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

吴锦波;吴平生;张宏斌;王月刚

关键词:促红细胞生成素,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氧化性应激
摘要:目的 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大鼠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以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穿线结扎法制备心肌缺血模型,松开结扎线造成再灌注.45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①假手术(SHAM)组、②缺血再灌注(IR)组、③磷脂酰肌醇-3-激酶(P13K)的高选择性阻断剂LY294002(LY)组、④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组和⑤促红细胞生成素+LY294002(EPO+LY)组.观察各组大鼠在整个缺血再灌注期间心律失常发生情况,进行室性心律失常评分;检测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MB(CK-MB)和肌钙蛋白l(cTnI)水平;以硫代巴比妥酸显色法测定心肌组织丙二醛(MDA)的含量;以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结果 EPO组的心律失常评分明显低于IR、LY和EPO+LY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O血清CK-MB和cTnI水平组明显低于于IR、LY和EPO+LY组(P<0.001);EPO组SOD含量明湿高于IR、LY和EP0+LY组,差异有统汁学意义(P<0.001);EPO组MDA含量明显低于IR、LY和EPO+LY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EP0 1000mg/kg再灌注前给药能有效降低大鼠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但此作用可被预先给予的LY294002所减弱,其作用机制与抗氧化作用有关,PI3K/AKt通路参与其信号转导.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骨显像加做颅骨侧位对鼻咽癌颅底骨侵犯的临床价值:与CT比较

    目的 旨在探讨颅骨局部加位对NPC颅底骨侵犯的诊断价值并与CT进行对比.方法 选取2003年01至2007年12月间病理确诊为NPC的放疗前患者,共405例,均在1周内行前后位全身骨显像(WBI)及颅骨左、右侧位局部显像和CT检查.结果 WBI诊断与CT诊断阳性符合率29.48%,阴性诊断符合率76.05%,总符合率81.23%;骨局部显像目测诊断同CT诊断的阳性符合率67.95%,阴性诊断符合率74.07%,总符合率87.16%;骨局部显像半定量分析诊断同CT诊断的阳性符合率75.64%,阴性诊断符合率74.07%,总符合率88.64%.在27例CT诊断阴性而局部显像半定量分析诊断阳性的患者中,其中有9例同时行了MRI检查,MRJ结果为阳性.结论 全身骨显像加做局部颅骨侧位显像,对NPC颅底骨侵犯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可做为鼻咽癌颅底骨侵犯的筛选方法.

    作者:冯会娟;欧阳伟;刘金华;刘伟英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胃上皮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XIAP蛋白的表达

    目的 检测胃上皮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的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伴肠化、胃癌组织中XIAP蛋白表达的差异以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探讨胃癌的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5例慢性浅表性胃炎、30例萎缩性胃炎伴肠化、32例胃癌组织中XIAP蛋白的表达;Hp感染与XIAP表达的关系体内实验通过对病例进行尿素酶试验检测Hp感染情况,将各种病变分为Hp阳性组和Hp阴性组;体外实验通过将Hp裂解液与AGS细胞共同孵育24 h后提取细胞总蛋白通过Western Blot检测XIAP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 XIAP蛋向阳性表达位于胞浆,XIAP蛋白表达从慢性浅表性胃炎到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到胃癌呈逐渐上升趋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两组间、慢性浅表性胃炎与胃癌两组间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167),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与胃癌两组问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167).胃癌组Hp感染率较慢性浅表性胃炎组高,但统计学无差异(p>0.05),Hp感染伴胃上皮细胞XIAP蛋白的表达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体外实验结果显示,加入Hp共同孵育的实验组XIAP蛋白表达量明显较阴性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胃上皮细胞在恶性转化过程中伴有XIAP的表达上调,XIAP的诱导表达可能出现在萎缩性胃炎之前.Hp感染伴胃上皮细胞XIAP蛋白的表达升高,但尤统计学差异.Hp体外能够刺激胃型上皮的XIAP蛋白表达,可能是Hp致癌的机制之一.

