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记忆性T细胞在多发性硬化发病和治疗中的作用

李盈;胡学强

关键词:记忆性T细胞, 多发性硬化
摘要:记忆性T细胞(memory T cells,Tm)是具有免疫记忆功能的T细胞亚群,参与介导机体二次免疫应答.根据表面标志和归巢受体的表达与否,可分为CD45RO+CCR7+的中枢性Tm(TCM)和CD45RO+CCR7-的效应性Tm(TEM)[1].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esystem,CNS)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代表,具有时间、空间上的多发性,其经典病理模型为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由于MS主要为T细胞介导发病,且近期研究提示CD4+TEM是主要的Th17细胞.通过产生IL-17介导自身免疫病[2],则Tm与MS发病和治疗特别是复发的关系,越来越引起重视.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缺血性脑卒中主要候选基因关联分析研究进展

    脑卒中是一种高致死、高致残的神经系统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大约80%的脑卒中是缺血性的.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按照TOAST分类法又可分为5种亚型:(1)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arteryatherosclerosis,LAA);(2)心源性栓塞型(cardiogenicembolism,CE);(3)小动脉闭塞型(small-artery occlusion,SAA);(4)其他明确病因型(stroke of other determined etiology,SOE);(5)不明原因型(stroke ofundetermined etiology,SUE).已有研究指出不同的IS亚型可能有不同的遗传机制[1].

    作者:胡木林;王忠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汶川地震336例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分析

    目的 总结和探讨地震发生后一线医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特点及救治经验.方法 将336例地震颅脑损伤患者通过GCS评分法初筛,按伤情程度分为重、中、轻3型,予以药物治疗和医学观察;伤口行止血包扎和清创;复合伤行相关处置;重型颅脑损伤中开颅手术4例,死亡1例.结果 本组病例中,轻型颅脑损伤206例,恢复良好201例;中型颅脑损伤122例,恢复良好11例;重型颅脑损伤8例,恢复良好1例,死亡4例.结论 地震所致颅脑损伤具有致伤机制复杂,合并损伤多,病情变化快的特点,提高一线医院灾害应对能力和应急储备,对于及时抢救危重颅脑损伤患者,提高抢救存活率,大限度的降低死残率均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罗晟;王渝;周成明;张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经额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7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经额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技术方法 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山东省邹城市红十字会急救中心神经外科自2005年3月至2008年4月收治且符合条件的76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选择血肿侧距眉间7~9 cm、旁开中线3.5~4.5cm的额部为穿刺点,根据头颅CT影像资料计算确定适宜的穿刺方向和穿刺深度,以软通道行血肿腔的微创穿刺引流术清除脑内血肿.结果 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36~120h,平均(70±5.6)h.术后再出血3例,均无气颅或颅内感染发生.76例患者中30 d内基本痊愈11例,显著进步35例,进步16例,无效或恶化4例,死亡10例,病死率为13.2%.总有效率为81.6%.结论 经额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 ,能大限度的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从而改善患者预后,且创伤小、操作简单,易于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王子敬;王冲;于怀松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汶川地震后颅脑损伤儿童3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汶川大地震后儿童颅脑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汶川大地震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36例地震致颅脑损伤儿童的临床资料(男21例,女15例;年龄3月~14岁.平均年龄8.1岁;轻型30例,中型4例,重型2例;建筑物倒塌砸伤30例,切割伤3例,逃生跌伤3例),对其伤情分类、致伤原因、治疗方法 及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颅脑损伤儿童中出院(或转院)时GOS评分为恢复良好33例,中残3例.结论 汶川大地震后建筑物倒塌砸伤为主要致伤原因,颅脑损伤儿童以轻型居多,要注意颅骨骨折的治疗,多数可恢复良好.

