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脂膜微囊靶向性聚集于颅内C6胶质瘤的实验研究

李新钢;宫崧峰;李刚;徐淑军;王东海;张元鹏;何仕玥

关键词:脂膜微囊, 神经胶质瘤, 动物模型
摘要:目的研究脂膜微囊(LCM)靶向性聚集于大鼠颅内C6胶质瘤动物模型的机制.方法建立大鼠C6胶质瘤动物模型,成瘤大鼠分为两组:单次注射LCM组,多次连续注射LCM组,处死后获取大鼠脑组织标本,进行常规HE染色、油红O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LCM在肿瘤位点分布的特点,取C6胶质瘤细胞研究LCM在细胞内的分布特点.结果油红O染色显示肿瘤细胞内有LCM的聚集,且多次注射LCM组其LCM浓度明显较单次注射组高.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LCM主要聚集于肿瘤区,且主要分布于肿瘤细胞的胞浆中.对体外培养的C6胶质瘤细胞研究发现,LCM先结合于细胞表面,随后在细胞内再分布,其在细胞内的分布可能与细胞内的酸性成分有关.结论LCM可靶向性聚集于肿瘤位点,其在肿瘤位点浓度与注射次数成正相关.其靶向性机制与LCM的脂质构成有关,还与脑肿瘤引起的局部血脑屏障破坏有关.LCM在肿瘤细胞内的代谢与细胞内的酸性成分有关.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在脑实质生殖细胞肿瘤诊治中的意义

    目的研究脑实质生殖细胞肿瘤(GCT)患者脑脊液和血清中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变化,评价其在肿瘤诊断、疗效监测中的意义.方法对5例脑实质内GCT患者的脑脊液和血清HCG水平在治疗前后进行系列测定.以10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因其他疾病接受腰穿检查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其脑脊液HCG水平.观察脑脊液和血清HCG水平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10例对照组患者的脑脊液中均测不到HCG.从5例GCT患者共采集17对脑脊液和血清配对样本.所有5例患者都出现脑脊液和血清HCG水平升高.治疗后脑脊液和血清HCG水平迅速下降.血清和脑脊液HCG水平呈显著相关.每一对样本中,脑脊液HCG水平均高于血清.血清、脑脊液HCG水平比为0.245±0.190.结论脑脊液HCG升高对诊断脑实质内GCT具有高度特异性和较高灵敏度.对分泌HCG的GCT,脑脊液和血清HCG是评价治疗效果和监测肿瘤复发的重要指标.

    作者:田成林;蒲传强;黄旭升;吴卫平;于生元;郎森阳;张家堂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超顺磁性纳米铁粒子标记骨髓基质干细胞及对其分化能力的影响

    目的研究超顺磁性纳米铁粒子标记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对其存活、增殖及向肝细胞分化能力的影响,确定佳标记浓度,为磁共振成像(MRI)技术追踪同种异体移植的磁标记细胞奠定基础.方法使用菲立磁(Ferumoxides)标记大鼠BMSCs,采用Prussian blue染色、电镜等鉴定Ferumoxides标记BMSCs的效率;检测标记后BMSCs的诱导分化率评估其向肝细胞分化能力.门静脉和肝内局部移植标记BMSCs后行MRI肝脏扫描. 结果标记培养基Fe3+浓度在11.2~16.8μg/mL时,Prussian blue染色可见90%以上细胞阳性,透射电镜可见铁颗粒位于胞浆中;标记后BMSCs向肝细胞分化的能力与正常未标记BMS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e3+浓度在5.6μg/mL时,着色率<60%;Fe3+浓度为22.4μg/mL、28.0μg/mL时培养基中死细胞增多,且诱导分化后AFP与白蛋白阳性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记BMSCs门静脉和肝内局部移植后大鼠肝脏在MRI的SE-T2WI序列扫描下与移植前比较局部呈明显低信号改变.结论标记培养基Fe3+浓度在11.2~16.8μg/mL时,Ferumoxides对BMSCs标记效率较高,且不影响其存活、增殖及向 肝细胞分化能力,标记后的BMSCs可用于进一步实验.活体MRI示踪肝内或门静脉移植Ferumoxides 标记的BMSCs有一定的可行性.

