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辛伐他汀对轻、中度老年痴呆合并高脂血症病人疗效的影响

杨瑞丽;钟伟;崔嫣

关键词:辛伐他汀, 痴呆, 高脂血症
摘要: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对轻、中度老年痴呆合并高脂血症病人降血脂疗效和对痴呆进展的影响.方法 选择120例轻、中度老年痴呆合并高脂血症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相同基础上每晚加服辛伐他汀20 mg.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4、12周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临床痴呆程度量表(CDR)和日常生活自理量表(ADL)分数等指标,以MMSE、CDR和ADL为主要评价指标. 结果 研究组TC,TG,LDL-C,HDL-C,MMSE、CDR及ADL分数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辛伐他汀降血脂同时能延缓轻、中度老年痴呆的进展.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伽玛刀治疗脑动静脉畸形远期再出血分析

    目的 分析伽玛刀(γ-刀)治疗脑动静脉畸形(cAVM)的再出血率及相关因素.方法 对1995年8月~2002年12月间接受γ-刀治疗3年以上,并且随访资料完全的341例cAVM患者再出血情况进行统计. 结果 再出血10例(2.9%),其中3例直接导致死亡. 结论 γ-刀治疗cAVM后再出血率较低,出血较自然病程少,且有一定相关因素.

    作者:赵刚;尹方明;梁军潮;吴鸿勋;李林;覃子衡;贺道华;徐波涛;张聿浩;王伟民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吗啡成瘾大鼠的行为学及脑内核团形态学改变的研究

    目的 研究吗啡成瘾对大鼠学习、记忆、情感等行为学的影响及脑内核团的形态学变化.方法 将64只大鼠随机分成吗啡成瘾组和对照组,应用Morris水迷宫、开野实验、隔离残杀实验,观察大鼠学习、记忆、攻击性等行为学变化和脑内海马、伏核及内侧额前皮质在光镜和电镜下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成瘾组和对照组部分实验项目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成瘾大鼠伏核、海马、内侧额前皮质观察到细胞器减少、线粒体肿胀、染色质边集、核固缩甚至坏死等形态学变化.结论 长期使用吗啡可导致脑内结构的损害,同时可导致大鼠的探索行为及攻击性等行为变化.

    作者:王林;傅先明;钱若兵;牛朝诗;鲁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8-表氧前列腺素F2α水平及抗氧化剂疗效评价

    目的 探讨8-表氧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中的水平和在抗氧化剂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对自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住的9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以2004年4月为界分为前期68例,后期30例.前期病例根据随机原则分成:常规治疗组和加用抗氧化剂VitC+VitE治疗组,各34例;后期病例给予新型抗氧化剂依达拉奉治疗.同时设健康体检者对照组40例.在受伤第1、2、3、7、14、30天,分别对存活患者清晨空腹采取肘静脉血3mL,对照组亦同.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8-iso-PGF2α含量.以三个月为限,根据GOS标准分成死亡、恢复不良(包括植物生存、重残与中残)和恢复良好.结果 用抗氧化剂治疗组受伤第7天、第14天血浆8-iso-PGF2α检测值比常规治疗组明显下降(P<0.05).而常规治疗组两周内5次血浆8-iso-PGF2α的检测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伤后3月时,VitC+VitE治疗组死亡率41.18%,常规治疗组死亡率64.71%,依达拉奉治疗组死亡率33.33%.结论 抗氧化剂能够明显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8-iso-PGF2α的水平,依达拉奉能显著降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率.血浆8-iso-PGF2α的动态变化能够作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抗氧化剂疗效评估的一项有效的生化指标.

    作者:施辉;吴惠毅;周辉;孙伟晔;刘希光;李爱民;陈覃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高温高湿环境下犬颅脑火器伤凝血功能变化

    目的 研究高温高湿环境下犬颅脑火器伤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 选用杂种狗6只,采取高温高湿环境下手枪弹致颅脑火器伤模型,检测伤前伤后2 h的凝血功能.结果 伤后血液中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激酶(APT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凝血酶时间(TT)升高(P<0.01),血小板(PLT)降低(P<0.01),凝血酶原时间(PT)、钙离子(Ca2+)血液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高温高湿环境下犬颅脑火器伤可以引起内源性凝血功能降低,血小板减少,容易发生出血以及其它一系列变化.

    作者:朱正洪;王昱;樊龙中;徐如祥;崔桂林;谢培增;余俐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辛伐他汀对轻、中度老年痴呆合并高脂血症病人疗效的影响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对轻、中度老年痴呆合并高脂血症病人降血脂疗效和对痴呆进展的影响.方法 选择120例轻、中度老年痴呆合并高脂血症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相同基础上每晚加服辛伐他汀20 mg.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4、12周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临床痴呆程度量表(CDR)和日常生活自理量表(ADL)分数等指标,以MMSE、CDR和ADL为主要评价指标. 结果 研究组TC,TG,LDL-C,HDL-C,MMSE、CDR及ADL分数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辛伐他汀降血脂同时能延缓轻、中度老年痴呆的进展.

