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华;杨达宽
目的 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 对HBsAg单阳性和 HBSAg伴HBeAg(包括(HBcAg阳性)双阳性孕妇注射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以及婴儿注射乙肝疫苗.结果 检测结果表明,研究组小孩至12月龄时HBV感染率为4.56%,对照组小孩感染率为31.94%,(x2=19.96,P<0.01).结论 HBIG联合乙肝疫苗是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有效措施.
作者:钱素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自我控制的差异是由父母早期教育造成的,自我控制形成的关键期是学龄初期.自我控制与许多不良行为有关,可以通过对儿童不良的自我控制进行干预训练,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和有效的.
作者:江诚 刊期: 2009年第02期
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全面而准确的信息.本文对2006的1月至12月50例因流产后出现各种异常症状而行阴道超声检查的病例进行了总结与分析,以提高超声对流产后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减少宫内感染及出血的发生.
作者:陆艳君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影响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68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入选组,既往糖尿病史或入院后诊断为糖尿病者,进展48例,占28.57%;因药源性低血糖进展14例,占8.33%;既往有高血压或入院后诊断为高血压者,进展10例,占5.95%;血压降低者进展36例,占21.42%;既往有高血压和糖尿病者,进展20例,占11.90%.入选组占进展性脑梗死比例76.19%.对照组,进展40例,比例占23.80%,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高血压、糖尿病、低血压、低血糖的改变均能导致脑梗死的进展
作者:刘淑芬;刘淑叶;徐淑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起搏治疗是目前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可靠的方法,传统的经头静脉植入心脏起搏器方法费力费时,还有分离静脉断裂的风险,已逐渐被经锁骨下静脉路径植入电极所取代,本文收集了本院自2003年1月至2008年4月128例经锁骨下静脉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分析如下.
作者:叶福龙 刊期: 2009年第02期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院前急救已成为急救医学的首要环节,是保证急危重症患者在发病期就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的前提.特别是严重多发伤的特点是伤情重、变化快,稍一延误即可造成伤员的死亡.院前急救护理是院前急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短的时间内正确判断患者的病情,掌握相关的重要信息,调度相应的专业人员迅速赶赴现场,在快速询问、检查的同时,对急危重症病人积极进行生命支持等及时、正确的抢救、治疗及转运是急救医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作者:王月萍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埃索美拉唑和莫沙比利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 (r-GERD)的临床疗效.方法 151例rGERD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联合用药组(n=51)、埃索美拉唑组(n=50例)和莫沙必利组(n=50),分别采用埃索美拉唑+莫沙比利、埃索美拉唑和莫沙比利,治疗4周及8周后复查内镜,并评价临床症状.结果 联合用药组和埃索美拉唑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和治疗8周后症状积分有明显下降趋势(P<0.05);治疗4周后和治疗8周后的联合用药组的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埃索美拉唑组(P<0.05).联合用药组和埃索美拉唑组在治疗4周后和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相比,内镜分级改善显著(P<0.05);治疗4周后和治疗8周后联合用药组的内镜分级改善明显高于埃索美拉唑组(P<0.05);治疗4周及8周后,联合用药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埃索美拉唑组.结论 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比利治疗rGERD有很高的临床疗效.
作者:杨炎;刘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角色是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中常用的概念,本文借用角色概念分析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心理学流派,对心理咨询与治疗师的角色身份和相应态度行为模式进行了探讨与比较.
作者:邢宽;姚本先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高龄心力衰竭(CHF)患者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并观察贝那普利对其影响,同时探讨贝那普利对高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222例高龄CHF随机分贝那普利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统计治疗前后各组心功能变化情况,测定2组患者治疗前后及正常对照组血液中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含量,检测2组血液中循环内皮细胞(CEC)数量,并以超声心动图测定及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左室重量(LVM)、左室后壁厚度(PWT)及室间隔厚度(VST),测定6分钟步行距离.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贝那普利组更明显(P<0.01).CHF患者NO浓度明显下降(P<0.01),ET浓度明显升高(P<0.01),血中CEC量明显增加(P<0.01),他们的变化程度和心衰严重程度相一致.治疗后各指标均有明显的改善(P均<0.05),但贝那普利组改善更明显,与常规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CHF患者LVEF、CI明显下降,LVM、PWT、IVST明显增加,6分钟步行距离下降(P均<0.05),治疗后LVEF、CI明显增加(P均<0.05),贝那普利组增加更明显(P<0.01).Pe治疗后LVM、PWT、IVST明显明显下降(P均<0.05),6分钟步行距离明显增加.结论 高龄心力衰竭患者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明显受损,贝那普利能改善高龄CHF患者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保护内皮细胞,同时明显改善高龄CHF患者的心功能,减轻心室重构.