    作者:杨朝华;李国平;游潮;陈茂君;李鹏程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脊髓转移瘤的MRI诊断

    目的 探讨脊髓转移瘤(ISCM)的MRI特征及其病理机制,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搜集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及临床确诊的ISCM,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全部病例均行MRI平扫及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扫描.结果 15例转移瘤均为单发,位于颈髓3例,胸髓5例,胸腰段脊髓圆锥部7例.MRI表现:T1WI呈等信号12例,低信号3例;T2WI呈高信号14例.等信号1例;增强扫描肿瘤均呈明显强化,7例呈环形强化,4例结节状强化,4例不均匀强化.结论 ISCM的特征性MRI表现为脊髓内明显强化的环形或结节状病灶,结合临床病史可以明确诊断.

    作者:邹杰;李林;许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记忆性T细胞在多发性硬化发病和治疗中的作用

    记忆性T细胞(memory T cells,Tm)是具有免疫记忆功能的T细胞亚群,参与介导机体二次免疫应答.根据表面标志和归巢受体的表达与否,可分为CD45RO+CCR7+的中枢性Tm(TCM)和CD45RO+CCR7-的效应性Tm(TEM)[1].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esystem,CNS)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代表,具有时间、空间上的多发性,其经典病理模型为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由于MS主要为T细胞介导发病,且近期研究提示CD4+TEM是主要的Th17细胞.通过产生IL-17介导自身免疫病[2],则Tm与MS发病和治疗特别是复发的关系,越来越引起重视.

    作者:李盈;胡学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DHA介导GPR40转染PC12细胞内的钙离子动员

    目的 构建GPR40基因质粒转染PC12细胞,用DHA干预后测定细胞内Ca2+浓度的变化,从而探讨DHA通过GPR40信号途径介导Ca2+上调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PC12细胞分成4组,分别为未转染组.空载体转染组,GPR40基因-pCruz载体转染组及GPR40基因-pCruz载体转染+阻制剂Xestospongin C组;构建大鼠GPR40质粒并转染PC12细胞.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 从mRNA和蛋白质水平观察GPR40的表达.DHA(10 μmol/L)干预后,测定细胞内Ca2+浓度.结果 DHA干预后,未转染组和空转染组PC12细胞内Ca2+浓度没有受到明显影响;GPR40基因-pCruz载体转染组细胞内的Ca2+浓度明显增加,且这种作用不受细胞外Ca2+浓度的影响:添加阻滞剂组Ca2+浓度变化也不明显.结论 DHA能动员GPR40基因转染的PC12细胞内Ca2+浓度且这种作用完全能被IP3受体特异性阻止剂Xestospongin C所阻断,提示DHA可能通过GPR40信号途径动员细胞内Ca2+浓度并因此改善神经功能.

    作者:马德选;山岛哲盛;毛颖;朱剑虹;周良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TAFI基因编码区C291T的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H)基因编码区C291T的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173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158例健康人(对照组)的TAFI基因编码区C291T多态性的基因型.结果 脑梗死组TAFI基因C291T多态性的CC基因型为53.2%(92/173),T等位基因携带者为46.8%(81/173);而对照组CC基因型为68.4%(108/158),T等位基因携带者为31.6%(50/158),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52,P=0.005).脑梗死组C、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70.8%(245/346),29.2%(101/346);对照组C、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81.9%(259/316),18.1%(57/316),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06,P=0.001).结论 TAFI基因编码区C291T的多态性与脑梗死呈显著性相关.

    作者:何芳梅;陈煜森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21例椎基底系统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目的 总结椎基底系统动脉瘤的栓塞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10月至2007年7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收治住院、均经血管内介入治疗的21例椎基底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单纯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术11例,弹簧圈+Nenroform支架治疗9例,JOSTENT冠脉覆膜支架治疗1例.结果 21例行栓塞治疗患者预后良好19例,重残1例,死亡1例(心衰),术后发生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4例.结论 应用弹簧圈、支架和覆膜支架是治疗椎基底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椎基底动脉瘤可以通过血管内治疗取到良好效果.

    作者:陈兴河;只达石;佟小光;王宏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药物难治性癫痫外科治疗展望

    癫痫是危害较大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在4‰~6‰.在我国有近600万癫痫患者,其中20%~30%患者对内科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是癫痫外科治疗的主要目标[1,2].近二十年来,随着神经电生理技术和神经影像学的飞速发展,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术前定位和评估取得了明显的突破,外科手术已成为癫痫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2].同时,随着外科麻醉和手术技巧的不断改进,尤其是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应用,使癫痫的外科治疗越来越安全有效,外科治疗已成为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主要手段[2,3].

