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天平
目的:通过观察分析中药宝儿康散、西药碳酸氢钠液、制霉菌素片、妈咪爱以及中西医联合用药治疗小儿鹅口疮的疗效结果,评价两种治疗小儿鹅口疮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80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90例使用宝儿康散+妈咪爱+制霉菌素片+碳酸氢钠液局部擦洗治疗,对照组90例使用制霉菌素片+碳酸氢钠液局部擦洗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愈率均为100%,但治疗组治愈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中西医结合为小儿鹅口疮的治疗提供了一种良好的方法,病程短,疗效好,值得推广。
作者:王多艺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利普刀治疗宫颈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3年7月收治的32例慢性宫颈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利普刀治疗慢性宫颈炎的临床效果。结果:32例患者利普刀手术治疗时间为5~25min,平均8min,治愈30例,2例有效,总有效率为100%,随访观察3个月,均未见明显术后并发症。结论:应用利普刀治疗慢性宫颈炎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程碧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左氧氟沙星是第三代喹诺酮类抗生素,属于呼吸喹诺酮。因其抗菌活性强、抗菌谱广,因此广泛应用于呼吸系统、口腔、泌尿系统及生殖系统等感染。目前随着左氧氟沙星的广泛使用,药物的不良反应的报道也不断增加,给患者带来了很多痛苦。同样我院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也报道较多,特别是在急诊科因左氧氟沙星引起的静脉炎更是多见。因此为降低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解决临床用药存在的误区,随将我院2012年5月份以来的16例左氧氟沙星引起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寻找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引起不良反应的一些一般规律及特点。
作者:王艳丽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振法对制动肌肉萎缩大鼠神经纤维的trpv1的通道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和模型组,A组(100次/min,5min)、B组(300次/min,5min)、C组(500次/min,5min)、D组(800次/min,5min),每组12只;模型组大鼠以后肢制动方法为废用模型,制动一周后,A、B、C、D组予振法干预,每日2次。干预1周后,比较各组大鼠比目鱼肌神经纤维的trpv1的通道表达。结果:模型组的比目鱼肌神经纤维的trpv1表达弱于空白组,300次/min、500次/min组的trpv1表达强于空白组,有显著差异,300次/min佳。结论:制动大鼠肌肉萎缩的神经冲动呈减弱趋势,振法可以促进制动大鼠肌肉萎缩的神经冲动,以300次/分佳。
作者:王心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我院的规范化第三产程处理下的新生儿窒息发展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20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传统的新生儿即刻处理方案,对照组采用新修订的护理方案,将两组的复苏成率、时间以及窒息发生率进行比较,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对照组新生儿的总体复苏率明显比观察组要高,复苏时间也比观察组要短。其中,对照组的复苏成功率约为90%观察组的7例复苏没有成功,必须进行气管插管。根据1min和5minApgar评分在8~10分的数据中,对照组明显比观察组要高,80%>43%,X2=22.8,P<0.01。结论:加强对细节和质量的护理工作能够有效地提高产房窒息复苏水平,减少新生儿窒息突发状况的发生,提高医疗的服务质量和实现了目标。
作者:吴长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临床护理并观察胃溃疡病出血的治疗疗效并且探讨其方法的可行性。方法:选取于2010年10月到2013年10月入我院救治的被诊断胃溃疡并出血的患者。从中选取82例合格病患。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患者。对两组病患均行护理干预与观察。对照组病患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病患则进行严密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恢复效果。结果:观察组疗效为优者占比78.05%,优良率为90.2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10%,73.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心率和呼吸,以及平均动脉压和住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严密的护理观察用于治疗胃溃疡并出血的患者所得疗效更加显著,不仅可明显提升治疗效果,还可减少死亡率提高治愈率,安全性较好。
作者:蒋兴惠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中医中药在消化道出血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间收治的消化道出血病患100例,随机地划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50例,运用西医常规用药治疗,观察组50例,采用中医中药的方式治疗,对比两组病患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是96.0%,其中,有效31例,占本组病患总数的62.0%,显效17例,占34.0%,无效2例,占4.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是86.0%,其中,有效33例,占本组患者总数的66.0%,显效10例,占20.0%,无效7例,占14.0%[1]。治疗后,观察组未发现有不良反应的病患,对照组中有5例不良反应病患,占10.0%,从临床疗效的整体而言,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备显著性(P<0.05)。结论:中医中药的治疗方式在消化道出血中的临床效果较为理想,安全可靠,标本兼治,应当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运用。
