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爱文;姜婷婷;罗映萍;熊日波
目的:观察胆汁酸核受体激动剂GW4064对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脂联素及其受体和对HepG2细胞脂联素受体的影响。方法用GW4064干预3T3-L1前脂肪细胞的整个分化过程,荧光Real-time PCR法检测分化第0、2、4、6、8天胆汁酸核受体(FXR)、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2(PPARγ2)、脂联素、脂联素受体(AdipoR1、AdipoR2)mRNA相对表达量及ELISA法检测脂联素蛋白水平,同时,GW4064干预饥饿后的HepG2细胞0、12、24、48 h后,荧光Real-time PCR法检测AdipoR1和AdipoR2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 GW4064干预后,3T3-L1前脂肪细胞中FXR、PPARγ2、脂联素、AdipoR2及HepG2细胞AdipoR2 mRNA相对表达量较空白组明显上升,脂联素蛋白水平与其mRNA表达情况一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T3-L1前脂肪细胞、HepG2细胞的AdipoR1表达无明显改变。结论 GW4064可上调脂肪细胞FXR、PPARγ2、脂联素、AdipoR2及HepG2细胞AdipoR2的表达,而脂联素和AdipoR2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两个重要因素,因此FXR激动剂可能通过诱导其表达达到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目的;另外,PPARγ是脂肪细胞分化成熟的重要调控因子,推测胆汁酸核受体对脂肪细胞的调控可能是通过上调PPARγ实现的。
作者:辛小敏;钟慕晓;张珊珊;彭瑶;朱薇;张亚历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前列腺凋亡应答蛋白4(Par-4)作为促凋亡因子,先在雄性激素不依赖型前列腺癌细胞(AT-3)中发现。内源性Par-4使癌细胞对凋亡刺激更敏感化,但是外源性Par-4可选择性地直接导致癌细胞凋亡,并通过基因突变实验发现该活性依赖于它的核心结构域SAC。Par-4和SAC可特异性地导致癌细胞凋亡,因此是潜在的癌症靶点治疗药物。本文综述了Par-4的发现、结构、功能及其在细胞内信号通路,后讨论了Par-4和SAC在癌症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前景以及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吴增丁;王冠林;张宽仁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作者设计了一种简单的、不需要复杂管道和动力泵的细胞培养芯片。通过这种芯片可以精确地观察单个或几个细胞的增殖、凋亡的过程,在自动显微成像的帮助下可以详细记录单个细胞对药物的反应等。这种芯片可以在普通的实验室设计和制作,可以放在小的培养皿中,所以很容易把它放到培养箱,从而使细胞有一个稳定的生长环境。作者以PC-12细胞为例,观察了该细胞在这种培养芯片中的生长、增殖和凋亡的过程,证明了这种设计的可行性。同时,这种细胞培养芯片可以很大程度上节约细胞标本和试剂的应用,比较适合稀少样本或者试剂昂贵的细胞学实验。
作者:杜岗;黄正一;常青;李自成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冠脉CT(CCTA)的准确性已经得到证实,但其临床应用的情况目前尚没有统计资料。方法采用回顾性的队列研究方法,连续收集2008年3月3日~2009年6月23日在解放军总医院行CCTA检查的患者,统计其后治疗取向,包括是否进行了CAG,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旁路手术(CABG),药物治疗和正常CAG,并与同期进行的直接CAG进行比较。结果从2008年3月3日~2009年6月23日共行CCTA检查8030例,直接CAG 3260例。CCTA组的危险因素明显低于CA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大多数患者CCTA后没有进一步行CAG,占87.97%。CCTA后CAG 953例,其中CAG正常3.7%,药物治疗11.3%,PCI 63.4%,CABG 21.6%。直接CAG组3260例,其中CAG正常17.9%,药物治疗25.1%,PCI 52.9%, CABG4.4%。CCTA后CAG和直接CAG组比较,CCTA增加了再血管化治疗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经过CCT筛选,再血管化治疗率明显提高,而正常CCTA减少。但目前门诊所做的CCTA阳性率较低,大多数为正常或轻中度病变,需CAG的很少,滥用现象则凸显。
