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美丽;刘昌辉;吕渭升;宓穗卿;王宁生
目的 观察红背叶根4种不同提取物对HepG 2.2.15细胞分泌HBsAg和HBeAg的影响,探讨红背叶根不同提取物体外抗HBV作用.方法 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观察红背叶根水提取物(WE)、石油醚提取取物(EE)及正丁醇提取物(BE)对HepG 2.2.15细胞的影响,采用ELISA法检测分析红背叶根4种提取物对HepG 2.2.15细胞分泌HBsAg和HBeAg的抑制作用.结果 红背叶根正丁醇提取物在无毒浓度下对HepG2.2.15分泌的HBsAg、HBeAg的抑制率分别达65.2%、94.4%,治疗指数分别为>9.8和>67.1;红背叶根乙酸乙酯提取物对HBeAg抑制率达53.4%,治疗指数>2,而对HBsAg的无抑制作用;其他两种提取物对HBsAg、HBeAg则无抑制效果.结论 红背叶根乙酸乙酯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均有抗HBV作用,正丁醇提取物效果比乙酸乙酯效果更好,具有潜在的抗HBV开发前景.
作者:沈海容;刘妮;张奉学;杨静雯;陈淳;朱晓霞;刘强;黄少慧;吕志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考察丁香酚、桂皮醛在药材细粉、挥发油、脂溶性膏剂及β-环糊精包合物、混合物中的稳定性.方法 分别对各样品进行稳定性影响因素试验,采用HPLC法测定丁香酚、桂皮醛含量,计算保留率.结果 强光(6000 lx)照射10d条件下,丁香酚、桂皮醛在上述不同存在状态下的保留率分别为:77.79%、95.19%、63.12%、69.27%、0.00%,91.67%、89.26%、63.38%、66.36%、0.00%;高温(60℃)受热10d条件下,丁香酚、桂皮醛在上述不同存在状态下的保留率分别为:83.16%、93.98%、77.14%、80.30%、23.01%,4.36%、90.49%、64.00%、84.17%、24.92%.结论 丁香酚、桂皮醛在不同存在状态下的光、热不稳定性不同,本研究可为其制剂开发和贮运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强皎;叶炳皇;林丽;童国勇;朱莉;张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晚期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DM患者的重要死亡原因.而DN的发病机理如同其他DM微血管并发症一样尚未完全阐明.建立合适的DN动物模型是研究DN的发病机理和干预手段的基础.本文综述DN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分析诱发性、自发性及转基因3类动物模型的优缺点,并对各模型致病机理、疾病表现、肾脏病理改变以及应用现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研究DN的发病机理、防治及相关药物开发提供参考.
作者:赖洁梅;周玖瑶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六味生物制剂有效部位正丁醇残留量的检测方法,确定六味生物制剂有效部位残留正丁醇的佳去除工艺.方法 运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正丁醇残留量,以正丁醇残留量为考察指标,结合正交试验设计,优选佳的残留正丁醇去除工艺.结果 正丁醇残留量检测方法平均回收率为99.62%,RSD为2.05%.六味生物制剂有效部位残留正丁醇的佳去除工艺为每次加入0.5倍量水,80℃旋转蒸发3次,测得正丁醇残留量符合《中国药典》规定限量标准.结论 本试验所建立的正丁醇残留量检测方法准确可靠,优选的正丁醇去除工艺简便可行,为后续产品研发奠定基础.
作者:杨霞;郭丽冰;翁志平;杨银凤;丁建新;陈凯;赵越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泽泻不同提取物对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 分别制备泽泻水提取物(WRE)、乙醇提取物(ERE)、超临界CO2萃取物(SFE),以SGC-7901胃癌细胞为研究对象,阳离子荧光羰花青染料JC-1染色,采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结合流式细胞仪检测3种提取物对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应用酶标仪检测3种提取物对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的影响.结果 红色荧光减弱(或绿色荧光增强)的程度:ERE<SFE<WRE.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WRE组、ERE组、SFE组的单阳细胞比例分别为3.5%、14.8%、9.8%和17.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3组提取物单阳细胞比例均有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ERE组比较,WRE组单阳细胞比例更高(P<0.01)、SFE组单阳细胞比例高(P< 0.01); SDH检测结果显示,SFE组对细胞SDH活性有抑制作用,而ERE组和WRE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且ERE组对SDH的促进作用大于WRE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ERE组和WRE组的SDH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P< 0.05);与ERE组比较,WRE组、SFE组的SDH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泽泻醇提物对线粒体膜电位的损害较小,对SDH活性促进作用较显著,提示泽泻醇提取物具有较明显改善线粒体能量代谢的作用.
