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工肱骨头置换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对比研究

吴昊;查振刚;林宏生;候辉歌;冯永洪;李劫若

关键词:肱骨近端, 粉碎性骨折, 人工肱骨头置换, 内同定
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人工肱骨头置换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其临床应用价值,以探讨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较理想的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2002年1月至2005年10月在我院骨科因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手术的病例并归列为两大组:人工肱骨头置换组(简称假体置换组)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简称切开固定组).术后采用Constant评分标准计算两组的优良率,通过优良率比较两组的近期疗效,同时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肩关节部分活动度的恢复情况等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评价两组近期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进行人工肱骨头置换组48例,随访40例.疗效优16例、良18例、可3例、差3例,优良率85.0%.切开复位内固定组43例,随访36例.疗效优9例、良12例、可8例、差7例,优良率58.3%;同时,人工肱骨头置换组相对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具有手术时间短和较少的术中出血量,较好的术后关节活动恢复情况,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疗效优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方法,并且近期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是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较理想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人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前列腺癌细胞中的表达与定位

    目的 构建人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 1,RB-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并在前列腺癌细胞株PC-3中表达,为进一步研究其在前列腺癌发病中的作用和机制打下基础.方法 采用PCR方法 扩增RB-1基因编码区的全长序列,并加上FLAG标签,利用分子克隆技术将其重组于CMV载体中.利用酶切、序列分析鉴定克隆正确性.转染PC-3细胞,用Western Blot检测其表达,用免疫荧光检测其在细胞中的定位.结果 克隆的RB-1真核表达载体完全正确,Western Blot检测到RB-1有表达,免疫荧光检测其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内.结论 成功地构建了RB-1真核表达载体,其能够在PC-3中高效表达,并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内.

    作者:陆斌;宋先璐;宋方丽;赵善超;姜勇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hHGF调控肝纤维化信号转导途径研究

    目的 应用寡聚核苷酸基因表达谱芯片研究人肝细胞生长因子(hHGF)转染肝癌细胞系后基因表达谱的差异,分析hHGF抗肝纤维化的信号转导途径.方法 应用包含20000条人类全长基因的寡聚核苷酸芯片ImaGene3.0检测hHGF转染的肝癌细胞系基因表达谱差异,并选择其中参与肝纤维化过程的存在表达上调基因[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1(STAT1)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用RT-PCR方法 进行验证分析.结果 基因芯片筛选出存在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包括转录因子、细胞周期素、细胞因子相关蛋白、糖脂类物质代谢相关酶及细胞信号转导相关因子等,RT-PCR验证参与肝纤维化过程中的几种存在表达差异的基因,其中STAT1和MAPK1表达明显上调,与基因芯片分析结果 一致.结论 hHGF转染肝癌细胞系存在基因表达差异,可能影响细胞周期的调控、物质代谢相关过程及细胞信号转导系统.hHGF可能通过激活JAK/STAT通路和MAPK通路发挥其抗肝纤维化作用.

    作者:刘灏;陈景良;向国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自体骨髓源性肝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索自体骨髓源性肝干细胞在体外诱导与扩增后肝内移植治疗肝炎后肝硬化的效果.方法 选取2008年6月至2009年4月入住我科的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并在我科接受了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治疗的患者12例.治疗组6例,采集并分离自体骨髓源性肝干细胞,在体外培养诱导与扩增7天后,收集细胞在接受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中经肝固有动脉注入法将其移植至肝内;对照组6例,以同样方法 注入等体积生理盐水.通过术前术后患者肝功能及肝纤维化的指标来评估治疗的效果.结果 两组病人的术后均未发现手术并发症,术前的各项检验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治疗组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索、血浆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人III型前胶原,均好转:对照组未见明显变化,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自体骨髓肝干细胞体外培养诱导与扩增后肝内移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肝病治疗方法 ,可以显著改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肝纤维化的指标.

    作者:秦安成;廖彩仙;王宇;袁杰;黄勇平;廖欣鑫;赖勇强;龚祖元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溶栓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维护

    目的 探索静脉溶栓后应用降纤、抗凝等综合治疗对维护溶栓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安全性.方法 对91例按照标准人选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应用尿激酶溶栓后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综合治疗组溶栓后6h给予东菱迪芙10BU静脉滴注,溶栓后12 h给与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同时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常规治疗组溶栓后仅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对两组治疗结果 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 综合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后各时间点PT、APTT均延长,但二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二组FIB均降低,但综合治疗组治疗后FIB降低明显,尤以第1、2为明显(P<0.01,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综合治疗能有效维护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的神经功能,并且相对安全.

