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侵犯颅骨一例

熊云彪;韩国强;刘窗溪;姚倍金;王超;刘鹏;王宇辉

关键词: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摘要: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supratentorial primitive neuroecdermal tumor,SPNET)十分少见,并侵犯颅骨者更为罕见,现有一例报告如下.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微创钻孔引流治疗硬膜外血肿

    目的探讨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硬膜外血肿患者进行微创钻孔引流术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结果15例中有1例在引流中出血,注入凝血酶后血止住.1例出现硬膜下积液,没作任何处理,3周后吸收.15例患者均治愈,短3 d出院,长12 d出院.1例轻瘫患者出院后一月完全恢复.结论与传统手术相比,微创钻孔引流治疗硬膜外血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安全、创伤小,对一些血肿稳定,不需要减压的硬膜外血肿患者行微创钻孔引流术更合适.

    作者:李祥富;王七玲;赵东刚;陈洁民;闫俊;陈少军;杨春林;周健;李刚;姚龙飞;姜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双侧额颞脑挫裂伤保守及手术治疗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通过分析双侧额颞脑挫裂伤患者的临床救治经验,探讨其保守及手术治疗的指征. 方法对我科1995年1月~2005年4月收治的159例双侧额颢脑挫裂伤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统计分析. 结果159例病人中手术治疗83例,保守治疗76例;其中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恢复良好68例(42.8%),中度残疾41例(25.8%),重度残疾14例(8.8%),植物生存12例(7.5%),死亡24例(15.1%). 结论本组资料表明,双侧额颞脑挫裂伤患者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相应采取保守治疗,在保守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在达到手术指征时及时采取手术治疗.

    作者:毛之奇;陆永建;朱世强;陈唏;戴文伟;李波;朱建堃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血红素氧合酶-1与脑出血的继发性损害

    自发性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出血,发病率高,死亡率高[1],且脑出血后患者多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因此,探讨脑出血后脑组织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对于改善脑出血病情及预后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朱洁;王景周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小脑扁桃体下疝并脊髓空洞症的诊治进展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也称Chiari畸形(Chiari malformation,CM),是一种以小脑扁桃体向下疝入枕骨大孔为特征的先天性畸形,脊髓空洞症(syringomyelia,SM)为其常见的合并症.本文就CM并SM的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苏雨行;李刚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重型颅脑损伤后脑性盐耗综合征25例分析

    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中,可发生脑性盐耗综合征(cerebral salt wasting syndrome,CSWS).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与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综合征(SIADH)相似,但其发病率较后者高,易引起误诊,影响治疗效果.笔者总结我科自2000年至2005年收治的25例脑外伤病人发生CSWS的诊断与治疗情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蒋财谋;高斌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和向神经元样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研究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体外分离、纯化、扩增和向神经元样细胞的定向诱导分化,以期为脐带MSCs的神经移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无菌条件下收集剖宫产新生儿脐带,酶消化法获取MSCs,进行培养.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SCs的表面标志.取扩增3,5,10代的MSCs分别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用免疫组化和RT-PCR法检测神经元样细胞特异性标志.结果脐带富含MSCs,且脐带MSCs(UCMSCs)强表达CD13、29、CD44、CD105,弱表达CD106,不表达CD34、CD11a、CD14、CD33、CD45.神经条件培养基诱导后的细胞平均有70%左右呈现典型的神经元样表型.免疫组化法检测发现不同代数的MSCs经诱导后均表达nestin,NSE,NeuN,NF-M,弱表达GFAP.RT-PCR显示诱导后NSEmRNA表达增加.结论MSCs存在于人脐带中,并且在体外有较强的增殖能力,特定条件下能够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作者:袁源;杨树源;韩忠朝;张晓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治疗

    目的探讨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特点、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手术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回顾我院30例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总结.结果经显微手术治疗的30例中,症状明显改善28例,囊肿缩小或消失25例.结论显微手术能有效治疗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对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需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

    作者:温振东;郭之通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经口咽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寰枢椎脱位

    目的探讨采用经口咽入路显微外科治疗颅颈区腹侧畸形寰枢椎脱位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颅颈区腹侧畸形寰枢椎脱位15例,手术采用经口咽入路显微直视下切除齿状突、斜坡下部及增生的结缔组织,解除其对延髓、颈髓腹侧的压迫.结果痊愈8例,好转7例,无手术后死亡和感染.结论经口咽入路显微直视减压术,是治疗延髓、颈髓腹侧受压的颅颈区畸形的首选方法,重视围手术期处理可预防术后并发症.

