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抗凝治疗的观察与护理

敖小丽

关键词:冠状动脉, 支架置入, 抗凝治疗, 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手术后抗凝治疗和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此次收治的85例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手术患者,术后将这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试验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术后对患者采用抗凝治疗,同时对患者进行一般的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结果:经过治疗和护理后,试验组发生皮下水肿和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患者为4例,占9.3%明显低于对照组19.0%(8/42);此外,试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8.6±0.3)d明显少于对照组(11.6±0.5)d;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上,对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患者,术后采用抗凝治疗,同时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有效地减少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同时促进患者的康复,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压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相关文献
  • 浅析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通过不断地演变发展形成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瑰宝。其精湛的技术、养生理论等文化内涵对当代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研究和发挥其优越性是我们始终坚持的目标。

    作者:张铭舒;高艺萍;毕立雄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阿托品联合长托宁治疗重度有机磷中毒的疗效观察及护理分析

    目的:综述阿托品注射液与长托宁(盐酸戊乙奎醚)注射液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疗效观察,以提高治愈率,改善预后。方法:在催吐、洗胃、补液、应用氯磷定等综合治疗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应用阿托品注射液与长托宁(盐酸戊乙奎醚)注射液治疗结束后对临床指标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阿托品联合长托宁治疗重度有机磷中毒能及早恢复胆碱脂酶活力,互相取长补短,减少中间综合征,减少反跳和阿托品中毒等不良反应,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疗效满意。结论:综述阿托品联合长托宁治疗重度有机磷中毒重度症状消失快,乙酰胆碱脂酶活力恢复快,治愈率高,疗效好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马秀丽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导致剖宫产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导致剖宫产切口感染的临床危险因素及临床对策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进行剖宫产的72例孕妇为观察研究对象,其中有剖宫产切口感染的36例患者为对照组,采取针对性处置措施后的36例剖宫产孕妇为观察组,分析剖宫产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指导临床防治剖宫产切口感染实践。结果:导致剖宫产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术前、术中、术后均有相关危险因素,孕妇高龄、合并基础疾病、体质量指数较高、手术相关情况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侵入性操作频繁等等都易发生剖宫产切口感染,36例针对性处置措施组的剖宫产孕妇仅出现1例切口脂肪液化,其余患者切口愈合达到Ⅰ/甲。结论:导致剖宫产切口感染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进行针对性的有效干预有利于减少剖宫产切口感染风险,更好的保障产妇健康,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熊春苗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帕金森氏病的护理体会

    帕金森氏病(PD)是一种发生于中老年人锥体外系统的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表现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和姿势步态异常为特征;起病常隐袭,缓慢发展。临床研究发现帕金森氏病的非运动症状可以在疾病的早期,嗅觉异常、便秘、抑郁、性功能障碍等也可先于手抖、肢体僵硬等运动性症状之前出现。目前,帕金森氏病只能靠药物或手术治疗控制症状,尚无法根治[1,2]。早期的护理干预对帕金森病人的影响很大,可以减慢疾病的发展速度,大程度地保持病人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

    作者:张利霞;赵贵芹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急诊科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目的:通过对急诊科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来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率。方法:对急诊护理活动中以往产生矛盾、纠纷、投诉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搜寻风险的微小苗头,并进行积极防范。结果:护理纠纷的发生率明显减少。结论:根据防范措施提高了医疗护理安全,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作者:李会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卧床病人褥疮防治与护理浅析

    目的:探讨卧床病人褥疮治疗与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对14例卧床病人褥疮的防治和7例溃疡期褥疮采用呋喃唑酮、甲硝唑、复方磺胺甲恶唑等治疗。结果:通过我院近4年收治的21例院外带入褥疮患者的治疗,新鲜肉芽组织生长比较快,治愈率高未发生逆转。结论:该方法是能使组织迅速生长达到治愈褥疮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助;海永慧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阑尾炎的保守治疗和护理

    目的:探讨阑尾炎保守治疗的方法及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保守治疗的9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临床资料,采用中西医结合的保守治疗方法,并采用综合护理措施。结果9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无1例转为手术治疗,其中,63例保守治疗7日后痊愈,27例保守治疗14天后痊愈;平均住院时间为7.1天。结论应用中西医结合的保守治疗,既消除了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又避免了手术和麻醉带来的严重并发症。科学、系统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急性阑尾炎保守治疗患者的痊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经济负担。