    作者:刘慧敏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ER、VIM、CEA和p16四联检测在宫颈原发腺癌和子宫内膜癌诊断和鉴别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ER、VIM、CEA和p16四联检测在官颈原发腺癌和子宫内膜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on法染色,观察ER、VIM、CEA和p16蛋白在31例官颈原发腺癌和30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比较四联检测和三联检测(ER、VIM和CEA)诊断官颈原发腺癌和子宫内膜腺癌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告值、阴性预告值和准确度.结果 ER、VIM、CEA和p16在官颈原发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5.5%、19.4%、77.4%和67.7%.在子宫内膜腺癌中则分别为70%、73.3%、40%和1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四联检测对于诊断官颈原发腺癌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告值和准确度要高于三联检测-分别为96.3%(90.2%),65.1%(57.6%),94.9%(89.4%)和85.8%(80.6%),对于诊断子宫内膜腺癌的阴性预告值和准确度要高于三联检测-分别为58.7%(51.9%)和75.4%(68.6%),其他指标则基本相当.结论 在传统三联检测中加入p16对于提高官颈原发腺癌和子宫内膜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准确有重要临床意义,尽管对于诊断敏感性的提高不够显著.

    作者:胡维维;陶金华;李广民;许欣;杨秀媚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利多卡因纳米乳制备及体外经皮吸收的实验研究

    目的 制备5%利多卡因纳米乳,考察利多卡因纳米乳对离体大鼠皮肤的透皮能力.方法 伪三元相图法结合origin软件分析确定制备5%利多卡因纳米乳的佳Km值(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比值)及各组份比例;Zeta粒度分析仪测定纳米乳粒径大小及分布范围:透射电镜观察纳米乳形态及体系类型;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比较含5%利多卡因的纳米乳、凝胶和酊剂的累积透皮吸收量Q和表观皮肤透皮速率(Kp)值,分析利多卡因纳米乳的透皮渗透类型.结果 利多卡冈纳米乳平均粒径为(29.8±14.4) nm,其中98%的粒径范围介于15.1~45.5 nm之间,2%介于77.9~261.3 nm之间;纳米乳体系为大小不均的球形多分散体系;纳米乳的Kp值(3.07±0.74 cm·h~(-1))显著高于凝胶[(1.27±0.35) cm·h~(-1)]和酊剂[(0.97±0.18) cm·h~(-1)],纳米乳的透皮速率为[(69.82±7.48)μg·cm~(-2)·h~(-1)]透皮过程符合零级释放动力学过程.结论 伪三元相图法结合origin软件分析确定纳米乳各组份比例的方法 简便、准确,马尔文粒径测定结合透射电镜观察测定纳米乳的粒径、分布、形态及体系类型的方法 较为全面,利多卡因纳米乳有较强的透皮能力,有望成为新型皮肤局麻透皮给药制剂.

    作者:朱晓亮;李国锋;曾抗;陈志良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改良组织块法培养SD大鼠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

    目的 应用改良植块法体外培养大鼠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方法 15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5只,分别采用组织块法、酶消化法及改良组织块法分离大鼠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在含双抗及20%胎牛血清DMEM,37℃、5%CO2.95%空气的细胞培养箱静置中培养,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及扩增情况,用α-平滑肌肌动蛋白(a-SM-Actin)及结蛋白(desnu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细胞类型.结果 α-平滑肌肌动蛋白在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阳性率为96.3%.在成纤维细胞中阳性率为23.8%,结蛋白在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阳性率为74.4%,在成纤维细胞中呈阴性.三组间结蛋白阳性细胞率具有显著差异,改良组织块法组结蛋白阳性细胞率高于组织块法和酶消化法组.结论 结蛋白是鉴定海绵体平滑肌细胞的特异性指标,改良组织块法可获纯度更高、结构和功能良好的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

    作者:万波;韦安阳;叶挺宇;杨勇;罗新贵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组织化卒中管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目的 研究组织化卒中管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自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的脑卒中患者共2637例,随机进入组织化卒中病房(研究组)和普通神经科病房(对照组),比较两组的病死率、未愈率、好转率、治愈率.结果 研究组病死率、未愈率、好转率、治愈率分别为2.00%、0.90%、74.94%和22.16%;对照组则为3.26%、1.02%、74.01%及21.71%.研究组的病死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而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未愈率、好转率、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组织化卒中管理模式对减少脑卒中患者病死率较普通神经科病房更具有优越性.

