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Bim和细胞外调节蛋白在肝癌多药耐药细胞中的表达

闫峰;王效民;马全明;袁思波;蒋楠

关键词:多药耐药, ERK1, ERK 2, ERK5, BIM
摘要:目的:检测人肝癌耐药细胞HepG-2/ADM和亲本细胞HepG-2中ERK1,ERK2、ERK5和Bim的表达,探讨其对肝癌细胞多药耐药的影响。方法小剂量缓慢诱导法诱导建立人肝癌耐药细胞株HepG-2/ADM;CCK-8法测定HepG-2/ADM对多种化疗药物的交叉耐药性;Western-blotting检测MRP-1,P-gp,ERK1,ERK2,ERK5和Bim蛋白水平的表达;荧光定量PCR检测Bim mRNA的表达。结果化疗药物能够体外诱导肿瘤细胞产生耐药性,HepG-2/ADM对ADM、5-FU和CDDP的耐药指数分别为6.8,4.1和4.5,且高表达MRP-1和P-gp蛋白;与亲本细胞HepG-2相比,HepG-2/ADM中ERK1,ERK2和ERK5的表达均升高,ERK1蛋白磷酸化水平无显著变化,ERK2磷酸化水平下降,且p-ERK1/2与ERK1/2的比值下降;Bim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下降。结论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s和Bcl-2家族的促凋亡蛋白Bim的表达与人肝癌多药耐药的发生密切相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大骨节病与骨关节病软骨组织死亡相关因子表达的比较

    目的:观察大骨节病软骨组织中程序化细胞死亡分子5(programmed cell death 5, PDCD5)和早期生长反应蛋白1(early growth response protein-1, EGR-1)表达的变化及其在大骨节病软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来自大骨节病患者关节软骨(KBD组)10例,同时收集15例骨关节炎病人关节软骨(OA组)作为疾病对照,收集6例正常软骨作为健康对照(正常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3组关节软骨组织中死亡受体调节因子PDCD5和EGR-1表达变化,并在显微镜下计数和分析3组关节软骨不同分层间阳性表达率的显著性差异。结果(1)KBD软骨中层PDCD5阳性细胞表达率(41.35±2.97)%显著高于OA组(26.48±2.04)%和正常组(19.02±1.88)%(P=0.001和P=0.000),KBD软骨深层显著高于正常组和OA组(P=0.000和P=0.029),OA组也高于正常组(P=0.038),而3组间的表层软骨细胞PDCD5阳性率无差异(P>0.05);(2)在KBD软骨表层,EGR-1表达显著高于OA软骨和正常软骨表层(P=0.000和P=0.000),3组软骨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7.94±3.09)%、(3.20±1.49)%和(12.66±1.06)%,KBD软骨中层EGR-1阳性细胞表达率显著低于OA组软骨(P=0.002),而高于正常软骨(P=0.017),KBD软骨和OA软骨深层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0和P=0.001),而KBD组和OA组的平均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187);(3)KBD组与正常组的PDCD5和EGR-1分别在3个软骨细胞层的表达均无相关性,而PDCD5和EGR-1在OA关节软骨表层呈强正相关。结论 KBD软骨深层PDCD5显著上调,而软骨表层和深层EGR-1显著高表达,提示这两种重要的细胞死亡相关因子在大骨节病软骨破坏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武世勋;郭雄;张峰;郑晶晶;张增铁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鳖甲煎丸对Wnt信号通路中β-catenin/TCF4复合物活性及信号分子cyclin D1、MMP-2的影响

    目的:探讨鳖甲煎丸抗肝细胞癌转移侵袭的分子机制。方法使用含鳖甲煎丸药物血清培养肝癌细胞HepG2,48 h后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Wnt/β-catenin通路信号分子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检测法检测β-catenin/TCF4复合物的活性,采用RT-PCR技术检测cyclin D1与MMP-2基因转录水平,Western blot技术检测cyclin D1与MMP-2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含鳖甲煎丸药物血清可降低肝癌细胞HepG2细胞核中β-catenin蛋白的表达水平,抑制β-catenin/TCF4复合物的活性,明显下调cyclin D1、MMP-2的基因转录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鳖甲煎丸可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从而抑制肝癌细胞HepG2的生长、粘附和转移。

