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组织化卒中管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吴婉玲;卢锡林;郑民缨;梁伟;姚晓黎;胡正路

关键词:脑卒中, 组织化卒中管理模式, 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 研究组织化卒中管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自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的脑卒中患者共2637例,随机进入组织化卒中病房(研究组)和普通神经科病房(对照组),比较两组的病死率、未愈率、好转率、治愈率.结果 研究组病死率、未愈率、好转率、治愈率分别为2.00%、0.90%、74.94%和22.16%;对照组则为3.26%、1.02%、74.01%及21.71%.研究组的病死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而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未愈率、好转率、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组织化卒中管理模式对减少脑卒中患者病死率较普通神经科病房更具有优越性.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对猝死型冠心病复苏过程中的心肌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对猝死型冠心病复苏过程中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60例心脏骤停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均给予两组患者基本的抢救措施,包括心肺复苏及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抢救措施基础上加用肾上腺素1 mg,静脉推注,同时给予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400 mg静脉推注.观察两组病例复苏前、复苏即刻、再灌注0.5h、再灌注1h心肌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及超氧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的情况.结果 对照组复苏后各时期血清MDA及SOD水平与复苏前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组复苏后各时期血清MDA水平较低,SOD、NO水平较高(P<0.05);两组复苏后其他心肌酶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但治疗组的升高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 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能使血清NO水平升高,SOD活性增加,MDA水平降低,并使LDH、CK、CK-MB水平降低,抑制对心肌的损伤,保护缺血再灌注细胞.

    作者:刘志宁;赵庆霞;尤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引入CpG基序的嗜肺军团菌lgA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在NIH3T3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 构建了引入CpG基序的lvgA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clvgA/CpG,并在NIH3T3细胞中表达.方法 采用PCR方法 将特定CpG基序作为核酸佐剂构建于嗜肺军团菌lvgA基因侧翼,定向克隆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yc-his(+),构建重组质粒pclvgA/CpG,体外阳离子脂质体转染法转染NIH3T3细胞.结果 通过测序证实真核表达质粒pclvgA/CpC中lvgA/CpC克隆片段长为657 bp,推测lvgA基因编码蛋白大小约为27.7 Ku,lvgA基因及两侧翼原设计CpG基序完整扩出,测序序列与设计序列完全符合.用免疫荧光检测重组质粒在NIH3T3细胞中瞬时表达.结论 本实验成功构建了嗜肺军团菌pclvgA/CpG真核表达质粒,并在NIH3T3细胞检测到其瞬时表达信号.

    作者:景彩霞;杨加周;刘明杰;徐佳楠;关望;许颖;陈建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前列腺素E1治疗糖尿病肾病1年的随访研究

    目的 观察前列腺素E1(PGE1)治疗不同时期糖尿病肾病(DN)随访1年的疗效.方法 糖尿病肾病患者根据Mogensen DN诊断标准分为III、IV、V期.其中IV期患者根据尿蛋白水平分为IV早期(尿蛋白<1.5 g/d)、IV中期(1.5 g/d<尿蛋白<2.5 g/d)和Ⅳ晚期(尿蛋白>2.5 g/d).各期患者再随机给予4种治疗方案:PGE1组、PGE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组、ACEI组和空白对照组.测定各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5 d、1年的24h尿蛋白和24 h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结果 (1)III期及IV早期患者:PGE1+ACEI组和PGE1组治疗后15 d及1年时尿蛋白及尿微量白蛋白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PGE1+ACEI组下降幅度始终大于ACEI组(P<0.01或P<0.05).(2)IV中期及IV晚期患者:PGE1+ACEI组治疗后15 d及1年时尿蛋白及尿微量白蛋白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下降幅度始终大于ACEI组(P<0.01).PGE1组治疗后15d时,两指标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但治疗后1年时两指标下降幅度减小且水平高于ACEI组(P<0.05).(3)V期患者:PGE1+ACEI组和PGE1组治疗后15 d时尿蛋白及尿微量白蛋白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下降幅度大于ACEI组(P<0.01).治疗后1年时,PGE1+ACEI组的两指标水平与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但仍低于ACEI组:PGE1组及ACEI组的两指标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PGE1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治疗效果优于晚期.PGE1与ACEI联合应用疗效好,随访1年时疗效仍好于单用前列腺素E1及ACEI.

