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鹏;王钰;张玉
在国际癫痫和癫痫综合征分类中[1],有一类起病与年龄有关的局灶性癫痫--具有中央-颞区棘波的良性儿童期癫痫,在临床和脑电图检查中并不少见.但由于本病常规清醒期脑电图常难捕捉到痫样放电,影响了临床的早期诊断与治疗.为了进一步探讨睡眠脑电图对本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我们对1999年~2003年我院收治的66例临床疑为本病的患儿在常规清醒脑电图检查的基础上加做睡眠诱发试验.其中57例脑电图在中央-颞区有明确尖、棘波发放,临床终确诊为本病.现将此57例清醒和睡眠脑电图所见及临床与脑电图随访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崔彦民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碱性髓鞘蛋白(MBP)与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02~2005年我院脑出血破入脑室住院病人30例,分别于脑出血后12 h和第3、7、21天采集外周静脉血进行MBP检测,根据患者脑出血后2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体检正常者15例为正常对照组进行MBP检测. 结果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出血后血清MBP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其浓度随时间的推移呈下降趋势,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预后不良组出血后MBP浓度在检测时间点持续高于预后良好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MBP的浓度与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相关关系,MBP浓度越高,其预后越差.
作者:刘剑平;赵树琦;柯以铨;杨志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我院自1997年至2004年共收治18例外伤性上矢状窦损伤患者,通过积极抢救,取得了满意效果.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18例患者中,男14例,女4例;年龄11~64岁,平均(40±7)岁.车祸伤9例,坠落伤3例,他伤及砸伤6例.有昏迷史者15例,有神经损伤定位体征者12例,有胸腹四肢合并伤者4例.按GCS评分:3~6分5例,7~9分7例,10~12分3例,13~15分3例.开放性损伤9例,并发休克者5例.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全部伴有颅骨骨折及硬膜外血肿,其中凹陷骨折11例,骑跨型硬膜外血肿3例.14例伴有脑挫裂伤或硬膜下血肿.上矢状窦前1/3损伤者10例,中、后1/3损伤者8例.术中证实裂口小于1 cm者12例,大于1 cm者4例,有两处及以上裂口者3例.
作者:贾永军;刘玉光;王常贞;王森;杜倩;张华;张广玲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偏头痛是一种具有多种神经系统和非神经系统表现的综合征,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发作性、搏动性的剧烈头痛.发作时常伴有众多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心率加快、呼吸增快、胃肠道功能紊乱等.部分患者在头痛发作前常有视物模糊、闪光、偏盲、偏侧面部麻木、言语困难、偏侧肢体麻木或轻偏瘫等先兆表现,历时数分钟或半小时.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严重的偏头痛将与瘫痪一同位居人类疾病致残率之首,但其发病机制目前尚存在许多疑问,各国学者就此提出了多种学说.
作者:王蓉飞;于生元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颅底中线区不同部位大型和巨大型脑膜瘤手术入路和切除方式,并分析特殊类型脑膜瘤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本组93例,男性26例,女性67例;平均年龄48.4岁.术前行神经影像学检查,根据肿瘤部位,选择相应手术入路,采用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切除80例(86.02%),大部分切除13例(13.98%),死亡1例(10.75%).除单条颅神经功能术前完全丧失外,术后神经功能改善者75例(81.52%),不变者10例(10.86%),加重者7例(7.6%).经6月~7年随访,13例(14.13%)肿瘤复发.结论颅底中线区大型和巨大型脑膜瘤手术切除难度大.要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必须选择正确手术入路,采用分块切除方式,精心保护重要血管和神经.
作者:雷鹏;王钰;张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肿瘤、外伤、缺血性卒中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均伴有脑水肿的发生,主要分为血管源性和细胞毒性脑水肿,大多数病理过程中两类脑水肿同时存在.但目前尚缺乏普遍有效、副作用少的治疗脑水肿药物.例如甘露醇通过渗透性脱水降低脑组织含水量,但对血脑屏障破坏的病灶,甘露醇进入病灶区脑组织,反而可能加重脑水肿;例如激素对肿瘤周围脑水肿有肯定的控制作用,但对外伤性脑水肿无肯定疗效.水孔蛋白(aquaporin,AQP)的发现为研究脑水肿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指明了方向.
作者:刘占军;刘汉东;李元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脆性X综合征中钙结合蛋白Calbindin在神经元树突棘形态异常中的作用.方法我们选用FVB品系的FMR1基因敲除型(KO)和野生型(WT)小鼠,分别取新生1、3、5、7、10、14 d,及成年(6周)的KO小鼠以及WT小鼠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钙结合蛋白Calbindin在脑组织中的分布和表达情况,分别对大脑纹状皮质、海马、颞叶听区、梨状皮质、丘脑及小脑的免疫阳性显色细胞进行检测.结果在新生1 d龄WT型及KO型小鼠中Calbindin免疫阳性细胞首先出现于梨状皮质和小脑皮质中,随着天龄的增长脑内其他各区逐渐出现Calbindin免疫阳性细胞的表达,且≤10 dKO型小鼠Calbindin免疫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均显著高于WT型小鼠(P<0.05). 结论FMRP通过负性调节脑内钙结合蛋白Calbindin的表达,这推测与FMR1基因敲除小鼠神经元树突和树突棘形态异常有关.