作者:盖兢泾;翟学;白启才;王志国;蒋博;汪奇;杨立;盖鲁粤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新型PET受体靶向显像剂18F-AlF-NOTA-PRGD2用于肿瘤显像的可行性。方法18F-AlF-NOTA-PRGD2采用18氟-氟化铝(18F-AlF)与NOTA-PRGD2在100℃下通过鳌合反应标记制备而得。荷脑胶质瘤U87MG裸鼠经尾静脉注射18F-AlF-NOTA-PRGD2后行体内放射性生物学分布和PET/CT、microPET/CT显像研究。结果18F-AlF-NOTA-PRGD2采用一步法成功标记,反应时间15~20 min,标记产率为17%~25%。体内放射性生物学研究显示该显像剂能靶向肿瘤病灶,静脉注射后1 h和2 h肿瘤摄取量分别达4.14±1.44、2.80±1.18%ID/g(t=1.910,P=0.070),肿瘤/脑比值分别达2.95±0.61、5.21±2.62(t=-1.686,P=0.167)。PET/CT和microPET/CT显像均可清楚显示该显像剂在荷瘤鼠体内的放射性分布情况,肿瘤显像清楚,体内分布良好,但microPET/CT图像质量明显优于PET/CT。结论18F-AlF-NOTA-PRGD2标记简单、易行,在荷瘤鼠体内具有优良的肿瘤靶向性,可发展成为PET肿瘤显像剂。
作者:吴湖炳;王全师;韩彦江;周文兰;李洪生;田颖;王巧愚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利用腺病毒载体转染体外培养的肝前体细胞,研究过表达Wnt3对肝前体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用携带Wnt3的腺病毒载体(Ad-Wnt3)转染肝前体细胞,同时设立空载体腺病毒转染组(Ad-GFP)为对照。转染72 h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Hoechst33342染色后细胞凋亡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Annexin-PE/7-ADD法标记的细胞凋亡率;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和Bcl-xl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Wnt3在肝前体细胞中特异性表达,表明腺病毒系统Ad-Wnt3能高效转染肝前体细胞。与对照组相比较,肝前体细胞转染Wnt3后,肝前体细胞的凋亡水平明显下降,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cl-xl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Bax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则明显下降(P<0.05)。结论在肝前体细胞中,Wnt3基因过表达能抑制肝前体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是通过Bcl-2家族起作用。
作者:张锡峰;胡代曦;张超;钟沁;冯涛;黄佳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广州市天河区产后抑郁症(PPD)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为PPD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爱登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及PPD影响因素调查表对广州市天河区3家医院2013年5月~2013年9月分娩的1428名产妇进行调查。结果1428名产妇中,PPD发生率为20.03%,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分娩方式、独生女产妇、婆媳关系、家人对新生儿性别满意度、住房面积等6个因素与PPD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分娩方式、独生女产妇、婆媳关系、家人对新生儿性别满意度是PPD的危险因素,住房面积与PPD呈负相关, OR值为0.900;产后抑郁组SSRS总分、主观支持分、客观支持分、对支持利用度均低于正常组(P<0.05)。结论广州市天河区PPD发生率较高,应加强对产妇及其家庭的健康教育,加强社会因素干预,防治PPD的发生。
