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镇洲;徐如祥;姜晓丹;黄涛;杜谋选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的显微手术及保留面神经的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近6年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23例听神经瘤病人.结果肿瘤全切18例,次全切3例,部分切除2例;面神经解剖保留15例.随访6月~4年,全切18例中复发1例,面神经功能恢复12例.结论利用显微外科技术,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能全切听神经瘤,解剖保留面神经,有利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刘伦波;徐宏;韩杨云;周增俊;曾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在缺血再灌注(MCAO/R)中的功能及其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关系.方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为假手术组(A组)、缺血再灌注组(B组),缺血2 h后依照再灌注时间的不同分为0 h、6 h、12 h、24 h、48 h、3 d及7 d共6组,另设缺血2 h后再灌注24 h(MCAO 2 h/R 24 h)促红细胞生成素干预组(C组),TTC染色组测量缺血灶体积(D组).A、B、C组各时相点取材,免疫组化显示脑PDGF-BB及TGF-β1的表达变化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MCAO 2 h组缺血灶体积小,再灌注后增加,第3天时达到高峰,第7天时有所减小.药物干预组较无干预组缺血灶体积减小.PDGF-BB在假手术组、MCAO 2 h组阳性表达无差异;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表达增加,7 d后达高峰;药物干预组与无干预组相比阳性表达增多.TGF-β1在MCAO 2 h组较假手术组阳性表达减低;再灌注6h后表达开始增多,48 h达高峰,并持续至第7天;药物干预组与无干预组相比阳性表达增加. 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以诱导PDGF-BB和TGF-β1表达,促红细胞生成素可以增加这两个生长因子的表达,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程卫华;刘振华;吴非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急性颅脑损伤是常见的多发性疾病,也是死亡率和致残率高的疾病之一.伴随社会的发展,头部创伤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据McNair[1]在1999年统计,全球颅脑损伤的发生人数占所有创伤人数的六分之一,每年车祸、坠落、袭击、运动造成颅脑损伤约七百万人.对急性颅脑损伤的发病率、死亡率、诊疗、治疗、护理以及预防,进行全球范围内的流行病学观察、分析和总结,有助于提高急性颅脑损伤的预防和救治水平.
作者:赵成之;陈建良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supratentorial primitive neuroecdermal tumor,SPNET)十分少见,并侵犯颅骨者更为罕见,现有一例报告如下.
作者:熊云彪;韩国强;刘窗溪;姚倍金;王超;刘鹏;王宇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以近发展起来的核转染技术直接将编码绿色荧光蛋白DNA质粒转染到兔原代骨髓基质细胞的细胞核内进行基因修饰的可行性.方法从兔股骨抽取骨髓,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原代骨髓基质细胞.以NucleofectorTM技术转染pEGFP-C2(EGFP组),以同期培养未转染的细胞作为对照组.测定细胞的活力、贴壁率、生长曲线以及转染的效率.结果在转染后24 h成功发现EGFP的表达.两组细胞具有相似的形态学变化、贴壁率以及生长曲线.EGFP的表达逐渐增强,至第6天达到高峰(47.8%),观察一个月未发现表达减弱.结论pEGFP-C2基因核转染对兔原代骨髓基质细胞的体外增殖无明显影响;EGFP可以作为兔骨髓基质细胞有效的基因表达标记;NucleofectorTM技术是一种简易而高效的转染兔原代骨髓基质细胞的方法.
作者:陈镇洲;徐如祥;姜晓丹;黄涛;杜谋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提高和阻断端粒酶活性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直接贴壁法分离、培养SD大鼠B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BMSCs表面标记.阳离子脂质体介导hTERT正、反义表达载体转染BMSCs,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ERT表达,并对转染前后BMSCs的生长增殖能力、神经细胞方向的分化能力和大鼠颅内移植存活情况进行研究.结果大鼠BMSCs表面CD29、CD44、CD90阳性,CD31、CD34、CD45阴性,转染正义hTERT后BMSCs增殖速度明显提高,而其向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诱导分化及异体海马移植后的存活能力未受影响,转染反义hTERT后BMSCs增殖速度减慢,5~6周内死亡. 结论BMSCs存在端粒酶低表达,提高或阻断端粒酶活性对BMSCs的增殖分别起到促进或抑制作用.
作者:张晓辉;张建宁;康春生;张丽侠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总结颅咽管瘤显微手术治疗后的并发症并探讨其正确的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6例颅咽管瘤显微手术治疗后出现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结果全组患者术后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各种并发症,其中尿崩症32例,高钠高氯血症21例,低钠血症13例,高热13例.临床痊愈出院16例,好转出院28例,死亡2例.结论术后严密监测血电解质及尿量,手术前后补充糖皮质激素,积极处理尿崩症和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与手术本身具有同样的重要性.术前即有明显下丘脑功能损害者,手术风险较大,预后差.
