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与神经变性疾病

黄金莎;王涛

关键词: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神经变性疾病, 细胞凋亡
摘要: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是糖酵解中的一个关键酶,它催化3-磷酸甘油醛脱氢氧化成为1,3-二磷酸甘油酸,并终将能量转移给ADP生成ATP.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老化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制备

    目的 探讨老化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的制备方法,使其更接近人类血管性痴呆的病理生理学特点.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正常组6只及模型组17只),其中模型组大鼠D-半乳糖(D-gal)注射4周后行双侧间隔72 h结扎颈总动脉,6周后观察大鼠脑内有无梗死灶形成.正常组大鼠常规饲养,未做结扎.术后6周检测两组大鼠水迷宫试验、事件相关诱发电位潜伏期、海马区锥体细胞和突触素密度.结果 模型组大鼠死亡率较低,脑内未见明显梗死灶,但认知功能较正常组大鼠有显著的损害(P<0.05),海马区锥体细胞排列紊乱,数目显著减少(P<0.05),突触素密度也显著下降(P<0.05).结论 D-gal加双侧间隔颈总动脉结扎法成功复制的大鼠痴呆模型更接近人类血管性痴呆病理生理学特点,且模型死亡率低.

    作者:黄敬;刘学源;梅元武;查运红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就医延迟院外原因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就诊过程中所出现的院外时间延迟的主要原因.方法 对2002年12月~2005年12月期间入住我院神经科的126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确诊患者进行调查研究,记录患者基本信息资料及所患疾病基本情况、患者发病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BI指数)、患者及其看护人卒中常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治延迟时间、医疗急救系统使用情况、院外延迟时间等.结果 急诊入院患者中位就诊延迟时间为5.50 h,门诊入院患者中位就诊延迟时间为38.00 h.3 h内就诊率为26.2%,3~6h内就诊率为7.1%.只有19%的患者使用了120急救电话.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受教育程度(OR=0.466,P=0.039)、BI指数(OR=0.268,P=0.001)、患者对卒中症状的识别(OR=0.225,P=0.040)、基层医院延迟(OR=9.831,P=0.049)等因素与院外延迟具有明显相关性.结论 加强对居民的卒中常识宣传教育及社区基层医务人员基本技能培训可以缩短院外延迟时间.

    作者:王彤歌;马琦;王浩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内皮抑素及其与人脑胶质瘤的关系

    1997年O'Relly等首先从小鼠血管内皮细胞瘤中分离得到了内皮抑素(endostatin,ES),它可以特异性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1].由于ES对多种肿瘤有很强的血管抑制作用及抗肿瘤活性,因而成为医学界研究的热点.

    作者:陈永汉;张刚;姚俊朝;王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早期持续性腰大池外引流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早期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外引流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疗效,探讨出早期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佳治疗途径.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持续外引流组与传统治疗组,每组各16例,分别采用早期行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外引流与隔天行腰穿术放脑脊液,对两组的疗效及各项观察指标进行比较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持续外引流组与传统治疗组在颅内压恢复正常时间、意识障碍持续时间、脑脊液检验恢复正常时间、头痛持续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外引流组效果显著优于传统治疗组.结论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早期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治疗,脑脊液转清快,能尽早清除血性脑脊液对脑的损害,同时达到平稳降低颅内压,缓解头痛症状,且避免了常规腰穿引流量有限,反复操作导致感染、局部红肿等缺陷,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作用.