作者:邓爱文;姜婷婷;罗映萍;熊日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温灸神阙穴对胃穿孔修补术后大鼠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以冰醋酸诱导制作胃穿孔模型,并行胃穿孔修补术,术后第8天,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多潘立酮组、温灸组3组,模型组术后予生理盐水灌胃,多潘立酮组以多潘立酮混悬液灌胃,温灸组除用生理盐水灌胃外,加以艾灸按摩器固定于神阙穴进行艾灸,干预10 d后观察和对比各组大鼠胃窦消化间期综合肌电活动,检测外周血TNF-α水平,IL-6水平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结果温灸组的胃肠电活动较模型组活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多潘立酮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温灸组的外周血TNF-α水平及IL-6水平较低,T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有改善,与模型组或多潘立酮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温灸神阙穴可以促进胃穿孔修补术后大鼠胃肠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增强胃肠电活动、抗炎和提高细胞免疫功能有关,是一种简单易行、效果确切的围手术期辅助疗法。
作者:郑权;李华英;文小敏;郑坤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3-溴丙酮酸(3-BP)增强肝癌细胞对顺铂敏感性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MTT法检测3-BP、顺铂对HepG2、SMMC772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选择低于半数抑制浓度(IC50)的100μmol/L的3-BP和8μmol/L的顺铂单独或联合处理细胞,PI单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caspase 3活性检测试剂盒测定caspase-3的活性变化,ATP检测试剂盒测定细胞内ATP水平,Western blot检测XIAP、PARP蛋白的表达。结果3-BP在50~400μmol/L浓度范围内对HepG2、SMMC7721细胞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P<0.01),作用48 h的IC50分别为238.9±13.9μmol/L、278.7±11.7μmol/L;顺铂在2~32μmol/L浓度范围内对HepG2、SMMC7721细胞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P<0.01),作用48 h的IC50分别为16.4±0.9μmol/L、20.9±1.8μmol/L。100μmol/L 3-BP与8μmol/L顺铂联合作用于HepG2、SMMC7721细胞48 h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60.6±2.2)%、(56.8±2.3)%,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单独用药组(P<0.01)。100μmol/L 3-BP与8μmol/L顺铂联合作用于HepG2、SMMC7721细胞48 h的凋亡率分别为(51.1±4.3)%、(46.5±3.9)%,较单用3-BP、顺铂的凋亡率明显提高(P<0.01)。结论3-BP能增强肝癌细胞HepG2、SMMC7721对顺铂诱导的凋亡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引起细胞内ATP缺乏、下调XIAP蛋白的表达以及增加caspase-3的活性。
作者:赵素容;张媛媛;吴成柱;李红梅;蒋琛琛;蒋志文;刘浩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VL-PAG)内促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亚型7(mGluR 7)和8(mGluR 8)对大鼠心脏-躯体运动反射(CMR)的调节作用。方法通过心包插管术制作CMR大鼠模型,在VL-PAG内分别注射mGluR 7和mGluR 8的激动剂AMN082和DCPG,观察其对大鼠CMR的调节作用;同时电损毁延髓头端腹内侧区(rostroventral medulla, RVM)亚核中的中缝大核或双侧网状巨细胞核,观察VL-PAG对大鼠CMR的下行调控作用。结果AMN082选择性激活VL-PAG内mGluR 7后,对辣椒素诱发的CMR具有明显的易化作用(P<0.05);与之相反,DCPG激活VL-PAG内mGluR 8对CAP诱发的CMR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这种易化或抑制效应均可被其拮抗剂MSOP完全拮抗;损毁大鼠VL-PAG的主要中继亚核中的中缝大核后,VL-PAG内AMN082微注射所产生的易化效应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P>0.05),VL-PAG内DCPG微注射所产生的抑制效应被部分地减弱(P<0.05);而双侧网状巨细胞核损毁后,AMN082微注射所产生的易化效应明显被减弱,同时DCPG所产生的抑制效应也有所减弱。结论VL-PAG内mGluR 7和mGluR 8对大鼠CMR具有易化和抑制双向调节效应,而这种双向调节效应很可能是通过RVM的不同亚核、不同神经元的激活而实现的。
