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管紧张素-(1-7)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

陆杰;张颖冬;石静萍;董靖德;林兴建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1-7), 脑梗死, 再灌注损伤, 凋亡
摘要: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对Sprague-Dawley(SD)大鼠制备大脑中动脉梗死(MCAO)模型和假手术模型,并于再灌注24 h和48 h以微型渗透泵从侧脑室给予Ang-(1-7)(100 pmol,0.5 μL/h)或人工脑脊液(aCSF)(0.5 μL/h),由此分组为假手术组(假手术+aCSF)、Ang-(1-7)治疗组[MCAO+Ang-(1-7)]和aCSF治疗组(MCAO+aCSF).检测实验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再灌注48 h后脑水肿以及再灌注24 h后脑梗死体积,并以试剂盒测定再灌注24 h和48 h后缺血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再灌注48 h后脑梗死灶周围组织神经细胞凋亡数.结果 Ang-(1-7)治疗MCAO模型大鼠,能显著改善神经功能评分(P<0.05)、缩小脑梗死体积(P<0.05)、降低组织MDA含量(P<0.05)、提高组织SOD活性(P<0.01),并明显减少脑梗死灶周围组织神经细胞凋亡数(P<0.01),但对脑组织含水量无明显影响作用.结论 Ang-(1-7)可能通过抗氧化应急反应、减轻神经细胞凋亡程度等实现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保护作用.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桥本脑病研究进展

    桥本脑病(Hashimoto encephalopathy,HE)是一种伴有血清抗甲状腺抗体增高的脑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可伴脑脊液蛋白轻度升高,脑电图表现为弥漫慢波,对激素较为敏感.

    作者:姜明;沈扬;樊东升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人尿激肽原酶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VEGF表达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讨人尿激肽原酶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6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8只)、生理盐水组(24只)、人尿激肽原酶组(24只),其中生理盐水组、人尿激肽原酶组依据再灌注后不同取材时间又分为6 h,12 h,24 h,72 h,7 d五个亚组.采用线拴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神经功能评分、TTC染色、脑梗死体积测定、光镜检测等方法对不同组大鼠予以评价.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大鼠脑组织梗死中心区及半影区VEGF表达变化情况.结果 人尿激肽原酶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低于生理盐水组大鼠(P<0.05);24 h脑梗死体积测定,人尿激肽原酶组平均值为(53 261.96±7 326.75)μm3,生理盐水组平均值为(92 715.84±13 755.44)μ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尿激肽原酶组VEGF表达在不同时间点均明显强于生理盐水组(P<0.05).结论 人尿激肽原酶能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减少脑梗死体积,促进VEGF的表达,具有脑缺血后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宋学萍;刘振华;谢惠芳;郭阳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后神经元超微结构的观察研究

    目的 探讨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后神经轴索与神经元胞体超微结构特征与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选用32只SD成年大鼠,其中对照组4只,损伤组28只.采用自制头颅旋转致伤装置,将损伤组大鼠头颅在冠状面绕脑组织中心逆时针旋转90°造成剪力伤,于伤后30 min、2 h、6 h、12 h、24 h、36 h、72 h分批处死大鼠并取脑组织制作成电镜样品,于透射电镜下观察.结果 损伤组大鼠伤后可见轴索肿胀、断裂等形态学改变;各组轴索受损程度计分分别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损伤组受损程度显著重于后者(P<0.05).神经元胞体的形态学改变在伤后2 h开始出现,伤后各组受损程度计分分别与对照组比较,30 min组和72 h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各组受损程度显著重于对照组(P<0.05).结论 DAI是原发损伤与继发损伤共同作用的病理生理过程,继发损伤加重轴索损伤,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轴索损伤与神经元胞体的受损机制不同,病理过程不同步.

