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成;廖彩仙;王宇;袁杰;黄勇平;廖欣鑫;赖勇强;龚祖元
目的 研究XELOX方案一线治疗局部进展期、转移性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经组织学证实的局部进展期、转移性或复发胃癌胃腺癌患者41例,接受XELOX方案化疗(奥沙利铂130 mg/m~2,静脉滴注3h,第1天,卡培他滨1000mg/m~2,口服,2次/d,第1~14天,每3周重复).每2周期后进行疗效评价.中位治疗4个周期.结果 41例接受XELOX方案一线治疗的患者中.4例不可评价,CR2例,PR 15例,总有效率为41.5%,SD11例,PD9例.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为6.2个月,中位生存期达到11.8个月.XELOX方案治疗中导致3-4度毒性,其中神经毒性4例,手足综合征3例,血液学毒学4例.结论 XELOX方案作为一线治疗晚期或复发胃癌疗效肯定,毒副反应轻,患者耐受性好.
作者:闵娜;何本夫;张罗生;廖洪;贾彦征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前列腺素E1(PGE1)治疗不同时期糖尿病肾病(DN)随访1年的疗效.方法 糖尿病肾病患者根据Mogensen DN诊断标准分为III、IV、V期.其中IV期患者根据尿蛋白水平分为IV早期(尿蛋白<1.5 g/d)、IV中期(1.5 g/d<尿蛋白<2.5 g/d)和Ⅳ晚期(尿蛋白>2.5 g/d).各期患者再随机给予4种治疗方案:PGE1组、PGE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组、ACEI组和空白对照组.测定各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5 d、1年的24h尿蛋白和24 h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结果 (1)III期及IV早期患者:PGE1+ACEI组和PGE1组治疗后15 d及1年时尿蛋白及尿微量白蛋白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PGE1+ACEI组下降幅度始终大于ACEI组(P<0.01或P<0.05).(2)IV中期及IV晚期患者:PGE1+ACEI组治疗后15 d及1年时尿蛋白及尿微量白蛋白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下降幅度始终大于ACEI组(P<0.01).PGE1组治疗后15d时,两指标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但治疗后1年时两指标下降幅度减小且水平高于ACEI组(P<0.05).(3)V期患者:PGE1+ACEI组和PGE1组治疗后15 d时尿蛋白及尿微量白蛋白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下降幅度大于ACEI组(P<0.01).治疗后1年时,PGE1+ACEI组的两指标水平与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但仍低于ACEI组:PGE1组及ACEI组的两指标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PGE1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治疗效果优于晚期.PGE1与ACEI联合应用疗效好,随访1年时疗效仍好于单用前列腺素E1及ACEI.
作者:李鹏飞;牟亚汝;辛颖;曲勇;廖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初步观察原发性肝癌经皮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联合大剂量分割的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的疗效和毒性,探讨这种治疗模式的可行性与价值.方法 对8例患者共13个病灶行1~4程TACE后,采用大分割模式的共面或非共面多野X线3-DCRT治疗,3~8 Gy/次,3次/周,总剂量40~60 Gy,LQ模型生物等效剂量52~84 Gy.结果 放疗结束1个月后复查,全部病灶中完全消退、部分消退和稳定者各占23.1%(3/13)、46.1% (6/13)和30.8%(4/13).总有效率69.2%(9/13),临床获益率100%.随访1~5个月,全组中有1例发生放射性肝病.结论 TACE联合大剂量分割3-DCRT治疗原发性肝癌安全并有好的近期疗效,值得设置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研究其远期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
作者:欧涛;高兴旺;韦海珠;陆海文;陈海金;向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大麻素2型受体(CB2受体)在人正常皮肤与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规律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RT-PCR检测人正常皮肤和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B2受体在蛋白和mRNA不同水平的表达情况.结果 CB2受体在人正常皮肤和鳞状细胞癌均有表达;皮肤鳞状细胞癌与正常皮肤表达CB2的强度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皮肤鳞状细胞癌中CB2受体在蛋白和基因水平表达均升高,皮肤鳞状细胞癌CB2受体表达强度明显大于正常皮肤,提示CB2与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密切.
作者:赵梓纲;李园园;杨洁;李恒进;赵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PET/CT显像对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分析其在肺癌临床分期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我院2005年8月至2009年12月进行手术根治或纵隔淋巴结活检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58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PET/CT检查,并根据手术或纵隔镜结果 进行诊断及分期.对照病理结果 ,分别计算出CT及PET/CT对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灶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结果 158例患者通过纵隔镜活检及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淋巴结共937枚(N1、N2及N3),CT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1.0%、76.1%、49.0%、77.6%,准确度为68.4%; PET/CT显像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7%、89.0%、77.4%和92.4%,准确度为87.3%.结论 PET/CT显示为阳性的淋巴结,有必要行纵隔镜检查,阴性者则可能不需行此项检查.
