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克痤隐酮乳膏与1%克林霉素凝胶治疗寻常痤疮的效果对比

徐晓;黄振明;李季;张流明;张锡宝

关键词:寻常痤疮, 克林霉素凝胶, 克痤隐酮乳膏, 治疗
摘要:目的:观察克痤隐酮乳膏与自制克林霉素凝胶治疗轻中度痤疮的临床疗效及副作用.方法:随机选择86例轻中度痤疮,分为2组,A组48例用克痤隐酮治疗,B组38例用克林霉素凝胶治疗.结果:克痤隐酮组总有效率为91.7%,克林霉素凝胶组为89.47%,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0.12,P=0.728).结论:自制克林霉素凝胶可作为治疗轻中度痤疮的选择药物.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相关文献
  • 穴位注射加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33例临床观察

    目的:寻找提高治疗带状疱疹疗效的有效方法.方法:56例门诊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应用穴位注射维生素B1、维生素B12加口服阿昔洛韦,同时配合艾炙治疗;对照组23例,口服阿昔洛韦治疗,并对2组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达93.55%.止疱、结痂、疼痛开始缓解时间及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治疗组疗法治愈率高,起效快,病程缩短,后遗神经痛发生率降低,是一种高效安全的疗法.

    作者:杜琼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潜伏梅毒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白细胞介素12检测

    目的:研究潜伏梅毒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30例潜伏梅毒患者(A组)、30例二期梅毒患者(B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ELISA法分别检测A、B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2(IL-12)水平.结果:A、B两组外周血CD+4T细胞数、CD4/CD8比值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A、B两组血清IL-12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组外周血CD+4 T细胞数、CD4/CD8比值、血清IL-12水平低于B组(P<0.01).A组外周血CD8+T细胞数高于B组(P<0.01).结论:宿主感染梅毒螺旋体后,其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抑制,且潜伏感染者较二期梅毒患者抑制现象更显著.

    作者:陶小华;杨日东;蔡川川;吴志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维生素B6联合其它药物治疗黄褐斑276例疗

    目的:观察VitB6联合其它药物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498例门诊黄褐斑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276例,VitC 3.0+VitB6 100mg+10%葡萄糖100ml,静脉滴注,隔日一次;对照组221例,VitC3.0+10%葡萄糖100ml,静脉滴注,隔日一次,两组均联合外用3%复方氢醌霜,持续2个月.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χ2=95.023,P<0.01,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VitB6联合其它药物治疗黄褐斑疗效确切.

    作者:伍斌;蔡小嫦;邬运学;熊恺轩;颜兰香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CO2激光治疗阴囊血管角皮瘤35例报告

    作者自1995年~2003年采用广州市激光研究所生产的30WC02激光机治疗阴囊血管角皮瘤35例,经术后多年随访观察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邓建华;罗权;徐丽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42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4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采用咪唑斯汀10mg,每日1次,连续服用14天.结果:基本治愈19例,显效13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76.2%.结论: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作者:黎淦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76例重型斑秃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重型斑秃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了近4年诊治的76例重型斑秃病例.结果:重型斑秃中女性患者的病程比男性患者长(P<0.05),与重型斑秃中的斑秃相比,甲异常改变更多见于全秃和普秃患者(P<0.05),有家族斑秃史患者与无家族斑秃史患者比较,两者的初次发病年龄有显著性差异(P<0.05),发病前伴有精神神经因素诱发者比无伴有精神神经因素诱发者病程要短(P<0.05).结论:女性重型斑秃患者可能病程更容易持续延绵、迁移反复,重型斑秃中有家族斑秃史者,它的发病年龄更早,甲异常改变不但多见于病程较长、病情顽固、反复的患者,而且也多见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全秃和普秃患者甲异常改变更多见,重型斑秃的治疗应注意精神因素的影响及强调综合治疗.

    作者:谭凤明;侯显曾;张滨岳;熊春萍;卢浩锵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广州地区淋球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性监测

    目的:监测广州地区2000年-2003年分离的淋球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性,为制定淋病防治策略和修改淋病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菌株对环丙沙星的小抑菌浓度(MIC),计算耐药百分率、MIC50、MIC90和MIC均.结果:从2000年-2003年共检测396株淋球菌,耐药菌344株,占86.7%.淋球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率由2001年的73.7%上升到2003年的93.6%,呈稳步上升趋势.环丙沙星的MIC50、MIC90和MIC均4年间增加了1倍.结论:广州地区淋球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率很高,且呈稳步上升趋势,环丙沙星不再适宜被推荐用于对淋病治疗的首选药物.