    作者:刘仕勇;安宁;杨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重组人白介素-10对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及syndecan-4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重组人白介素-10(rhIL-10)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的离体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和syndecan-4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胸主动脉VSMCs,分别应用终浓度为20 ng/mL TNF-α、100 ng/mL rhIL-10、200 ng/mL rhIL-10、20 ng/mLTNF-α+100 ng/mL rhIL-10、20 ng/mE TNF-α+200 ng/mL rhIL-10作用24 h,并设立对照组进行比较(对照组应用含5%FBS的DMEM培养基).采用MTS/PMS法确定VSMCs的增殖状态,利用Western blot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VSMCs中syndecan-4蛋白的表达.结果 (1)MTS/PMS法测定各组细胞增殖率分别为:对照组1.822±0.455,20 ng/mL TNF-α组2.130±0.270,rhIL-10 100 ng/mL组1.989±0.309,rhIL-10 200 ng/mL组2.010±0.370,TNF-α 20 ng/mL+rhlL-10 100 ng/mL组1.918±0.322,TNF-α20ng/mL+rhIL-10 200ng/mL组1.924±0.145.统计分析显示:与对照组比较,TNF-α组能明显刺激大鼠VSMC的增殖(P<0.05),而rhIL-10不同剂量组单独应用对大鼠VSMCs的增殖均无明显作用(P>0.05).TNF-α联合rhIL-10共同作用组与TNF-α组比较均对VSMCs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2)Western blot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显示:与对照组比较,TNF-α组能明显刺激VSMCs的syndecan-4蛋白表达(P<0.05),而rhIL-10不同剂量组单独应用对VSMCs的syndecan-4蛋白表达均无明显影响(P>0.05).TNF-α联合rhIL-10共同作用组与TNF-α组比较对VSMCs的syndecan-4蛋白表达均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结论 rhIL-10可明显抑制TNF-α诱导的大鼠VSMC增殖及syndecan-4蛋白的表达.

    作者:左琦;刘振华;欧阳平;王峰;赖文岩;张建兴;许顶立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组织蛋白酶D在星形细胞瘤中心区、周缘区和水肿区的表达情况

    目的 探讨组织蛋白酶D(CathD)在人脑星形细胞瘤瘤体中心区、周缘区和瘤周水肿区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核磁共振检查未见肿瘤坏死或囊变且瘤体区与水肿区有明显分界的41例星形细胞瘤患者,分为复发组13例、未复发组28例.术中对照磁共振FLAIR序列留取瘤体中心区、周缘区和水肿区后行CathD免疫组化染色,对其在不同区域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 CathD在正常脑组织无或弱表达,其在瘤体中心区、瘤周水肿区和周缘区呈阳性表达,且周缘区[(10.780±1.557)分]高于中心区[(2.610±0.9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瘤体周缘区复发组CathD表达[(11.539±1.127)分]强于未复发组[(10.429±1.6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瘤体中心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CathD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周缘区和水肿区CathD明显表达提示瘤周水肿区可能是瘤细胞易于发生浸润的区域:中心区CathD相对低表达说明该区细胞外基质已被降解殆尽,是肿瘤侵袭较早发生的区域;周缘区和水肿区CathD表达情况可作为一种判断肿瘤复发的指标.