    作者:李鹏飞;牟亚汝;辛颖;曲勇;廖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一种新的斑马鱼cloche突变体亚型的基因鉴定

    目的 斑马鱼cloche172突变体的基因鉴定.方法 采用化学诱变剂N-乙基-N-亚硝基脲(N-ethyl-N-nitrosourea,ENU)诱变雄性野生型AB斑马鱼,实施大规模正向遗传学方法 筛选髓系细胞标记物lysozyme C(lyC)表达缺失突变体,并对其中一个名为cloche~(172)突变体进行大体形态学观察,基因定位克隆和遗传学互补实验.结果 大规模正向遗传学筛选出4个lyc表达缺失突变体,其中一个cloche~(172)突变体受精后3 d(day post fertilization,dpf)时期大体形态改变与已知但基因不明的cloche突变体相似.遗传学互补实验观察到有1/4胚胎出现类似cloche突变体的表型.同时,cloche~(172)突变体基因定位在13号染色体近端粒的区域,与cloche突变体基因定位区域一致.而o-dianisdine实验证实cloche~(172)突变体有较多红细胞聚集,cloche突变体仅有少量在尾部存在.结论 cloche~(172)基因与cloche基因定位一致,cloche~(172)突变体是一个新的点突变位点的cloche突变体.

    作者:马宁;霍中军;颜广;黄红辉;罗深秋;张文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联合羊膜移植治疗陈旧性眼部化学伤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联合羊膜移植治疗陈旧性眼部化学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陈旧性眼部化学伤(伤后大于3月)后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及角膜溃疡30例(30眼),采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联合人羊膜移植术进行治疗,并随访观察8周.结果 28眼原上皮缺损区恢复光滑透亮,角膜溃疡全部或部分修复,治愈率达93.3%.结论 角膜缘干细胞为病灶角膜提供了健康干细胞来源,恢复了眼表屏障功能;人羊膜本身无抗原性,且具有抗炎及抗纤维化作用,使其成为角膜上皮移行及生长的支架.自体角膜缘干细胞联合羊膜移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陈旧性眼化学烧伤的手段.

    作者:王军;尹东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瑞舒伐他汀对轻度胆固醇升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功能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瑞舒伐他汀对合并轻度胆固醇升高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功能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入选50~79岁原发性高血压伴心血管危险因素者79例,随机分分两组:他汀组40例及非他汀组39例,他汀组在使用氨氯地平十替米沙坦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10~20 mg/d,睡前),非他汀组在使用氨氯地平十替米沙坦基础上不用他汀类药物.入组时,两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2.6-3.6 mmol/L.入组时和12个月后行超声心动图、核素心血池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钙化检查及测定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比较治疗前后血浆hs-CRP、左室功能指数、冠状动脉钙化积分(LN)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 他汀组12月后,LDL-C较入组时下降33,2%.非他汀组较入组时无变化.他汀组12个月后,左室高峰充盈率(LVPFR)较入组时明显增加(P值<0.05);而高敏C-反应蛋白、LN及IMT显著下降(P值均<0,05).结论 对于轻度LDL-C升高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常规降压药物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能明显改善左心室舒张功能及稳定或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作者:林泽鹏;张志伟;张荣奎;舒平春;吴仕琴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乳腺癌PRL-R与ER、PR表达状况的关联性

    目的 PLR-R结合PRL后所引发生物学效应能促进乳腺癌的发生和进展.本研究旨在探讨乳腺癌PRL-R表达与ER、PR的关联性,并分析CerbB-2表达对此关联性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0年1月~2001年6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攸治的130例乳腺癌患者(中位年龄46岁).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患者原发灶标本中PRL-R的表达.采用X2关联性检验分析乳腺癌PRL-R表达与ER、PR的关联性.结果 130例患者中PRL-R阳性表达89例(68.5%).分析发现,全组病例PRL-R表达阳性率与ER表达呈正关联(P<0.05),但此关联性仅限于CerbB-2阳性表达亚层中出现(P<0.05).全组病例PRL-R表达阳性率与PR表达无关联(P>0.05),但在CerbB-2阳性表达病例中,两者却表现为正关联(P<0.05).结论 乳腺癌PRLR与ER/PR表达间的正关联性有赖于CerbB-2的阳性表达,CerbB-2表达状况对PRL-R与ER/PR表达间的关联性存在较大影响.

