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VEGF及其主要受体Flk-1/KDR在乳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李颖嘉;文戈;王倩

关键词:乳腺肿瘤, 血管内皮生成因子, flk-1/KDR, 血管生成, 免疫组化
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良恶性不同肿瘤在血管生成相关分子表达方面的差异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D34、VEGF及其受体Flk-1/KDR在两组肿瘤中的表达特性.结果 恶性组微血管密度(MVD)显著高于良性组(P<0.05),微血管丰富区位于癌巢边缘.VEGF在乳腺癌性上皮细胞及癌周血管内皮细胞呈强阳性表达,Flk-1/KDR在乳腺恶性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呈强阳性表达,VEGF及Flk-1/KDR尤其在癌灶边缘呈强阳性表达,良性组几乎不表达(P<0.05).结论 VEGF是促进乳腺癌血管生成的重要调节因子.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MTT法检测乳腺癌细胞株对化疗药物5-氟脲嘧啶的敏感性

    目的 探讨四氮唑蓝比色分析法(MTT法)用于指导临床个体化化疗药物选择的实用性,为乳腺癌临床化疗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MTT法测定乳腺癌细胞株MCF-7和MDA-MB-435S对不同浓度的化疗药物5-氟脲嘧啶(5-Fu)的体外敏感性.结果 不同浓度的5-Fu对高转移和低转移乳腺癌细胞株的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抑制率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MTT法检测有助于指导临床选择化疗药物剂量,提高化疗效果,减少毒副作用,为乳腺癌临床个体化化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韩方璇;林慧;汝玲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研究及临床对策

    目的 研究南海区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体的分布情况,为经验性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639例符合获得性肺炎诊断标准的患者留取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采用血清方法监测非典型病原体.结果 639例患者病原体检测阳性共有385例.共获得致病菌441株,其中榆测出单一病原体感染为332例,2种混合感染52例,3种混合感染仅2例.结论 南海区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体是肺炎支原体,其次为肺炎链球菌,因此经验治疗应选用大环内酯类、新喹诺酮类或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作者:易锦发;孟要武;林惠巧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尿道脱细胞基质修复兔尿道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 制备兔尿道脱细胞基质(UAMG),检测其生物相容性,并探讨其修复兔尿道缺损的效果.方法 制备兔UAMG,光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其结构特点.将体外培养的兔膀胱平滑肌细胞与UAMG体外复合培养,观察细胞在材料表面的生长增殖情况.MTT法检测UAMG材料浸提液对膀胱平滑肌细胞的细胞毒性.将UAMG植入兔背部皮下检测其生物相容性.取24只雄兔,随机分为实验组(n=12)和对照组(n=12).实验组手术切除2 cm尿道缺损,应用UAMG修复;对照组切除2 cm尿道缺损后即关闭切口依靠尿道自体组织再生修复缺损.实验兔分别在术后2、4、8、12周取材.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兔UAMG为胶原纤维网状结构,无细胞残留.兔膀胱平滑肌细胞能够在UAMG表面正常生长,细胞形态良好.UAMG材料细胞毒性分级为0级或1级,皮下植入实验中动物无异常反应,材料能在体内逐渐降解,生物相容性好.UAMG修复兔尿道缺损后12周,修复区再生出结构完整的新尿道组织,与正常兔尿道组织近似.结论 UAMG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诱导尿道上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再生,可以作为尿道修复重建的替代材料.

    作者:韩平;宋超;杨宇如;魏强;李虹;王坤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两种术式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的疗效比较

    目的 探讨精索静脉曲张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156例精索静脉曲张临床资料,其中腹膜后小切口精索静脉结扎96例,腹腔镜精索静脉结扎60例.结果 腹膜后组6例出现并发症,腹腔镜组出现2例;两组均能提高精子活动率、改善活动力,减少精子畸形率.结论 腹膜后小切口是精索静脉曲张的首选手术方式,操作简单,疗效确切,手术费用低;腹腔镜下手术具有损伤小,视野清楚,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尤其适合双侧精索静脉曲张者,但费用偏高,需要腹腔镜外科的训练.

    作者:曾京华;罗汉宏;王鑫;刘一梅;陈丽文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磷酸肌酸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素水平的影响

    目的 观察磷酸肌酸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浆脑钠素(BNP)水平的影响.方法 对4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组,各组20例.对照组给予标准抗心力衰竭治疗,治疗组在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磷酸肌酸,8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心功能分级情况、临床症状、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改善情况及血浆BNP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8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VESD、LVEDD、LVEF及血浆BNP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 磷酸肌酸(CP)配合基础心衰药物治疗能显著降低老年慢性心衰患者BNP水平,改善左室功能.