    作者:田立;王鹏飞;郭荣彬;赵庆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海绵窦断层解剖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在水平、矢状和冠状3个方位上对海绵窦进行断层解剖研究,了解海绵窦断层解剖特点.方法采用低温铣切技术对3例头颅标本进行水平、矢状和冠状位的铣切,利用数码相机获取数字资料,观察海绵窦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和毗邻结构.结果海绵窦及其毗邻结构在断层层面上可清晰显示:(1)海绵窦的外侧壁有两层膜性结构,外层为颅中窝硬脑膜的延续,而内层为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的分支构成的神经鞘膜.(2)外展神经穿过Dorello管后进入海绵窦内,与颈内动脉毗邻.(3)海绵窦内侧与垂体之间仅仅为疏松的膜性结构,是垂体腺瘤易于侵犯海绵窦的解剖学基础.结论海绵窦断层解剖研究对了解海绵窦断层解剖特点、指导海绵窦影像学诊断以及海绵窦区的手术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张庆荣;史继新;张绍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急性颅脑损伤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急性颅脑损伤是常见的多发性疾病,也是死亡率和致残率高的疾病之一.伴随社会的发展,头部创伤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据McNair[1]在1999年统计,全球颅脑损伤的发生人数占所有创伤人数的六分之一,每年车祸、坠落、袭击、运动造成颅脑损伤约七百万人.对急性颅脑损伤的发病率、死亡率、诊疗、治疗、护理以及预防,进行全球范围内的流行病学观察、分析和总结,有助于提高急性颅脑损伤的预防和救治水平.

    作者:赵成之;陈建良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用于分子成像和神经细胞成像的研究进展

    近20年来,随着生物科学研究的进步,许多生物相容性微粒结合特异性的配基已经被应用于分子成像.然而,由于它们相对大的尺寸以及必须通过网状内皮系统(reticuloendothelial system,RES)被清除,因此其在生物医学分子领域尚未得到广泛的应用,不同实验室的研究很少可以重复.另一方面,基于超顺磁性氧化铁(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SPIO)的细胞成像现在已经成为一项确定的标记和探测目标细胞的技术,使用其衍生微粒标记培养中的非吞噬细胞,通过在活体组织中的移植或输注,监测基于干细胞和祖细胞的治疗和淋巴细胞的运输等研究已经引起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兴趣[1].

    作者:柯以铨;修俊刚;杨志军;徐如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高血压脑卒中患者脉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患者脉压(PP)与卒中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比较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与对照组之间各血压参数(SBP、DBP、MBP、PP)的差异性,以及各组内PP变化(PP≥60 mm Hg、PP<60 mm Hg)与年龄亚组(≤45岁、46~55岁、56~65岁、66~75岁、≥75岁)之间的关系. 结果脑卒中两组与对照组各血压参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缺血性脑卒中组、出血性脑卒中组PP与年龄变化呈显著相关性(P<0.05),而对照组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宽PP与脑卒中的发生有关,是脑卒中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何晓薇;王景周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pEGFP-C2基因核转染兔原代骨髓基质细胞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以近发展起来的核转染技术直接将编码绿色荧光蛋白DNA质粒转染到兔原代骨髓基质细胞的细胞核内进行基因修饰的可行性.方法从兔股骨抽取骨髓,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原代骨髓基质细胞.以NucleofectorTM技术转染pEGFP-C2(EGFP组),以同期培养未转染的细胞作为对照组.测定细胞的活力、贴壁率、生长曲线以及转染的效率.结果在转染后24 h成功发现EGFP的表达.两组细胞具有相似的形态学变化、贴壁率以及生长曲线.EGFP的表达逐渐增强,至第6天达到高峰(47.8%),观察一个月未发现表达减弱.结论pEGFP-C2基因核转染对兔原代骨髓基质细胞的体外增殖无明显影响;EGFP可以作为兔骨髓基质细胞有效的基因表达标记;NucleofectorTM技术是一种简易而高效的转染兔原代骨髓基质细胞的方法.

    作者:陈镇洲;徐如祥;姜晓丹;黄涛;杜谋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6-羟基多巴定向注射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间隔注射6-羟基多巴(6-OHDA)毁损黑质致密部(SNc)和中脑腹侧被盖(VTA)建立类似于人类帕金森病(PD)中晚期的PD大鼠模型方法. 方法近交系Wistar大鼠50只,脑立体定向将6-OHDA注入大鼠右侧VTA及SNc,间隔两周,对阿朴吗啡(Apo)诱发旋转后旋转不明显或无稳定左侧旋转模型再次制模,并观察大鼠行为学改变,免疫组化检测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数量以及高效液相-荧光法检测黑质纹状体中DA含量的变化.结果(1)50只大鼠中有41只经APO诱导表现为恒定左侧旋转且结果稳定,旋转圈数>210 r/30 min,视为成功PD大鼠模型,部分大鼠伴有震颤、活动迟缓、嗅探、觅食、竖尾等异常行为改变,并且可持续存在16周;(2)免疫组化结果:PD大鼠模型毁损侧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较对侧及对照组减少大于90%;(3)PD大鼠右侧黑质纹状体中DA含量较左侧及对照组减少90%以上.结论6-OHDA毁损SNc及VTA间隔注射法可有效建立模拟人类PD中晚期的大鼠PD模型.