作者:孙娜;孔令恒;牛利刚;朱娟霞;徐燕;杜剑青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建立以pBAD33质粒为载体的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VP)基因回补实验平台。方法PCR扩增aphA和opaR的整个ORF区序列,并将其直接克隆入pBAD33质粒中,构建重组质粒。分别将重组质粒转入到ΔopaR和ΔaphA中(分别代表opaR和aphA的突变株),以构建出相应的回补株C-ΔaphA和C-ΔopaR。分别在aphA和opaR基因内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RT-PCR方法,验证在相应的回补突变株中aphA和opaR是否转录。利用引物延伸实验研究野生株(WT)、ΔopaR、ΔaphA、C-ΔaphA和C-ΔopaR中mfpA(aphA负调控,opaR正调控其表达)的相对RNA水平。结果 aphA和opaR在相应的回补株中发生转录;且mRNA水平与野生株一致。结论成功建立了以pBAD33质粒为载体的VP基因回补方法,并得到应用。
作者:陈振鸿;王丽;张义全;冯娇;杨瑞馥;常德;安莉;刘长庭;周冬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内皮素受体A基因(EDNRA)多态性与散发性颅内动脉瘤的相关性。方法在散发性颅内动脉瘤及对照组中,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的方法对EDNRA基因3个多态位点进行研究,分析上述多态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中的分布,并分析其与颅内动脉瘤大小的关系。结果 EDNRA基因的rs5335、rs6842241、rs6841581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及对照组中的分布无明显差异。Rs6841581 GG基因型频率分布与颅内动脉瘤大小有关, EDNRA的其它多态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动脉瘤的大小无明显相关。结论 EDNRA基因rs6841581位点与颅内动脉瘤的大小相关,提示EDNRA基因可能参与了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刘丽;黄旭升;蔡艺灵;冯凯;杜娟;路浩军;程飞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对1例体外超声碎石时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低,伴心悸、胸闷、全身大汗”临床考虑为重度肺毛细血管渗漏、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患者行脉搏波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技术监测,动态观察各血流动力学指标,根据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及全心舒张末容积指数(GEDI)控制性补液,纠正休克治疗过程中该患者心排量(CO)和GEDI一直偏低,EVLWI高达到了32 ml/kg,持续可吸出大量淡红色稀薄血性痰,高呼吸机支持参数下氧饱和度仍然非常低。为纠正休克同时减轻肺水肿选择了控制性补液,即当GEDI低于500 ml/m2时选择补充胶体液,当GEDI高于500 ml/m2时减少补液量并减慢补液速度,保持轻度容量不足并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经治疗后患者胸片肺水肿逐渐好转,乳酸,肝肾功能,逐渐好转,6 d后停用升压药,10 d后脱呼吸机并拔除经口气管插管,25 d后顺利出院。在治疗过程中PiCCO监测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谢海庭;李忠丽;吴多斌;常平;刘占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比较不同强度运动对大鼠髌股关节软骨缺损早期修复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建立双侧髌股关节全厚软骨缺损模型,后随机分为4组:安静对照组(SED)、低强度运动组(LIR)、中强度运动组(MIR)、高强度运动组(HIR),后3组施行跑台运动6周。于实验前、后分别用ELISA法测定血清MMP-3、TIMP-1浓度,并计算实验后TIMP-1/MMP-3浓度比值。实验后切开关节行大体观察评分,软骨缺损处组织分别予蕃红O-固绿、甲苯胺蓝染色行组织学观察、O’Driscoll组织评分。结果(1)组织学切片显示:SED组软骨缺损处类透明软骨填充,LIR组、MIR组均为纤维组织覆盖,HIR组软骨下骨破坏;大体评分与O'Driscoll组织评分:SED组均高于3运动组(P<0.05),HIR组低;(2)MMP-3、TIMP-1浓度:实验前4组MMP-3、TIMP-1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后4组MMP-3、TIMP-1浓度均明显高于实验前(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组MMP-3浓度均高于SED组(P<0.05);(3) TIMP-1/MMP-3浓度比值:SED组明显高于3运动组(P<0.05),HIR组低,LIR与MRI组居中。结论中、低强度运动均抑制大鼠髌股关节全厚软骨缺损的早期修复,高强度运动破坏软骨下骨,MMP-3、TIMP-1表达与运动相关,TIMP-1/MMP-3值与软骨修复的程度一致。