    作者:黄柳军;李锦润;林小义;肖胜捷;孙昂扬;许镇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高危儿随访率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出院高危儿的随访资料进行分析,以了解影响高危儿随访率的主要相关因素.方法 以我科NICU 2005年6月~2006年6月期间收治的718例高危儿为研究对象,考察他们出院后第一年的随访情况.随访时间安排为出院后一个月内首次随访,后6月内每月随访一次,6~12月每2个月随访一次,1岁内随访超过4次者视为随访成功,随访不足4次或失访则视为随访失败.根据收集的家庭、双亲及婴儿的相关信息,并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立了包括双亲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收入、家庭居住地、婴儿性别、合并高危因素的多少、NICU住院天数等7个与成功随访有关的自变量,以是否随访成功为因变量,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居住地、母亲受教育程度、NICU住院天数3个变量对高危儿随访成功的概率有显著影响,被选入Logistic回归方程.而父亲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收入、婴儿性别、合并高危因素的多少等几个因素对随访成功率的影响不显著.结论 对高危儿实施分级监测管理,建立高危儿监测网络,是提高高危儿随访率、降低人群残障率的有力保障.

    作者:赵倩;李宏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与神经变性疾病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是糖酵解中的一个关键酶,它催化3-磷酸甘油醛脱氢氧化成为1,3-二磷酸甘油酸,并终将能量转移给ADP生成ATP.

    作者:黄金莎;王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相关研究

    目的 研究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与血脂水平、颈动脉斑块以及动脉硬化性脑梗死(CI)的关系.方法 对166名CI患者及72名健康成人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ApoE基因多态性,酶法检测血脂,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颈动脉斑块.结果 CI组ε2/4+ε3/4+ε4/4型分别与ε2/2+ε2/3型、ε3/3型相比,血浆总胆固醇(TC)显著升高(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升高(P<0.05);CI组ε2/4+ε3/4+ε4/4型与ε3/3型相比,患者颈动脉斑块较大(P<0.05);CI组ε4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ApoE ε4可能与血浆TC、LDL-C升高相关,推测是脑梗死的易感基因.

    作者:王小娟;徐恩;官国东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25例婴儿脑外积水的临床表现及诊治体会

    目的 探讨婴儿脑外积水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方法 对25例平均年龄8个月的脑外积水患儿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患儿行头颅MRI检查后确诊.婴幼儿脑外积水通常临床症状不明显,可表现为抽搐和头围增大等症状.9例轻症患儿行内科保守治疗后脑外积水明显吸收,另16例患儿中12例行穿刺外引流术后积水消失.4例重症患儿再行蛛网膜下腔-心房分流术后恢复正常.结论 临床以MRI或CT为诊断的主要工具.该病多数依靠内科药物并配合高压氧治疗可治愈,部分顽固性患者可行蛛网膜下腔-心房分流术,其疗效可靠.

    作者:李扬;何强华;朱红胜;谢星;王松青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脊髓损伤后痉挛性瘫痪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观察

    目的 通过临床观察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脊髓损伤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的影响.方法 2001年10月~2005年6月我院收治的44例脊髓损伤患者中29例患者伤后三个月或半年发生痉挛性瘫痪,其中行选择性脊髓后根切断术10例,前后入路翻修、粘连松解加椎体内固定术14例,单纯粘连松解5例,以肌挛缩缓解、肌张力下降、腱反射减弱、阵挛改善、病理征转阴、感觉平面下降、二便功能改善、肌力改善、并发症发生等和患者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指标来综合评价术后效果.结果 行选择性脊髓后根切断术后9例患者肌挛缩缓解,9例肌张力下降,7例腱反射减弱,7例阵挛改善,7例病理征转阴,4例感觉平面下降,5例二便功能改善,1例发生并发症.行前后入路翻修、粘连松解加椎体内固定术后5例患者感觉平面下降,6例肌力改善,2例发生并发症,无一例肌挛缩缓解、肌张力下降、腱反射减弱、阵挛改善、病理征转阴或二便功能改善.行单纯粘连松解术后1例患者肌挛缩缓解,1例肌张力下降,1例阵挛改善,2例感觉平面下降,2例肌力改善,无一例腱反射减弱、病理征转阴、二便功能改善或发生并发症.结论 选择性脊髓后根切断术能有效改善瘫痪肢体的痉挛、强直状态,粘连松解加内固定术一定程度上可改善肢体肌力、下降感觉平面.对于脊髓损伤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治疗,选择性脊髓后根切断和内固定术的适当结合也许是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李振东;孙建军;王振宇;于涛;李计东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胶质瘤治疗的靶分子CDC2 RNA干扰的体外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抑制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CDC2基因对人脑胶质瘤细胞生长的影响,并为其作为胶质瘤发生发展相关基因在胶质瘤治疗方面的应用价值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利用本实验室基因重组构建的CDC2 shRNA逆转录病毒表达质粒对体外培养的人脑胶质瘤细胞进行转染.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和数量变化;RT-PCR及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CDC2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CDC2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变化;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结果 人脑胶质瘤细胞系U251在转染针对CDC2的shRNA逆转录病毒表达质粒48h后,贴壁生长的细胞逐渐漂浮,细胞生长受到抑制,CDC2 mRNA下调均达98%以上,蛋白表达下调达92%以上,同时出现了明显的细胞G2/M期阻滞,细胞凋亡由0.57%上升到13.01%,并且超微结构受损明显.结论 CDC2 shRNA逆转录病毒表达质粒介导的RNA干扰能有效的抑制U251细胞的增殖,CDC2可作为胶质瘤基因治疗靶分子作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骥腾;黄强;陈骅;王爱东;董军;兰青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麻痹性痴呆一例报告