    作者:杜晓红;梁飞宇;赵晓薇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预后因素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明确诊断为ARDS的140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预后是否院内死亡将人选病例分为死亡组及生存组.选取其确诊ARDS 24h内的年龄、性别及血气分析结果等25项指标,对各项指标进行单因素检验和因子主成分分析及多因素逐步Logistic同归分析.结果 140例入选病例中,死亡组93例,年龄(48.45±16.88)岁;生存组47例,年龄(41.30±13.86)岁.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病例的年龄、总住院时间、P(A-aO2)、pH、Glasscow昏迷评分、氧合指数、肺野数目、肺外衰竭器官、血糖水平以及有创机械通气时间等指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显示:年龄、pH、Glasscow昏迷评分、氧合指数、肺野数目、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六个因素是ARDS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综合评价患者病史.加强监测对ARDS患者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卢树标;蔡绍曦;张超;赵海金;佟万成;吴碧彤;刘涓涓;叶文慧;陈晓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Aurora-B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家族成员Aurora-B在脑胶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常规提取41例胶质瘤及11例正常脑组织中总RNA.在总RNA被逆转录成cDNA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比较Aurora-B基因mRNA在胶质瘤组织与正常脑组织中表达差异;随后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验证Aurora-B蛋白在胶质瘤组织与正常脑组织之间的表达差异.结果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在mRNA水平,Aurora-B基因的表达在胶质瘤组织中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免疫组化检测后发现,Aurora-B蛋白在胶质瘤组织细胞核内呈高表达,这与mRNA表达特征相一致.结论 Aurora-B基因mRNA和蛋白在胶质瘤组织中明显高表达,其可能是胶质瘤发病过程中的恶性标志物之一.

    作者:孙利波;付双林;罗毅男;陈儇;李文臣;葛鹏飞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VEGF及其主要受体Flk-1/KDR在乳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乳腺良恶性不同肿瘤在血管生成相关分子表达方面的差异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D34、VEGF及其受体Flk-1/KDR在两组肿瘤中的表达特性.结果 恶性组微血管密度(MVD)显著高于良性组(P<0.05),微血管丰富区位于癌巢边缘.VEGF在乳腺癌性上皮细胞及癌周血管内皮细胞呈强阳性表达,Flk-1/KDR在乳腺恶性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呈强阳性表达,VEGF及Flk-1/KDR尤其在癌灶边缘呈强阳性表达,良性组几乎不表达(P<0.05).结论 VEGF是促进乳腺癌血管生成的重要调节因子.

    作者:李颖嘉;文戈;王倩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肥胖患者手术切口的缝合方式探讨

    目的 探讨肥胖患者手术切口的缝合方式.方法 选取行腹部纵切口的肥胖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A组常规方法缝合:1号丝线缝合皮下组织,1号丝线缝合皮肤;B组缝合方法:缝合前对切口适当清创,清除游离的脂肪组织,切口张力大的患者用张力线全层缝合(非褥式);切口张力不大的患者,用4号丝线将皮肤及皮下组织全层褥式缝合.术后常规换药.视切口愈合情况7~10d拆线.对比两组的缝合时间,脂肪液化、伤口裂开及切口感染情况,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和Fishet's精确概率法.结果 B组缝合时间短于A组,脂肪液化、伤口裂开及切口感染少于A组,差别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对手术切口适当清创、全层缝合,有利于肥胖患者切口的愈合.

    作者:周水生;梅志雄;黄敏;李小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强脉冲光对大鼠皮肤转换生长因子-β1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强脉冲光(IPL)对大鼠皮肤转换生长因子-β1(TGF-β1)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光子嫩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选择15只SD大鼠,每只选3个部位用强脉冲光照射,采用同一照射参数,能量密度34 J/cm2,分为3个脉冲,脉宽各为4、5、6 ms,脉冲延时为20 ms及25 ms.照射后第1、3、5、7、15、30天分别于治疗及诈治疗部位切取皮肤样本.原位杂交检测,观察.结果 照射部位第1天皮肤表皮、真皮细胞均呈阳性染色,第7天达高峰,第15天染色渐弱,第30天只有真皮细胞呈弱阳性染色,非治疗部位染色阴性.结论 强脉冲光照射皮肤后可引起TGF-β1mRNA表达的增加,提示TGF-β1在光子嫩肤过程中对皮肤的重塑起重要作用.

    作者:王明利;柳大烈;袁强;杜本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多表位HBV DNA疫苗的中试制备及质量研究

    目的 建立多表位HBVDNA疫苗(PVAX-HS)的中试制备及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采用分批补料发酵方式,碱裂解结合超滤浓缩,三步柱层析制备DNA疫苗,并对终产品进行全面质量控制.结果 分批补料发酵获得生物量50~60g/L,质粒终产量约为1.0 mg/g菌体,符合药用DNA疫苗质量标准.结论 建立了质量稳定的PVAX-HS中试制备工艺,符合规模化生产要求.