    作者:文彬;孙海涛;贺松其;程旸;贾文燕;樊尔艳;庞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神经干细胞特异性PPARγ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的制备与鉴定

    目的:制备与鉴定神经干细胞特异性PPARγ基因敲除小鼠模型。方法将引进的2种转基因小鼠B6.PPARγloxp/loxp、B6. Nestin-Cre进行饲养并杂交繁殖,将子一代小鼠与B6.PPARγloxp/loxp小鼠回交获得子二代小鼠,提取子二代小鼠的基因组DNA,利用PCR方法扩增Cre和loxp基因片段,并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选取基因型为B6.PPARγloxp/loxp.Nestin-Cre (KO)的小鼠即为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敲除PPARγ的敲除小鼠,另选基因型为B6.PPARγloxp/loxp(loxp)作为对照组小鼠。应用RT-PCR、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鉴定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敲除PPARγ的敲除小鼠。结果敲除小鼠在基因鉴定时可以扩增得到PPARγloxp和Cre两个条带,在mRNA表型检测时脑内PPARγ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小鼠。成功获得神经干细胞敲除PPARγ基因的敲除小鼠。所购2种转基因小鼠均有繁殖能力,其繁殖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结论基于loxp-Cre系统成功构建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敲除PPARγ的基因敲除小鼠,为进一步的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及其机制研究提供模型基础。

    作者:吴巧琪;章红妍;王震;林利芳;陈璐;王雪敏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波生坦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波生坦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临床诊断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肺动脉高压患者24例,其中4例为外科手术后患者,20例为临床诊断重度的肺动脉高压存在手术禁忌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按照设定的目标剂量口服波生坦治疗,服药2、4、6月时测定6MWD、UCG估测肺动脉压,评定心功能等级,复查肝肾功能。结果24例失访1例,死亡1例,症状有效缓解率达84.2%。肺动脉收缩压服药后2、4月与服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96),服药后6月时有显著性差异[(97.8±14.9)mmHg vs(80.9±25.0)mmHg,P=0.029]。服药后2、4、6月的6MWD较服药前显著提高[(317.0±134.1)m vs(488±98.8)m vs(496.3±89.0)m vs(491.3±114.2)m,P=0.004、0.003、0.004)。服药后2、4、6月心功能分级较服药前提高(2.9±0.5 vs 2.0±0.5,1.8±0.4,1.7±0.5,P均<0.001)。服药后2、4、6月复查肾功能正常,复查谷草转氨酶及谷丙转氨酶结果与服药前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口服波生坦可有效减轻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肺动脉压,改善运动耐量及心功能分级,患者耐受性好。

    作者:叶卫华;李伯君;盛炜;姚名辉;尚亮;高长青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平均动脉压对单肺通气患者动脉二氧化碳分压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差的影响

    目的:探讨胸科手术单肺通气(OLV)期不同平均动脉压(MAP)对动脉-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差[(Pa-et)CO2]及对肺内分流(Qs/Qt)的影响。方法42例行右肺叶部分切除术需OLV患者,按OLV 20 min后MAP在基础值±10%以内为A组(22例),MAP低于基础值30%为B组(20例)。分别在诱导后双肺通气(TLV)20 min(T1),OLV 20 min(T2),B组复压后30 min(T3),恢复TLV20 min(T4)时点行血气分析,计算动脉-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差[(Pa-et)CO2]及肺内分流(Qs/Qt)。结果 A组患者的PetCO2与PaCO2在OLV与TLV时均密切相关(P<0.05);B组在T2时[(Pa-et)CO2]较A组增大,但PetCO2与PaCO2仍具有相关性(P<0.05);B组T2时期Qs/Qt高于A组(P<0.05);在观察时间内,OLV期[(Pa-et)CO2]与(Qs/Qt)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 OLV期间血压正常时PetCO2可反映PaCO2的动态变化;低血压时[(Pa-et)CO2]增大,PetCO2与PaCO2相关性低于血压正常时,此时PetCO2可能不能准确反映PaCO2的变化,需进一步行血气分析。

    作者:曾昭燕;叶靖;赵振龙;秦再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大鼠脑皮质内质网应激及凋亡相关因子在控制性低血压中的变化