    作者:王玮;郭蒸;夏国胜;张文静;牛凌云;王继德;王亚东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保留左结肠动脉的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低位吻合术

    目的 探讨保留左结肠动脉的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低位吻合术(DiLxon)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术中判断临床分期为Ⅰ、Ⅱ期拟行Dixon术的52例直肠癌病人行保留左结肠动脉的腹腔镜Dixon手术,采用血管鞘内解剖法解剖出肠系膜下动脉、左结肠动脉、乙状结肠动脉或直肠上动脉,清扫血管周围脂肪和淋巴结,保留左结肠动脉,于其分叉下缘切断肠系膜下动脉.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并发症、吻合口张力、肠系膜下动脉行径周围淋巴结清扫的个数及病理情况,观察术后局部复发、淋巴结转移及吻合口漏的发生率.结果 52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115~320min.平均150 min.术中出血15~75 ml.平均25 ml.术中无直肠破裂穿孔,无血管、输尿管及邻近器官损伤,吻合口无张力.肠系膜下动脉周围淋巴结清扫个数为4~8个,平均6.2个,术后病理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均为阴性,4例直肠上动脉起始部淋巴结为阳性.术后无吻合口漏等并发症.术后随访无淋巴结转移发生,1例术后7月局部复发.结论 临床分期为Ⅰ、Ⅱ期拟行Dixon术的直肠癌病人,腹腔镜下町以清晰解剖显露肠系膜下动脉各分支,行保留左结肠动脉的Dixon手术.在不增加吻合口张力,不影响肠系膜下动脉行径周围淋巴结清扫的基础上,为吻合口提供更充足的血运,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牛.

    作者:伍锦浩;戎祯祥;朱达坚;陈小伍;任宝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胡桃醌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亚显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 了解胡桃醌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亚显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12.5 μmol/L胡桃醌作用于BEL-7402细胞24h后固定,分别行HE染色、考马斯亮蓝染色、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样品制备.结果 12.5 μmol/L胡桃醌处理组细胞形态和细胞骨架发生改变.扫描电镜结果显示BEL-7402细胞胞体体积缩小,与周围细胞群脱离,表面微绒毛卷曲、畸变、小球结构逐渐增多,细胞间连接逐渐断裂,细胞间隙增宽,有凋亡小体形成.透射电镜结果显示胡桃醌作用BEL-7402细胞24 h后,细胞内质网扩大,线粒体结构疏松,胞核核仁裂解,凋亡小体形成.结论 胡桃醌能有效改变人肝癌BEL-7402细胞亚显微结构,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陈丽雅尔;那顺巴;张建;于娟;顾为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肾移植术后感染巨细胞病毒性肺炎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感染巨细胞病毒性(CMV)肺炎的多种高危因素,提出早期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2005年1月~2007年12月间曾在我院接受同种异体肾脏移植术并因发生CMV肺炎而再次入院患者28例,采用卡方检验及多元logistie回归分析方法分别对影响CMV肺炎的一些凶素进行逐步分析.结果 与CMV肺炎感染密切相关的独立因素包括:受者年龄、急性排斥反应、术前透析时间、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受者PRA水平、供体CMV血清学、麦考酚酸酯的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认为供体CMV血清学IgG(+)、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及术前长期血透时间为高危因素.结论 肾移植术后为减少巨细胞病毒性肺炎的发生发展,抑制早期急性排斥反应非常重要,同时尽量选择血清学阴性供体,缩短肾移植术前血透时间也能减少其发病率.