    作者:吴兴中;郑和平;陈永锋;刁(钅监)兴;黄进梅;李美玲;潘慧清;曾维英;饶元贵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136例尖锐湿疣患者的治疗及护理

    目的:探讨尖锐湿疣的治疗和护理方法.方法:对136例尖锐湿疣采用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及施行各种护理措施.结果:136例患者治愈率为82.35%,复发率为17.65%;术后8例男性患者出现包皮水肿,经精心护理后,迅速消肿、创口愈合.结论:CO2激光治疗尖锐湿疣前后采取各种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提高治愈率,加快创面愈合及减少并发症.

    作者:伍露娜;黄新霞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610例吸毒人群梅毒和HIV检测情况分析

    目的:了解吸毒人群中的梅毒和HIV的感染情况,为政府提供制定防治对策的依据.方法:对610个吸毒者进行梅毒和HIV检测,梅毒初筛阳性者再做确证试验,HIV初筛阳性者重做一次检验仍是阳性者将其血清上送广东省疾病控制中心确认.结果:本次检测610份标本中发现梅毒阳性84份,占13.77%;HIV阳性2份,占0.32%.结论:吸毒人群是梅毒和HIV感染的高危人群,性病专业防治机构需与公安、司法部门加强合作,对吸毒者要加强梅毒和HIV的监测.

    作者:赖庆平;黄小雄;邹循辉;张森淼;黄和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二氧化碳激光治疗220例尿道口内尖锐湿疣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CO2激光治疗尿道口内尖锐湿疣(CA)的疗效,探寻一种简单,安全的治疗方法.方法:在局麻下采用CO2激光对220例尿道口内CA患者行切除术或直接气化并观察疗效.结果:通过1次~3次手术痊愈者有155例,占70%;手术3次以上痊愈者有65例,占30%;总有效率为100%.结论:CO2激光手术是治疗CA有效的方法,但术后复发者并非少见,尽可能清除可见疣体是防止复发的关键.

    作者:许玉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性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障碍及护理

    目的:探讨性病患者的心理类型和心理护理.方法:分析了性病患者的不同心理类型,包括恐慌、畏惧心理;痛苦猜疑、忧虑心理;享乐型心理;逆反心理;无辜、委屈型心理.结果:提出了不同类型的心理状态的患者护理体会.结论:认为对性病患者应根据不同的心理类型和心理需要,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才能使患者心身健康.

    作者:蔡碧珊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头孢唑肟钠治疗单纯性淋病60例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头孢唑肟钠治疗单纯淋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在性病门诊确诊为单纯性淋病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头孢唑肟钠2 g分两侧臀部一次性肌肉注射;对照组用淋必治4 g分两侧臀部一次性肌肉注射.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为90%,对照组的治愈率为92%,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1,P>0.05).结论:头孢唑肟钠治疗单纯性淋病疗效好,安全性高,可供临床选用的药物.

    作者:谢裕南;张流明;林蔼;邓景航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Reiter综合征临床分析(附5例报道)

    目的:了解Reiter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近10年来在我院住院的Reiter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治疗经过及预后,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共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6岁~34岁,平均29.8岁.完全型Reiter综合征1例,不完全型4例;均有婚外性交史,确诊为性病型Reiter综合征1例.结论:Reiter综合征临床表现多样,症状常先后发生,易误诊、漏诊,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此病预后良好.

    作者:张红娟;杨健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取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试验组每日口服地氯雷他定5mg,疗程2周;对照组每日口服咪唑斯汀10mg,疗程2周.结果:共治疗156例,试验组81例,对照组75例,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8.9%,对照组为86.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组为10.9%,对照组为9.3%,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地氯雷他定是一种治疗慢性荨麻疹较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郭义龙;许敏鸿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带状疱疹患者皮损程度与血清特异性IgG抗体、IgM抗体、IL-2、IL-10关系的研究