作者:谭志胜;陈代陆;郭硕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依普利酮对阿霉素诱导心衰大鼠血清TNF-α的影响及其治疗心衰的可能机制.方法 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挑选40只腹腔注射阿霉素制做心衰模型,其余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6周后将存活的20只模型鼠随机分为2组:心力衰竭+依普利酮治疗组 (n = 10 ),给予依普利酮200mg(kg·d)灌胃,心力衰竭组 (n = 10),与正常对照组大鼠(n = 10),心力衰竭组及正常对照组给与安慰剂(生理盐水)灌胃,12周后观测一般变化,测定大鼠心功能及血清TNF-α含量.结果 心衰组血流动力学指标与正常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血流动力学指标与心衰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心衰组TNF-α水平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TNF-α水平与心衰组相比明显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依普利酮可以降低心衰大鼠血清TNF-α的含量.
作者:轩楠;宋丽萍;邢海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合并糖尿病在临床上并非少见,由于两者合并存在,给临床治疗带来复杂性.现将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2002年6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哮喘合并糖尿病患者50例分析如下.
作者:金明;林惠;邵寅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前中医的体质学说在疾病的预防和健康保健方面得到了很多的重视和应用,但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体质学说的影响和贡献相对较少.体质因素与临床密切相关.各种偏颇体质是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内在依据.因此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应该在辨证的同时辨别体质,辨证与辨质相结合.
作者:杨霄雯;刘永;范逸品;刘家义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的影像特点,分析其冠状动脉影像学特征.方法 选择9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其中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者45例,无糖尿病者45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组冠状动脉造影多支血管病变40例占88%,弥漫性病变35例占77%,无糖尿病组多支血管病变6例占13%,弥漫性病变10例占22%,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多支血管病变及弥漫性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糖尿病患者,两组病变血管的分布情况无差异.结论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主要表现为血管病变广泛,严重.
作者:刘兴华;于新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并进行比较.方法 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间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非随机分组,介入治疗组30例,静脉溶栓组30例,比较分析两组病人ST回落情况、再通率、死亡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心功能情况.结果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ST回落明显较静脉溶栓组迅速,无论是降低死亡率、提高再通率,还是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心功能改善方面均明显优于静脉溶栓组.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采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及时有效的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挽救濒死的心肌,改善心功能,降低死亡率,是此种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潘港;徐细平;冯小坚;龙胜春;徐晓艳;罗琼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米非司酮具有甾体结构,是一种抗孕激素.从子宫受体水平干扰黄体酮对妊娠的支持作用,使妊娠的绒毛组织及蜕膜变性内源性前列腺素释放,使黄体素下降,黄体萎缩,从而使依赖黄体发育的胚囊坏死而发生流产,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非手术终止早孕的方法.
作者:周丹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主动脉夹层CT资料,观察CT对主动脉夹层真假腔的显示特点.结果 CT对主动脉瘤真假腔的分辨、病变部位和范围显示清楚,CT主要征象为不同密度的真、假双腔,发现剥离的内膜,以及钙化内移的内膜.还可以观察受累主动脉其分支和范围.结论 螺旋CT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一种可靠、易行、安全、无创伤的有效检查方法,对临床及时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何平;文勇;张勇 刊期: 2009年第02期
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心律失常,射频和外科手术治疗因其技术难度大、费用高、并发症等原因,在临床难以普及,药物治疗仍是目前心房颤动的主要治疗方法[1].应用多是普罗帕酮和胺碘酮[2].本研究采用长期口服普罗帕酮或胺碘酮,评价其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及安全性.
作者:娄莉 刊期: 2009年第02期
输尿管结石在临床急诊中较常见,B超诊断输尿管结石有较高的特异性.由于诊断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也很容易漏诊.为提高诊断率,减少漏诊,现将我院1997年2月至2007年2月共诊治的427例输尿管结石患者中漏诊的26例(漏诊率为6.09%),作一简要分析,并报告如下.
作者:朱映秋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局麻下纤维喉镜声带息肉、声带小结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86例声带息肉、小结患者采用局部麻醉纤维喉镜监视器监视下声带息肉钳摘除小结及息肉.结果 86例中显效80例(93%),有效6例(7%),总有效率100%.结论 采用局部咽喉粘膜表面麻醉、监视器下纤维喉镜声带小结、息肉摘除术容易掌握、简便易行、有效降低麻醉风险、不易出现并发症、愈合时间短等优点,可作为临床推广的一种术式.
作者:戴建军;王彦君;唐桂虹;赵君晖;韩莉;张再兴;戴亮 刊期: 2009年第02期
自2007年来,我们在麻醉维持期应用丙泊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与以前常用的静吸复合全麻的比较,缩短了清醒时间,并可有效地防止防止苏醒期病人的躁动.
作者:陈爱军;杨卫兵;陈文波 刊期: 200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