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景儒;张庆俊
目的 为术中应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监测脊髓功能,预防术后运动功能障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33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对照组8只用于排除麻醉和手术对诱发电位的影响,余25只根据结扎左肾动脉和动脉分叉间节段性脊髓供血动脉的条数分为5组(n=5),分别为1~5根组.记录各组动物麻醉后基线诱发电位,血管结扎后急性期诱发电位,结扎后30 min、2 d后诱发电位.动物麻醉清醒后、血管结扎后2 d时进行运动功能评分,并取缺血中心区标本行HE染色. 结果 潜伏期对缺血性损伤不敏感,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波幅变化复杂,对运动功能特异性差,2、3、4根组均观察到急性期波幅先降低又逐渐恢复趋势,波幅的变化可以反映脊髓的病理损害程度和运动功能. 结论 缺血急性期CSEP波幅变化复杂,对运动功能特异性差,波形记录的信号需要平均化过程,造成结果 解释的延迟,术中应联合运动诱发电位对脊髓功能进行监测.
作者:杨卫忠;宋启民;陈春美;石松生;王春华;贾建文;房新蓉;涂献坤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核因子-κB1(NF-κBl)-94ins/delATrG基因多态性与中国青岛地区汉族人群急性进展性脑梗死(APCI)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方法 检测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ACI组)和99例APCI患者(APCI组)NF-κB1-94ins/如1ATTG基因多态性;采用细胞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胞核NF-κBp65表达率的变化. 结果 APCI组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频率均明显高于AC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等位基因频率的相对风险分析发现T等位基因携带者发生APCI的风险是C等位基因的1.622倍;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T基因型与APCI的发病独立相关(OR=2.14,95%CI:2.654~8.296,P<0.05).APCI组TT基因型个体PBMC胞核NF-κBp65表达率明显高于AC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T基因型个体PBMC胞核NF-κBp65表达率与APCI的发病独立相关(OR=1.96,95%CI:2.267~7.691,P<0.05). 结论 NF-κB1-94ins/delA TTG基因多态性参与了APCI发生.T等位基因可能是中国青岛地区汉族人群APCI发病的遗传易感基因.携带T等位基因的个体可能通过上调NF-κB1的表达而增加APCI的发病风险.
作者:毛德军;唐咏春;郭瑞友;战淑彩;臧云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构建帕金森病(PD)相关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 方法 应用生物学信息方法 ,采用HGNC、OPHID和UniHI数据库收集所有PD相关蛋白及与PD相关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利用ProteoLens软件绘制PD相关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根据每个蛋白质对PD相关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贡献给与评分,得到网络中每个蛋白质的关联系数. 结果 得到一个包含463个PD相关蛋白和767对PD相关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网络,网络聚集度为90.5%(P=0.008);其中SNCA、PARK2、DRD2、HTRA2、NDUFV2、DJl、DRDI、DRD3、TRAPl和ND3关联系数高.提示它们在PD发病机制中存在重要作用;APP、UBE21、CLIC6和UBB也获得了较高的关联系数,说明它们也参与了PD的发病机制;筛选到一些可能与PD发病机制相关的新义蛋白.如FLNA、FREQ、BIRC7、EPB41、EPB41L1、GIPCI、GNAZ、GRB2、KCNJ9、MAPK1、BAG5、CYCS. 结论 成功地构建了一个科学的、实用的PD相关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进一步证实了一些蛋白在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发现了一些可能与PD发病机制相关的新义蛋白.