    作者:陈景宇;宋锦宁;刘晓斌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Glubran(NBCA-MS)胶栓塞脑动静脉畸形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Glubran(NBCA-MS)胶栓塞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技巧及治疗效果.方法 在DSA监测下对96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采用不同浓度的意大利GEM公司生产的Glubran(NBCA-MS)胶进行187次血管内栓塞治疗,并对患者进行跟踪随访,了解临床效果.结果 96例患者中临床随访92例未再出现临床症状,症状好转3例,复发1例.48例行脑血管造影复查,其中44例畸形血管团完全消失,其余栓塞程度达80%~90%以上,进一步行γ-刀放射治疗.本组共32例栓塞后行γ-刀放射治疗,其中26例患者治疗1~2年后行DSA造影检查,21例畸形血管团完全消失.结论 用Glubran(NBCA-MS)胶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王雪涛;段传志;汪求精;黄志伟;郭燕舞;柳晓秋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外伤性迟发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脱水剂及手术治疗对外伤性迟发性硬膜外血肿(DEDH)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36例外伤性迟发性硬膜外血肿患者治疗过程中脱水剂的使用及手术治疗对治疗DEDH的效果.结果 脱水剂的使用诱导了本组DEDH的产生,尤其对伴有颅骨骨折的患者,更容易发生DEDH.血肿量大的患者手术治疗可获得更好的疗效.结论 颅骨骨折DEDH患者应慎用脱水剂,早期积极手术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谷晓辉;张玉成;陈强;张世忠;吴胜青;伍海青;叶建堂;李景东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人脑胶质瘤中CyclinD1和PCNA联合检测与肿瘤分级及患者预后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素D1(CyclinD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脑胶质瘤中的联合检测与该肿瘤恶性程度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联合检测63例脑胶质瘤组织中CyclinD1和PCNA表达水平,并行临床随访,对比分析脑胶质瘤不同病理分级和不同生存期组间CyclinD1和PCNA单独检测标记指数(LI)及联合检测LI的差异.结果 PCNA和CyclinD1联合检测LI随着脑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增高而增大,各级别间联合检测LI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同时该联合检测LI随着脑胶质瘤患者生存期限的延长而减少,不同生存期组问的联合检测LI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yclinD1和PCNA联合检测LI较PCNA或CyclinD1单独检测LI能更为准确地反映脑胶质瘤恶性程度及患者预后,可作为评估脑胶质瘤恶性程度及患者预后的辅助指标.

    作者:刘重霄;师蔚;柯连蔚;屈建强;王芳茹;白斌;王康敏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深静脉穿刺管在治疗婴儿硬膜下血肿及积液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深静脉穿刺管在治疗婴儿硬膜下血肿及积液中的应用疗效.方法 使用深静脉穿剌管治疗婴幼儿硬膜下血肿及积液19例,其中急性硬膜下血肿9例,慢性硬膜下血肿6例,硬膜下积液4例,经前囟穿剌置入深静脉穿剌管于硬膜下持续引流治疗硬膜下血肿及积液,持续引流3~7 d,观察疗效.结果 均穿刺置管成功,术后1~7 d复查头颅CT,硬膜下血及硬膜下积液均基本清除,全部病例均存活.结论 深静脉穿剌管治疗婴儿硬膜下血肿及积液中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冯清亮;柯以铨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Tau蛋白与阿尔茨海默病关系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进行性痴呆(记忆减退、认知障碍以及人格改变1为临床特征,大脑皮质和海马区域出现细胞外老年斑、细胞内神经元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NFT)和营养不良性轴突改变为病理特征的神经变性疾病[1],并且其痴呆症状的严重程度与NFT的多少有关[2].

    作者:张敏;李景钢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知觉决策模型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决策(decision-making)指形成优先选择,选择和执行动作,和评价结果的过程[1].在日常生活中,从简单的运动到多重选择的复杂思考和对未来结果的推理,都需要决策.

    作者:金花;莫雷;杜洪飞;钟伟芳;蔡梦娴;陈卓铭;林崇德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双侧脑室穿刺治疗脑室铸型93例分析

    脑室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IVH)是脑出血中为严重的情况,占自发性颅内出血的20%~60%[1].

    作者:陈涛;张维兵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利用RNA干扰技术抑制Cyr61表达对人脑胶质瘤细胞药物敏感性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RNA干扰技术抑制Cyr61基因表达增强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性及凋亡能力的研究.方法 针对Cyr61 Mrna序列设计合成小干扰RNA(siRNA)的DNA模板,构建Prnat-Cyr61重组表达载体,转染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分析其对U251细胞内源性Cyr61表达的影响;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观察U251细胞对化疗药物顺铂和替莫唑胺敏感性的改变;用流式细胞仪检测U251细胞体外凋亡的变化.结果 成功构建Prnat-Cyr61重组质粒,并成功转染U251细胞;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证实重组质粒在Mrna及蛋白水平分别显著抑制Cyr61基因表达(P<0.01);MTT及流式细胞仪结果证明在和顺铂或替莫唑胺联合作用下,Prnat-Cyr61组U251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和凋亡率都明显增高(P<0.01).结论 Prnat-Cyr61可抑制Cyr61在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中的表达,并增强U251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性及其体外凋亡率.