作者:刘卫东;黄光富;袁利民;陈隆益;陈勇;李志立;冯海龙;廖晓灵;谭海斌;唐健;赵冬冬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体外分离、纯化、扩增和向神经元样细胞的定向诱导分化,以期为脐带MSCs的神经移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无菌条件下收集剖宫产新生儿脐带,酶消化法获取MSCs,进行培养.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SCs的表面标志.取扩增3,5,10代的MSCs分别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用免疫组化和RT-PCR法检测神经元样细胞特异性标志.结果脐带富含MSCs,且脐带MSCs(UCMSCs)强表达CD13、29、CD44、CD105,弱表达CD106,不表达CD34、CD11a、CD14、CD33、CD45.神经条件培养基诱导后的细胞平均有70%左右呈现典型的神经元样表型.免疫组化法检测发现不同代数的MSCs经诱导后均表达nestin,NSE,NeuN,NF-M,弱表达GFAP.RT-PCR显示诱导后NSEmRNA表达增加.结论MSCs存在于人脐带中,并且在体外有较强的增殖能力,特定条件下能够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作者:袁源;杨树源;韩忠朝;张晓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在水平、矢状和冠状3个方位上对海绵窦进行断层解剖研究,了解海绵窦断层解剖特点.方法采用低温铣切技术对3例头颅标本进行水平、矢状和冠状位的铣切,利用数码相机获取数字资料,观察海绵窦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和毗邻结构.结果海绵窦及其毗邻结构在断层层面上可清晰显示:(1)海绵窦的外侧壁有两层膜性结构,外层为颅中窝硬脑膜的延续,而内层为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的分支构成的神经鞘膜.(2)外展神经穿过Dorello管后进入海绵窦内,与颈内动脉毗邻.(3)海绵窦内侧与垂体之间仅仅为疏松的膜性结构,是垂体腺瘤易于侵犯海绵窦的解剖学基础.结论海绵窦断层解剖研究对了解海绵窦断层解剖特点、指导海绵窦影像学诊断以及海绵窦区的手术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张庆荣;史继新;张绍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的发生规律和临床特点,为制定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6 690例颅脑损伤病人的年龄、性别、职业、受伤时间、伤因、伤情、治疗方法和效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人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3.57:1;31~40岁年龄段发病率高,占23.03%;12月份发病人数多占13.36%;受伤地点以街道、公路为主,车祸伤常见,占52.26%.损伤类型中以中型颅脑损伤多见,占41.61%;其次为重、轻型,分别占38.30%、20.09%,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为21.31%.结论颅脑损伤的发生,在年龄、职业、时间、地点的分布上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根据不同人群和职业特点,因地制宜的采取预防和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发病率.
作者:杨术真;李丽娜;李拴德;彭雅滨;杨兴奎;魏毅君;罗文颖;张宏兵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采用经口咽入路显微外科治疗颅颈区腹侧畸形寰枢椎脱位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颅颈区腹侧畸形寰枢椎脱位15例,手术采用经口咽入路显微直视下切除齿状突、斜坡下部及增生的结缔组织,解除其对延髓、颈髓腹侧的压迫.结果痊愈8例,好转7例,无手术后死亡和感染.结论经口咽入路显微直视减压术,是治疗延髓、颈髓腹侧受压的颅颈区畸形的首选方法,重视围手术期处理可预防术后并发症.
作者:田立;王鹏飞;郭荣彬;赵庆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特点、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手术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回顾我院30例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总结.结果经显微手术治疗的30例中,症状明显改善28例,囊肿缩小或消失25例.结论显微手术能有效治疗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对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需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
作者:温振东;郭之通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硬膜外血肿患者进行微创钻孔引流术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结果15例中有1例在引流中出血,注入凝血酶后血止住.1例出现硬膜下积液,没作任何处理,3周后吸收.15例患者均治愈,短3 d出院,长12 d出院.1例轻瘫患者出院后一月完全恢复.结论与传统手术相比,微创钻孔引流治疗硬膜外血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安全、创伤小,对一些血肿稳定,不需要减压的硬膜外血肿患者行微创钻孔引流术更合适.
作者:李祥富;王七玲;赵东刚;陈洁民;闫俊;陈少军;杨春林;周健;李刚;姚龙飞;姜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脑实质生殖细胞肿瘤(GCT)患者脑脊液和血清中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变化,评价其在肿瘤诊断、疗效监测中的意义.方法对5例脑实质内GCT患者的脑脊液和血清HCG水平在治疗前后进行系列测定.以10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因其他疾病接受腰穿检查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其脑脊液HCG水平.观察脑脊液和血清HCG水平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10例对照组患者的脑脊液中均测不到HCG.从5例GCT患者共采集17对脑脊液和血清配对样本.所有5例患者都出现脑脊液和血清HCG水平升高.治疗后脑脊液和血清HCG水平迅速下降.血清和脑脊液HCG水平呈显著相关.每一对样本中,脑脊液HCG水平均高于血清.血清、脑脊液HCG水平比为0.245±0.190.结论脑脊液HCG升高对诊断脑实质内GCT具有高度特异性和较高灵敏度.对分泌HCG的GCT,脑脊液和血清HCG是评价治疗效果和监测肿瘤复发的重要指标.