作者:董福;宋锦旗;罗吉伟;赵培冉;倪国新;余斌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在老年人胃肠道大手术中应用乌司他丁对其围术期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择期行胃肠道大手术的老年患者(年龄>60岁)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U组)和对照组(C组)。U组在人室静脉开放后即开始采用微量泵快速泵入乌司他丁200000 U,于手术开始前泵完,接着持续静脉泵入乌司他丁100000 U/h至手术结束。C组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监测两组手术开始前(T0),手术开始后1 h(T1),开始后2 h(T2),开始后3 h(T3)的平均动脉压(MPV)、心率(HR),通过床旁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监测两组上述各时间点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心输出量(CO),记录两组患者术毕时多巴胺总的用量。并在手术开始前(T0),手术结束后6 h(T4)和手术结束后12 h(T5)采集两组患者右颈内静脉血检测血清的肌钙蛋白(cTn)、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脑钠肽(BNP)的含量。结果两组在T2和T3时的MPV、LVEF和CO较T0时均显著降低(P<0.05),HR显著升高(P<0.05),两组在T4和T5时的cTn、CK-MB和BNP较T0时显著升高。但C组与U组相比在T2和T3时MPV、LVEF和CO显著降低(P<0.05),HR显著升高(P<0.05),在T4和T5时cTn、CK-MB和BNP则显著升高。结论在老年人胃肠道大手术中应用乌司他丁对患者围术期的心脏功能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作者:陈力;徐世元;李传翔;宋伏虎;王怡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比较隧道式黏膜剥离术(ESTD)与常规黏膜剥离术(ESD)治疗食管大面积浅表性肿瘤手术效率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3年6月于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行食管肿瘤内镜下切除治疗2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接受ESTD或ESD治疗的食管大面积浅表性肿瘤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共29例患者纳入研究,平均年龄62岁(49~78岁),男16例,女13例,手术平均时间81.3 min(34~239 min)。其中ESTD组11例,ESD组18例。两组比较,ESTD组剥离速度明显快于ESD组(22.4±5.2 mm2/min vs 12.2±4.0 mm2/min,P<0.05)。虽然两组整块切除率差异不明显[100%(11/11) vs 83.3%(15/18),P>0.05],但在根治性切除率方面,ESTD明显高于ESD组[81.8%(9/11)vs 66.7%(12/18),P<0.05]。ESD组有1例出现术中出血,而ESTD组均无出血、穿孔及纵膈气肿发生。术后8例发生食管狭窄,其发生率同病变环周程度和长度有关(P<0.05)。结论ESTD不仅能安全有效地完成食管大面积的表浅性肿瘤的切除,而且同ESD相比,手术时间短,剥离速度快,肿瘤根治性切除率高。但是,对于食管环周超过3/4或长度超过50 mm的病变,应注意防治术后食管狭窄的发生。
作者:翟亚奇;令狐恩强;李惠凯;秦治初;冯秀雪;王向东;杜红;孟江云;王红斌;朱静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滑液(SF)自然杀伤(NK)细胞NK-22促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LS)增殖作用及相关信号通路。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分选6例RA患者SF中NK-22细胞(2×104),体外悬浮培养2周,佛波酯(20 ng/ml)和离子霉素(0.5μmol/L)刺激后ELISA检测NK-22细胞培养上清IL-22浓度。