作者:李向东;尹吉林;柳伟坤;欧阳习;周崝;乔贵宾;张积仁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增龄对脂多糖诱导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MCP-1和I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老年大鼠对炎性刺激易感的可能机制.方法 青年及老年大鼠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LPS组.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大鼠肺组织ED-1阳性细胞浸润情况,应用Western blot和Northern blot分别检测肺组织MCP-1和ICAM-1蛋白质和基因表达.结果 (1)青年和老年对照组大鼠肺组织内几乎无ED-1阳性细胞,注射LPS后,青年和老年LPS组ED-1阳性细胞浸润均明显增强,并且老年鼠明显多于青年鼠(P<0.05).(2)青年和老年对照组大鼠肺组织内均有基础量的MCP-1和ICAM-1表达,老年与青年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注射LPS后青年和老年大鼠MCP-1和ICAM-1表达均较对照组显著上调,老年大鼠上调更加明显,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相同鼠龄MCP-1和ICAM-1表达的增加量为变量,进行t检验,发现老年MCP-1和ICAM-1表达的增加量仍显著高于青年大鼠(P<0.05).结论 增龄可上调肺组织MCP-1、ICAM-1表达,并加强脂多糖诱导MCP-1、ICAM-1表达的作用,加重肺部炎症反应.
作者:林淑芃;孙雪峰;陈香美;师锁柱;洪权;吕杨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小切口解剖锁定接骨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方法 和疗效.方法 对26例胫骨平台骨折,采用小切开切开复位解剖型锁定接骨板内周定,加自体髂骨植骨,并结合CPM功能锻炼.结果 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16个月,平均13.5个月.按照Rasmussen评分标准,优14例,良9例,可3例,优良率达88.5%.结论 小切口切开复位,解剖型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并发症少,功能满意.
作者:孙景福;李保良;陈美珠;吴任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实验性前房积血继发高眼压时角膜组织的病理改变.方法 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各10只,每组随机一眼作为实验眼,另一眼作为对照眼;第一、二、三组实验眼前房内注射自血形成高眼压,维持时间分别为3、5、8d,对照眼做同样的操作,注射生理盐水.术后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情况,于第3、5、8d分别测量3组实验兔的实验眼及对照眼的角膜厚度:并取3组兔实验眼及对照眼角膜并分别进行光镜检查,观察前房积血形成高眼压的实验跟随着时间延长有无角膜血染发生;角膜基质水肿、弹力纤维变化、新生血管等情况;嗜酸细胞、纤维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变化情况,以及角膜各层病理变化与对照眼进行比较,结果 用两个重复测量因素的方差分析进行角膜厚度的组间比较,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动物模型成功建立,术后第三组角膜水肿重,角膜厚度大,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00).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角膜基质弹力纤维间隙增大,纤维扭曲变形很重.角膜边缘区可见新生血管长入,可见嗜酸细胞浸润,可见少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纤维细胞;三组均显示后半部分水肿较前半部分明显.结论 实验性前房积血并发高眼压的角膜组织的病理结果 显示:随着时间延长角膜水肿越来越重;前房积血并发高眼压8d角膜未出现血染,此时角膜后弹力纤维可见断裂现象,这预示:此时应积极处理高眼压及前房出血,若不积极治疗,可能会引起不可逆的病理改变.
作者:王凤云;陆晓和;张彩霞;白浪;张静;钟彦彦;王双双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疗效并探讨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法,设立治疗组45例,口服中药加阿奇霉素10 mg/(kgod)静脉点滴,对照组45例,单纯应用阿奇霉素静脉点滴,两组均以7d为1个疗程.并观察两组的有效率、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变化.结果 两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和73:33%.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发热消失时间、咳喘及罗音消失时间等方面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细胞因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能缩短病程,提高疗效,明显减轻患儿的痛苦,降低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