    目的:了解带状疱疹患者不同皮损状态下血清水痘-带状疱疹病毒IgG抗体、IgM抗体、IL-2、IL-10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ELISA方法对带状疱疹30例早期轻症患者、30例早期重症患者、26例恢复期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血清IgG抗体、IgM抗体进行检测,同时检测了部分患者和健康者IL-2、IL-10的水平.结果:IgG抗体在早期轻症组与早期重症组、正常对照组之间有差异,与恢复期之间无差异,但在早期重症组与恢复期、正常对照组三者之间也无差异;IgM抗体、IL-2在四组之间无差异;IL-10在早期重症组高于早期轻症组,恢复期组和正常对照组与其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而早期轻症组、恢复期组、正常对照组三者之间并无差异;IgG抗体、IgM抗体与IL-2、IL-10以及IL-2/IL-10之间经相关分析均无相关性.结论:带状疱疹患者血清IgG抗体、IgM抗体和IL-2水平与皮损严重程度之间无明显关系,IL-10水平在早期重症患者明显升高.

    作者:徐顺明;张卫平;汪瑞忠;周贤琼;施静贤;王军;郑绍同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胸腺肽对白癜风患者外周血象的影响

    目的:观察胸腺肽对白癜风患者外周血象的影响.方法:应用常规方法检测50例白癜风患者的外周血象,并与20例健康人作对照;应用胸腺肽皮损内注射,观察白癜风患者治疗前后血象的变化,并进行前后对比.结果:白癜风患者治疗前外周血象中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比健康对照组升高(P<0.001);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比健康对照组降低(P<0.001).经胸腺肽治疗后,白细胞(WBC)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白癜风患者外周血象存在异常;胸腺肽治疗可调节白癜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作者:李其林;朱培成;杨娴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慢性荨麻疹患者单一核细胞体外培养观察IL-4及IFN-γ水平的变化

    目的:研究T辅助细胞不同功能亚群在慢性荨麻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3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检则PBMC体外培养在植物血凝素(PHA)诱导后Th1类(IFN-γ)和Th2类(IL-4)细胞因子的变化,以2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组的PBMC在PHA诱导下产生IL-4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P<0.05),而IFN-γ的诱导水平则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存在着Th细胞亚群分化失衡,这可能是慢性荨麻疹发病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黄小雄;邹循辉;黄和文;蔡志凌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季德胜蛇药片治疗隐翅虫皮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用季德胜蛇药片治疗隐翅虫皮炎的疗效.方法:治疗组口服季德胜蛇药片,每次10片,每日2次,同时用炉甘石洗剂加季德胜蛇药片研末混合外搽,每日3次搽患处,对照组使用炉甘石洗剂与10%氨水交替搽患处,每日3次,疗程10天.结果:治疗组治愈73例(85.88%),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27例(33.75%),总有效率为72.5%,两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季德胜蛇药片治疗隐翅虫皮炎的疗效肯定,可供临床选用.

    作者:莫盈锋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氯马斯汀联合雷尼替丁治疗荨麻疹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氯马斯汀联合雷尼替丁治疗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30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口服氯马斯汀与雷尼替丁,对照组口服氯雷他定与雷尼替丁,急性病例用药6天,慢性病例用药12天,然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1.82%和87.5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7095,P>0.05),不良反应轻.结论:氯马斯汀联合雷尼替丁治疗荨麻疹疗效好,副作用少.

    作者:郑华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广东省2003年性病流行情况分析

    目的:分析2003年广东省性病的流行情况,为开展性病防治工作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材料:来自全省21个地级市及其所属的79个县(市)的性病防治机构每月上报的性病疫情数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结果:2003年全省上报性病病例85405例,较2002年下降10.40%,年发病率为95.62/10万,较2002年下降13.31%.病种构成以非淋菌性尿道炎(NGU)、尖锐湿疣和淋病为优势病种.性病在人群中的分布以20岁~39岁性活跃人群居多,文化程度以高学历人群逐渐增多,男女比例为1.25:1,差距逐年减少,地区分布仍以沿海地区(如广州、深圳、江门等市)占多数,城市与山区的发病数差距在缩小.结论:2003年广东省性病发病人数首次出现下降,这是我省积极开展防治工作,在人群中开展宣传教育,推广使用安全套取得的明显效果.因此,今后应进一步在全社会开展性病的防治宣传教育,加强综合监测,才能更有效控制性病的蔓延.

    作者:陈永锋;孙希凤;陈文静;刁(钅监)兴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广东省皮肤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