组织块培养法原代培养RAFLS,NK-22细胞培养上清分别作用于RAFLS24、48、72 h,MTT法检测FLS增殖;同时加入IL-22抗体检测FLS增殖情况。RT-PCR检测rhIL-22及AG490作用后RAFLS Stat3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RAFLS p-Stat3蛋白含量。结果①流式分选2×104 NK-22细胞,细胞纯度>90%;①PMA和ionomycin刺激后NK-22细胞培养上清中IL-22浓度为1273.42±254.48 pg/ml;①PMA和ionomycin刺激后NK-22细胞培养上清作用于RAFLS 24 h、48 h、72 h,可明显刺激RAFLS增殖(P<0.05)。IL-22抗体能明显抑制NKp44+NK细胞上清诱导的RA FLS增殖(P<0.01);①rhIL-22(1 ng/ml)能诱导RAFLS p-Stat3表达(P<0.05);①AG490能抑制rhIL-22诱导的RAFLS p-Stat3表达(P<0.05)。结论 RA患者SFNK-22细胞体外可分泌高浓度的IL-22,通过激活STAT3信号通路进而刺激RAFLS增殖。
作者:任洁;周毅;吴会霞;戴桃李;朱丽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病态肥胖患者腔镜胃旁路手术麻醉中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与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的关系。方法观察40例BMI为35~50 kg/m2,在腔镜下行胃旁路手术的病态肥胖患者,记录在全麻插管后气腹前、气腹30 min,气腹60 min,气腹120 min,放气后30 min,放气后60 min等不同时间点PaCO2和Pet-CO2的值,比较PaCO2和Pet-CO2的值及其相关性。结果各时间点的Pet-CO2值均低于PaCO2值,在气腹前、气腹时和气腹放气后3种不同的机体状态下PaCO2和Pet-CO2呈密切正相关(P<0.05),在16 mmHg中等压力CO2气腹状态下,气腹后30、60、120 min 3个时间点PaCO2和Pet-CO2的相关性与气腹前、气腹放气后PaCO2和Pet-CO2的相关性的r值有差别。结论病态肥胖患者在中等CO2气腹压,腹腔镜辅助行胃旁路手术中PaCO2和Pet-CO2是密切相关的。
作者:胡冬华;唐杰坷;徐天星;钟曌;梁赵佳;梁健明;聂偲;刘嘉羿;邹启荣;彭雪梅;李雅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本地区妊娠合并梅毒的发病趋势及围产儿感染梅毒高危因素。方法对2009年1月~2013年4月本院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住院的孕产妇及其妊娠合并梅毒围产儿进行多因素分析。统计指标包括孕妇年龄、孕产次、梅毒血清学结果、苄星青霉素治疗、居住地区、配偶梅毒血清学结果、分娩方式、新生儿梅毒血清学结果(1.1.2)。结果2009~2013年我院孕产妇妊娠合并梅毒平均发病率2.55‰,2009、2010年年发病率分别为3.08‰和3.13‰,与1994~2000年广州地区妊娠合并梅毒平均发病率1.51‰相比显著升高(P=0.0039)。经过规范抗梅毒治疗,孕产妇的新生儿梅毒血清学检测阳性率55.81%,配偶无感染梅毒的新生儿梅毒检测阳性率54.348%,均显著低于未治疗组(P<0.01)和配偶为梅毒患者组(P<0.05)。妊娠合并梅毒孕产妇中,配偶系梅毒患者占82.14%,流动居民80.36%,多次孕产史78.57%。结论对本院21920例孕产妇调查显示,近5年妊娠合并梅毒发病率呈线性增长趋势,但是,近3年的发病率遏制在全国发病率2‰~5‰的下限。未接受抗梅毒治疗和配偶为梅毒患者系新生儿梅毒检测阳性的高危因素;流动居民、配偶系梅毒患者和多次孕产史是孕产妇感染梅毒的高危因素。改善围产期医疗条件将有效降低孕产妇妊娠合并梅毒发病率;建立孕产妇及配偶双方同时接受苄星青霉素治疗的医疗渠道将有效降低新生儿梅毒检测阳性率和母婴垂直传播感染梅毒的几率。
作者:肖雪;周燕媚;孙雯;陈敦金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运动在儿童哮喘管理中的作用,探讨适合我国儿童哮喘管理的初步运动处方。方法112例7~14岁哮喘患儿随机分为运动组(56例)和对照组(56例),运动组在给予药物治疗同时给予运动处方,对照组仅给予药物治疗,试验持续4个月。在入组后每日记录哮喘日记卡内容:早晚呼吸峰流、日间和夜间症状评分、β2受体激动剂使用频率、运动情况及及其过程中出现哮喘相关症状情况。结果112例研究对象中,共107例完成试验。运动组日内PEF变异率自第13周开始持续低于对照组(P<0.05);运动组日间症状评分、夜间症状评分及应急用药量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均P<0.05);试验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哮喘患儿进行4个月每周3 d,每次持续20 min以上的运动有益于其儿童哮喘控制,并且是安全的。
作者:程波利;黄英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