作者:肖智权;唐夏;郭纪锋;何丹;沈璐;严新翔;唐北沙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和评价来源于同一SD大鼠成体骨髓、脂肪和大脑的神经干细胞在体外自我更新、向神经元或神经胶质细胞分化的能力,对比三者体外分泌神经营养因子的能力,进一步评估和对比它们在移植修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潜能.方法 选取来源于同一SD大鼠成体脑室下区、骨髓和脂肪3个部位的组织,体外分别诱导分化为脑室下区源性神经干细胞(SVZ-NSCs)、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BM-NSCs)和脂肪源性神经干细胞(AD-NSCs),比较三者的自我更新和分化情况;免疫细胞化学方法 、Western blot检测巢蛋白(nestin)、β-微管蛋白(β-tubulin)、GFAP和半乳糖脑苷脂(GalC)4种细胞表面标记物的表达:ELISA法定量检测体外培养3种组织来源的神经干细胞的BDNF和NGF的分泌水平.结果 3种组织来源基质细胞形成的神经球从外形观察无明显差异;体外扩增率由高到低依次为SVZ-NSCs、BM-NSCs和AD-NSCs.ELISA检测结果 表明3组细胞都能检测出BDNF和NGF分泌,但BM-NSCs组和AD-NSCs组明显低于SVZ-NSC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D-NSCs组BDNF和NGF的水平均稍高于BM-NSCs组. 结论 在增殖能力、向神经细胞终极分化的能力和分泌神经营养因子的能力等方面,BM-NSCs和AD-NSCs均稍逊于中枢神经组织来源的SVZ-NSCs,但由于其具有可来源于自体、无免疫排斥和伦理道德问题等优点,可超越SVZ-NSCs成为目前有临床应用前景的移植用种子细胞.AD-NSCs来源更为丰富,取材更为简便,也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作者:蔡颖谦;唐艳平;张洪钿;姜晓丹;徐如祥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人脑胶质瘤血脑屏障(BBB)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的变化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 方法 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至2009年切除的胶质瘤和正常脑组织标本分为3组:正常脑组织组(n=6)、低级别胶质瘤组(n=11)与高级别胶质瘤组(n=10),采用透射电镜观察标本BBB紧密连接的超微结构特征,应用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和RT-PCR分别检测标本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和Claudin-5 mRNA的表达. 结果 电镜结果 显示正常脑组织微血管相邻内皮细胞间可见连续条带状的紧密连接.细胞间未见裂隙.低级别胶质瘤中多数微血管内皮细胞间可见连续的紧密连接,未见明显窗口形成.高级别胶质瘤中微血管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破坏严重,内皮细胞间可见明显裂隙;免疫荧光双标染色结果 显示正常脑组织中微血管内皮细胞上有大量Claudin-5表达.低级别胶质瘤中微血管内皮细胞上Claudin-5表达略为下降,而高级别胶质瘤中微血管内皮细胞上无明显Clandin-5表达;RT-PCR结果 显示高级别胶质瘤Claudin-5 mRNA表达低于正常组脑组织和低级别胶质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脑胶质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胶质瘤细胞可以导致BBB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的表达下降及BBB紧密连接结构的破坏,而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这一分子元件的表达下降可能是紧密连接结构受到破坏的重要分子机制.
作者:卢建侃;陈袆招;柯以铨;徐如祥;姜晓丹;王育胜;张发兵;孙新林 刊期: 2010年第05期
马钱子具有通络止痛、散结消肿的功能,临床上常于成药、复方中配伍应用,治疗风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中风偏瘫、癌性疼痛以及外伤等疾病,可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但马钱子具有剧毒,其中毒量与治疗量接近,极易引起中毒.近年来有关马钱子毒性的病例报道也是在不断增多.
作者:陈国芳;平蕾;庄丽丽;刘薇薇;刘蕾婧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24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脊髓损伤对照组(对照组)、脊髓损伤高频磁刺激组(高频组)、脊髓损伤低频磁刺激组(低频组),每组6只.利用重物撞击法制作T10脊髓损伤模型.磁刺激组于手术后24 h开始给予刺激,高频组频率为10Hz,低频组频率为1 Hz,均为阈值刺激.500个脉冲,每天1次,连续4周,脊髓损伤对照组给予假刺激.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1 d、3d、7d、11 d、14d、21 d、28 d进行BBB行为学评分,于14、28 d时检测运动诱发电位(MEP),应用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形态学变化,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神经丝蛋白(NF-200)表达变化. 结果 高频组、低频组大鼠BBB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高频组BBB评分明显高于低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组、低频组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较短,与对照组、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频组较低频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组、低频组NF-200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频组较低频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促进轴突再生有关.高频组较低频组效果明显可能与调节大脑皮层兴奋性有关.
作者:吴卫卫;黄国志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年轻成年GFP大鼠嗅鞘细胞(OECs)的分离培养方法 ,为OECs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奠定基础. 方法 解剖显微镜下、无菌环境取2.5月龄的GFP大鼠嗅球外层,经酶消化法分散后将细胞接种于含2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中.定期进行光电镜观察并摄片.在培养第10天进行S-100和NGFRp75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并计算OECs的纯度. 结果 培养的GFP-OECs在荧光显微镜下呈绿色强荧光,形态以双极、多突起形为主,呈S-100、NGFR p75阳性,纯度在95%以上.电镜下形态与光镜下一致,但细胞结构更为精细. 结论 本文所用方法 简便易行,可分离出高纯度的GFP-OECs,其形态学特征与生物学活性无变异.源自GFP转基因大鼠的OECs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细胞,广泛应用于OEC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研究.