    作者:郑荣辉;管迅行;张秀萍;何振宇;黄赖机;廖志伟;童琴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大麻素2型受体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的表达

    目的 探讨大麻素2型受体(CB2受体)在人正常皮肤与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规律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RT-PCR检测人正常皮肤和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B2受体在蛋白和mRNA不同水平的表达情况.结果 CB2受体在人正常皮肤和鳞状细胞癌均有表达;皮肤鳞状细胞癌与正常皮肤表达CB2的强度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皮肤鳞状细胞癌中CB2受体在蛋白和基因水平表达均升高,皮肤鳞状细胞癌CB2受体表达强度明显大于正常皮肤,提示CB2与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密切.

    作者:赵梓纲;李园园;杨洁;李恒进;赵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利多卡因纳米乳制备及体外经皮吸收的实验研究

    目的 制备5%利多卡因纳米乳,考察利多卡因纳米乳对离体大鼠皮肤的透皮能力.方法 伪三元相图法结合origin软件分析确定制备5%利多卡因纳米乳的佳Km值(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比值)及各组份比例;Zeta粒度分析仪测定纳米乳粒径大小及分布范围:透射电镜观察纳米乳形态及体系类型;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比较含5%利多卡因的纳米乳、凝胶和酊剂的累积透皮吸收量Q和表观皮肤透皮速率(Kp)值,分析利多卡因纳米乳的透皮渗透类型.结果 利多卡冈纳米乳平均粒径为(29.8±14.4) nm,其中98%的粒径范围介于15.1~45.5 nm之间,2%介于77.9~261.3 nm之间;纳米乳体系为大小不均的球形多分散体系;纳米乳的Kp值(3.07±0.74 cm·h~(-1))显著高于凝胶[(1.27±0.35) cm·h~(-1)]和酊剂[(0.97±0.18) cm·h~(-1)],纳米乳的透皮速率为[(69.82±7.48)μg·cm~(-2)·h~(-1)]透皮过程符合零级释放动力学过程.结论 伪三元相图法结合origin软件分析确定纳米乳各组份比例的方法 简便、准确,马尔文粒径测定结合透射电镜观察测定纳米乳的粒径、分布、形态及体系类型的方法 较为全面,利多卡因纳米乳有较强的透皮能力,有望成为新型皮肤局麻透皮给药制剂.

    作者:朱晓亮;李国锋;曾抗;陈志良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塞来昔布抑制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周期进程及诱导凋亡的作用

    目的 观察选择性COX-2抑制剂塞莱昔布抑制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周期进程及诱导凋亡的作用.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塞来昔布处理Tca8113细胞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应用Annexin V-FITC/PI双标记法检测细胞早期凋亡,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塞来昔布抑制Tca8113细胞生长增殖的作用,与阻滞细胞周期进程有关,其主要阻滞Tca8113细胞从G1期细胞向S期细胞进程,导致G0/G1期细胞的数量增加,S期和G2/M期细胞数量减少.Annexin V-FITC/PI双标记法结果 显示,塞来昔布组与对照组相比,早期凋亡细胞增多有显著性意义.透射电镜观察显示,随着塞来昔布浓度的增加及作用时间的延长,Tca8113细胞出早期凋亡细胞至中后期凋亡细胞的变换.结论 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以剂量依赖的方式,通过抑制细胞周期进程、诱导凋亡抑制Tca8113细胞生长、增殖,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伟忠;王小燕;丁彦青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罗哌卡因-醋酸地塞米松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药效学和药动学的观察

    目的 罗哌卡因和地塞米松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小鼠坐骨神经旁包埋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的研究.方法 165只雌性昆明小鼠随机均分为A.B、C三组,各组分别于坐骨神经旁包埋罗哌卡因.醋酸地塞米松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ROP-DXM-PLGA-MS)、罗哌卡因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RoP-PLGA-MS)、空白乳酸一羟基乙酸微球(PLGA-MS)400mg·kg~(-1).每组植入微球后按0.5、1、2、4、8、12 .24、36.48、72、96h时间点,以小鼠热踏板法检测小鼠埋药侧小鼠舔后足的潜伏期为痛阈指标值的变化评价微球镇痛效果,每个时间点测定5只小鼠;小鼠热踏板测定结束后摘眼球取血,采用HPLC测定给药后各时间点血浆罗哌卡因浓度.结果 药效学实验表明ROP-DXM-PLGA-MS组麻醉镇痛时间达72 h以上较RoP-PLGA-MS组36h明显延长(p<0.01),空白微球未显示麻醉镇痛作用;药动学实验显示A、B两组罗哌卡因药动学参数Cmax、Tmax、AUC、MRT、t_(1/2)分别为117.8和119.8 ng·ml~(-1),24和12 h.8793.2和6861.15 ng·h·ml~(-1),43.7491和38.7743 h,65.799和46.166h.A、B、C三组均未测到地塞米松血药浓度数据,C组罗哌卡因和地塞米松血药浓度均未测到.结论 罗哌卡因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中包入地塞米松可明显延长罗哌卡因的麻醉镇痛作用.