作者:刘迪军;郑彬;蔡保欢;周望梅;余壁湘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抗生素(头孢噻肟)作用下河流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及耐药基因bla_(CTX-M)多样性.方法 应用基于16S rRNA的末端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技术,分析分别在0、6.4、64和320 mg的头孢噻肟作用下,城市河流底泥细菌群落结构变化;并通过巢式PCR,分析其耐药基因bla_(CTX-M)的多样性变化.结果 T-RF特征峰统计分析表明:不同抗生素浓度处理,与底泥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变化之间无显著相关性;但实验室处理时间会导致群落结构产生显著变化.PCR结果 表明:随实验室处理时间的延长,耐药基因bla_(CTX-M)多样性下降.结论 对已承受排放废水污染的河流沉积物,由于其中富含大量的耐药菌群,其总体菌群结构对抗生素的作用不敏感.同时,对非原位开展的菌群结构研究,实验室处理时间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作者:陆素颖;李天宇;周宏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应用改良植块法体外培养大鼠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方法 15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5只,分别采用组织块法、酶消化法及改良组织块法分离大鼠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在含双抗及20%胎牛血清DMEM,37℃、5%CO2.95%空气的细胞培养箱静置中培养,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及扩增情况,用α-平滑肌肌动蛋白(a-SM-Actin)及结蛋白(desnu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细胞类型.结果 α-平滑肌肌动蛋白在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阳性率为96.3%.在成纤维细胞中阳性率为23.8%,结蛋白在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阳性率为74.4%,在成纤维细胞中呈阴性.三组间结蛋白阳性细胞率具有显著差异,改良组织块法组结蛋白阳性细胞率高于组织块法和酶消化法组.结论 结蛋白是鉴定海绵体平滑肌细胞的特异性指标,改良组织块法可获纯度更高、结构和功能良好的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
作者:万波;韦安阳;叶挺宇;杨勇;罗新贵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内源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脊髓前角内生长相关蛋白GAP-43表达的调节.方法 大鼠坐骨神经压榨损伤后,腹腔注射BDNF抗体中和内源性BDNF,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动物存活7d或14 d,用Western blot与RT-PCR观察GAP-43在脊髓腰骶膨大部前角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注射BDNF抗体后坐骨神经损伤侧脊髓前角内GAP-43蛋白与其mRNA的表达明显下降,上述改变在统计学上均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内源性BDNF可能参与脊髓前角内GAP-43表达的调节.
作者:王知非;廖达光;李昌琪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不同处理因素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表达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的影响.方法 用Hep-2细胞扩增病毒,并进行病毒毒力鉴定;试验分6组:对照组、RSV组、RSV/anti-TLR3组、RSV/IFN-γ组、RSV/IL-4组、RSV/地塞米松组,感染复数(MOI)为2的RSV病毒液吸附感染1h,不同处理因素分别加入培养基共培养:培养6h后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各组细胞TSLP mRNA表达水平变化,培养24 h后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TSLP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经Hep-2细胞培养扩增获得足量RSV病毒;RSV感染16HBE细胞6h,可使细胞TSLP mRNA表达水平增高(是对照组的1.63±0.08倍)(P<0.001);加入anti-TLR3阻断TLR3受体,细胞TSLP mRNA表达量下降(P=0.034);加入重组人IFN-γ,细胞TSLP mRNA表达水平下降(P<0.001);加入重组人IL-4,TSLP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25);加入地塞米松,细胞TSLP 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01).RSV感染后细胞TSLP蛋白表达量升高,约为对照组的1.9倍(P<0.001),TLR3抗体阻断TLR3受体可使TSLP表达降 低,但与RSV感染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114),IFN-γ降低TSLP表达升高(P=0.020),IL-4协同RSV感染引起的TSLP表达升高(P=0.014),地塞米松显著抑制RSV感染细胞TSLP表达(P<0.001).结论 RSV感染引起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合成TSIP增加;IFN-γ、antl-TLR3和地塞米松能抑制RSV感染引起的16HBE细胞TSLP合成,而IL-4能协同RSV感染促进TSLP合成.
作者:夏虎;骆利敏;于化鹏;蔡绍曦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构建pDsRed2-Nl-SDF-lα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观察其在MSCs内的表达.方法 设计并合成SDF-1α基因引物,用RT-PCR法从小鼠平滑肌细胞中扩增出带有Xhol与EcoRI酶切位点的SDF-1α基因片段,将SDF-1α基因片段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DsRed2-N1上,酶切和测序鉴定.培养小鼠MSCs并Vimentin蛋白免疫荧光鉴定.通过脂质体将pDsRed2-N1-SDF-1α转染入小鼠MSCs.免疫荧光检测转染后的MSCs表达SDF-1α蛋白的情况.结果 扩增出的基因片断大小与基因文库中已知的SDF-1α序列大小完全相符,酶切也得到目的 基因片断,测序结果 显示与已知的SDF-1α序列相同,成功构建pDsRed2-Nl-SDF-1α真核表达载体.培养的细胞经Vimentin蛋白免疫荧光检测为阳性,pDsRed2-N1-SDF-1α表达载体转染到MSCs,24 h后细胞免疫荧光检测可见SDF-1α融合蛋白表达.结论 pDsRed2-N1-SDF-1α真核表达载体能够在小鼠MSCs中表达SDF-1α蛋白.