    作者:郭妍;惠长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老年膀胱异位嗜铬细胞瘤1例报告

    我院近期收治膀胱嗜铬细胞瘤1例,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报道如下.1 病历简介患者,男性,65岁.主诉为间断性排尿时头痛头晕伴无痛性肉眼血尿10年,加重1个月入院.10年前患者无任何诱因出现排尿时头痛、头晕伴无痛性肉眼血尿,未引起重视和注意.后来此种表现经常发生,以夏季为重,有时数天1次,有时每天1次或多次.

    作者:张勇;臧桐;孙凤岭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肾移植急性排斥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Notch1表达的变化

    目的 研究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Notch1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40例肾移植受者按术后是否出现急性排斥反应分为排斥组(n=20)及无排斥组(n=20).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两组术前、术后排斥反应发生时及抗排斥治疗后的外周血淋巴细胞Notch1的表达,观测各组的Notch1阳性淋巴细胞率,对各组各时间点间的测得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排斥组在术后排斥发生时的Notch1阳性淋巴细胞率明显高于术前(t=4.245,P=0.000),也明显高于无排斥组(t=3.839,P=0.000),抗排斥治疗后明显下降(t=3.102,P=0.004);而无排斥组术后的Notch1阳性淋巴细胞率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0.409);不同的免疫抑制方案间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监测外周血淋巴细胞Notch1的表达有助于诊断急性排斥反应,并可提示抗排斥治疗的效果.

    作者:朱明德;于立新;徐健;杜传福;付绍杰;邓文锋;王亦斌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NK细胞表面免疫球蛋白受体KIR基因的分析

    目的 为了探讨人类自然杀伤(NK)细胞的自然杀伤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PCR-SSP技术,调查和分析67例国人的KIR基因型和组合型频率.结果 在表达出16个KIR基因中,87.5%的KIR基因的频率0.35;由14个KIR功能基因组成的KIR基因组合型25个,其中仅KIR-2DL1-2DL3-2DL4-3DL1-3DL2-3DL3-2DS4的分布频率达到0.373,而其余频率均≤0.09.比较本文、日本人群、韩国人群和高加索人群中已报道的56个KIR基因组合型,4个民族和地区间基因组合型共享率为8.93%;本文、韩国人群和高加索人群间为5.36%;本文和高加索人群间为1.79%;28.58%为本文首先报道的基因组合型.结论 本文证实单个KIR基因多态性有较高的分布频率;在25个KIR基因组合型中,仪有以传导抑制信号为主的组合型KIR-2DL1-2DL3-2DL4-3DL1-3DL2-3DL3-2DS4的分布频率达到0.373(4%),远低于87.5%的单个KIR基因的频率.但是,KIR-2DL1-2DL3-2DL4-3DL1-3DL2-3DL3-2DS4的分布频率在四个民族和地区人群中均列第一,提示KIR基因组合型以抑制性信号通路为主是一种常态,使自身细胞不会遭受自然杀伤.研究为可能探讨改变肾移植术通过KIR基因调节NK自然杀伤作用活性的增强或抑制功能,改变终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的相关研究提供可利用的数据.

    作者:付绍杰;于立新;罗敏;肖露露;王亦斌;徐健;杜传福;邓文锋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运用混合插值法降低金属伪影

    目的 运用混合插值方法去除CT图像金属伪影.方法 对目前常用的线性插值、样条插值和多项式插值方法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利用这方法分别对基于Sheep-Logan模型的仿真结果和实际的CT扫描结果进行校正,在对这些单一插值方法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混合插值的新方法.即对金属植入物采用四次多项式的插值方法,条状伪影采用线性插值的方法,然后再把两种插值的结果按一定权重结合起来.结果 每种插值方法各有特点,混合插值方法性能较优.结论 混合插值方法可以用于去除CT图像金属伪影.

    作者:余晓锷;李婵娟;陈武凡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新型复合纤维蛋白胶可注射性磷酸钙人工骨-骨界面力学性能研究

    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胶复合β-磷酸三钙/磷酸二氢钙复合人工骨材料修复骨缺损的能力及作为人工关节固定的可能性.方法 实验于2007-11/2008-05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选用健康成熟新西兰大白兔16只,在双侧股骨外侧髁部建立骨缺损模式,钻取直径4 mm,孔深8 mm的柱状圆洞.将FG/CPC复合材料随机植入一侧骨缺损处,另一侧骨缺损以CPC植入作为实验对照.②复合型磷酸钙骨水泥组将复合磷酸钙骨水泥(液粉比为0.3)用专用注射器注入骨孔内并使磷酸钙骨水泥外溢,同时加压固定10min直至硬化,对照组同样方法.⑨于术后2、4、8和12周分别处死新西兰兔(n=4),分别进行大体观察和力学测试.结果 16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FG/CPC人工骨组比CPC骨组能更有效地修复骨缺损;生物力学测定证明不同的水泥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实验组复合型骨水泥抗剪切力强于对照组骨水泥.结论 FG/CPC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骨传导能力、力学特性,有望成为骨组织工程中修复骨缺损和固定人工关节的理想材料.