    作者:王浩;漆松涛;王克万;郭志旺;刘晓军;张国忠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间断鞘内注射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对大鼠后肢感觉、运动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间断鞘内注射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布比卡因后大鼠后肢感觉、运动功能及脊髓背根神经细胞的变化.方法 SD大鼠3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6).按改良法于L3-4蛛网膜下腔置管.分别经导管注入0.75%罗哌卡因(R1组)、1%罗哌卡因(R2组)、2%罗哌卡因(R3组)和2%布比卡因(B组)40μL,对照组(N组)注入人工脑脊液40μL,每1.5小时一次,共3次.于注药后1 d开始对5组大鼠进行热板仪、压痛仪及后肢撑力实验.以评价5组大鼠的感觉、运动功能.结果 N、R1、R2组感觉、运动功能及脊髓背根神经节病理学结果基本正常;R3组出现暂时性感觉异常,且神经元有轻度改变;B组出现暂时性肌力下降和不可逆性感觉异常,神经元表现为空泡形成、变性.结论 大鼠蛛网膜下腔间断注射浓度低于2%的罗哌卡因对脊神经无永久性损伤.而注射2%罗哌卡因和2%布比卡因均可造成大鼠后肢神经毒性损伤.且后者损伤程度大于前者.

    作者:陈文;徐世元;张庆国;芮海涛;陈茵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蛋白酶体功能下降与散发性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中老年常见的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病理特征为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选择性、进行性的丧失和残存神经元内出现Lewy小体.目前认为约10%的患者为遗传性的,约90%的患者为散发性的.到目前为止,散发性P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的多个研究提示蛋白酶体功能下降导致神经元内异常蛋白聚集,功能紊乱,并进一步造成神经元的凋亡,可能参与了散发性PD的发病.本文就蛋白酶体功能下降与散发性PD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潘琪;牛朝诗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姜黄素对AMPA/KA受体介导大鼠海马神经元钙内流的影响

    目的 探讨姜黄素对α-氨基-3-羧基-5-甲基异恶唑-4-丙酸(AMPA)/海人酸(KA)受体介导大鼠海马神经元钙内流的影响.方法 选用胚胎17dSD鼠分离海马,离体培养海马神经元,借助活体钙荧光染色和激光共聚焦钙成像技术观察100μmol/LKA刺激海马神经元内钙的变化,不同浓度(5、10、15、30、50 μmol/L)姜黄素预孵育海马神经元30min对100μmol/L KA刺激下细胞内钙变化的影响,15 μmol/L姜黄素对不同浓度(10、30、50、100、200、300 μmol/L)KA刺激海马神经元内钙变化的影响.应用钴染色技术观察(30、100 μmol/L KA)刺激后海马神经元钴阳性染色细胞变化.姜黄素预孵育30min对KA刺激导致钴阳性染色细胞变化的影响.结果 不同浓度姜黄素预孵育30 min均可以明显缓解100 μmol/L或30 μmol/L KA导致的细胞内钙升高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5 μmol/L姜黄素作用为明显.30μmol/L或100 μmol/LKA刺激均可以引起海马神经元钴染色阳性细胞增加,15 μmol/L姜黄素预处理30 min后明显减少钴染色阳性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浓度(5 μmol/L或30 μmol/L)姜黄素未见明显影响.结论 一定浓度的姜黄素可以影响AMPA/KA受体介导大鼠海马神经元钙内流.这可能是姜黄素抗癫痫作用的一个机制.

    作者:杜鹏;彭伟锋;刘剑英;林豪杰;马昱;汪昕;范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远距离转移对汶川地震后幸存者心理健康的影响

    目的 评价跨省远距离转移对汶川地震后幸存者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OS)分别评价跨省转移前后汶川地震后幸存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 跨省转移后汶川地震后幸存者SAS、SDS评分(38.15±7.55、40.84±9.20)均明显低于跨省转移前(42.78±7.95、45.40±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把幸存者分为受伤者与非受伤者两组分别比较时,两组跨省转移后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跨省转移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幸存受伤者与非受伤者两组间同期比较时,仅S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D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跨省远距离转移可以在短期内明显减轻汶川地震后幸存者的焦虑与抑郁症状,且对幸存受伤者与非受伤者同样有效,能快速促进地震后所有幸存者心理健康的恢复.