作者:郭阳;易咏红;孙卫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中,可发生脑性盐耗综合征(cerebral salt wasting syndrome,CSWS).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与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综合征(SIADH)相似,但其发病率较后者高,易引起误诊,影响治疗效果.笔者总结我科自2000年至2005年收治的25例脑外伤病人发生CSWS的诊断与治疗情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蒋财谋;高斌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尿激酶辅助立体定向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定向组)采取立体定向血肿次全排空术,术中血肿腔置管,术后残留血肿采取尿激酶溶解.以拔管时间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作为评价疗效的指标,与同期采取CT定位下钻孔抽吸血肿及尿激酶溶解术(抽吸组)的30例患者进行比较.结果定向组拔管时间明显短于抽吸组,疗效明显好于抽吸组.结论尿激酶辅助立体定向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清除血肿较彻底等优点,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翁超群;周金东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脑实质生殖细胞肿瘤(GCT)患者脑脊液和血清中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变化,评价其在肿瘤诊断、疗效监测中的意义.方法对5例脑实质内GCT患者的脑脊液和血清HCG水平在治疗前后进行系列测定.以10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因其他疾病接受腰穿检查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其脑脊液HCG水平.观察脑脊液和血清HCG水平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10例对照组患者的脑脊液中均测不到HCG.从5例GCT患者共采集17对脑脊液和血清配对样本.所有5例患者都出现脑脊液和血清HCG水平升高.治疗后脑脊液和血清HCG水平迅速下降.血清和脑脊液HCG水平呈显著相关.每一对样本中,脑脊液HCG水平均高于血清.血清、脑脊液HCG水平比为0.245±0.190.结论脑脊液HCG升高对诊断脑实质内GCT具有高度特异性和较高灵敏度.对分泌HCG的GCT,脑脊液和血清HCG是评价治疗效果和监测肿瘤复发的重要指标.
作者:田成林;蒲传强;黄旭升;吴卫平;于生元;郎森阳;张家堂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在水平、矢状和冠状3个方位上对海绵窦进行断层解剖研究,了解海绵窦断层解剖特点.方法采用低温铣切技术对3例头颅标本进行水平、矢状和冠状位的铣切,利用数码相机获取数字资料,观察海绵窦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和毗邻结构.结果海绵窦及其毗邻结构在断层层面上可清晰显示:(1)海绵窦的外侧壁有两层膜性结构,外层为颅中窝硬脑膜的延续,而内层为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的分支构成的神经鞘膜.(2)外展神经穿过Dorello管后进入海绵窦内,与颈内动脉毗邻.(3)海绵窦内侧与垂体之间仅仅为疏松的膜性结构,是垂体腺瘤易于侵犯海绵窦的解剖学基础.结论海绵窦断层解剖研究对了解海绵窦断层解剖特点、指导海绵窦影像学诊断以及海绵窦区的手术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张庆荣;史继新;张绍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硬膜外血肿患者进行微创钻孔引流术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结果15例中有1例在引流中出血,注入凝血酶后血止住.1例出现硬膜下积液,没作任何处理,3周后吸收.15例患者均治愈,短3 d出院,长12 d出院.1例轻瘫患者出院后一月完全恢复.结论与传统手术相比,微创钻孔引流治疗硬膜外血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安全、创伤小,对一些血肿稳定,不需要减压的硬膜外血肿患者行微创钻孔引流术更合适.
作者:李祥富;王七玲;赵东刚;陈洁民;闫俊;陈少军;杨春林;周健;李刚;姚龙飞;姜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分析双侧额颞脑挫裂伤患者的临床救治经验,探讨其保守及手术治疗的指征. 方法对我科1995年1月~2005年4月收治的159例双侧额颢脑挫裂伤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统计分析. 结果159例病人中手术治疗83例,保守治疗76例;其中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恢复良好68例(42.8%),中度残疾41例(25.8%),重度残疾14例(8.8%),植物生存12例(7.5%),死亡24例(15.1%). 结论本组资料表明,双侧额颞脑挫裂伤患者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相应采取保守治疗,在保守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在达到手术指征时及时采取手术治疗.