    作者:吴婉玲;卢锡林;郑民缨;梁伟;姚晓黎;胡正路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对鼻内镜手术后鼻黏膜的影响

    目的 鼻内镜术后应用自制中药液加西药液冲洗鼻腔,观察对鼻腔黏膜的影响.方法 鼻内镜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患者用生理盐水250 ml加庆大霉素(80000 U)和地塞米松(5mg),于术后第2天取出鼻腔油纱条开始鼻腔冲洗,前两个月2次/d,第3个月1次/d.实验组50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自制中药洗液250 ml冲洗.术中、术后3个月用鼻内镜取患者鼻道窦口周围黏膜,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术后黏膜iNOS表达情况.结果 实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术中实验组及对照组iNOS无统计学差异,术后3个月实验组阴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术后用中西药液结合冲洗鼻腔可以通过调节鼻腔黏膜的iNOS修复鼻息肉术后黏膜,提高鼻内镜手术的疗效.

    作者:郭童雷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miR-21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微小RNA-21(miR-21)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茎环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T-PCR)检测48例上皮性卵巢癌组织、24例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及15例正常卵巢组织标本中miR-21表达.结果 茎环real-time RT-PCR检测miR-21表达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良好;miR-21在卵巢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4.849±1.813)显著高于良性卵巢肿瘤(1.133±0.291)及正常卵巢组织(P<0.01),后两组间miR-21表达无明显差异.miR-21表达随卵巢癌的临床分期和组织分级的进展呈上升趋势,而且在有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均<0.01).结论 miR-21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升高,提示其可能在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致癌基因的作用,并且与卵巢癌的演进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娄艳辉;杨兴升;王福玲;钱金花;黄煜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不同胱抑素方程对我国慢性肾脏病患者的适用性评估

    目的 评价在血清胱抑素C(Cys-C)含量基础上开发的肾小球滤过率(GFR)评估方程在我国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适用性.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11月我院肾内科就诊的412例CKD患者,将简化MDRD方程、Cys-C方程1~5计算的GFR值与~(99m)Tc-DCPA测定的GFR(sGFR)进行比较.结果 各方程计算的GFR与sGFR总体上均呈显著性相关(P<0.001),Cys-C方程4和Cys-C方程5估算的GFR与sGFR的一致性佳,Cys-C方程4、5的准确性和精确度均高于其他方程.在CKD1~5期,Cys-C方程4、5的准确性高于其它方程(P<0.001).所有方程中仅Cys-C方程5的偏差一致性限度在事先规定的专业界值60 ml·min~(-1)·1.73m~(-2)之内.结论Cys-C方程4、5的准确性、精确度均优于以往的GFR评估方程,并在不同CKD分期病人中有较好的适用性.但该方程的一致性限度仍存在不足,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检验和方程,为临床提供更加准确和适用的肾功能评估方法.

    作者:黎晓磊;梁敏;杨小兵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阿托伐他汀对不同ApoE基因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对不同载脂蛋白E(Apo E)基因型VCI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基因测序法测定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患者的载脂蛋白E基因型,分为Apo Ee4携带者24例和非携带者51例两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24周.比较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同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画钟测验分数等指标.结果 治疗前ε4等位基因携带者TC、LDL-C高于非携带者,MMSE积分低于非携带者.治疗后两组TC、TG、LDL-C都明显低于治疗前,ε4等位基因非携带者TC的下降幅度高于携带者.ε4等位基因携带者MMSE积分高于治疗前,MMSE、画钟测验积分升高的幅度明显高于非携带者.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改善Apo Eε4携带VCI患者的认知功能,其作用可能独立于降脂.