作者:李明;张世忠;邹志浩;郭燕舞;卢凤飞;姜晓丹;寇盛斌;卢国辉;李振勇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对不同载脂蛋白E(Apo E)基因型VCI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基因测序法测定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患者的载脂蛋白E基因型,分为Apo Ee4携带者24例和非携带者51例两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24周.比较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同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画钟测验分数等指标.结果 治疗前ε4等位基因携带者TC、LDL-C高于非携带者,MMSE积分低于非携带者.治疗后两组TC、TG、LDL-C都明显低于治疗前,ε4等位基因非携带者TC的下降幅度高于携带者.ε4等位基因携带者MMSE积分高于治疗前,MMSE、画钟测验积分升高的幅度明显高于非携带者.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改善Apo Eε4携带VCI患者的认知功能,其作用可能独立于降脂.
作者:顾萍;王坚;邵加庆;杜宏;张凯;蒋卫民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脂质体介导外源基因转导烧伤创面的手段,探讨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基因转移对创面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利用我们已经构建成功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HSV-tk,通过脂质体介导转染烫伤大鼠皮肤组织,用RT-PCR法检测HSV-tk基因的表达,在给与抗病毒药物丙氧鸟苷(GCV)后,用透射电镜观察成纤维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RT-PCR结果 显示脂质体介导的tk基因转移可在创面成纤维细胞中出现阳性表达,给予GCV后可诱导表达tk基因的成纤维细胞出现凋亡.结论 脂质体介导的HSV-tk基因转移可促进成纤维细胞凋亡.
作者:杨磊;高建华;王甲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全身应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索(rhEPO)对急性高眼压兔眼视网膜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在设立正常对照、急性高眼压模型对照的情况下,日本大耳白兔皮下注射rhEPO,分别于造模后第1、3、7、14天免疫组化法观察视网膜bcl-2蛋白表达.结果 正常视网膜组织可见bcl-2蛋白表达,染色阳性细胞数为每高倍视野(10.5±1.2)个.模型组和EPO组兔眼视网膜bcl-2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数均较正常对照组减少(P<0.05,P<0.01).EPO组第7天、14天视网膜bcl-2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数较模型组增加(P<0.05,P<0.01).结论 rhEPO可以上调视网膜bcl-2蛋白表达,这可能是rhEPO保护急性高眼压引起的兔眼视网膜神经功能损害的机制之一.
作者:王建明;宋艳萍;孙乃学;惠娜;赵世平;胡凯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PLR-R结合PRL后所引发生物学效应能促进乳腺癌的发生和进展.本研究旨在探讨乳腺癌PRL-R表达与ER、PR的关联性,并分析CerbB-2表达对此关联性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0年1月~2001年6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攸治的130例乳腺癌患者(中位年龄46岁).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患者原发灶标本中PRL-R的表达.采用X2关联性检验分析乳腺癌PRL-R表达与ER、PR的关联性.结果 130例患者中PRL-R阳性表达89例(68.5%).分析发现,全组病例PRL-R表达阳性率与ER表达呈正关联(P<0.05),但此关联性仅限于CerbB-2阳性表达亚层中出现(P<0.05).全组病例PRL-R表达阳性率与PR表达无关联(P>0.05),但在CerbB-2阳性表达病例中,两者却表现为正关联(P<0.05).结论 乳腺癌PRLR与ER/PR表达间的正关联性有赖于CerbB-2的阳性表达,CerbB-2表达状况对PRL-R与ER/PR表达间的关联性存在较大影响.
作者:郑荣辉;管迅行;张秀萍;何振宇;黄赖机;廖志伟;童琴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对比分析人工肱骨头置换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其临床应用价值,以探讨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较理想的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2002年1月至2005年10月在我院骨科因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手术的病例并归列为两大组:人工肱骨头置换组(简称假体置换组)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简称切开固定组).术后采用Constant评分标准计算两组的优良率,通过优良率比较两组的近期疗效,同时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肩关节部分活动度的恢复情况等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评价两组近期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进行人工肱骨头置换组48例,随访40例.疗效优16例、良18例、可3例、差3例,优良率85.0%.切开复位内固定组43例,随访36例.疗效优9例、良12例、可8例、差7例,优良率58.3%;同时,人工肱骨头置换组相对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具有手术时间短和较少的术中出血量,较好的术后关节活动恢复情况,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疗效优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方法,并且近期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是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较理想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吴昊;查振刚;林宏生;候辉歌;冯永洪;李劫若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分析128例缩窄性心包炎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128例经外科手术治疗的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术后早期死亡2例,死亡率1.57%,死亡原因:均为严重低心排综合征.其它并发症有:低心排综合征17例(13.2%),心律失常9例(7.02%),急性肾功能不全5例(3.9%),呼吸功能不全4例(3.1%),伤口感染3例(2.3%),术后胸内出血2例(1.6%),脑梗塞1例(0.78%).早期1例因心包切除不彻底而复发.结论 缩窄性心包炎应尽早确诊,积极手术,术中心包切除范围因病情而定,力求彻底松解病变心包,术后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郑少忆;朱平;庄建;吴若彬;陈寄梅;肖学钧;卢聪;范瑞新;黄劲松;麦明杰 刊期: 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