    患者男性,47岁,2006年8月17日入院.2月前出现记忆减退,性格改变,原内向性格变为言语多,且自言自语,爱管闲事,行为异常,经常捡些垃圾回家.

    作者:周建光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中枢神经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附三例报告)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5月~2004年8月我科收治的3例中枢神经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显微外科手术效果.结果 手术治疗3例,其中2例完全切除,1例近全切切除,术后因经济原因未予放疗;随访18~28个月,2例效果良好,1例肿瘤复发再次手术,术后建议放疗.结论 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并辅助放疗是中枢神经细胞瘤的一种有效治疗策略.

    作者:陈刚;迟广明;高之宪;石祥恩;杨小朋;吴红星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bFGF基因转染对放射诱导的C17.2神经干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目的 观察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基因转染对放射诱导的C17.2神经干细胞(NSCs)凋亡的抑制作用,为探索治疗放射性脑损伤(RE)的新途径奠定实验基础.方法 以直线加速器照射C17.2 NSCs建立离体放射性损伤模型,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和坏死率,MTT法检测细胞活性并拟合生存曲线.构建含bFGF片段的真核表达体pcDNA3.1-bFGF质粒后,脂质体法转染C17.2 NSCs,观察转染pcDNA3.1-bFGF质粒后细胞对放射的耐受情况,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转染pcDNA3.1-bFGF的C17.2 NSCs放射后凋亡率和死亡率均显著低于转染空质粒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 外源性bFGF基因转染对放射诱导的C17.2 NSCs凋亡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对RE有潜在的治疗价值.

    作者:秦丽晨;肖颂华;周海红;黄仕雄;刘军;邢诒刚;刘运林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神经梅毒的磁共振成像表现

    目的 提高对神经梅毒MRI表现的认识,探讨MRI在诊断神经梅毒中的价值与局限性.方法 总结了临床与实验室证实的11例神经梅毒患者经1.5T超导MR进行检查(9例增强,2例平扫)的结果.结果 2例梅毒树胶肿患者表现为脑内占位性病灶(1例左小脑半球,1例右额叶),呈不均匀强化;1例麻痹性痴呆患者示右额、颞、顶叶局部脑萎缩,伴脑内多发腔梗;1例脑膜梅毒患者脑表面颅板下及大脑镰、小脑幕脑膜强化明显,双侧海马区见条状强化;1例脊膜血管梅毒患者胸腰段MRI示脊髓增粗,髓内异常信号,不均匀强化;6例脑膜血管梅毒患者均为不同程度的血管炎表现,脑叶多发病灶,颞顶叶、额顶叶、顶枕叶、双侧丘脑、中脑等处或基底节及侧脑室旁多个大小不等的异常长T1、长T2信号,其中3例病灶呈不均匀强化,1例伴脑膜强化.结论 神经梅毒在MRI上无特异性表现,但MRI是显示其病变范围、病变性质以及治疗后随访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丽芳;杨晓苏;王小宜;肖波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21例报告