    作者:魏强;于立新;邓文锋;叶俊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黄芪多糖应用于人外周血源性树突状细胞体外培养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黄芪多糖对人外周血源性树突状细胞(DC)成熟的影响.方法 从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获得PBMC,体外采用多种细胞因子(TNFα、IL-4、GM-CSF)联合诱导,获得了分化与功能相对成熟的DC.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观察了不同浓度黄芪多糖(终浓度为50、100、200 mg/L)对DC表面分子表达以及DC与T细胞在体外混合培养体系中活细胞相互作用过程的干预作用.结果 LPS组、50mg/L组、100mg/L组的细胞呈悬浮生长,可见部分细胞聚集成簇,细胞表面可见数量不等、形态不一的树突样突起,扫描电镜下细胞呈不规则形,表面粗糙,胞体有形态不一的突起,α-萘酸酯酶非特异性酯酶染色呈阴性,200 mg/L组细胞大量凋亡崩解.培养6 d后实验组的DC表面CD86(TCD86*LPS=9.1302、TCD86*50 mg/L=6.4024、TCD86*100 mg/L=8.3165,P<0.001)、HLA-DR(THLA-DR*LPS=6.3118、THLA-DR*100mg/L=7.0752,P<0.001;THLA-DR*50 mg/L=3.5797,P<0.01)等表型表达上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LPS组和100mg/L组的CD14等表达下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CD14*LPS=8.5709、TCD14*100=8.6103,P<0.001),50mg/L组的CD14表达下调,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CD14*50 mg/L=1.7918,P>0.05).结论 研究初步表明,适当剂量黄芪多糖可以上调DC膜表面与抗原递呈相关的HLA-DR、CD86等共刺激分子的高表达,对促进DC的分化与成熟,有着显著的影响,并增加DC的免疫活性.

    作者:陈朝俊;李志梁;傅强;刘艺;雷霄;吴宏超;刘映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大鼠烫伤合并海水浸泡后创面病理学改变的特点

    目的 观察大鼠烫伤合并海水浸泡后创面病理学改变的特点.方法 SPF级Wistar大鼠70只,质量为180~220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7只)、单纯烫伤组(B组)、烫伤后合并人工海水浸泡1 h(C组)、3 h组(D组),每组21只.除A组外,各组动物均造成背部10%深Ⅱ度烫伤;C、D组动物双前肢以下部分分别浸泡于人工海水中1 h和3 h;分别于伤后1、3、5 d观察创面大体情况、光镜观察创面病理改变、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创面微循环毛细血管损伤变化和其内皮细胞形态学变化、测量各组动物创面含水量.结果 除A组外,各组动物创面含水量于伤后1 d升高,3 d达到峰值,5 d小幅度F降,其中:D组高,A组低,C组高于B组(P=0.000).相对B组,海水浸泡后创面明显干燥、创面坏死发生早,且严重,以D组为明显;光镜下:除A组外,各组动物创面表皮均坏死脱落,有不同程度的毛囊破坏、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和炎症细胞浸润,以D组明显;电镜下:除A组外,各组动物创面毛细血管基底膜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缺损,并可见内皮细胞间隙不同程度增宽,海水浸泡组还可见部分内皮细胞胞膜缺失去,细胞皱缩脱落,以D组明显.结论 大鼠烫伤后合并海水浸泡使组织细胞脱水、变性坏死,尤其是加瑼了皮下毛细血管网内皮细胞损伤、使创面水肿加重而进一步加剧创面微循环障碍和创面组织损伤.

    作者:马军;王甲汉;李志清;易朝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地塞米松对哮喘小鼠Th17细胞因子IL-17表达的影响

    目的 初步探讨地塞米松对哮喘小鼠肺组织中Th17细胞因子IL-17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卵清蛋白致敏方法建立支气管哮喘小鼠模型,Balb/c小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哮喘组、地塞米松治疗组各10只.采用EUSA检测小鼠肺泡灌洗液、IL-17水平;HE染色评价各组小鼠气道炎症程度;RT-PCR检测肺组织IL-17、RORγt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肺组织RoRγt脚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哮喘组小鼠肺组织RORγt、IL-17mRNA和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地塞米松治疗组RORγt、IL-17mRNA和蛋白水平均低于哮喘组(P<0.05).结论 地塞米松可抑制哮喘小鼠肺组织RORγt表达,阻止Th17的分化,从而减少IL-17的分泌,减轻哮喘气道炎症反应.