    作者:陈小伍;方驰华;刘胜军;崔冰;王岩;黄治荣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6 690例颅脑损伤病例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的发生规律和临床特点,为制定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6 690例颅脑损伤病人的年龄、性别、职业、受伤时间、伤因、伤情、治疗方法和效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人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3.57:1;31~40岁年龄段发病率高,占23.03%;12月份发病人数多占13.36%;受伤地点以街道、公路为主,车祸伤常见,占52.26%.损伤类型中以中型颅脑损伤多见,占41.61%;其次为重、轻型,分别占38.30%、20.09%,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为21.31%.结论颅脑损伤的发生,在年龄、职业、时间、地点的分布上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根据不同人群和职业特点,因地制宜的采取预防和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发病率.

    作者:杨术真;李丽娜;李拴德;彭雅滨;杨兴奎;魏毅君;罗文颖;张宏兵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脑缺血再灌注中PDGF-BB和TGF-β1表达变化的试验研究

    目的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在缺血再灌注(MCAO/R)中的功能及其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关系.方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为假手术组(A组)、缺血再灌注组(B组),缺血2 h后依照再灌注时间的不同分为0 h、6 h、12 h、24 h、48 h、3 d及7 d共6组,另设缺血2 h后再灌注24 h(MCAO 2 h/R 24 h)促红细胞生成素干预组(C组),TTC染色组测量缺血灶体积(D组).A、B、C组各时相点取材,免疫组化显示脑PDGF-BB及TGF-β1的表达变化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MCAO 2 h组缺血灶体积小,再灌注后增加,第3天时达到高峰,第7天时有所减小.药物干预组较无干预组缺血灶体积减小.PDGF-BB在假手术组、MCAO 2 h组阳性表达无差异;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表达增加,7 d后达高峰;药物干预组与无干预组相比阳性表达增多.TGF-β1在MCAO 2 h组较假手术组阳性表达减低;再灌注6h后表达开始增多,48 h达高峰,并持续至第7天;药物干预组与无干预组相比阳性表达增加. 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以诱导PDGF-BB和TGF-β1表达,促红细胞生成素可以增加这两个生长因子的表达,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程卫华;刘振华;吴非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高血压脑卒中患者脉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患者脉压(PP)与卒中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比较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与对照组之间各血压参数(SBP、DBP、MBP、PP)的差异性,以及各组内PP变化(PP≥60 mm Hg、PP<60 mm Hg)与年龄亚组(≤45岁、46~55岁、56~65岁、66~75岁、≥75岁)之间的关系. 结果脑卒中两组与对照组各血压参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缺血性脑卒中组、出血性脑卒中组PP与年龄变化呈显著相关性(P<0.05),而对照组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宽PP与脑卒中的发生有关,是脑卒中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何晓薇;王景周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双侧额颞脑挫裂伤保守及手术治疗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通过分析双侧额颞脑挫裂伤患者的临床救治经验,探讨其保守及手术治疗的指征. 方法对我科1995年1月~2005年4月收治的159例双侧额颢脑挫裂伤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统计分析. 结果159例病人中手术治疗83例,保守治疗76例;其中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恢复良好68例(42.8%),中度残疾41例(25.8%),重度残疾14例(8.8%),植物生存12例(7.5%),死亡24例(15.1%). 结论本组资料表明,双侧额颞脑挫裂伤患者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相应采取保守治疗,在保守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在达到手术指征时及时采取手术治疗.

    作者:毛之奇;陆永建;朱世强;陈唏;戴文伟;李波;朱建堃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重型颅脑损伤后脑性盐耗综合征25例分析

    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中,可发生脑性盐耗综合征(cerebral salt wasting syndrome,CSWS).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与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综合征(SIADH)相似,但其发病率较后者高,易引起误诊,影响治疗效果.笔者总结我科自2000年至2005年收治的25例脑外伤病人发生CSWS的诊断与治疗情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蒋财谋;高斌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hTERT正、反义表达载体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提高和阻断端粒酶活性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直接贴壁法分离、培养SD大鼠B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BMSCs表面标记.阳离子脂质体介导hTERT正、反义表达载体转染BMSCs,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ERT表达,并对转染前后BMSCs的生长增殖能力、神经细胞方向的分化能力和大鼠颅内移植存活情况进行研究.结果大鼠BMSCs表面CD29、CD44、CD90阳性,CD31、CD34、CD45阴性,转染正义hTERT后BMSCs增殖速度明显提高,而其向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诱导分化及异体海马移植后的存活能力未受影响,转染反义hTERT后BMSCs增殖速度减慢,5~6周内死亡. 结论BMSCs存在端粒酶低表达,提高或阻断端粒酶活性对BMSCs的增殖分别起到促进或抑制作用.