    作者:顾萍;王坚;邵加庆;杜宏;张凯;蒋卫民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脂联素对糖尿病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及其抗氧化机制探讨

    目的 研究脂联素(ADPN)对糖尿病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及其相关的抗氧化机制.方法 采用高糖高脂饮食配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 复制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可表达球形脂联素的pIRES2-EGFP-gAd质粒用脂质体介导经腹腔转染糖尿病大鼠模型体内.将3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糖尿病模型组(DM组)、ADPN干扰组(DA组)和空载体转染组(DP),分别给予相应处理8周后,观察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变化;留取肾组织切片观察光镜下的病理改变并测定肾组织ROS释放量的变化;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测定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和磷酸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p-AMPK)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M模型组大鼠UAER显著上升,肾组织ROS释放量增加(P<0.05),DM、DA、DP各组之间尿蛋白无明显差异(P>0.05).与DM组相比,DA组血糖和HbAlc有所下降,ROS释放明显减少(P<0.05).光镜下DM组大鼠大部分肾小球系膜区增宽,基质大量增生,节段性基底膜增厚、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脱落,肾小球内细胞数显著增多、单个核细胞浸润明显,与DM组相比,脂联素干预组以上病变均有减轻.与对照组相比DM组肾组织eNOS水平下降.p-AMPK蛋白表达下调(P<0.05),脂联素干预组eNOS水平也有下降,但较DM组升高,p-AMPK蛋白表达亦高于DM组(P<0.05).结论 脂联素对糖尿病大鼠肾脏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部分通过刺激AMPK磷酸化,抑制ROS产生,减轻氧化应激反应,上调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中eNOS的表达实现的.

    作者:袁芳;刘映红;田俊玮;彭佑铭;刘伏友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前列腺素E1治疗糖尿病肾病1年的随访研究

    目的 观察前列腺素E1(PGE1)治疗不同时期糖尿病肾病(DN)随访1年的疗效.方法 糖尿病肾病患者根据Mogensen DN诊断标准分为III、IV、V期.其中IV期患者根据尿蛋白水平分为IV早期(尿蛋白<1.5 g/d)、IV中期(1.5 g/d<尿蛋白<2.5 g/d)和Ⅳ晚期(尿蛋白>2.5 g/d).各期患者再随机给予4种治疗方案:PGE1组、PGE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组、ACEI组和空白对照组.测定各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5 d、1年的24h尿蛋白和24 h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结果 (1)III期及IV早期患者:PGE1+ACEI组和PGE1组治疗后15 d及1年时尿蛋白及尿微量白蛋白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PGE1+ACEI组下降幅度始终大于ACEI组(P<0.01或P<0.05).(2)IV中期及IV晚期患者:PGE1+ACEI组治疗后15 d及1年时尿蛋白及尿微量白蛋白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下降幅度始终大于ACEI组(P<0.01).PGE1组治疗后15d时,两指标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但治疗后1年时两指标下降幅度减小且水平高于ACEI组(P<0.05).(3)V期患者:PGE1+ACEI组和PGE1组治疗后15 d时尿蛋白及尿微量白蛋白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下降幅度大于ACEI组(P<0.01).治疗后1年时,PGE1+ACEI组的两指标水平与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但仍低于ACEI组:PGE1组及ACEI组的两指标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PGE1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治疗效果优于晚期.PGE1与ACEI联合应用疗效好,随访1年时疗效仍好于单用前列腺素E1及ACEI.

    作者:李鹏飞;牟亚汝;辛颖;曲勇;廖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人牙周膜细胞条件培养基促PC12细胞分化的作用研究

    目的 研究牙周组织中是否存在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表达.方法 采用培养的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PDLF)的条件培养基与PC12细胞共培养的方法 研究hPDLF是否分泌具有活性功能的NGF.结果 在hPDLF条件培养基中培养的PC12细胞长出突起,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对照组及NGF抗血清培养的PC12细胞仅有少量长出突起.结论 本研究通过体外研究初次显示培养的hPDLF分泌NGF蛋白,提示NGF可能作为信号分子在牙周组织损伤愈合过程中的神经再支配中发挥作用.