作者:邓宗陆 刊期: 2013年第12期
总结我科室对30例脑出血患者锥颅碎吸术后的护理。主要包括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呼吸道,消化道的观察与护理,引流管的护理,监测肺功能做好早期呼吸支持[1],尽早进行肠内营养尽快恢复胃功能,加强泌尿系统护理保护和监测肾功能,心理护理,康复治疗及指导等。从而认为脑出血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内科治疗中锥颅碎吸进行血肿清除是治疗脑出血有效的方法,手术成功后的关键是术后护理。
作者:马美春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应用情绪管理提高护士主观幸福感的效果。方法:抽取我院53例护士进行情绪管理,具体方法为情景模拟、相关培训、心理疏导及专题讨论。结果:通过情绪管理干预后,护士主观幸福感均较干预前有显著提升。结论:情绪管理能有效提高护士主管幸福感,值得医院推广。
作者:王丽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分析循证护理用于脊柱骨折的效果研究。方法:选取于2010年2月~2012年2月期间,在该院接受脊柱骨折治疗的6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把这64例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对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对观察组进行循证护理,后在患者出院前对这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通过分析比较发现,在经过了循证护理的患者的满意度和病情治疗的成功率明显要高于对照组。结论:循证护理模式对提高脊柱骨折治疗效果,减轻医患矛盾具有显著效果,值得在临床护理中得到推广使用。
作者:陈海英;刘静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对患者做好手术前后护理、健康教育指导及并发症的护理。结果:患者术后均能康复出院。结论:良好的护理能有效提高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治疗效果。
作者:贾锦绣;杜森萍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个体化音乐疗法缓解食管癌化疗引起恶心呕吐的效果。方法:将68例食管癌化疗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第一疗程两组给予同样的常规护理,第二疗程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音乐辅助治疗。结果:第二疗程实验组患者恶心呕吐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音乐疗法可以减缓食管癌化疗呕吐反应,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辅助疗法。
作者:陈宝红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直肠癌是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至齿状线之间的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消化道癌的第二位。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原则上适应于腹膜反折以下的直肠癌。切除范围包括乙状结肠远端、全部直肠、肠系膜下动脉及其区域淋巴结、全直肠系膜、肛提肌、坐骨直肠窝内脂肪、肛管及肛门周围约3~5cm的皮肤、皮下组织及全部肛门括约肌,于左下腹行永久性乙状结肠单腔造口。为了更好地配合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康复,让造瘘患者更好的进行以后的生活,我们对2010年~2013年在我科住院治疗的98例患者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效果满意。
作者:孙娜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评价长春迪瑞医疗公司BF-688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验各种血细胞的性能。方法:随机留取血液标本,对BF-6880性能进行检测评价。结果:BF-6880重复性良好,均低于国标;线性范围较好,相关系数r接近1;携带污染率均低于1%;BF-6880白细胞分类计数与人工镜检相关系数r为0.6014~0.9800。结论:BF-6880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综合性能可靠,能够提供全面的临床信息,具有高效的自动检测方法,可以实现微量血检测以及自动维护,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杜东娜;王敬楠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分析骨梗死的早期MRI表现,探讨其在骨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患者8例,均进行MRI及X线检查。结果:8例患者共累及13个部位,股骨下端9个,胫骨上端4个。其中5例患者MRI表现符合早期骨梗死表现,X线阴性;MRI表现病变中心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病灶边缘呈典型地图样改变。结论:骨梗死的MRI早期表现具有特征性,对于疑有骨梗死的患者MRI应作为首选检查。