作者:林文津;徐榕青;张亚敏;李主泉;张园秀;郭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采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在下丘脑中探索琼玉膏对衰老大鼠产生调节作用的相关蛋白质,从而在分子水平上解释抗衰老方剂琼玉膏的作用机理.方法 将2~3月龄4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琼玉膏组,每组14只.给药结束后,抽提下丘脑全蛋白.利用荧光双向差异凝胶电泳、图像分析、胶内酶切、质谱鉴定等蛋白质组学技术,分离、分析、鉴定大鼠下丘脑差异蛋白质;通过数据库检索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差异蛋白的功能及属性.结果 1.成功复制亚急性衰老大鼠动物模型;2.获得了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琼玉膏组下丘脑组织的全蛋白表达荧光双向差异凝胶电泳图谱;3.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比较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及琼玉膏组的下丘脑组织,确认了15种表达量发生了变化的蛋白质.结论 鉴定出差异蛋白主要涉及有突触形成相关蛋白、线粒体相关蛋白、能量代谢相关蛋白、抗氧化、细胞骨架蛋白、细胞分化、增殖和凋亡蛋白等,为进一步筛选特异相关蛋白和药物靶位治疗奠定基础.
作者:刘焕兰;武夏林;曲卫玲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同步测定克痒敏醑中薄荷脑、冰片(龙脑和异龙脑)和水杨酸甲酯含量的气相色谱(GC)方法.方法 采用GC法.色谱柱为DB-WAX毛细管柱(30.0 m×0.25 mm,0.25μm);FID检测器;采用程序升温:初始温度为70℃,以7℃·min-1升至180℃,保留8 min.结果 薄荷脑的加样回收率为99.9%,RSD为0.98 %(n=6);、冰片(龙脑和异龙脑)加样回收率为100.8%,RSD为1.05%(n=6);水杨酸甲酯加样回收率为100.9%,RSD为1.39%(n=6).结论 本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专属性强,可用于克痒敏醑的质量控制.
作者:曾小平;陈新国;黄俊忠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建立乙醇诱导人胃上皮细胞株(GES-1)凋亡模型的方法和可行性.方法 采用罗氏细胞实时动态分析仪、MTT比色法、Hoechst染色法、Annexin V-FITC/PI凋亡流式检测研究不同浓度的乙醇对人胃上皮细胞株(GES-1)凋亡作用.结果 (1)当乙醇浓度大于0.5 mol· L-1时,对GES-1细胞株有明显的诱导凋亡作用,而考察的TNF-α(100,50 ng·mL-1)则没有明显的细胞凋亡诱导作用;(2)通过形态学观察,发现乙醇模型组GES-1细胞株出现明显的凋亡细胞形态学改变;(3)Annexin V-FITC/PI凋亡流式分析结果发现乙醇浓度大于0.2 mol· L-1对细胞具有明显的诱导凋亡作用,乙醇主要诱导GES-1细胞株进入早期凋亡,且具有浓度依赖性,但该诱导作用具有时效性,在作用持续60 min后,其诱导作用会逐渐减弱.结论 乙醇对GES-1细胞株具有明显的诱导细胞凋亡作用,且具有浓度依赖性及时效性;本凋亡模型具有较好的重现性.
作者:刘翠玲;黄可儿;陈柏书;来慧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中11种药效成分的RP-HPLC测定方法,为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的研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RP-HPLC法,通过不同的检测方法,对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中11种药效成分进行检测.结果 黄芩苷、黄芩素、盐酸小檗碱、盐酸黄连碱、盐酸药根碱、6-姜酚、8-姜酚、10-姜酚、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b1分别在0.430~8.600 μg (r=0.9992)、0.026 ~ 0.520 μg (r=0.9997)、0.438 ~ 8.760 μg(r=0.9996)、0.054~1.080 μg(r=0.9995)、0.070~1.400 μg(r=0.9994)、0.060~1.200μg(r=0.9995)、0.030~ 0.600 μg(r=0.9995)、0.026~0.520 μg(r=0.9994)、0.156~3.120 μg(r=0.9996),0.070~1.400μg(r=0.9994)、0.132~ 2.140 μg(r=0.9995)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40%(RSD为1.70%)、100.88 %(RSD为2.50%)、100.55 %(RSD为1.41%)、99.47%(RSD为1.84%)、98.40% (RSD为1.59%)、99.47%(RSD为1.84%)、100.62 %(RSD为2.57%)、99.49%(RSD为1.06%)、100.89 %(RSD为1.79%)、100.06 %(RSD为2.45%)、99.79 %(RSD为1.24%).结论 该方法快速、准确,无内源物质干扰,可用于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作者:胡俊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巨噬细胞是具有异质性的一类免疫细胞,近年来巨噬细胞极化受到关注.巨噬细胞在体内外不同环境影响下可极化为不同表型.目前认为巨噬细胞极化是单核细胞活化后一系列功能状态的两个极端.由于巨噬细胞极化涉及到不同信号通路及多种转录因子的调控,且极化后与多种疾病发生发展相关,故本文介绍巨噬细胞极化相关情况、极化信号通路及调控因子、可塑性及其与相关疾病的关系.中药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可能是其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重要机制.