作者:张洁元;段朝霞;陈莉发;李兵仓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检测脑肿瘤干细胞(BTSC)标记物CD133、巢蛋白(Nestin)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74例脑胶质瘤标本中的表达,探讨肿瘤干细胞生存的微环境一壁龛的组成、形态及其在脑肿瘤组织中的分布. 方法 选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间手术切除的74例胶质瘤标本,按照WH02000年的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分级标准分为Ⅱ级22例(低级别组)、Ⅲ级27例和Ⅳ级25例(高级别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双标法分别检测标本中CD133的表达及其与Nestin、PCNA的共表达情况.计算并比较不同级别胶质瘤组织CD133+细胞、CD133+血管和CD133+壁龛所占的百分比.并对CD133+血管和CD133+壁龛的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CD133+细胞聚集于壁龛内生长,低级别组胶质瘤中CD133+壁龛阳性率较低.壁龛内增殖细胞较少,与相邻肇龛之间界限清晰,周围CD133+血管分布较少.高级别组胶质瘤中CD133+壁龛阳性率高,壁龛之间无明显界限,壁龛内细胞增殖活跃,周围可见丰富的CD133+血管分布:壁龛中除CD133+/Nestin+BTSC外,可见CD133+/Nestin-细胞、CD133/PCNA+细胞等亚群细胞;不同级别胶质瘤CD133+细胞、CD133+血管、CD133+壁龛百分比不同,且肿瘤级别越高,三者表达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33+壁龛与CD133+血管的表达呈正相关(r=0.425,P=0.000). 结论 在脑胶质瘤组织中存在着由CD133+/Nestin+BTSC和一些亚群细胞组成的壁龛结构,CD133+血管对于壁龛结构的维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明武;牛朝诗;陈建民;倪永丰;董永飞;高歌;梅加明;傅先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额颞痴呆(frontotemporal dementia,FTD)或额颞叶变性(frontotemporal lobardegeneration,FTLD)是一组以进行性行为异常、人格改变、语言障碍,而早期记忆相对保留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作者:刘功禄;赵永波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桥池段的扩散张量成像(DTI)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60例经手术证实的因责任血管压迫引起三叉神经痛(TN)患者(TN组)和5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常规MRI和横轴面DTI成像,测量其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A)值. 结果 对照组的三叉神经的ADC值为(1.76±0.98)×10-3 mm2/s,FA值为0.40±0.18,左侧与右侧三叉神经桥池段的ADC值和F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TN组中B组(轻度压迫组)、C(重度压迫组)、D组(受压变形并萎缩)3组比较,ADC、FA值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5);压迫部位ADC值增高28例,不变4例,平均ADC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压迫部位FA值下降15例.不变11例,增高5例,平均FA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DTI对判断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有一定价值,三叉神经压迫程度越大,ADC值越高,FA值越低.
作者:颜剑豪;全显跃;江桂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阻断缝隙连接通讯对兔颅脑爆震伤后下丘脑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方法 将48只白兔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在左侧脑室注入生理盐水1 mL,实验组则在左侧脑室注入缝隙连接特异性阻断剂辛醇1 mL,2h后用纸雷管爆炸制作兔颅脑爆震伤模型.并于伤后1 d、3 d、7 d分3组处死,每组8只.采用Western-blot定量分析法、免疫组化及RT-PCR方法 ,分别观察脑损伤后下丘脑缝隙连接蛋白43(Cx43)表达以及凋亡特异性蛋白Caspase-3的变化. 结果 实验组下丘脑Cx43的表达随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3 d达到高峰,但同一时间点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伤后同一时间点Caspase-3的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阻断缝隙连接通讯可以减少脑外伤后下丘脑神经元凋亡的发生率,Cx43参与了下丘脑神经元凋亡信息传导的过程.