    作者:余让辉;陈仲清;陈辉;傅卫军;徐岩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N末端B型利钠肽原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对介入治疗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因急性心肌梗死入院的患者58例,发病12 h内均成功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测定人院即刻、第1、2、5、35天时血浆NT-proBNP浓度;超声心动测量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并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随访6个月,在随访期间发生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死亡的患者列为事件组(11例),未发生上述事件的患者列为对照组(47例).另有20例健康体检者为非事件组.结果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人院即刻、第1、2、5、35天血浆NT-proBNP水平均高于非事件组(P<0.01),事件组血浆NT-proBNP浓度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对照组血浆NT-proBNP水平呈单峰曲线,事件组呈双峰曲线.事件组LVEF入院即刻、第5天、3个月后均较对照组减低(P<0.05).全模型多元Logistic相关分析显示,人院即刻、第1、2、5、35天血浆NT-proBNP与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显著相关,判断患者是否发生了心血管事件的阈值分别为1025、1324、988、1210和988 pg/ml.结论 血浆NT-proBNP浓度在急性心肌梗死后显著升高,血浆NT-proBNP水平升高的程度对血运重建术后患者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或者死亡的预测具有一定价值.

    作者:安松涛;李凌;高传玉;齐艳艳;马旭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食源致病菌96微孔板DNA诊断芯片的研制及在一起食物中毒突发事件中的应用

    目的 研制能同时检测9种常见食源致病菌的96微孔板DNA诊断芯片.方法 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O157:H7(Stx1和Stx2)、志贺氏菌、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蜡样芽胞杆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副溶血弧菌、霍乱弧菌等9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首先选择合适的保守基因,设计种特异性的PCR引物(5'端标记生物素)和检测探针,通过参数优化建立一管多重PCR扩增体系;然后按5×5的阵列格式将探针点制到96微孔板的微孔内,通过条件优化建立稳定的PCR产物与固化探针的微孔杂交体系;采用链霉抗生物素蛋白碱性磷酸酶和化学显色底物NBT/BCIP来检测特异性的PCR杂交产物.结果 20株标准菌株验证已建立的食源致病菌微孔板DNA诊断芯片,获得比较特异和稳定的实验结果.在一起食物中毒事件中,该芯片在采样后12 h内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与传统的细菌分离培养和生化鉴定的结果相符.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新型食源致病菌96微孔板DNA诊断芯片具有快速、准确、自动化和高通量等特点,为快速应对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检测技术.

    作者:莫秋华;李强;林继灿;谭华;涂承宁;叶立青;刘志明;杜坚;孙虹;李书香;王献煌;杨泽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三种药物对牙周炎的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 比较局部应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甲硝唑、碘甘油对牙周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3例患者随机分为盐酸米诺环素组、甲硝唑组和碘甘油组,每组41例均局部给药,检测用药前后各项牙周临床指数变化并进行总有效率的计算.结果 用药后3组病例的各项牙周指数均出现好转,盐酸米诺环素和甲硝唑优于碘甘油,差异有显著性(P<0.05).盐酸米诺环素和甲硝唑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碘甘油;盐酸米诺环素与甲硝唑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盐酸米诺环素与甲硝唑均可做为治疗牙周炎的缓释抗菌药物.

    作者:傅晓幼;李国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ER、VIM、CEA和p16四联检测在宫颈原发腺癌和子宫内膜癌诊断和鉴别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ER、VIM、CEA和p16四联检测在官颈原发腺癌和子宫内膜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on法染色,观察ER、VIM、CEA和p16蛋白在31例官颈原发腺癌和30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比较四联检测和三联检测(ER、VIM和CEA)诊断官颈原发腺癌和子宫内膜腺癌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告值、阴性预告值和准确度.结果 ER、VIM、CEA和p16在官颈原发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5.5%、19.4%、77.4%和67.7%.在子宫内膜腺癌中则分别为70%、73.3%、40%和1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四联检测对于诊断官颈原发腺癌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告值和准确度要高于三联检测-分别为96.3%(90.2%),65.1%(57.6%),94.9%(89.4%)和85.8%(80.6%),对于诊断子宫内膜腺癌的阴性预告值和准确度要高于三联检测-分别为58.7%(51.9%)和75.4%(68.6%),其他指标则基本相当.结论 在传统三联检测中加入p16对于提高官颈原发腺癌和子宫内膜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准确有重要临床意义,尽管对于诊断敏感性的提高不够显著.