    作者:张晓辉;张建宁;康春生;张丽侠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外伤性上矢状窦损伤的救治体会

    我院自1997年至2004年共收治18例外伤性上矢状窦损伤患者,通过积极抢救,取得了满意效果.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18例患者中,男14例,女4例;年龄11~64岁,平均(40±7)岁.车祸伤9例,坠落伤3例,他伤及砸伤6例.有昏迷史者15例,有神经损伤定位体征者12例,有胸腹四肢合并伤者4例.按GCS评分:3~6分5例,7~9分7例,10~12分3例,13~15分3例.开放性损伤9例,并发休克者5例.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全部伴有颅骨骨折及硬膜外血肿,其中凹陷骨折11例,骑跨型硬膜外血肿3例.14例伴有脑挫裂伤或硬膜下血肿.上矢状窦前1/3损伤者10例,中、后1/3损伤者8例.术中证实裂口小于1 cm者12例,大于1 cm者4例,有两处及以上裂口者3例.

    作者:贾永军;刘玉光;王常贞;王森;杜倩;张华;张广玲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和向神经元样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研究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体外分离、纯化、扩增和向神经元样细胞的定向诱导分化,以期为脐带MSCs的神经移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无菌条件下收集剖宫产新生儿脐带,酶消化法获取MSCs,进行培养.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SCs的表面标志.取扩增3,5,10代的MSCs分别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用免疫组化和RT-PCR法检测神经元样细胞特异性标志.结果脐带富含MSCs,且脐带MSCs(UCMSCs)强表达CD13、29、CD44、CD105,弱表达CD106,不表达CD34、CD11a、CD14、CD33、CD45.神经条件培养基诱导后的细胞平均有70%左右呈现典型的神经元样表型.免疫组化法检测发现不同代数的MSCs经诱导后均表达nestin,NSE,NeuN,NF-M,弱表达GFAP.RT-PCR显示诱导后NSEmRNA表达增加.结论MSCs存在于人脐带中,并且在体外有较强的增殖能力,特定条件下能够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作者:袁源;杨树源;韩忠朝;张晓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脂膜微囊靶向性聚集于颅内C6胶质瘤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脂膜微囊(LCM)靶向性聚集于大鼠颅内C6胶质瘤动物模型的机制.方法建立大鼠C6胶质瘤动物模型,成瘤大鼠分为两组:单次注射LCM组,多次连续注射LCM组,处死后获取大鼠脑组织标本,进行常规HE染色、油红O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LCM在肿瘤位点分布的特点,取C6胶质瘤细胞研究LCM在细胞内的分布特点.结果油红O染色显示肿瘤细胞内有LCM的聚集,且多次注射LCM组其LCM浓度明显较单次注射组高.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LCM主要聚集于肿瘤区,且主要分布于肿瘤细胞的胞浆中.对体外培养的C6胶质瘤细胞研究发现,LCM先结合于细胞表面,随后在细胞内再分布,其在细胞内的分布可能与细胞内的酸性成分有关.结论LCM可靶向性聚集于肿瘤位点,其在肿瘤位点浓度与注射次数成正相关.其靶向性机制与LCM的脂质构成有关,还与脑肿瘤引起的局部血脑屏障破坏有关.LCM在肿瘤细胞内的代谢与细胞内的酸性成分有关.

    作者:李新钢;宫崧峰;李刚;徐淑军;王东海;张元鹏;何仕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听神经瘤的显微手术及面神经保留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的显微手术及保留面神经的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近6年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23例听神经瘤病人.结果肿瘤全切18例,次全切3例,部分切除2例;面神经解剖保留15例.随访6月~4年,全切18例中复发1例,面神经功能恢复12例.结论利用显微外科技术,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能全切听神经瘤,解剖保留面神经,有利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刘伦波;徐宏;韩杨云;周增俊;曾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早期经侧脑室三角区锁孔入路治疗脑室内出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脑室内出血早期经侧脑室三角区锁孔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及对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作用.方法采用经侧脑室三角区锁孔入路治疗脑室出血(A组),清除血肿,必要时行侧脑室-第三脑室造漏以治疗梗阻性脑积水及病因学治疗;并与侧脑室引流治疗脑室出血(B组)的疗效及并发症的预防作用相比较.结果A组患者脑室内血肿完全清除时间明显短于B组,病情恢复程度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两种治疗方案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经侧脑室三角区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脑室出血较侧脑室引流治疗方案相比较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可以有效的预防并发症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行病因学治疗.