作者:张永明;漆松涛;黄广龙;孟伟;刘家传;杨艳艳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CT脑池造影(CTC)在颅内蛛网膜囊肿(IAC)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自2006年10月至2009年10月共收治23例IAC患者.其中非交通性蛛网膜囊肿(NCtAC)患者采用神经内镜造瘘并部分囊壁切除手术治疗,交通性蛛网膜囊肿(CIAC)患者采用保守治疗,通过患者手术前后CT、MRI及CT脑池造影(CTC)检查,分析CTC在鉴别诊断CIAC和NCIAC、评价手术治疗NCIAC的效果中的作用. 结果 CTC证实本组患者中17例为NCIAC即真性囊肿,6例为CIAC即假性囊肿;随访术后NCIAC患者CT或MRI检查显示1例囊肿消失,13例囊肿有不同程度缩小,3例无明显变化.随机抽取8例NCIAC患者行CTC检查显示囊肿与脑池沟通良好. 结论 CTC对颅内囊性病变的诊断,尤其是对CIAC和NCIAC的鉴别诊断中的作用尤为重要,CTC检查为颅内囊性病变是否手术治疗提供明确指征,并且术后CTC检查可初步评价囊肿手术效果.
作者:孔文龙;彭玉平;漆松涛;曾浩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MVD)术后患者疼痛不缓解的治疗方法 . 方法 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5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行MVD术后手术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术后疼痛不缓解的患者应用经皮卵圆孔三叉神经池甘油封闭术治疗. 结果 50例患者MVD术后有3例疼痛不缓解.3例患者中对责任血管实施减压者2例,无责任血管仅行梳理者1例;3例患者均有蛛网膜粘连增厚.应用经皮卵圆孔三叉神经池甘油封闭术治疗后疼痛消失. 结论 尽管实施有效的MVD术仍不能保证所有患者术后疼痛缓解,特别是无责任血管者,术后持续疼痛可能性更大.荧屏监视下经皮卵圆孔穿刺半月节甘油封闭术为MVD术后疼痛不缓解者提供了一种避免再次开颅、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方法 .
作者:周景儒;张庆俊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检测重症肌无力(MG)患者的肺功能改变,探讨其呼吸肌力变化与临床肌无力严重度、肺功能改变的关系. 方法 选取解放军第309医院MG治疗中心自2008年8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Ⅰ型MG患者16例,Ⅱ型50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做为对照,检测并比较呼吸肌力[大吸气压(PIM)、大呼气压(PEM)、0.1s口腔闭合压(P0.1)]、和肺功能[肺活量(VC)、大自主通气量(MVV)、峰流速(PF)、总气道阻力(R5)、中心气道阻力(R20]改变,并对Ⅱ型MG患者的呼吸肌力变化与临床肌无力严重度、MG患者呼吸肌力与肺功能的改变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Ⅰ型MG患者MVV、PM降低,R20、R5增高,Ⅱ型MG患者VC、MVV、PF、PIM、PEM降低,R5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Ⅰ型MG患者比较,Ⅱ型MG患者PIM、PEM蹦减少,R5、R20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型MG患者的PIM、PEM、MVV、VC与肌无力严重度绝对分数均呈正相关关系(r=0.550,P=0.002;r=0.653,P=0.000;r=0.511,P=0.000;r=0.353,P=0.010);MG患者的PIM、PEM分别与VC、MVV、PF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且PEM与PIM之间也呈正相关关系(r=0.650,P=0.000). 结论 Ⅰ型MG患者在疾病早期无明显呼吸肌无力表现时可有呼吸肌力减退和呼吸肌耐受力降低,故MVV、PIM、R20、R5可作为早期诊断MG的敏感指标;Ⅱ型MG患者呼吸阻力的增高和呼吸肌力的受损比Ⅰ型MG更严重.且这种损害伴有肌无力严重度绝对分数的增高;呼吸肌力的减退与肺功能的减退呈一致性.
作者:周怡;赵卫国;陈兵;刘宇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借鉴岛叶胶质瘤切除手术的理念及操作技巧,探讨采用翼点入路经侧裂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采用翼点人路经侧裂显微手术治疗的重型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6例患者中死亡2例,存活44例.术后根据日常生活能力分级,Ⅰ级14例,Ⅱ级16例,Ⅲ级8例,Ⅳ例,Ⅴ级2例.结论 借鉴岛叶胶质瘤切除手术的理念及操作技巧,采用翼点人路经侧裂显微手术是治疗重型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方法 .有利于缓解急剧增高的颅内压和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陈先震;楼美清;沈照立;张翔;沈睿;张征宇;薛飞;赵耀东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不同时间窗高压氧治疗对脑外伤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 方法 将96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液压冲击脑外伤模型组(B组)、液压冲击脑外伤模型+常规治疗组(C组)、液压冲击脑外伤模型+常规治疗+高压氧治疗组(D组),每组24只;D组在模型建立后根据高压氧治疗的时间点(3、12、24、72 h)分为4亚组(D-3 h组、D-12 h组、D-24 h组和D-72h组,每亚组6只).B、C、D组采用大鼠侧位液压冲击构建脑外伤模型后分别进行不同处理.应用水迷宫试验对比评价各组大鼠模型脑外伤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变. 结果 在相同时间点寻找水下平台的潜伏期方面,B组长,其次为C组、D组、A组,且D组中D.72 h组长,其次为D-24 h组、D-12h组、D-3h组;在穿过原平台区域的次数方面,A组多,其次为D组、C组、B组,且D组中D-3 h组多,其次为D-12 h组、D-24 h组、D-72 h组,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高压氧治疗可以改善颅脑损伤大鼠的学习能力,对神经功能具有保护作用,且这种高压氧治疗的时间好在损伤后12 h内完成,并且宜尽早实施.