    作者:杨瑞丽;钟伟;崔嫣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外伤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的诊断和治疗

    后颅窝硬膜外血肿(posterior fossa extradural hematoma,PFEDH)较幕上血肿少见,却是常见的外伤性后颅窝占位病变,并常导致严重并发症.临床上,其症状隐匿,发展相对缓慢,但另一方面,病情变化快而突然,若不及时处理,常是致命性的[1,2].现就我院1996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43例PFEDH诊治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耿建国;邵竹平;蒋小齐;施炜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颅内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目的 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 2004~2005年间使用颅内支架(Neuroform,Boston公司)结合微弹簧圈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13例宽颈动脉瘤,手术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进行,术中予全身肝素化.结果 本组病例均一次成功放入颅内支架,动脉瘤完全填塞10例,3例瘤颈残余,无死亡.结论 颅内支架结合微弹簧圈对常规手术困难的宽颈动脉瘤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蔺玉昌;苗增利;徐幸;殷力惟;缪以峰;庞明志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Ref-1、NF-κB及IκB的表达

    目的 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Ref-1蛋白、NF-κB及IκB的动态变化.方法 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Ref-1、NF-κB、IκB的动态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及假手术组相比,脑缺血再灌注后,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Ref-1蛋白、IκB阳性细胞数逐渐减少(P<0.05),NF-κB蛋白阳性细胞数逐渐增加(P<0.05).结论 脑缺血区再灌注损伤可导致Ref-1蛋白酶活性下降、IκB降解,引起NF-κB的激活,进一步导致自由基大量产生,加重了细胞内DNA的损伤,从而促进损伤区的神经元凋亡.

    作者:张丽侠;张建宁;于士柱;刘艳霞;石志鸿;安同岭;王景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中钾通道的研究进展

    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高致死率、致残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生率约为45%[1].过去数十年来国内外学者们做了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从细胞、分子水平对CVS的发病机制进行了论述,然而至今仍未完全阐明.

    作者:梁捷;史继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联合应用多种术式治疗致痫灶较广泛的原发性顽固性癫痫

    目的 探讨在三维痫灶精确定位诊疗计划系统定位下,联合应用多种术式治疗致痫灶较广泛的原发性顽固性癫痫的方法.方法 对138例经影像学检查及三维痫灶精确定位诊疗计划系统精确定位后,联合应用多种术式治疗的致痫灶较广泛的原发性顽固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案、手术效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1年以上,随访疗效评估效果达到良好以上的占71.7%,总有效率达到92.0%,术后神经功能良好,无明显后遗症.结论 经三维痫灶精确定位诊疗计划系统精确定位痫灶后,恰当选用多种术式联合治疗致痫灶较广泛的原发性顽固性癫痫疗效较好.

    作者:张冉;徐如祥;张新伟;黄伟;马宏伟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偏头痛与脑白质变性

    目的 探讨偏头痛与脑白质变性的关系及其可能形成机制.方法 偏头痛患者(n=55)行头颅MRI检查,部分行脑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同期本院非神经系统疾病并行头颅MRI检查的内科住院病人作为对照组(n=51). 结果 偏头痛组中,头颅MRI显示16例脑白质内见小点片样等T1或稍长T1,长T2异常信号,以多发性为主;对照组仅3例患者可见大脑半球白质内异常信号,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偏头痛组中3例患者做头颅ECT脑血流灌注显像检查,在单侧或双侧的额、颞部的脑局部血流灌注下降.对照组中4例行头颅ECT,未见脑局部血流灌注下降.结论 反复偏头痛发作可能同脑白质变性具有相关性,其形成机制可能与脑血管舒缩功能异常等有关.

    作者:欧阳毅;吉伟青;刘军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垂体腺瘤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γ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γ(PPARγ)在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PPARγ与垂体腺瘤激素免疫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2年1月~2005年5月我科手术切除的垂体腺瘤38例,对它们的病理切片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PPARγ进行阳性细胞计数,以阳性细胞所占百分比进行半定量分析. 结果 所有肿瘤病理切片中均发现有PPARγ的表达.PPARγ免疫染色阳性细胞的表达率从8%~65%不等.PPARγ染色阳性表现为细胞核染成均一棕黄色至深棕色,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内,在细胞浆内也有弱表达.按照垂体腺瘤激素免疫分型,各组肿瘤表达的PPARγ阳性细胞等级比在统计学上未发现有显著差异.分析8例侵袭性垂体腺瘤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病例之间PPARγ的阳性细胞率,发现也无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结论 人类垂体腺瘤中有PPARγ的表达.PPARγ的人工合成配体-TGZs类药物对所有激素类型和侵袭性或非侵袭性垂体腺瘤都有潜在的治疗效应.