    作者:胡斯明;罗雅玲;赖文岩;陈培芬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bFGF转染骨髓基质细胞培养及修复软骨缺损的动物试验

    目的 探讨bFGF基因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后在PLGA培养生长的生物相容性,以及采用组织工程方法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PLGA复合物修复软骨缺损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将bFGF基因转染成功后的骨髓基质细胞在PLGA培养生长,制备软骨缺损动物模型,将复合物植入软骨缺损,通过大体标本观察、组织学观察及Ⅱ型胶原免疫组化及RT-PCR检测对软骨缺损模型的修复效果.结果 bFGF基闪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后可以在PLGA上正常生长,并有Ⅱ型胶原的高表达,将复合物植入动物后,可以修复软骨缺损动物模型.结论 PLGA与转染后的骨髓基质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转染后的骨髓基质细胞与PLGA复合物町以修复兔软骨缺损动物模型,可以作为自体软骨移植的一种替代治疗方法.

    作者:徐忠世;肖德明;林博文;卢小虎;李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糖尿病并发胃肠道疾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 研究莫沙比利联合吗叮啉对糖尿病并发胃肠道疾病患者症状的改善状况并分析其疗效.方法 对64例伴有胃肠道不适症状糖尿病患者在常规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应用莫沙比利联合吗吖啉进行治疗.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用莫沙比利;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吗叮啉,共治疗2月.结果 两组患者的消化道症状均有所缓解,治疗组对症状的改善程度略优于对照组.结论 莫沙比利联合吗叮啉能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胃肠道不适的症状,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李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超声造影诊断较大乳腺肿块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诊断直径>2.0 cm 乳腺肿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9例直径>2.0 cm乳腺肿块术前行超声造影检查,应用时间-强度曲线分析软件测定定量参数,分析时间-强度曲线类型及肿块增强模式,分析良恶性肿块间的差别.结果 乳腺良恶性肿块的大小、超声造影基础强度、峰值强度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强度、上升斜率、强化强度指数、曲线类型及增强模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超声造影为直径>2.0 cm的乳腺肿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鉴别方法.

    作者:张建兴;沈嫱;蔡丽珊;高蕾;宋光辉;谢晓燕;黄洁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脐带异常1031例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脐带异常对妊娠结局及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031例有脐带异常分娩者,与同期无脐带异常分娩者进行对照.结果 脐带异常组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死胎死产的发生率比对照组高,(P<0.05),有统计学差异性;脐带异常组(脐带绕颈、脐带过长除外)剖腹产或阴道手术率比对照组高,(P<0.05),有统计学差异性.结论 不同脐带因素对妊娠结局和分娩方式的影响不同,应根据不同脐带因素采取合适的处理方案.

    作者:纪妍;林静吟;欧惠娴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肝硬化患者甲状腺素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甲状腺素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 按Child-Pugh分级标准将174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分为A、B、C三级,选择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用放免法测定甲状腺素5项指标(TSH、T3、T4、FT3、FT4),并对肝硬化患者的Child-Pugh评分积分与其甲状腺素指标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1)肝硬化组甲状腺素T3、T4、FT3、FT4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TSH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水平近接(P>0.05);T3、T4、FT3、FT4水平随Child-Pugh积分增加而下降,A、B、C三级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TSH水平在三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Child-Pugh积分与T3、T4、FT3、FT4呈负相关,与TSH无相关性(P>0.05).结论 检测肝硬化患者T3、T4、FT3、FT4等水平对指导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Child-Pugh分级,正确评估肝硬化的严重程度及预后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吴小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医用臭氧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目的 探讨医用臭氧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疗效.方法 45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采用医用臭氧自血回输疗法联合医用臭氧直肠灌注疗法,每周3次,疗程3~4月,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观察肝功能、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血清乙肝病毒定量及不良反应.结果 45例CHB患者,联合应答6例(6/45,13.3%),部分应答21例(21/45,46.7%),病毒学应答14例(14/45,31.1%)(治疗后血清HBV DNA下降≥21og10),HBeAg血清学转换10例(10/35,28.6%),ALT复常13例(13/45,28.9%),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治疗结束后对45例患者进行了 24周的随访,随访结束时,联合应答7例(7/45,15.6%),部分应答25例(25/45,55.6%),病毒学应答15例(15/45,33.3%),ALT复常17例(17/45,37.8%),HBeAg血清学转换11例(11/35,31.4%).复发1例.结论 医用臭氧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一定的疗效,而且不良反应少,是一个不错的治疗选择.

