背阔肌皮瓣(29 cm×12 cm),转移覆盖左上臂创面,并将背阔肌远端肌肉缝于肘前肌肉断端重建屈肘功能。供区植中厚皮片。术后肌皮瓣完全成活。4年随访,外形及功能满意。例2 男性,11岁。左前臂电烧伤致屈侧软组织坏死。切除坏死组织后遗留23 cm×9 cm创面,于左背部设计上宽下窄的背阔肌肌皮瓣(25 cm×11cm)修复。供区胸背动、静脉分别与受区桡动、静脉和头静脉分支作端端吻合,供区植皮,术后经过顺利。2年随访,前臂外形及功能满意。

    作者:衡代忠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甲床外血管球瘤的诊断和治疗

    院自1992~1999年共处理甲床外血管球瘤13例,全部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现就其临床表现特点及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作者:黄冬梅;迟江丽;苏颖;闫萍;叶志强;蔡道章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多指毁损性离断组合移位再植重建拇指一例

    患者男性,20岁,左手被机器齿轮轧伤,左拇指自大鱼际远侧1/3处完全离断,除末节完好外,其余均已毁损。食指、中指不全性离断,但食指中节及近节大部分及中指末节及中节远侧1/2均已毁损,远端无血供。手术将残留的拇指末节移位再植于食指指根部残端上,吻合指动脉、指背静脉及指神经,修复伸、屈肌腱。术后再植指顺利成活,创口无感染。术后4个月将移位再植的拇指连同第二掌骨及掌指关节游离,保留双侧指动脉、指神经、指背静脉和食指深屈肌腱不予切断,形成以血管神经及屈肌腱为蒂的手指,移位于拇指部位,并将移位手指的骨间肌、食指伸肌腱及固有伸肌腱分别与大鱼际肌及拇长、短伸肌腱缝合以重建其内收、外展、对指及伸展功能。术后2周开始功能锻炼。半年后复查:拇、中指及整个手的外形均良好,拇指的伸、屈、内收、外展及对指功能均接近正常,再植指远端血运良好,两点辨别觉:中指7 mm,拇指6 mm。

    作者:徐煜;林格生;邓红平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