作者:张自力;莫本成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健康管理在原发性高血压社区防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对2009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0日社区居民中14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的患者均为71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健康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值、血压控制率、知识知晓率。结果:实验组患者在饮食、治疗及运动方面的知识知晓率较对照组患者均明显提高,具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的血压控制率较对照组患者明显提高,具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血压较对照组患者血压降低,但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社区防治中运用健康管理,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提高治疗效果及患者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能力,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晓霞;张英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三步五法”推拿手法对大鼠退变腰椎间盘细胞外基质系统中col agenⅡ、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MMP-1、MMP-3及其组织抑制剂TIMP-1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手法治疗椎间盘退变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三步五法”手法组。正常对照组只予常规喂养不予造模,模型组、“三步五法”手法组予纤维环穿刺制作椎间盘退变模型,手法治疗组再予“三步五法”手法治疗。疗程结束后,取出椎间盘组织,RT-PCR检测col agenⅡ、TIMP-1、MMP-1、MMP-3的mRNA表达,并以光镜下椎间盘的形态学退变为对比依据。结果:模型组与“三步五法”手法组col agenⅡ、TIMP-1 mRN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下降(P<0.05),“三步五法”手法组与模型组相比col agenⅡ、TIMP-1 mRNA表达显著上升(P<0.05);而MMP-1 mRNA表达模型组较正常组显著下降(P<0.05),“三步五法”手法组较正常对照组下降(P>0.05),“三步五法”手法组与模型组相比MMP-1 mRNA表达上升(P>0.05);模型组与“三步五法”手法组MMP-3 mRN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上升(P<0.05),“三步五法”手法组与模型组相比MMP-3 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5)。HE染色,光镜下观察椎间盘组织形态学结构,退变程度由轻至重依次为正常对照组、“三步五法”手法组、模型组。结论:“三步五法”推拿手法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外基质系统,抑制椎间盘的降解,调节椎间盘合成和分解之间的代谢平衡,从而延缓椎间盘退变。
作者:陈少清;林建平;林先钊;郑其开;陈艺敏;陈乐春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自制负压吸引器应用在植皮术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对40例行全厚皮片移植术的患者,术中应用自制负压吸引器,围术期进行完善且有针对性的护理。结果:40例病人除1例由于并发症而再次手术外,其余均一次性手术成功、皮片完全成活、住院天数明显缩短。结论:自制负压吸引器在全厚皮片移植术中效果确切、经济实用,做好围术期的护理工作有助于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皮片成活率。
作者:李霞;杜武宁;孙风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分析未足月胎膜早破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探讨胎膜早破临床处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86例为观察组,选60例同期住院自然分娩的孕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孕妇的脐带脱垂率、羊膜腔感染率等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产后出血率及胎盘早剥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新生儿的不良情况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新生儿不良发生率明显升高,孕妇自然分娩率明显降低,极大损害孕产妇及新生儿的健康,因此应当积极采取措施,避免胎膜早破,提高新生儿的存活率。
作者:刘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患者,男,19岁,未婚,高三学生。2010年11月份开始,家人发现其较以前少言少语,情绪低落,且常唉声叹气,也少与家人交流,经常抱怨自己没用,不够聪明,学东西慢,背课文背不过,学习成绩也逐渐下降,自卑明显,整日害怕自己考不上大学,被外人笑话等等情况,用过黛利新、百忧解间断治疗,效果不明显。近来病情加重,于2011年3月13日来本院门诊就诊。既往史: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个人史:个性随和,少语,无家族史,门诊体检(包括神经系统)及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发现。精神检查:情绪低落,自责自罪,自称:“对什么事也不感兴趣,且无快感,怕自己成为父母的累赘”,且早醒,食欲减退,自知力部分存在。诊断为抑郁发作,不伴精神病性症状,嘱其住院治疗,但患者家长以患者高考在即,拒绝住院治疗,要求门诊治疗。给予米安色林(30mg/片)15mg/qd。3月16日,患者出现皮肤瘙痒,来诊检查发现患者颈、前胸、后背及双上肢皮肤有散在粉红色丘疹,形状不规则,突出于皮肤表面,有抓痕,立即让其到皮肤科就诊,诊断为荨麻疹,给予临时静脉推注葡萄糖酸钙100mg及维生素C2.01、口服扑尔敏0.4mg/d抗过敏治疗,2d后皮疹见好转。3月19日,据病情,米安色林加量至30mg/d,患者又出现皮肤瘙痒,检查发现患者面部、前胸、后背及四肢均有粉红色丘疹,为片状突出于皮肤表面,有抓痕,较前次加重,考虑为米安色林致皮疹,故当日完全停用,并给予静脉推注葡萄糖酸钙100mg,1次/d,连续治疗3d,并口服扑尔敏0.4mg,tid,一周后皮疹消失。为治疗其抑郁症状,给予换用西酞普兰20mg/d治疗,1周后加量至40mg/d,随访3个月未出现药物性皮疹。
作者:胡晓红;王学永 刊期: 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