作者:毛之奇;陆永建;朱世强;陈唏;戴文伟;李波;朱建堃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急性颅脑损伤是常见的多发性疾病,也是死亡率和致残率高的疾病之一.伴随社会的发展,头部创伤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据McNair[1]在1999年统计,全球颅脑损伤的发生人数占所有创伤人数的六分之一,每年车祸、坠落、袭击、运动造成颅脑损伤约七百万人.对急性颅脑损伤的发病率、死亡率、诊疗、治疗、护理以及预防,进行全球范围内的流行病学观察、分析和总结,有助于提高急性颅脑损伤的预防和救治水平.
作者:赵成之;陈建良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supratentorial primitive neuroecdermal tumor,SPNET)十分少见,并侵犯颅骨者更为罕见,现有一例报告如下.
作者:熊云彪;韩国强;刘窗溪;姚倍金;王超;刘鹏;王宇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脑室内出血早期经侧脑室三角区锁孔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及对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作用.方法采用经侧脑室三角区锁孔入路治疗脑室出血(A组),清除血肿,必要时行侧脑室-第三脑室造漏以治疗梗阻性脑积水及病因学治疗;并与侧脑室引流治疗脑室出血(B组)的疗效及并发症的预防作用相比较.结果A组患者脑室内血肿完全清除时间明显短于B组,病情恢复程度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两种治疗方案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经侧脑室三角区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脑室出血较侧脑室引流治疗方案相比较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可以有效的预防并发症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行病因学治疗.
作者:孙永锋;代广辉;钟建卫;袁俊;翟卫东;王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体外分离、纯化、扩增和向神经元样细胞的定向诱导分化,以期为脐带MSCs的神经移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无菌条件下收集剖宫产新生儿脐带,酶消化法获取MSCs,进行培养.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SCs的表面标志.取扩增3,5,10代的MSCs分别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用免疫组化和RT-PCR法检测神经元样细胞特异性标志.结果脐带富含MSCs,且脐带MSCs(UCMSCs)强表达CD13、29、CD44、CD105,弱表达CD106,不表达CD34、CD11a、CD14、CD33、CD45.神经条件培养基诱导后的细胞平均有70%左右呈现典型的神经元样表型.免疫组化法检测发现不同代数的MSCs经诱导后均表达nestin,NSE,NeuN,NF-M,弱表达GFAP.RT-PCR显示诱导后NSEmRNA表达增加.结论MSCs存在于人脐带中,并且在体外有较强的增殖能力,特定条件下能够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作者:袁源;杨树源;韩忠朝;张晓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以近发展起来的核转染技术直接将编码绿色荧光蛋白DNA质粒转染到兔原代骨髓基质细胞的细胞核内进行基因修饰的可行性.方法从兔股骨抽取骨髓,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原代骨髓基质细胞.以NucleofectorTM技术转染pEGFP-C2(EGFP组),以同期培养未转染的细胞作为对照组.测定细胞的活力、贴壁率、生长曲线以及转染的效率.结果在转染后24 h成功发现EGFP的表达.两组细胞具有相似的形态学变化、贴壁率以及生长曲线.EGFP的表达逐渐增强,至第6天达到高峰(47.8%),观察一个月未发现表达减弱.结论pEGFP-C2基因核转染对兔原代骨髓基质细胞的体外增殖无明显影响;EGFP可以作为兔骨髓基质细胞有效的基因表达标记;NucleofectorTM技术是一种简易而高效的转染兔原代骨髓基质细胞的方法.
作者:陈镇洲;徐如祥;姜晓丹;黄涛;杜谋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近20年来,随着生物科学研究的进步,许多生物相容性微粒结合特异性的配基已经被应用于分子成像.然而,由于它们相对大的尺寸以及必须通过网状内皮系统(reticuloendothelial system,RES)被清除,因此其在生物医学分子领域尚未得到广泛的应用,不同实验室的研究很少可以重复.另一方面,基于超顺磁性氧化铁(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SPIO)的细胞成像现在已经成为一项确定的标记和探测目标细胞的技术,使用其衍生微粒标记培养中的非吞噬细胞,通过在活体组织中的移植或输注,监测基于干细胞和祖细胞的治疗和淋巴细胞的运输等研究已经引起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兴趣[1].
作者:柯以铨;修俊刚;杨志军;徐如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的发生规律和临床特点,为制定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6 690例颅脑损伤病人的年龄、性别、职业、受伤时间、伤因、伤情、治疗方法和效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人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3.57:1;31~40岁年龄段发病率高,占23.03%;12月份发病人数多占13.36%;受伤地点以街道、公路为主,车祸伤常见,占52.26%.损伤类型中以中型颅脑损伤多见,占41.61%;其次为重、轻型,分别占38.30%、20.09%,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为21.31%.结论颅脑损伤的发生,在年龄、职业、时间、地点的分布上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根据不同人群和职业特点,因地制宜的采取预防和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发病率.
作者:杨术真;李丽娜;李拴德;彭雅滨;杨兴奎;魏毅君;罗文颖;张宏兵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