作者:何俊德;谢泽宇;陈葆;瞿文军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识别首次卒中后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mVCI-FS)的作用,并与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比较. 方法 选取mVCI-FS患者60例.首次卒中后非血管性认知障碍(nVCI-FS)25例,于发病后(12+1)周由不知情的神经科医师进行MoCA及MMSE评估. 结果 MoCA总平均分为(19.78±4.573)分,MMSE为(25.48±3.148)分,偏相关分析间.r=9,P=0.000.MoCA除计算力和言语流畅性外,其余各项在mVCI-FS和nVCI-FS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MSE的即刻记忆、计算力、命名和阅读理解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ROC曲线和Youden指数大值初步确定MoCA识别mVCI-FS与nVCI-FS的佳分界值为21分.以21分为分界值.MoCA筛查mVCI-FS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6%和76.0%,明显优于MMSE(敏感度59.6%和特异度5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初步确定MoCA识别mVCI-FS与nVCI-FS的佳分界值为21分.MoCA筛查mVCI-FS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高,是一种有效的mVCI.FS筛查量表;MMSE对mVCI.FS的敏感度低,识别mVCI-FS的作用有限.
作者:王延平;徐桂兰;杨少青;刘湘敏;邓小莹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提高广东山区颅脑损伤救治成功率的救治模式. 方法 通过实施新模式(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两年间的住院前(拨打120后到医院办理住院手续前的时间)死亡率,住院死亡率,颅脑外科治疗前间期(伤后运送至颅脑专科诊疗时间)、急救半径(事故现场至可实施急救的医疗单位的距离)及心肺复苏成功率与旧模式(2004年6月至2006年5月1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旧模式下住院患者死亡率为29.06%(68/234).住院前患者死亡率为32.76%(114/348),分别高于新模式住院患者死亡率[10.49%(28/267)]、住院前患者死亡率[18.10%(59/3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模式的大急救半径为10km、平均颅脑损伤治疗前间期为50min,均分别低于旧模式的大急救半径(70 km)、平均颅脑损伤治疗前间期(85 min).新模式的心肺复苏成功率(80.32%)明显高于旧模式的(2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模式的颅脑损伤治疗前间期≥1 h的患者死亡率[24.31%(35/144)]明显高于30-60 min[6.93%(7/101)]和<30 min[4.55%(1/22)的患者的死亡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山区利用120急救中心依托当地综合医院,增设服务网点,缩短急救半径及急救反应时间,加强医务人员尤其是基层网点工作人员颅脑专业院前急救技术,增强院前急救中心人员及出诊设备,可明显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救治的成功率.
作者:张锦钊;邓永高;陈石伙;陈志生;李静;谢志飘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经皮微创胃造瘘术在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肺部感染及其营养支持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 选择广东省揭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于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40例,脑干梗塞后吞咽障碍患者2例共42例作为试验组,应用经皮微创胃造瘘术后营养支持治疗,另外选择经鼻留置胃管鼻饲营养支持治疗的同期42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做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肺部感染率并检测患者胃造瘘或鼻饲术前1周、术后1周和2周时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的含量.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治疗后2周肺部感染率降低,G+病原菌(肠球菌属)、G-病原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的感染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胃造瘘或鼻饲术前1周、术后1周和2周时的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的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皮微创胃造瘘术后营养支持能有效消除反复返流所致肺部感染,且不影响营养疗效,是营养支持治疗的理想途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邱平华;蔡少明;姚细芬;王育胜;王鹏飞 刊期: 2010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