    目的 探讨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SIH)的临床发病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21例非头痛性SIH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统一使用补液、氨茶碱、参芪扶正液等治疗.结果 21例患者急性起病12例,缓慢性发病9例.多数(14例)有持续紧张工作史.其主要症状为体位性头晕;神经体征少见,部分有轻度颈项抵抗;影像学和脑脊液可有轻度异常.使用推荐方法治疗的疗效肯定、迅速.结论 SIH可以表现为体位性眩晕,与持续快节奏、高压力工作有关,经积极治疗后预后好.

    作者:黄向东;陈松林;梁颖茵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胶质瘤放射治疗进展

    神经胶质瘤是常见的神经系统肿瘤,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40%~50%,手术切除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但由于胶质瘤呈浸润性生长,目前的手术方式还无法做到完全切除肿瘤,手术后放疗和化疗是普遍接受的治疗方法.

    作者:肖明星;卜俊国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40例TOBS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头颅CT及常规MRI、弥散加权成像(DWI)进行分析.结果 TOBS多以中脑、丘脑、颞叶、枕叶功能缺失症状为主.临床功能缺损症状与影像学病灶基本相符,发病24 h内头颅CT诊断率为40%,MRI-DWI诊断率为100%.结论 MRI-DWI系列检查对于超急性期TOBS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且MRI-DWI对后颅凹病变诊断明显优于CT及常规MRI.

    作者:李欣;李子付;邱诗雄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脑胶质瘤患者生存期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脑胶质瘤患者生存期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资料完整的109例脑胶质瘤患者进行观察和分析,对可能影响脑胶质瘤生存期的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验证.结果 Kaplan-Meier法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部位、术前患者身体机能状况评分(KPS)、病理级别、瘤周水肿、肿瘤囊变、手术方式、术后放疗八个因素对患者生存时间产生显著影响;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部位、术前KPS、病理级别、手术方式、术后放疗六个因素是决定患者生存时间的主要预后因素.结论 结合预后影响因素,注意治疗中的各环节,合理安排治疗模式,将有助于改善脑胶质瘤患者的预后.

    作者:楚胜华;冯东福;张红;朱志安;袁先厚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尼卡地平对脆性X综合征模型小鼠的治疗初探

    目的 探讨尼卡地平对脆性X综合征动物模型(FMR1基因敲除小鼠)的治疗效果及行为学评价.方法 成年野生型和FMR1基因敲除鼠(各8只)随机分为尼卡地平治疗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各4只).使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脆性X综合征模型小鼠尼卡地平治疗30 d后对学习记忆的影响,并应用旷场行为实验和孔板探究实验研究治疗前后精神情绪与自主行为的改变.结果 Morris水迷宫实验表明,与野生型小鼠比较,FMR1基因敲除小鼠找到迷宫平台潜伏时间延长,通过平台区域的次数下降;旷场行为实验与孔板探究实验结果显示,模型小鼠探索性行为、自主活动明显增加.尼卡地平治疗后,与模型小鼠对照组比较,模型小鼠治疗组Morris水迷宫实验未见明显改变,而自发活动显著减少(P<0.05).结论 FMR1基因敲除小鼠存在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障碍,自主活动亢进,尼卡地平对学习记忆的改善无明显作用,但可减少其自主活动的高兴奋性,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作者:邓维意;孙卫文;方敏华;苏涛;易咏红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Mollaret脑膜炎一例报告

    Mollaret脑膜炎是一种急性发作性、良性经过的无菌性脑膜炎综合征[1,2],又称良性复发性脑炎,为少见疾病,我院近期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尚进;肖峰;蒋苏莉;徐长松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