    作者:宁洪叶;彭福江;周福元;杨玲;彭劫;冯筱榕;孙剑;郭亚兵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人分化抑制因子Id-2基因在大肠埃希氏菌中的高效表达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目的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人Id-2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融合蛋白,并制备抗人Id-2的多克隆抗体.方法 从乳腺癌组织中提取总RNA,用RT-PCR扩增Id-2基因的编码序列,克隆至表达载体pGEX-6P-1中,重组质粒经PCR、酶切、测序鉴定后,在大肠杆菌中经IPTG诱导表达获得GST-ld-2蛋白,SDS-PAGE分析表达产物.通过亲和层析法纯化表达的GST-Id-2融合蛋白,Western-Blot检测重组抗原的免疫原性,并以此为抗原制备多克隆抗体.结果 经PCR、酶切、测序鉴定证明,Id-2基因已正确克隆至pGEX-6P-1中,经IPTG诱导后,表达出相对分子质量40 000的GST-Id-2融合蛋白.Western-Blot、ELISA和琼脂双向扩散实验鉴定所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可以与GST-Id-2特异性反应.结论 Id-2基因在在大肠杆菌中的成功表达及制备的多克隆抗体,为检测Id-2及其在各种组织中的表达提供了一种检测方法,也为分析Id-2分子结构及抗原表位奠定了基础.

    作者:童铁钢;林燕;穆丹梅;白宇;杨木蕾;郑敏;吴东来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早期纤支镜吸痰治疗老年人吸入性肺炎所致急性心肺功能衰竭

    目的 观察老年人吸人性肺炎早期纤支镜吸痰对改善急性心肺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早期进行纤支镜吸痰27例为治疗组,综合治疗25例为对照组,治疗后对反映心肺功能的指标(中心静脉压、左室射血分数、动脉血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中心静脉压及左室射血分数恢复正常、动脉血氧分压升高及二氧化碳分压下降的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早期纤支镜吸痰对抢救因吸人性肺炎所致的急性心肺功能衰竭是一项有效的措施.

    作者:邓锦清;刘泽;郭振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后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在活体供肾切取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下供肾切取术(RPLDN)与传统开放活体供肾切取术(ODN)在活体供肾切取术中临床应用.方法 对45例供者采用后腹腔镜供肾切取术的22例,传统开放取肾手术的23例,所有供受者随访3~24月,分析资料进行比较总结.结果 RPLDN与ODN相比较: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分别为75±35 min与65±26 min,p>0.05),术中出血亦较少(分别为150±50 ml与110±40 ml,p>0.05),RPLDN供肾热缺血时间相对较长(分别为107±34 s与20±5 s,P>0.05),所取血管长度较短(供肾动脉3.8±1.6 cm/4.2±0.6 cm,P<0.05;供肾静脉2.5±1.3 cm/3.5±0.8cm,P<0.05);供者术后恢复方面,RPLDN的供者术后下床时间较早(分别术后3±1 d与术后5±1 d,P<0.05).肾移植术中血管开放后供肾均在1 min内泌尿,RPLDN术后1周出现排斥反应1例,肾功能恢复延迟(DGF)1例.ODN受者术后1月出现急性排斥1例,其余均在术后3 d血清肌酐恢复至正常.所有供者术后7 d伤口拆线后均出院.结论 后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在亲属供肾切取临床应用术中、术后并发症方面比较均未见明显差异,但是腹腔镜活体供肾切取术对供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不影响肾功能等优势,更能促进亲属肾移植的开展,增加供肾来源.