    目的:探讨在不同程度控制性低血压中大鼠脑皮质神经元内质网应激(ERS)及凋亡的变化。方法2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A组(对照组)、B组(70 mmHg)、C组(50 mmHg)、D组(30 mmHg)四组。大鼠麻醉后用硝普钠复合艾司络尔诱导控制性低血压,达到目的血压后维持60 min。对照组无降压,各组大鼠终补液量相等。控制性低血压完成后12 h断头取脑,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皮质中Bax、Bcl-2、GRP78、CHOP、caspase-12表达,RT-PCR法检测脑皮质GRP78 mRNA表达,TUNEL法检测皮质神经元凋亡。结果与A组比较,C组及D组中ERS相关因子GRP78 mRNA,GRP78、CHOP、caspase-12蛋白表达明显增加且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B组未见明显变化(P>0.05);与A组比较,C组及D组中凋亡细胞数明显增加,Bax表达上调, Bcl-2表达下调(P<0.05),在B组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轻度的控制性低血压(70 mmHg)不会引起脑皮质神经元损伤,而程度较重的控制性低血压(低于50 mmHg)可以诱导脑皮质神经元ERS及凋亡。

    作者:张建杏;李红英;周国斌;王研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Treg/Th17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在Graves眼病中的作用及机制

    目的:探讨CD4+CD25+Foxp3+Treg/CD4+IL-17A+Th17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在Graves眼病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根据临床活动性评分(CAS)将未经治疗的Graves眼病患者分为活动性GO组(AGO组)15例(CAS≥3),非活动性GO组(NGO组)15例(CAS<3);同时选取未经治疗的同期非突眼Graves病患者(GD组)15例及健康对照组(C组)15例。收集各组病人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计数检测Treg、Th17细胞比例的变化;采用荧光定量PCR (RT-PCR)检测Treg特异性转录因子Foxp3及Th17特异性转录因子RORγt的表达情况;使用双抗体夹心酶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外周血血清中Treg相关细胞因子TGF-β、IL-10、IL-35以及Th17相关细胞因子IL-17A、IL-23、IL-6的表达变化。结果 GD组、NGO组、AGO组中Th17细胞比例较C组升高(P<0.05),且AGO组升高明显。RORγt在GD组、NGO组、AGO组中升高(P<0.05),其中AGO组升高明显。TGF-β、IL-35在GD组、NGO组、AGO组中表达下降(P<0.05),IL-10在3组中表达升高(P<0.05);GD组、NGO组、AGO组中IL-17A、IL-23、IL-6蛋白较C组比较升高(P<0.05),且AGO组中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 Treg细胞免疫抑制功能的降低可能是促使Graves眼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Th17细胞可能参与介导Graves眼病的发生与发展,Th17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可能是评估GO患者病情活动性的新指标。Treg/Th17平衡的破坏可能参与Graves眼病的发病。

    作者:吕蒙;沈洁;李章芳;赵德福;陈志;万亨;郝宝珺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慢病毒介导的犬WRD细胞p53基因沉默及稳定感染细胞系的建立

    目的:构建靶向犬p53基因慢病毒干扰载体,建立稳定沉默p53基因的WRD/p53-细胞系。方法设计并构建4条针对犬p53基因的特异性shRNA干扰质粒。将构建的慢病毒表达载体(pGMLV-p53)和包装质粒(packaging mix)组成的包装系统共转染293T细胞,包装病毒,收集病毒原液,超滤浓缩,并测定滴度。包装好的慢病毒感染WRD细胞,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不同靶点RNA干扰载体对p53基因的干扰效果,确定有效靶点。针对有效靶点慢病毒颗粒以适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MOI)感染WRD细胞,puromycin抗生素筛选稳定感染细胞系WRD/p53-。结果结果显示p53 RNAi慢病毒载体构建成功,成功包装四种不同靶点的p53基因RNA干扰慢病毒,病毒滴度均达到1×109 TU/ml。四种干扰载体慢病毒均具有较好的干扰效果,选用沉默效果好的pGMLV-p53A1为优靶点,成功建立p53 RNAi慢病毒载体稳定感染细胞系WRD/p53-。结论成功构建p53 RNAi慢病毒载体,并有效干扰WRD细胞中p53 mRNA和蛋白表达,同时成功筛选并建立p53 RNAi慢病毒稳定感染WRD/p53-细胞系。

    作者:李芳;闫琰;张茜;李建宁;姚青;高玉婧;杨怡;孙玉宁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1978~2014年我国登革热的流行病学分析