    作者:胡维维;陶金华;李广民;许欣;杨秀媚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64扫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的应用比较

    目的 评价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的准确性及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 的符合率.方法 对比分析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65例患者结果 .结果 65例患者455个冠状动脉节段,64排螺旋CT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达54.6%、95.1%、85.5%,分近、中远段比较,64排螺旋CT对于冠状动脉近段符合率高于远段.结论 64排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作者:关则劲;谭世奇;周永生;黄向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骨骼肌成肌细胞移植对慢性心衰犬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观察自体骨骼肌成肌细胞移植对慢性心力衰竭犬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19只慢性心衰犬模型建立后随机分为实验组(n=9):采用开胸直接心肌内注射自体骨骼肌成肌细胞;对照组(n=10):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前及术后5周行血液动力学检查,病理缉织标本行Desmin和Brd-U免疫荧光双重染色.结果 (1)术后5周,实验组dP/dtmax、MAP、LVSP明显升高(P<0.05),LVEDP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上述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2)实验组心肌注射部位可见存活细胞,经Desmin和Brd-U免疫荧光双重染色证实来自于移植的骨骼肌成肌细胞.结论 自体骨骼肌成肌细胞对慢性心力衰竭犬的血液动力学有明显改善作用.

    作者:李冬云;范利;何昆仑;刘宏斌;范明;刘淑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降钙素原在局部感染及败血症早期临床诊断的价值评价

    目的 评价血清PCT浓度在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检测不同感染病例的PCT、CRP、WBC、neu%和lym%,以SPSS软件进行ROC曲线分析,并采用binary logistc回归建立预测概率模型,获得新的统计量,计算各曲线下面积(AUC),获得佳诊断点.结果 PCT在血培养阳性、阴性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x~2=52.52,P<0.001),ROC曲线诊断标准选择为>2处的Youden指数大,灵敏度为63.3%.特异性为86.8%;PCT、CRP、WBC、neu%和lym%的AUC分别为:0.700、0.765、0,636、0.618和0.648;PCT联合CRP、1ym%检测的AUC为0.776,在0.566处的Youden指数结果 大,其诊断灵敏度为63.8%,特异性为84.7%.结论 PCT在败血症早期鉴别诊断中有一定价值,PCT联合WBC、CRP和1ym%等指标可提高败血症早期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作者:刘飞;王前;曾方银;张鹏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肾结石合并非特异感染的细菌学研究

    目的 探讨肾结石合并非特异感染的细菌学特点,了解常见致病菌的种类、菌谱特点、发生频率、对抗生索的耐药性和敏感性.方法 通过经皮肾穿刺或输尿管导管留取318例肾结石合并非特异感染患者肾盂尿液,统计尿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结果 检出细菌334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2.33%(108/334),革兰阴性菌60.17%(201/334).药敏试验结果 不同于菌种抗菌谱,有明硅差异.结论 肾结石合并非特异感染菌种分布广,不同菌种对抗生索的敏感性差异明显,提示临床应根据不同菌种和药敏试验结果 合理选择抗生素.

    作者:潘兆君;汪中扬;马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内固定植骨融合与Cage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病变的Meta分析

    目的 分析内固定植骨融合与Cage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病变的疗效.方法 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手工检索中文文献,并询问相关厂家及研究者.纳入所有脊柱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6篇RCT,共计702例进行评价,可能存在选择性偏倚、实施偏倚和测量偏倚.Meta分析结果 显示:两种手术方式的融合率各研究间的同质性较好(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显示,合并后效应量OR=3.08,95%CI(2.01,4.72);两种手术方式的总体疗效各研究间有异质性(I2=53.4%),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合并后效应量OR=2.45,95%CI(1.25,4.80);手术并发症的3个研究之间同质性较好(I2=0%),Meta分析显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24,95%C1(1.14,4.38),P=0.02].结论 内固定植骨融合组与Cage植骨融合组相比能显著提高融合率,总体疗效方面较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但并发症的发生率稍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孙永建;裴国献;姜晓锐;魏宝富;王丹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