    作者:邹志浩;张世忠;姜晓丹;徐如祥;肖炳祥;唐劭年;郭续文;徐强;杜谋选;蔡颖谦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偏头痛发病机制的脑功能影像学研究

    偏头痛是一种具有多种神经系统和非神经系统表现的综合征,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发作性、搏动性的剧烈头痛.发作时常伴有众多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心率加快、呼吸增快、胃肠道功能紊乱等.部分患者在头痛发作前常有视物模糊、闪光、偏盲、偏侧面部麻木、言语困难、偏侧肢体麻木或轻偏瘫等先兆表现,历时数分钟或半小时.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严重的偏头痛将与瘫痪一同位居人类疾病致残率之首,但其发病机制目前尚存在许多疑问,各国学者就此提出了多种学说.

    作者:王蓉飞;于生元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颅底中线区大型和巨大型脑膜瘤的显微手术切除

    目的探讨颅底中线区不同部位大型和巨大型脑膜瘤手术入路和切除方式,并分析特殊类型脑膜瘤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本组93例,男性26例,女性67例;平均年龄48.4岁.术前行神经影像学检查,根据肿瘤部位,选择相应手术入路,采用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切除80例(86.02%),大部分切除13例(13.98%),死亡1例(10.75%).除单条颅神经功能术前完全丧失外,术后神经功能改善者75例(81.52%),不变者10例(10.86%),加重者7例(7.6%).经6月~7年随访,13例(14.13%)肿瘤复发.结论颅底中线区大型和巨大型脑膜瘤手术切除难度大.要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必须选择正确手术入路,采用分块切除方式,精心保护重要血管和神经.

    作者:雷鹏;王钰;张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睡眠脑电图对具有中央-颞区棘波的良性儿童期癫痫的诊断价值及随访分析

    在国际癫痫和癫痫综合征分类中[1],有一类起病与年龄有关的局灶性癫痫--具有中央-颞区棘波的良性儿童期癫痫,在临床和脑电图检查中并不少见.但由于本病常规清醒期脑电图常难捕捉到痫样放电,影响了临床的早期诊断与治疗.为了进一步探讨睡眠脑电图对本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我们对1999年~2003年我院收治的66例临床疑为本病的患儿在常规清醒脑电图检查的基础上加做睡眠诱发试验.其中57例脑电图在中央-颞区有明确尖、棘波发放,临床终确诊为本病.现将此57例清醒和睡眠脑电图所见及临床与脑电图随访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崔彦民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老年性垂体腺瘤5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性垂体腺瘤的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年间50例老年垂体腺瘤患者的手术资料,其中11例采用经额手术,39例采用经蝶手术.结果肿瘤全切23例,次全切除15例,大部切除12例.结论对于有视力障碍的老年垂体腺瘤病例应采用手术治疗,尤其是经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具有良好的耐受,高龄已经不再是禁忌证.

    作者:丁涛;宋千;孙金龙;潘顺;王成伟;张庆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侵犯颅骨一例

    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supratentorial primitive neuroecdermal tumor,SPNET)十分少见,并侵犯颅骨者更为罕见,现有一例报告如下.

    作者:熊云彪;韩国强;刘窗溪;姚倍金;王超;刘鹏;王宇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外伤性上矢状窦损伤的救治体会

    我院自1997年至2004年共收治18例外伤性上矢状窦损伤患者,通过积极抢救,取得了满意效果.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18例患者中,男14例,女4例;年龄11~64岁,平均(40±7)岁.车祸伤9例,坠落伤3例,他伤及砸伤6例.有昏迷史者15例,有神经损伤定位体征者12例,有胸腹四肢合并伤者4例.按GCS评分:3~6分5例,7~9分7例,10~12分3例,13~15分3例.开放性损伤9例,并发休克者5例.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全部伴有颅骨骨折及硬膜外血肿,其中凹陷骨折11例,骑跨型硬膜外血肿3例.14例伴有脑挫裂伤或硬膜下血肿.上矢状窦前1/3损伤者10例,中、后1/3损伤者8例.术中证实裂口小于1 cm者12例,大于1 cm者4例,有两处及以上裂口者3例.

    作者:贾永军;刘玉光;王常贞;王森;杜倩;张华;张广玲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