    自1978年以来,我国几乎每年都有登革热病例报告,表现为间断性流行,有每隔4~7年发生1次流行的趋势。高发年龄段为20~60岁,男女发病比例接近;4个血清型均有流行,但以1型为主。1997年以后,登革热疫情得到一定的控制,但2013年开始,登革热发病率明显上升,尤其是2014年,流行规模更是达到1986年以来的新高。截至11月23日广东省登革发病人数已经达到44894人,疫情的严重性已经引起高度关注。本文对1978年以来我国登革热的流行状况、地区和人群分布以及今年登革热疫情大爆发的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分析。

    作者:熊益权;陈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慢病毒介导shRNA靶向下调Cx26表达对人高侵袭性肝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及侵袭的影响

    目的:探讨慢病毒介导shRNA靶向下调缝隙连接蛋白26(Cx26)表达对人高侵袭性肝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及侵袭的影响。方法用慢病毒介导Cx26-shRNA感染SK-Hep-1细胞并用嘌呤霉素筛选稳转细胞。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干扰效率。光镜观察细胞形态改变。Western blot检测EMT上皮标志物E-cadherin、间质标志物vimentin的蛋白表达水平。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变化。结果成功建立稳定下调Cx26表达的SK-Hep-1细胞(shRNA-Cx26组),与感染EGFP空载体(shRNA-control组)及未感染的SK-Hep-1细胞(blank-control组)比较,其Cx26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间质细胞形态转变为上皮细胞形态,E-cadherin蛋白表达明显增多、vimentin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1),体外侵袭能力也显著降低(P<0.01)。结论靶向下调Cx26表达能抑制人高侵袭性肝癌SK-Hep-1细胞的EMT和体外侵袭。

    作者:阳洁;覃贵慧;陈军泽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外周血及大肠癌组织TGF-β1含量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在结直肠癌患者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50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术后,以及25例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TGF-β1表达水平差异,同时检测了结直肠癌肿瘤组织和癌旁正常大肠组织匀浆上清的TGF-β1含量,分析TGF-β1浓度的变化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血浆TGF-β1水平明显高于术后组以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织TGF-β1含量显著高于癌旁正常大肠组织(P<0.05);在CEA阴性及CEA阳性患者中均可分别观察到类似的浓度改变。外周血TGF-β1水平与肿瘤大小呈正相关,随着肿瘤分期的进展,浓度明显升高。结论 TGF-β1可联合CEA检测,更好的为结直肠癌的临床诊断、评价预后和复发提供参考价值,同时为基于抗TGF-β1的肿瘤免疫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黄永红;曹云飞;高枫;张森;张磊昌;龙军先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肾移植受者应用霉酚酸酯的合理治疗窗

    目的:确定肾脏移植受者应用霉酚酸酯(MMF)的合理治疗窗浓度。方法选取110例肾移植受者分别于术后1月内、2~3个月、>4个月应用酶放大免疫分析技术测定口服MMF(分两次服用,间隔12 h)12 h后全血谷浓度(即MPA-C0),并观察受者用药期间急性排斥反应及药物毒副反应发生情况,对所有受者随访时间均为1年。结果统计资料显示,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13.64%(15/110),药物毒副反应发生率为32.73%(36/110),其中白细胞减少症12例,MMF相关性腹泻10例,感染10例,肝功能损害4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受者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后均成功逆转,药物毒副反应受者经治疗和(或)调整MMF剂量后病情恢复,无死亡病例及移植肾摘除病例。通过ROC曲线计算得出,MPA-C0控制在1.40~2.80 mg/L可较好避免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并减少受者的药物毒副反应。结论对肾移植术后服用MMF的受者进行MPA-C0监测,对MMF用量进行个体化调整,有利于预防急性排斥反应和药物毒副反应发生,减少并发症,提高移植肾及受者的存活率。