作者:谢冰冰;董燕;吴阳阳;王培训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优选北沙参茎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条件.方法 采用超声波提取北沙参茎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以得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选提取条件.结果 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70%,温度:70℃,时间:40 min,料液比为1:30时,北沙参茎叶总黄酮得率高,达3.31%.结论 所用方法为北沙参茎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条件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杨同章;叶国华;许一平;吕方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aP2-SREBP-1c转基因小鼠糖脂代谢生物特征,探讨其在糖脂代谢紊乱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方法 动物分为aP2-SREBP-1c转基因小鼠及其同窝野生型小鼠2组,均为雌性,观察两组小鼠体质量、进食量、进水量,不禁食及禁食12h血中TG、TC、LDL-C、Glu水平,肝脏、肌肉脂质含量,口服糖耐量、胰岛素及瘦素,稳态胰岛素(HOMA-IR),脂肪、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 与野生型比较,aP2-SREBP-1c转基因小鼠肾周、性腺周围、皮下脂肪均明显减少(P<0.01),褐色脂肪明显增加(P<0.01),肝脏切片显示明显脂肪肝病理变化,肝脏质量明显增加(P<0.01),血中胰岛素、葡萄糖水平及HOMA-IR明显增加(P分别<0.01、0.05、0.001),瘦素明显下降(P<0.01),禁食状态血中TC、LDL-C水平均显著升高(P< 0.05,P<0.01),显示存在明显的脂肪分化障碍、胰岛素抵抗、高胆固醇血症和脂肪肝.结论 aP2-SREBP-1c转基因小鼠可用于糖尿病、脂肪肝、高胆固醇血症等糖脂代谢紊乱疾病的研究.
作者:李凤霞;李金磊;荣向路;王春怡;雷燕;郭姣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黄精多糖对H22移植瘤小鼠的抑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H22移植瘤小鼠模型.将模型小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环磷酰胺组(20 mg· kg-1),黄精多糖高、中、低剂量组(400,200,100 mg· kg-1),连续灌胃给药10d.测定瘤体质量,计算抑瘤率.新鲜瘤组织制备单细胞悬液,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分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瘤组织中Caspase-3,8,9活性.结果 黄精多糖各剂量组均能显著抑制肿瘤生长,高剂量组抑瘤率为54.5%,其作用接近环磷酰胺组(57.7%).黄精多糖各剂量组能显著提高肿瘤组织中Caspase-3,8,9活性,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黄精多糖中、高剂量组可显著增加G0/G1期细胞(P<0.05),减少G2/M期细胞(P<0.01),高剂量组还可减少S期细胞(P<0.05).结论 黄精多糖对肝癌H22移植瘤小鼠具有显著的抑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细胞周期分布,将肿瘤细胞阻滞于G0/G1期,抑制细胞增殖,并通过激活Caspase系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作者:段华;王保奇;张跃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丁桂儿脐贴联合用药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动物模型胃肠道分泌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不规则饮食加稀盐酸喂养的方法制备大鼠FD模型,观察丁桂儿脐贴联合用药及丁桂儿口服对FD大鼠胃酸、胃蛋白酶、胃肠激素及胃肠动力的影响.结果 (1)丁桂儿各组对FD大鼠模型胃酸、胃蛋白酶分泌无显著影响(P>0.05);(2)丁桂儿脐贴小、中、大剂量联合健胃消食片可显著降低FD模型大鼠血浆CCK-8含量(P<0.05),丁桂儿口服组,丁桂儿小、中、大剂量联合健胃消食片组,丁桂儿小、中、大联合莫沙必利组均可显著升高模型大鼠血浆MTL含量(P<0.01);(3)丁桂儿脐贴小剂量+莫沙必利组、丁桂儿口服组可显著增强肾上腺素负荷小鼠模型的小肠推进率(P<0.05);(4)丁桂儿脐贴小剂量+阿托品组可显著抑制新斯的明负荷小鼠模型的小肠推进率(P<0.05),而丁桂儿口服药明显增强新斯的明负荷小鼠模型的小肠推进率(P<0.05).结论 丁桂儿脐贴联合用药及单纯口服用药均可通过调节胃肠动力及胃肠激素的分泌缓解FD相关症状.