    作者:徐娟;刘洪臣;徐璐璐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增龄对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ICAM-1和MCP-1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增龄对脂多糖诱导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MCP-1和I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老年大鼠对炎性刺激易感的可能机制.方法 青年及老年大鼠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LPS组.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大鼠肺组织ED-1阳性细胞浸润情况,应用Western blot和Northern blot分别检测肺组织MCP-1和ICAM-1蛋白质和基因表达.结果 (1)青年和老年对照组大鼠肺组织内几乎无ED-1阳性细胞,注射LPS后,青年和老年LPS组ED-1阳性细胞浸润均明显增强,并且老年鼠明显多于青年鼠(P<0.05).(2)青年和老年对照组大鼠肺组织内均有基础量的MCP-1和ICAM-1表达,老年与青年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注射LPS后青年和老年大鼠MCP-1和ICAM-1表达均较对照组显著上调,老年大鼠上调更加明显,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相同鼠龄MCP-1和ICAM-1表达的增加量为变量,进行t检验,发现老年MCP-1和ICAM-1表达的增加量仍显著高于青年大鼠(P<0.05).结论 增龄可上调肺组织MCP-1、ICAM-1表达,并加强脂多糖诱导MCP-1、ICAM-1表达的作用,加重肺部炎症反应.

    作者:林淑芃;孙雪峰;陈香美;师锁柱;洪权;吕杨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不同射频温度及时间对大鼠坐骨神经运动传导速度的影响

    目的 解剖大鼠坐骨神经,使用不同的射频热凝温度及作用时间,观察不同状态下坐骨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潜伏期、峰-峰值、负相波面积作用前后的变化.方法 解剖70只成年SD大鼠双侧坐骨神经,分组予以30、50、55、60、70℃不同射频热凝作用时间,另30~50℃每隔5℃一组予以60 s射频热凝作用时间,观测处理前后坐骨神经MCV各参数变化情况.结果 不同温度射频热凝作用前后MCV各参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除55℃10 s时);50℃以下处理组处理前后MCV与射频作用时间并无相关关系;55℃不同时间组,除55℃处理组15、20、25、30 s时处理后潜伏期与时间无相关关系及50 s以上无法测出数据外,其余处理后潜伏期与时间呈显著正相关,峰-峰值、负相波面积与时间呈显著负相关:60 s不同温度组(50℃以下)与MCV各参数呈正相关;55℃50 s以及60℃10 s以上处理组无法测出MCV.结论 低温射频热凝(50℃以下)对于MCV有明确影响,与时间无相关关系,机制尚不明确;同时予以一定温度的射频热凝,只要予以适当够长的热凝时间,同样可以取得完全阻滞MCV的作用;当予以高温射频时,阻断神经传导的效果是肯定的.

    作者:罗高权;刘晓加;彭凯润;刘雁;杨红军;杨忠民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大麻素2型受体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的表达

    目的 探讨大麻素2型受体(CB2受体)在人正常皮肤与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规律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RT-PCR检测人正常皮肤和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B2受体在蛋白和mRNA不同水平的表达情况.结果 CB2受体在人正常皮肤和鳞状细胞癌均有表达;皮肤鳞状细胞癌与正常皮肤表达CB2的强度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皮肤鳞状细胞癌中CB2受体在蛋白和基因水平表达均升高,皮肤鳞状细胞癌CB2受体表达强度明显大于正常皮肤,提示CB2与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密切.

    作者:赵梓纲;李园园;杨洁;李恒进;赵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咬合重建治疗严重交错咬合病例的疗效比较

    目的 探讨治疗严重交错咬合的上下牙列缺损病例有效实用并且价格较低廉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严重交错咬合的上下牙列缺损患者分别进行单纯铸造颌垫式局部义齿修复咬合重建或固定与活动联合修复咬合重建,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咀嚼效率的检测.结果 固定与活动联合修复咬合重建对咀嚼效率的改善明显优于单纯铸造颌垫式局部义齿修复咬合重建.结论 固定与活动联合修复咬合重建是治疗严重交错咬合的上下牙列缺损病例有效的方法之一,值得在基层推广.

    作者:胡胜;陈茂冲;黄瑞涛;陈芳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联合羊膜移植治疗陈旧性眼部化学伤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联合羊膜移植治疗陈旧性眼部化学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陈旧性眼部化学伤(伤后大于3月)后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及角膜溃疡30例(30眼),采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联合人羊膜移植术进行治疗,并随访观察8周.结果 28眼原上皮缺损区恢复光滑透亮,角膜溃疡全部或部分修复,治愈率达93.3%.结论 角膜缘干细胞为病灶角膜提供了健康干细胞来源,恢复了眼表屏障功能;人羊膜本身无抗原性,且具有抗炎及抗纤维化作用,使其成为角膜上皮移行及生长的支架.自体角膜缘干细胞联合羊膜移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陈旧性眼化学烧伤的手段.

    作者:王军;尹东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