作者:田成林;蒲传强;黄旭升;吴卫平;于生元;郎森阳;张家堂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近20年来,随着生物科学研究的进步,许多生物相容性微粒结合特异性的配基已经被应用于分子成像.然而,由于它们相对大的尺寸以及必须通过网状内皮系统(reticuloendothelial system,RES)被清除,因此其在生物医学分子领域尚未得到广泛的应用,不同实验室的研究很少可以重复.另一方面,基于超顺磁性氧化铁(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SPIO)的细胞成像现在已经成为一项确定的标记和探测目标细胞的技术,使用其衍生微粒标记培养中的非吞噬细胞,通过在活体组织中的移植或输注,监测基于干细胞和祖细胞的治疗和淋巴细胞的运输等研究已经引起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兴趣[1].
作者:柯以铨;修俊刚;杨志军;徐如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脂膜微囊(LCM)靶向性聚集于大鼠颅内C6胶质瘤动物模型的机制.方法建立大鼠C6胶质瘤动物模型,成瘤大鼠分为两组:单次注射LCM组,多次连续注射LCM组,处死后获取大鼠脑组织标本,进行常规HE染色、油红O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LCM在肿瘤位点分布的特点,取C6胶质瘤细胞研究LCM在细胞内的分布特点.结果油红O染色显示肿瘤细胞内有LCM的聚集,且多次注射LCM组其LCM浓度明显较单次注射组高.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LCM主要聚集于肿瘤区,且主要分布于肿瘤细胞的胞浆中.对体外培养的C6胶质瘤细胞研究发现,LCM先结合于细胞表面,随后在细胞内再分布,其在细胞内的分布可能与细胞内的酸性成分有关.结论LCM可靶向性聚集于肿瘤位点,其在肿瘤位点浓度与注射次数成正相关.其靶向性机制与LCM的脂质构成有关,还与脑肿瘤引起的局部血脑屏障破坏有关.LCM在肿瘤细胞内的代谢与细胞内的酸性成分有关.
作者:李新钢;宫崧峰;李刚;徐淑军;王东海;张元鹏;何仕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肿瘤、外伤、缺血性卒中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均伴有脑水肿的发生,主要分为血管源性和细胞毒性脑水肿,大多数病理过程中两类脑水肿同时存在.但目前尚缺乏普遍有效、副作用少的治疗脑水肿药物.例如甘露醇通过渗透性脱水降低脑组织含水量,但对血脑屏障破坏的病灶,甘露醇进入病灶区脑组织,反而可能加重脑水肿;例如激素对肿瘤周围脑水肿有肯定的控制作用,但对外伤性脑水肿无肯定疗效.水孔蛋白(aquaporin,AQP)的发现为研究脑水肿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指明了方向.
作者:刘占军;刘汉东;李元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中,可发生脑性盐耗综合征(cerebral salt wasting syndrome,CSWS).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与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综合征(SIADH)相似,但其发病率较后者高,易引起误诊,影响治疗效果.笔者总结我科自2000年至2005年收治的25例脑外伤病人发生CSWS的诊断与治疗情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蒋财谋;高斌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间隔注射6-羟基多巴(6-OHDA)毁损黑质致密部(SNc)和中脑腹侧被盖(VTA)建立类似于人类帕金森病(PD)中晚期的PD大鼠模型方法. 方法近交系Wistar大鼠50只,脑立体定向将6-OHDA注入大鼠右侧VTA及SNc,间隔两周,对阿朴吗啡(Apo)诱发旋转后旋转不明显或无稳定左侧旋转模型再次制模,并观察大鼠行为学改变,免疫组化检测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数量以及高效液相-荧光法检测黑质纹状体中DA含量的变化.结果(1)50只大鼠中有41只经APO诱导表现为恒定左侧旋转且结果稳定,旋转圈数>210 r/30 min,视为成功PD大鼠模型,部分大鼠伴有震颤、活动迟缓、嗅探、觅食、竖尾等异常行为改变,并且可持续存在16周;(2)免疫组化结果:PD大鼠模型毁损侧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较对侧及对照组减少大于90%;(3)PD大鼠右侧黑质纹状体中DA含量较左侧及对照组减少90%以上.结论6-OHDA毁损SNc及VTA间隔注射法可有效建立模拟人类PD中晚期的大鼠PD模型.
作者:邹志浩;张世忠;姜晓丹;徐如祥;肖炳祥;唐劭年;郭续文;徐强;杜谋选;蔡颖谦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颅底中线区不同部位大型和巨大型脑膜瘤手术入路和切除方式,并分析特殊类型脑膜瘤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本组93例,男性26例,女性67例;平均年龄48.4岁.术前行神经影像学检查,根据肿瘤部位,选择相应手术入路,采用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切除80例(86.02%),大部分切除13例(13.98%),死亡1例(10.75%).除单条颅神经功能术前完全丧失外,术后神经功能改善者75例(81.52%),不变者10例(10.86%),加重者7例(7.6%).经6月~7年随访,13例(14.13%)肿瘤复发.结论颅底中线区大型和巨大型脑膜瘤手术切除难度大.要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必须选择正确手术入路,采用分块切除方式,精心保护重要血管和神经.
作者:雷鹏;王钰;张玉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