    作者:董桂霞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广州市89例年轻恒牙外伤的临床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儿童年轻恒牙外伤的临床病例治疗,探讨其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03月01日到2013年09月30日期间,在广州市越秀区妇幼保健医院口腔科就诊的年轻恒牙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共纳入年龄小于16岁的儿童恒牙外伤患者89例,患牙159颗。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牙外伤类型、外伤后就诊时间、受伤原因、外伤牙位、累及牙数等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恒牙外伤儿童在8-12岁发生率高(77.5%),男童(68.1%)高于女童(31.9%),男女比例2.14:1。儿童恒牙外伤发生的原因中,摔伤占一半以上(53.9%),其次为碰撞(28.1%)、运动、交通事故;男女儿童年轻恒牙外伤发生原因间存在明显差异(P<0.01)。男童以摔伤、碰撞为主,女童以摔伤多见。年轻恒牙牙外伤类型中以牙釉质牙本质折断未露髓多见,其次为牙冠折裂露髓、牙周损伤、牙釉质折裂,冠根折、牙脱出、根折较少见。男女童牙外伤高发类型存在明显差异(P<0.01)。男童以牙釉质牙本质折断未露髓多见,女童以牙冠折断露髓好发。不同牙位中上颌中切牙发生率高(73%),其次为上颌侧切牙、下颌中切牙、下颌侧切牙。累及1颗牙位者占48.3%,2颗牙33.7%,3颗牙13.5%,3颗以上4.5%。不同牙外伤类型累及牙数无明显差异(P>0.01)。结论:8-12岁年龄段儿童尤其男童容易发生恒牙外伤,社会、学校及家庭应采取运动时对上颌切牙的保护措施减少儿童摔伤、碰撞等。

    作者:郑红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护理部在等级医院评审中的作用和体会

    通过等级医院评审中强化护理部的作用,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方法充分发挥质量控制组的作用,对照标准,梳理条款,对临床护理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制订整改措施及效果评价。结果护理方面按照标准实施一年,护理质量合格率、患者满意率较前显著提高。结论达到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并举、注重内涵“的管理方针。

    作者:黄海;王林玲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肝胆外科的护理探讨

    肝胆外科病人的护理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和繁琐的过程,疾病复杂、病情重、手术多且并发症多,护理作十分繁琐复杂,护理的风险性也很大。再加上由于护理人员的综合质参差不齐,风险意识淡薄,医疗设备和环境安全因素等原因,导致护理作的质量不高,经常发生肝胆外科护理纠纷事故。因此在急诊科护理工作中应当对现有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和处理,以大限度地减少纠纷,有效控制护理风险,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张争燕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甘露醇在儿童流行性腮腺炎治疗中的应用分析研究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呈世界性分布,在我国归属于法定丙类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高峰,多发于儿童,呈散发或流行,在集体儿童机构中可形成暴发流行。临床以唾液腺急性非化脓性肿胀为特征其中以腮腺肿胀为明显,全身其它腺体组织均可受累,常见的并发症有脑炎、胰腺炎、睾丸炎或卵巢炎等。临床治疗无特殊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处理,包括退热、补液、理疗、中药外敷和内服治疗,然而,局部的肿胀和疼痛给患儿带来了痛苦,特别是出现并发症时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减轻病痛,我院儿科于2008年9月到2013年8月这期间收住院治疗的流行性腮腺炎患儿共288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进行对照性治疗分析。

    作者:吕秀梅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解毒平喘汤治疗30例喘息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解毒平喘汤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共6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服用自拟解毒平喘汤,并随证加减,对照组服用小儿咳喘灵颗粒。2组7天为一个疗程,并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解毒平喘汤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有较好疗效。

    作者:刘庆澜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80例婴幼儿烫伤的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回顾性分析80例婴幼儿烫伤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到病案室收集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80例烫伤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针对婴幼儿烫伤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提出防护对策。结果:在烫伤的80例患儿中,主要是与监护人的危机意识不强及突然更换监护人或更换居住环境等有关。结论:婴幼儿烫伤中绝大部分是可以预防的,如烫伤后应积极应对,可降低伤情的进一步恶化,减轻患儿痛苦,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梁玉珍;张丽娟;赖家盈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联合用药治疗急性脑血栓的疗效