    作者:鲁晓杰;陈开来;季卫阳;王清;李兵;孙继勇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毁损伏隔核、扣带回前部对海洛因成瘾大鼠觅药行为的影响

    目的 探讨伏隔核和扣带回前部在药物强化效应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毁损海洛因成瘾大鼠双侧伏隔核、扣带回前部,利用条件性地点偏好实验测定术前、术后成瘾大鼠对注射海洛因的偏好分,评价伏隔核和扣带回前部在药物强化效应的作用.结果 毁损大鼠双侧伏隔核能够完全消除条件性地点偏好,毁损扣带回前部明显减少条件性地点偏好.术后未见明显副作用及并发症.结论 伏隔核和扣带回是调节强化作用的重要位置;本实验为阐明药物依赖机制及指导临床药物依赖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刘剑;张世忠;刘灵慧;梁军潮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第六届全国神经外科大会纪要

    由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举办的第六届全国神经外科大会于2006年9月15~19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今年恰逢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成立20周年,大会期间同时举行了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成立20周年纪念活动.

    作者:王硕;王任直;赵元立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依达拉奉、巴曲酶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依达拉奉、巴曲酶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004年4月~2006年1月广东省普宁华侨医院80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应用依达拉奉、巴曲酶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对照组应用巴曲酶和阿司匹林治疗;评价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 d、7 d、14 d、28 d、90 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90 d后疗效.结果 治疗组基本痊愈率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起效快,不增加不良反应.结论 依达拉奉、巴曲酶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比巴曲酶和阿司匹林治疗效果更好,且较安全.

    作者:邱浩强;李树浩;张和耀;陈松深;洪浩敏;李东航;蔡凯兵;陈绍辉;金钦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颅颈交界后路内固定技术进展

    颅颈交界区的后路内固定术通常指寰枢椎内固定术和枕颈内固定术,主要应用于先天畸形、外伤、炎症以及肿瘤破坏等各种原因导致的颅颈交界区失稳.寰枢椎脱位是颅颈交界区失稳的关键病理变化,因此各种内固定技术主要针对寰枢椎加以固定和植骨,即寰枢椎内固定术.

    作者:刘策;周定标;余新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外伤性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的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脑室-腹腔(V-P)分流对创伤性脑损伤后不同程度的脑积水的治疗效果.方法 根据CT影像显示脑室大小,将创伤性脑损伤后脑积水患者50例分为轻度(19例),中度(17例),重度(14例)三组,行V-P分流手术治疗,比较手术前后脑室径与双顶径的比值(V/BP),室周水肿带直径及GOS评分.结果 分流三个月后轻中度脑积水组三项指标均显著优于术前(P<0.05),重度脑积水组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轻中度外伤性脑积水V-P分流效果较好,重度脑积水患者分流手术后恢复欠佳,临床上对外伤性脑积水患者应尽早发现、及时治疗.

    作者:支宏;潘平;钱心炜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缺血再灌注对大鼠海马CA1及DG神经元内19S蛋白酶体影响的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研究

    目的 探讨缺血再灌注对大鼠海马CA1及海马齿状核(DG)神经元内19S蛋白酶体的影响.方法 采用20min全脑缺血的大鼠模型,20只大鼠分为5组,分别为假手术组及按照再灌注时间分为30min组,4 h组,24 h组,72 h组,每组4只.采用含有4%多聚甲醛的PBS液体进行灌注,取出脑组织,放于多聚甲醛中固定24 h后行冠状切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标记抗19S蛋白酶体抗体,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组织切片进行观察.结果 大鼠海马区CA1神经元内19S蛋白酶体在缺血再灌注30 min后开始减少,4 h略增高,然后逐渐减少,直至72 h细胞大部份死亡;DG神经元内的19S蛋白酶体也于再灌注30min后减少,4 h略增高,然后逐渐减少,至24 h程度重,72 h则有所恢复.结论 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及DG神经元内19S蛋白酶体的变化影响了神经元内蛋白的降解,是导致缺血后神经元死亡的一个因素.

    作者:葛鹏飞;罗毅男;付双林;周立祥;陈大玮;王海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措施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措施,以提高动脉瘤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56例59个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的时机、手术入路、术中和术后的处理.结果 55例58个动脉瘤均获夹闭,1例行孤立术后死亡;随访6月至10年,55例均恢复日常工作生活.结论 合理的手术措施对颅内动脉瘤包括多发性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彭彪;罗冬冬;肖国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趋化因子Fractalkine体外趋化骨髓基质细胞迁移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Fractalkine对骨髓基质细胞(BMSCs)的体外迁移作用.方法 采用全骨髓法培养成年Wistar大鼠BMSCs,取第五代BMSCs行免疫荧光鉴定;后通过细胞免疫荧光及RT-PCR的方法检测BMSCs表达趋化因子受体CX3CR1的情况,利用Boyden小室法探讨趋化因子Fractalkine对BMSCs的体外趋化作用及其特异性.结果 第五代BMSCs都表达间充质干细胞标记物Vimentin、Laminin及Fibronectin;CX3CR1细胞免疫荧光及RT-PCR结果证实BMSCs表达趋化因子受体CX3CR1,趋化因子Fractalkine(5、50、500ng/mL)体外可趋化BMSCs迁移,抗Fractalkine多克隆抗体可对抗其趋化迁移作用.结论 Fractalkine/CX3CR1通路参与BMSCs体外迁移,为进一步研究BMSCs的迁移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丁鹏;冯忠堂;余化霖;王嘉沪;李玉保;严琪;薛黎萍;林荣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