    作者:于立新;周敏捷;罗敏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Bim和细胞外调节蛋白在肝癌多药耐药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检测人肝癌耐药细胞HepG-2/ADM和亲本细胞HepG-2中ERK1,ERK2、ERK5和Bim的表达,探讨其对肝癌细胞多药耐药的影响。方法小剂量缓慢诱导法诱导建立人肝癌耐药细胞株HepG-2/ADM;CCK-8法测定HepG-2/ADM对多种化疗药物的交叉耐药性;Western-blotting检测MRP-1,P-gp,ERK1,ERK2,ERK5和Bim蛋白水平的表达;荧光定量PCR检测Bim mRNA的表达。结果化疗药物能够体外诱导肿瘤细胞产生耐药性,HepG-2/ADM对ADM、5-FU和CDDP的耐药指数分别为6.8,4.1和4.5,且高表达MRP-1和P-gp蛋白;与亲本细胞HepG-2相比,HepG-2/ADM中ERK1,ERK2和ERK5的表达均升高,ERK1蛋白磷酸化水平无显著变化,ERK2磷酸化水平下降,且p-ERK1/2与ERK1/2的比值下降;Bim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下降。结论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s和Bcl-2家族的促凋亡蛋白Bim的表达与人肝癌多药耐药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闫峰;王效民;马全明;袁思波;蒋楠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丙型肝炎病毒5'端非编码区结构域Ⅱ、Ⅱ在其翻译启动活性中的作用具有细胞特异性

    目的:分析在不同宿主细胞的翻译体系下,缺失不同片段的HCV 5'UTR翻译启动活性的差异。方法以脂质体介导基因转染技术,将截短型HCV 5'UTR调控Fluc的真核表达质粒与Rluc真核表达质粒pRL-TK共转染至不同的细胞中,转染后36 h:①提取细胞RNA,半定量RT-PCR检测目的质粒的转录水平;②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检测Fluc基因相对表达活性,分析HCV 5'UTR缺失不同结构域后在不同翻译体系中翻译启动活性的差异。结果⑴缺失5'端44个碱基的HCV 5'UTR的翻译启动活性分别与缺失前相比:在HeLa细胞和C6细胞中无明显影响,在L-02细胞中活性下降为46%,而在293T细胞则为缺失前的146%;⑵缺失5'端118个碱基后,HCV 5'UTR的活性分别与缺失前相比:在HeLa细胞中,缺失后活性仅为缺失前的49%,而在L-02细胞、C6细胞和293T细胞中,活性分别为缺失前的140%、160%和235%。在本研究使用的四种细胞中,pCNl的翻译启动活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Nl-d2在293T细胞中活性高,在L-02细胞中活性低。pCNl-d3在293T、C6和L-2细胞中活性相近,但在HeLa细胞中的活性明显比其他细胞低。结论 HCV 5'UTR的DomainⅠ和DomainⅡ对其翻译启动活性的影响与宿主细胞种类相关,具细胞特异性。

    作者:黄小晔;刘丽莎;崔光晶;刘西霞;刘美佟;马琼山;刘水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外周血中血脑屏障损伤新型标记物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检测方法的建立

    目的:建立检测人血脑屏障(BBB)损伤新型标记物外周循环血中脑微血管内皮细胞(cBMECs)的实验方法。方法选取33名AIDS脑病病例与13名健康对照分组实验,应用免疫磁珠吸附AIDS脑病病例组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内皮细胞后涂片,免疫荧光三重染色法检测涂片中的cBMECs及相关内皮细胞(cECs和EPCs),并观察其与BBB损伤的关系。结果免疫荧光三重染色法成功检测到细胞型为CD146+/CD133-/S100B+的cBMECs细胞,CD146+/CD133-/S100B-的cECs细胞和CD133+/CD146+/S100B-的EPCs细胞。结果显示,病例组三种细胞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cBMECs、cECs、EPCs分别为t=4.298,P<0.01;t=4.886,P<0.01;t=4.889,P<0.01)。此外,以cBMECs含量与HIV病毒载量做散点图,可见cBMECs含量随病毒载量增加而增加,且具有统计学意义(r=0.928,P<0.01)。结论用临床病人标本成功建立了在外周血中检测BBB损伤新型标记物cBMECs的实验方法。BBB损伤病人外周血中cBMECs含量显著高于健康人。新型标记物cBMECs在无创检测BBB损伤方面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李妍;杜蕾;袁霖;陈德喜;邱嘉文;何肖龙;曹虹;黄胜和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苯氧丁酸类非甾体5α-还原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