    作者:徐战平;王行环;郑祥光;杨浣情;刘久敏;高炜成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用于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锁定钢板内同定术用于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我院骨科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8例,均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对比术前术后颈椎(JOA)评分,分析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颈椎正侧位X线片+动力侧位X线片,钛网、锁定钢板位置及颈椎前凸角等变化.结果 38例均被随访,术后12~16个月36例植骨融合,2例在术后18个月植骨融合.术后颈椎前凸角改善明显,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维持满意,钛网及锁定钢板位置稳定,JOA评分经手术治疗后显著提高(P<0.05).结论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存脊髓型颈椎病应用中近期疗效肯定,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术式,但此术式要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作者:邵建立;李志忠;王晶;焦根龙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原发巨大肝癌介入化疗栓塞合并三维适形放疗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合并三维适形放疗(3-DCRT)对晚期原发巨大肝癌的疗效.方法 搜集2001年1月~2004年12月诊治病例,对84例无法进行手术的巨大(直径≥10 cm)原发性肝癌进行TACE、3-DCRT序贯治疗.其中UICC/AJCC L期49例,T4期35例,均为NO,合并有门脉癌栓30例.根据Child-Pugh肝硬化分级,A级64例,B级20例.可见肿瘤体积(GTV)为(705±430)cm3(170~2099 cm3).先行TACE:将氟尿嘧啶和羟喜树碱注入患者肝肿瘤的供血动脉(靶动脉),然后将卡铂和丝裂霉素(或吡柔比星)与超液化碘油充分混合成乳剂注入靶动脉,再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治疗,根据患者情况每1.5~2个月重复1次,1~3次治疗.后行3-DCRT,每次分割剂量4~6 Gy,照射次数(11±2)次(7~15次),肿瘤剂量(53.6±6.6)Gy,每周3次,隔日1次.结果 8例患者3-DCRT后3个月内死亡,未能评价疗效,总有效率(CR+PR)68.9%(51/74),1、2和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5.4%、24.7%和15.4%,T分期、GTV、门脉癌栓和分割剂量对生存率的影响无显著差异,Child-Pugh肝硬化分级是独立的预后因子(P=0.035,相对危险度=2.440).结论 3-DCRT合并TACE对晚期巨大原发肝癌有一定疗效,Child-Pugh是独立预后因子.

    作者:孙恒文;陈龙华;韦传军;郑小康;李启生;官键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高糖对INS-1细胞线粒体呼吸链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高糖对INS-1细胞线粒体呼吸链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INS-1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葡萄糖5.5mmol/L培养)、高糖组(葡萄糖16.7 mmol/L培养)、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L-cysteine,NAC)+高糖组(NAC 1.0mmol/L+葡萄糖16.7 mmol/L培养),均干预72 h.分光光度计测定呼吸链酶复合物Ⅰ、Ⅲ活性,荧光素酶方法检测细胞内ATP含量,放免法测定胰岛素分泌水平.结果 高糖组的呼吸链酶复合物Ⅰ活性[(1.53±0.24)μmol/(mg·min)]、Ⅲ活性[(1.08±0.22)μmol/(mg·min)]分别较正常对照组的呼吸链酶复合物I活性((2.31±0.33)μmol/(mg·min)]、Ⅲ活性[(1.92±0.39)μmol/(mg·min)]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胞ATP含量及胰岛素分泌水平在高糖组也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使用抗氧化剂NAC干预高糖组,其线粒体酶复合物Ⅰ、Ⅲ活性、细胞ATP含及胰岛素分泌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 高糖损伤INS-1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可能与损伤线粒体呼吸链功能有关,高糖可能通过氧化应激损伤INS-1细胞线粒体呼吸链功能.

    作者:林占;薛耀明;沙建平;毛睿睿;龙可;桑丹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