    作者:付锴;袁先厚;熊勇;马超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免疫组织化学dystrophin染色诊断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研究

    目的 探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表达规律和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我院7例DMD患者作为试验组,7例非DMD患者为对照组.使用抗dystrophin杆状结构域单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肌膜dystrophin表达.结果 7例DMD患者肌细胞膜dystrophin阴性,7例非DMD患者dystrophin染色阳性.结论 证实DMD患者肌细胞膜dystrophin表达阴性,揭示dystrophin缺失是其发病机制,可以作为确诊DMD手段,对临床诊断DMD有实际意义.

    作者:刘鹏;沈定国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不同微创手术方式的比较

    目的 比较三种微创手术方式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方法 选择GCS在6~12分,原发出血部位均为基底节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8例,分为三组,分别采取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神经内镜组)、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小骨窗开颅组)、立体定向血肿碎吸术(立体定向组)三种手术方式;比较三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术后2 d内复查CT,计算残余血肿量和血肿清除率;术后6个月按GOS预后评分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手术时间以小骨窗开颅组长,达(175.7±55.7)min(P<0.05);术中失血量以小骨窗开颅组较其他两组显著增多(P<0.05),达(296.5±158.6)mL;血肿清除率以神经内镜组高,达84.5%±8.2%(P<0.05);GOS预后比较中神经内镜组的疗效显著高于立体定向组和小骨窗开颅组(P<0.05).结论 神经内镜辅助下血肿清除术既有创伤小,又有血肿清除彻底、止血可靠的优点,疗效确切,对不需行去大骨瓣减压的脑出血患者是一种较理想的微创手术方式.

    作者:刘炜;马尚斌;宋会双;都日娜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颈静脉球的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颈静脉球的解剖与影像学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之间的关系,探讨颈静脉球的分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120例颈静脉球部位的多层螺旋CT扫描图像进行分析,结合30例颞骨标本及6例血管铸型标本,观察其形态特点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以鼓室内壁作一虚拟矢状平面,在该平面上分别以鼓室后壁、底壁的切线为坐标轴(X轴、Y轴),在该矢状面上将该部位划分为4个象限,根据颈静脉球顶在该平面上的投影所在象限进行统计分型,分别为Ⅰ、Ⅱ、Ⅲ、Ⅳ 4型,再根据每型在该平面的内侧或外侧分成亚型.在标本上模拟经乳突部位的手术人路.观察各型颈静脉球对手术人路的影响.结果 颈静脉球分类:CT影像组Ⅰ型11例(9%)、Ⅱ型63例(53%)、Ⅲ型25例(21%)、Ⅳ型21例(17%);标本组Ⅰ型1例(3%)、Ⅱ型11例(37%)、Ⅲ型8例(27%)、Ⅳ型10例(33%).每型都可以分成亚型,不同类型可以影响不同的手术人路.结论 本文提供的象限法分型,对颈静脉球位置的描述更简单明确,有立体感,方便影像学描述和术前设计手术方案.

    作者:田广永;徐达传;黄德亮;韩路军;彭志强;李泽宇;石小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42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压变化分析

    目的 探讨广州市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病及血压变化情况与高血压家族史、性别、年龄、病程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市南方医院高血压脑出血425例临床资料,对其在不同家族史、性别、年龄、病程的发病情况及其与血压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青年组、中年组及老年组高血压脑出血男女发病比例分别为1.08∶1;2.04∶1;1.87∶1.男性有高血压家族史者明显高于无家族史者,女性有无高血压家族史对发病无明显影响.青年组男性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明显高于女性;中年组及老年组收缩压及舒张压在两性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的分布情况均为急性期大于亚急性期大于恢复期.结论 高血压应区分年龄、性别、病程给予不同防治策略,大限度降低脑出血的发生.

    作者:陈现红;王鲁宁;陈光忠;韩艳;陆兵勋;张雪林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血管紧张素-(1-7)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对Sprague-Dawley(SD)大鼠制备大脑中动脉梗死(MCAO)模型和假手术模型,并于再灌注24 h和48 h以微型渗透泵从侧脑室给予Ang-(1-7)(100 pmol,0.5 μL/h)或人工脑脊液(aCSF)(0.5 μL/h),由此分组为假手术组(假手术+aCSF)、Ang-(1-7)治疗组[MCAO+Ang-(1-7)]和aCSF治疗组(MCAO+aCSF).检测实验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再灌注48 h后脑水肿以及再灌注24 h后脑梗死体积,并以试剂盒测定再灌注24 h和48 h后缺血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再灌注48 h后脑梗死灶周围组织神经细胞凋亡数.结果 Ang-(1-7)治疗MCAO模型大鼠,能显著改善神经功能评分(P<0.05)、缩小脑梗死体积(P<0.05)、降低组织MDA含量(P<0.05)、提高组织SOD活性(P<0.01),并明显减少脑梗死灶周围组织神经细胞凋亡数(P<0.01),但对脑组织含水量无明显影响作用.结论 Ang-(1-7)可能通过抗氧化应急反应、减轻神经细胞凋亡程度等实现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陆杰;张颖冬;石静萍;董靖德;林兴建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氯胺酮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中的作用及治疗进展——根据病例报道的综述