    目的:设计合成苯氧丁酸类非甾体5α-还原酶抑制剂,对其进行活性测试。方法以苯基哌嗪哒嗪酮为骨架,引入苯氧丁酸及不同的取代基,设计8个非甾体5α-还原酶抑制剂。以不同取代的苯基哌嗪为原料,与3,6-二氯哒嗪反应制备相应苯基哌嗪哒嗪酮,再与烷基链长度不同的苯氧丁酸乙酯中间体反应得目标化合物。结果所得目标化合物经1H-NMR、MS确认结构,并以非那雄胺为阳性对照药,对其进行体外活性筛选,有7个化合物具有抑制活性。结论活性测试显示7个目标化合物有一定的5α-还原酶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A1和A7的抑制活性较好,在3.3×10-5 mol/L水平的抑制率分别是A1(12.50%)、A7(19.64%)。

    作者:陈凯旋;江振洲;陈文华;习保民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社区人群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分析社区人群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评价,项目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婚姻、教育程度、收入、职业、劳动强度、吸烟、饮酒和社会心理等,以人员中出现下腰痛的为病例组,无下腰痛的为对照组。数据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共调查社区人群1747例,398人为病例组,1126人为对照组。下腰痛的危险因素中性别的危险性高(OR=3.5522),其次是教育程度(OR=1.958)、劳动强度(OR=1.956)、婚姻(OR=1.612)、是否接触振动源(OR=1.491)、BMI(OR=1.127)、年龄(OR=1.060)。结论人群的性别、教育程度、劳动强度、婚姻、接触振动源、BMI为下腰痛发生的常见危险因素,业余运动以及心理状况可能有一定保护作用。

    作者:徐新毅;邱素均;安胜利;靳安民;闵少雄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Wnt/β-catenin信号与胃癌防治研究进展

    胃癌的发生、发展机制复杂,细胞信号通路异常活化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Wnt/β-catenin信号参与胃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并有效诱导胃癌的耐药和再生,是介导胃组织癌变的关键信号;靶向抑制Wnt/β-catenin能够抑制胃癌的生长、侵袭转移,增加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本文对Wnt/β-catenin在胃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和干扰Wnt/β-catenin治疗胃癌的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期望为胃癌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李康;旦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Mus81基因在中国汉族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了解Mus81基因在中国汉族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3例手术切除的中国汉族结直肠癌及相应的癌旁组织标本,采用巢式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标本中Mus81基因的表达水平,并分析Mus81基因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常规肿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Mus81基因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水平低于相应的癌旁组织(114.6±68.0 vs 202.5±109.0,P<0.001)。Mus81基因在74.4%(32/43)的病例中表现为表达下调,且其表达下调与结直肠癌的远处转移(P=0.043)、TNM分期(P=0.022)及P53蛋白高表达(P=0.011)密切相关。结论 Mus81基因的表达水平在中国汉族结直肠癌中明显下调,且其表达下调与结直肠癌的转移潜能及进展相关,提示Mus81是中国汉族结直肠癌的一个潜在分子指标物。

    作者:吴帆;陈为佳;谭国钳;刘建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医学期刊高下载频次论文特征分析--以《重庆医学》为例

    目的:对《重庆医学》150篇高下载频次论文的基本信息进行分析,为探讨本刊论文发表的规律提供依据。方法将知网《重庆医学》下载频次排名前150篇论文纳入本次研究,分析论文的总下载频次、单篇论文下载频次、总被引频次、单篇论文被引频次、作者、单位、基金资助论文、刊载栏目等。结果(1)146篇高下载频次论文,下载频次平均是被引频次的48.22倍(2035/71103);高下载频次论文的下载频次与被引频次呈低度正相关关系(r=0.250,P=0.002);(2)高下载频次论文,发表栏目排名前3的依次为:综述(54.1%)、论著(21.9%)、医院或卫生管理(7.5%);(3)第一作者主要来自重庆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第三军医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其他单位占28.8%;(4)有本刊编委或审稿专家署名的文章有61篇,占41.78%;(5)基金资助论文有31篇,占21.23%;(6)平均发表年限时间为6.35±2.36年,主要集中在发表后4~8年。结论本刊高下载频次论文的下载频次与被引频次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实际刊载量较小的栏目,但其被引频次不一定高;要充分发挥本土医疗资源和编委的影响力,扩大基金论文发表比例。

    作者:舒安琴;曾玲;姚雪;罗瑞;石芸;唐璞;徐川平;颜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