作者:禹玉洪;张国伟;杨晓宁;巫燕莉;王汝俊;杜群;李燕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双丹胶囊的质量标准.方法 用薄层色谱(TLC)法对双丹胶囊中的牡丹皮、丹参进行鉴别,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双丹胶囊中丹皮酚、丹参素和丹酚酸B的含量.结果 TLC法可对牡丹皮、丹参进行鉴别,且斑点清晰,分离度好,易于识别;HPLC测定结果显示,丹皮酚、丹参素和丹酚酸B浓度分别在3.63 ~ 36.30μg·mL-1(r=0.9998)、29.45 ~ 294.5 μg· mL-1(r=0.9999)和24.32 ~ 243.2 μg· mL-1(r=0.9998)范围内与其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2%、100.5%、100.45%,RSD分别为2.2%(n=6)、0.9%(n=6)、2.88%(n=6).结论 本实验的定性、定量方法准确、简便,可为双丹胶囊质量标准的提高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吕渭升;徐美丽;刘昌辉;黄小桃;宓穗卿;王宁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测定柴葛解肌汤中Ⅰ型柴胡皂苷a与Ⅱ型柴胡皂苷b2的HPLC-MS/MS方法.方法 采用Hypersil GOLD aQ色谱柱(150 mm×2.1 mm,3μm),乙腈-0.1%甲酸溶液为流动相,流速为300 μL· min-1,柱温:25℃,以液相色谱分离、电喷雾离子化串联进行检测.结果 柴胡皂苷a、b2分别在44.8~672 ng·mL-1、47.2~708 ng· mL-1线性关系良好(r=0.9992、r=0.9993),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53%和99.47%,RSD分别为2.01%和2.08%(n=6).结论 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灵敏度高,可用于柴葛解肌汤中柴胡皂苷a、b2的含量测定.
作者:谢友良;毕何锋;张婕;蒋东旭;赖小平;杨俊标;高华裕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黄芩清热除痹胶囊对佐剂性关节炎(AA)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AA大鼠模型,于模型复制第12天开始给予不同剂量的黄芩清热除痹胶囊(51.2,25.6,12.8 g·kg-1),连续12 d,观察黄芩清热除痹胶囊对AA大鼠的继发性足肿胀和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的影响.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足跖肿胀度及血清IL-1β、IL-6的含量明显增加(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黄芩清热除痹胶囊各组足跖肿胀度明显减小,IL-1β、IL-6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其中以高、中剂量组效果较好(P<0.01),与雷公藤多苷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黄芩清热除痹胶囊能抑制AA大鼠继发性足肿胀,其作用与降低AA大鼠血清IL-1β、IL-6含量有关.
作者:葛平;张贺;孙肖琛;刘健;王晓玉;姜辉;孟楣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测定菟丝子中绿原酸、金丝桃苷、异槲皮苷、紫云英苷、山奈酚的含量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色谱柱为Zorbax SB C18;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绿原酸的检测波长为327 nm,金丝桃苷、异槲皮苷、紫云英苷、山奈酚的检测波长为360 nm;流速为1.0 mL· min-1;柱温为30℃.结果 5种活性成分均达到基线分离,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8%~101.0%,RSD< 3.0%(n=6).结论 该方法灵敏,可靠,可用于菟丝子药材的质量评价.
作者:李怀国;叶家宏;李子鸿;刘东文;徐海燕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LC-MS/MS方法测定芫花素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并研究其药物动力学.方法 大鼠灌胃芫花提取物,眼眶采血,离心,以蛋白沉淀法处理血浆样品,芒柄花素为内标,电喷雾离子化,多反应检测方式进行负离子检测,检测离子质荷比(m/z)分别为283.2/267.9,267.0/251.9.使用Phenomenex Gemini 110 C18色谱柱(50 mm×2.0 mm,5μL);以甲醇-0.1%甲酸水(85∶15)为流动相,等度洗脱;柱温:40℃;流速:0.3mL· min-1.结果 大鼠灌胃芫花提取物后的药-时曲线符合二房室模型,芫花素血药浓度在5~ 1000 n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8),低检测限(LOQ)为0.5 ng·mL-1,日内及日间精密度(RSD)为2.42%~10.71%,日内及日间准确度为95.67%~112.15%,血浆中无内源性基质干扰,稳定性良好.结论 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简便、灵敏、重复性好、分析速度快,可用于血浆样品中芫花素的血药浓度测定和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
作者:徐美丽;刘昌辉;吕渭升;宓穗卿;王宁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凉血通瘀方对实验性瘀热证脑缺血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大鼠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后,采用插线阻断大鼠中动脉法制备瘀热证脑缺血模型,观察凉血通瘀方对模型大鼠的行为学评分,脑梗死率,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脑组织中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等指标的影响.结果 凉血通瘀方能减轻脑缺血损伤,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模型大鼠血清中IL-1β、IL-6含量,抑制脑组织中NOS活性,降低NO含量.结论 凉血通瘀方能减轻瘀热证脑缺血模型大鼠的脑缺血损伤,同时能改善“瘀”、“热”症状.
作者:蒋宝平;田磊;李申;许立;方泰惠;程海波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