    持续存在的有害刺激常可导致中枢痛觉致敏作用,这种作用可使某种强度不大的刺激引起机体感知到强烈的疼痛.

    作者:龚政;刘树孝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0例帕金森病病人进行统一评分量表(UPDRS)评分,其中6例病人未服用任何抗帕金森药物即予普拉克索治疗,其余病人在原药基础上加服普拉克索.用药12周后再次应用UDPRS量表进行评分.比较普拉克索治疗前后UDPRS量表分值的差异.部分帕金森病人采用2周,4周,8周,12周随访,对病情进行评分,来观察疗效.结果 40例病人经普拉克索治疗后,有效35例,有效率87.5%.治疗前后,大部分帕金森患者在UDPRS总评分、日常活动、运动功能、震颤、肌僵直、精神症状、开关现象等方面的评分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且对部分门诊病人的随访评分中发现,病人的各方面病情也有很大的好转.结论 普拉克索可有效改善帕金森病人的临床症状,是一种使用安全、疗效理想的抗帕金森病药物.

    作者:吴钢;林玮玮;王长连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前颅窝严重粉碎性骨折患者颅底骨性重建的意义

    目的 探讨创伤性前颅窝底严重粉碎性骨折所致颅底缺损骨性重建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46例颅底缺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23例.观察组术中进行骨性颅底重建及膜性重建,对照组仅进行膜性重建.术后进行为期6个月至1年的临床随访.并行头颅CT或MRI检查,观察有无脑脊液漏、颅内感染及脑膜脑膨出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18例存活患者仅发生1例轻度脑脊液漏,经治疗治愈;对照组17例发生脑脊液漏5例,其中并发颅内感染3例,脑膜脑膨出3例(其中1例3种并发症均有).两组总并发症发生比例分别为1/18、5/17.观察组并发症发生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创伤性前颅窝底严重粉碎性骨折所致颅底缺损患者术中进行骨性颅底重建,可有效防治脑脊液漏、颅内感染及脑膜脑膨出等.

    作者:周路球;马真;叶宇;尹夕龙;石小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TGF-β1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28/CTLA-4:B7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TGF-β1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DC)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EAMG)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CD28/CTLA-4:B7表达的影响.方法 近交系8~10周龄健康雌性Lewis大鼠30只,分为正常组、EAMG组、DC对照组、pcDNA3-TGF-β1-DC组、pcDNA3-DC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丁氏双鳍电鳐电器官乙酰胆碱受体(AChR)蛋白二次免疫的方法复制EAMG大鼠模型.初次免疫后第5天分别皮下注射2×106的DC、pcDNA3-TGF-β1-DC、pcDNA3-DC及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正常组和EAMG组不接受任何治疗.初次免疫后7周分离各组PBMC,应用RT-PCR和流式细胞术方法分别进行CD28、CTLA-4 mRNA及B7-1、B7-2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结果 (1)正常组大鼠PBMC CD28、CTLA-4 mRNA的表达水平较低,尤其CTLA-4 mRNA极少量表达;EAMG组大鼠CD28、CTLA-4 m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增加;pcDNA3-TGF-β1-DC组CD28 mRNA的表达较EAMG组明显降低(P<0.01),而CTLA-4 mRNA的表达水平较EAMG组明显增加(P<0.05);EAMG组、DC治疗组、pcDNA3-DC对照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之间CD28、CTLA-4 mRNA的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2)正常大鼠B7-1、B7-2在PBMC上少量表达;EAMG组B7-1、B7-2两者表达明显增加(P<0.001);pcDNA3-TGF-β1-DC治疗组B7-1、B7-2的表达较EAMG组均明显降低(P<0.01);DC对照组、pcDNA3-DC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与EAMG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EAMG大鼠存在PBMC CD28/CTLA-4:B7协同刺激分子的表达异常,主动调节机体的共刺激通路可能是TGF-β1基因修饰的DC治疗EAMG的机制之一.

    作者:王云甫;孙圣刚;曹学兵;李罗清;乔娴;何国厚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