    目的:评价联合用药在急性脑血栓治疗上的具体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3年6月入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血栓患者60例,随机将其分成治疗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患者。治疗组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注射液、脑蛋白水解物以及舒血宁注射液做联合治疗,观察组使用甘露醇、血塞通以及胞二磷胆碱注射液静脉注射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有效率为100%,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体有效率为80%,两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治疗急性脑血栓上,使用联合用药的方式能够取得明显的治疗效果,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疗效值得肯定。

    作者:张联芹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破伤风抗毒素皮试和注射方法的改进

    破伤风抗毒素,是用破伤风类毒素免疫马血浆经物理、化学方法精制而成。用于救治破伤风患者,也可用于有潜在破伤风危险的外伤病员,作为被动免疫的预防注射[1]。由于TAT对于人体是一种异性蛋白,注射后可引起过敏反应,使用前必须做过敏实验。结果阴性,方可进行注射。若结果阳性,由于 TAT 是一种特异性抗体,没有可以替代的药物,需采用脱敏注射法进行注射。笔者通过10年对780名外伤患者TAT皮肤过敏实验两种方法对比发现,改进后的皮试和注射方法对护理人员在皮试结果判断上有很大的帮助,降低了假阳性结果的发生率,减轻了病人由于多次注射带来的痛苦。

    作者:张艳丽;蒲美琼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血液透析病人的心理分析与护理

    我院通过对80例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分析,发现患者在长期透析过程中存在某些共同心的理特征,包括焦虑、抑郁、孤独感等。经过针对性心理护理,患者负性情绪明显好转,说明有必要对长期血液透析患者进行系统性、针对性的心理护理。1临床资料80例患者为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我科的患者,其中男性37例,女性43例,年龄大的68岁,小的21岁,平均46±5岁。所有患者均是规律透析患者。

    作者:戴纪萍;于红;张慧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风险管理干预对急诊危重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风险管理干预应用于急诊危重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9月期间,我院急诊科室所收治的危重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5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45例患者给予风险管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护理缺陷与护理差错及并发症情况均明显高于实验组,比较两组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与护理满意度均比对照组优(p<0.05)。结论:相比于常规护理,风险管理干预应用于急诊危重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更佳,护理风险得到了良好控制,对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更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也更高,在临床护理中应普及应用。

    作者:黄伟霞;张洪敬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不良反应16例分析与思考

    左氧氟沙星是第三代喹诺酮类抗生素,属于呼吸喹诺酮。因其抗菌活性强、抗菌谱广,因此广泛应用于呼吸系统、口腔、泌尿系统及生殖系统等感染。目前随着左氧氟沙星的广泛使用,药物的不良反应的报道也不断增加,给患者带来了很多痛苦。同样我院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也报道较多,特别是在急诊科因左氧氟沙星引起的静脉炎更是多见。因此为降低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解决临床用药存在的误区,随将我院2012年5月份以来的16例左氧氟沙星引起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寻找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引起不良反应的一些一般规律及特点。

    作者:王艳丽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脑肿瘤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及护理对策

    目的:研究如何对进行脑肿瘤手术之后的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造成的风险。方法:通过从2013年1月到2013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50例脑肿瘤术后并发症的分析,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以及并发症护理,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争取到患者的积极配合。结果:上述50例的患者在通过我院有效护理,极大的降低了各种并发症的产生。结论:脑肿瘤术后的患者只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就能降低各种并发症的风险。

    作者:石磊(第一作者);苏海燕;杨光荣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VSD负压引流术在骨科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及护理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在骨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疗效观察及护理方法。方法:对本科2010年10月~2012年12月期间32例患者其中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皮肤组织缺损伤22例,感染性伤口5例,软组织缺损合并肌腱外露5例均在彻底清洁创面后行VSD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7~14天。结果:拆除负压引流装置后,创面均见大量新鲜肉芽组织生长,行游离植皮或皮瓣移植术后伤口愈合良好未发生并发症。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术在骨科临床应用中效果显著,转变了传统换药、引流方式,减轻了患者痛苦,提高了治愈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何彩玲 刊期: 2013年第12期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