    作者:孙永锋;代广辉;钟建卫;袁俊;翟卫东;王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侵犯颅骨一例

    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supratentorial primitive neuroecdermal tumor,SPNET)十分少见,并侵犯颅骨者更为罕见,现有一例报告如下.

    作者:熊云彪;韩国强;刘窗溪;姚倍金;王超;刘鹏;王宇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睡眠脑电图对具有中央-颞区棘波的良性儿童期癫痫的诊断价值及随访分析

    在国际癫痫和癫痫综合征分类中[1],有一类起病与年龄有关的局灶性癫痫--具有中央-颞区棘波的良性儿童期癫痫,在临床和脑电图检查中并不少见.但由于本病常规清醒期脑电图常难捕捉到痫样放电,影响了临床的早期诊断与治疗.为了进一步探讨睡眠脑电图对本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我们对1999年~2003年我院收治的66例临床疑为本病的患儿在常规清醒脑电图检查的基础上加做睡眠诱发试验.其中57例脑电图在中央-颞区有明确尖、棘波发放,临床终确诊为本病.现将此57例清醒和睡眠脑电图所见及临床与脑电图随访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崔彦民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微创钻孔引流治疗硬膜外血肿

    目的探讨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硬膜外血肿患者进行微创钻孔引流术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结果15例中有1例在引流中出血,注入凝血酶后血止住.1例出现硬膜下积液,没作任何处理,3周后吸收.15例患者均治愈,短3 d出院,长12 d出院.1例轻瘫患者出院后一月完全恢复.结论与传统手术相比,微创钻孔引流治疗硬膜外血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安全、创伤小,对一些血肿稳定,不需要减压的硬膜外血肿患者行微创钻孔引流术更合适.

    作者:李祥富;王七玲;赵东刚;陈洁民;闫俊;陈少军;杨春林;周健;李刚;姚龙飞;姜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血红素氧合酶-1与脑出血的继发性损害

    自发性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出血,发病率高,死亡率高[1],且脑出血后患者多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因此,探讨脑出血后脑组织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对于改善脑出血病情及预后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朱洁;王景周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小脑扁桃体下疝并脊髓空洞症的诊治进展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也称Chiari畸形(Chiari malformation,CM),是一种以小脑扁桃体向下疝入枕骨大孔为特征的先天性畸形,脊髓空洞症(syringomyelia,SM)为其常见的合并症.本文就CM并SM的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苏雨行;李刚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钙结合蛋白Calbindin在FMR1基因敲除小鼠脑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脆性X综合征中钙结合蛋白Calbindin在神经元树突棘形态异常中的作用.方法我们选用FVB品系的FMR1基因敲除型(KO)和野生型(WT)小鼠,分别取新生1、3、5、7、10、14 d,及成年(6周)的KO小鼠以及WT小鼠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钙结合蛋白Calbindin在脑组织中的分布和表达情况,分别对大脑纹状皮质、海马、颞叶听区、梨状皮质、丘脑及小脑的免疫阳性显色细胞进行检测.结果在新生1 d龄WT型及KO型小鼠中Calbindin免疫阳性细胞首先出现于梨状皮质和小脑皮质中,随着天龄的增长脑内其他各区逐渐出现Calbindin免疫阳性细胞的表达,且≤10 dKO型小鼠Calbindin免疫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均显著高于WT型小鼠(P<0.05). 结论FMRP通过负性调节脑内钙结合蛋白Calbindin的表达,这推测与FMR1基因敲除小鼠神经元树突和树突棘形态异常有关.

    作者:郭阳;易咏红;孙卫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用于分子成像和神经细胞成像的研究进展

    近20年来,随着生物科学研究的进步,许多生物相容性微粒结合特异性的配基已经被应用于分子成像.然而,由于它们相对大的尺寸以及必须通过网状内皮系统(reticuloendothelial system,RES)被清除,因此其在生物医学分子领域尚未得到广泛的应用,不同实验室的研究很少可以重复.另一方面,基于超顺磁性氧化铁(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SPIO)的细胞成像现在已经成为一项确定的标记和探测目标细胞的技术,使用其衍生微粒标记培养中的非吞噬细胞,通过在活体组织中的移植或输注,监测基于干细胞和祖细胞的治疗和淋巴细胞的运输等研究已经引起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兴趣[1].

    作者:柯以铨;修俊刚;杨志军;徐如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