    作者:赵亮;李奇;林荔军;张力;刘成龙;丁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卵泡液中蛋白氧化水平与IVF-ET结局参数的关系

    目的 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卵泡液中蛋白氧化水平与IVF-ET结局参数的关系.方法 测定64例因卵管性因素不孕接受IVF-ET治疗的女性患者卵泡液中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水平,研究AOPP水平与IVF-ET结局参数的关系.结果 (1)卵泡液中AOPP水平与成熟卵母细胞比例(r=-0.401,P=0.001)、受精率(r=-0.257,P=0.045)、卵裂率(r=-0.290,P=0.024)、良好胚胎形成率(r=-0.520,P=0.000)均呈显著负相关;(2)不同获卵数组之间AOPP水平有显著性差异(F=3.851,P=0.027),其中以获卵数8~15个组AOPP水平低,获卵数<8个组高;(3)非妊娠组AOPP水平显著高于妊娠组(t=3.665,P=0.001);(4)不同年龄组AOPP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15.919,P=0.000),其中年龄35岁组AOPP水平高,<30岁组低.结论 IVF-ET周期中,卵泡液中存在蛋白氧化应激现象.卵泡液中高水平的AOPP可能对卵母细胞和早期胚胎发育造成不良影响,继而影响IVF结局.

    作者:宋亚丽;全松;田建伟;李红;陈思梅;邢福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亚低温治疗对血清髓鞘碱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目的 本研究通过检测亚低温治疗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含量变化来证实哑低温治疗的脑保护作用,探讨亚低温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100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取其血清标本检测MBP含量.选取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8分)100例,分为亚低温组50例和常温组50例,分别于伤后早期及伤后不同时间采血,检测血清中MBP含量,比较其在伤后不同时期的血清MBP含量.结果 100例正常体检者血清MBP含量测定结果证实,正常人血清MBP含量与年龄、性别无关.常温组患者伤后血清MBP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亚低温组与常温组患者相比血清MBP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MBP在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中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是一种有效的生化指标,由此我们推论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腩损伤具有脑保护作用.

    作者:贾军;尹勇;钟天安;叶宇;石小峰;尹学念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早期自然流产绒毛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核型分析110例

    目的 探讨早期自然流产病例中绒毛染色体核型检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更好地开展优生优育工作.方法 针对110例早期自然流产患者的绒毛标本进行细胞培养和染色体制备及核型分析.结果 110例早期自然流产绒毛中,细胞培养成功103例,成功率为93.7%,其中,染色体核型异常52例,占50.5%,并以三体型为常见.单一流产与反复流产(≥2次)的异常胚胎比例分别为29例(52.9%)与23例(42.6%),无统计学差异.自然流产胚胎中女性胚胎78例,占75.5%;染色体异常的胚胎中,女性35例,占染色体异常胚胎的67.3%,两者均明显高于男性.结论 胚胎染色体异常是早期自然流产的主要原因,在临床上对早期自然流产胚胎开展染色体检查有利于判断流产的原因,并达到针对性地指导优生优育的目的.

    作者:熊丽;刘洁;邓康;刘思平;贾蓓;吴瑞枫;钟梅;曾嵘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荧光染料CFSE标记大鼠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研究

    目的 探究荧光染料CFSE对大鼠间充质干细胞细胞(MSCs)标记的理想条件及跟踪时限.方法 采用终浓度分别为2.5、5.0、10.0、20.0、40.0μmol/L的CFSE在1、5、10 min三个不同的时间点标记MSCs,用流式细胞仪和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的转染率和荧光强度.以此来筛选CFSE标记MSCs的理想条件;采用MTT方法检测在此理想条件下CFSE对MSCs的增殖是否有影响:用流式细胞仪和荧光显微镜检测在此理想条件下CFSE跟踪MSCs的大时限.结果 终浓度为20.0 μmol/LCFSE作用5 min为CFSE标记MSCs细胞的理想条件,在此理想条件下MSCs细胞的荧光强度能跟踪到第21天时与未标记细胞的荧光强度相接近,并且此理想条件下的CFSE对MSCs细胞的增殖无影响(P0.05).结论 在体外正常的培养条件下终浓度为20.0 μmol/L CFSE作用5 min为其标记MSCs细胞的理想条件,在此理想条件下的CFSE能够跟踪MSCs细胞的大时限为21d.

    作者:李艳菊;邓兰;黄睿;郭坤元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