    作者:刘中霖;刘军;杨炼红;唐亚梅;陶恩祥;彭英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地震中颈椎骨折伴颈脊髓损伤和(或)肺部并发症患者救治体会

    目的 分析四川大地震中颈椎骨折伴颈脊髓损伤患者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并总结救治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5月12日至2008年8月6日收治的9例颈椎骨折伴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颈椎骨折伴颈脊髓损伤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其中6例伤后5 d内发生肺部并发症,其中肺炎3例,通气障碍2例,肺水肿和血气胸1例,经积极的呼吸道管理等非手术治疗,肺部并发症都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颈椎骨折伴颈脊髓损伤急性期(<5 d)常发生严重肺部并发症.以高位损伤(C4>以上)、合并胸部损伤、高龄、有肺部疾患史与吸烟史者更易发生,早期发现后内科治疗效果好.

    作者:黄贻泽;冯大雄;康建平;叶飞;陈礼刚;李定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B超在地震灾害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地震灾害中B超在颅脑损伤术中及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于地震灾害中颅脑损伤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怀疑有多发性颅内血肿者,应用B型超声仪实时扫查,术后经骨缺损或颅骨钻孔处进行水平、冠状、或滑行扫查.结果 在地震灾害中共进行了58例开颅手术,24例术中进行了B超扫查,不同部位的颅内血肿或积血18例,同侧脑内血肿2例,B超引导下手术清除血肿14例.58例手术患者口术后28例同时进行CT和B超检查,检查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术中B超扫查可以定位多发性颅内血肿,对明确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术后经骨缺损扫查能准确检出迟发性血肿,能快速及时准确的指导医生进行手术,提高救治成功率.

    作者:刘伦波;唐运涛;陈宏刚;冯爱平;王双;梅华;刘弟模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不同来源成体神经干细胞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功能修复的比较研究

    目的 评价大脑、骨髓和脂肪组织3种不同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对大鼠脊髓挫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来源于同一大鼠成体中大脑、骨髓和脂肪的3个部位的组织,分离、诱导分化为不同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应用自由落体损伤模型装置造成大鼠脊髓挫伤.将不同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分别移植入大鼠脊髓损伤部位,通过BBB评分比较修复脊髓损伤功能的效果,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不同移植细胞在损伤脊髓中的存活、分布、迁移的情况.另设假手术对照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结果 与假手术对照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3个细胞处理组BBB评分在2~8周开始增加,9周以后更加明显,差异开始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移植后1周和4周,细胞移植组中脑源性神经干细胞(SVZ-NSs)组Brdu/nestin+>神经元存活的数目明显高于其他2组.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到了第8周,3组均仅有少量Brdu/nestin+>细胞存活,相互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植入来源于大脑、骨髓和脂肪组织的神经干细胞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但SVZ-NSs组的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要比脂肪来源的神经干细胞(AD-NSs)组及骨髓来源的神经干细胞(BM-NSs)组更好.AD-NSs由于来源广泛和强有力的增殖能力,相比其他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作者:蔡颖谦;张洪钿;姜晓丹;徐如祥;郭琳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急性热应激与热惊厥幼龄大鼠海马ZnT3 mRNA表达和代谢变化的1H-MRS波谱研究

    目的 探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1H-MRS)结合神经病理手段对急性热应激(HS)和热惊厥(FC)后脑神经元代谢和损伤的早期检测价值.方法 采用热水浴诱导21 d龄大鼠FC模型,应用1H-MRS检测HS和FC后脑内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复合胆碱(Cho)、肌酸(Cr)和乳酸(Lac)含量的变化,原位杂交检测海马锌离子转运体3(ZnT3)mRNA表达.结果 MRS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HS组与FC组NAA/Cr比值分别为1.50±0.42,1.57±0.50和1.61±0.37,Cho/Cr比值分别为0.93±0.27,1.13±0.17和1.28±0.31,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ac/Cr仅见于FC组,为0.64±0.23.FC组海马齿状回检测到ZnT3 mRNA表达.结论 Lac波峰是惊厥性神经元损伤的特征性1H-MRS变化;ZnT3与海马苔藓纤维再生性发芽密切相关;单次短暂的FC发作也能使脑神经元早期发生不同于HS的显著的神经活性物质表达和物质代谢的变化,对脑神经元造成一定的损伤.

    作者:倪宏;陈大庆;郑伟良;水泉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