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莪术、哈蟆油对去势后大鼠雌激素水平及受体表达的影响

吴朝霞;王晓华;刘桦;邓虹珠

关键词:莪术, 哈蟆油, 雌激素受体, 免疫荧光
摘要:目的 检测莪术、哈蟆油对去势后大鼠血清雌激素水平、脾脏雌激素受体表达,探讨其对生殖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成年SD雌性大鼠去势后制成更年期综合征模型,给药12周后,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清性激素(E2、FSH、LH、T、P)和白介素-2含量.取脾脏用免疫荧光法检测雌激素受体表达.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大剂量莪术、哈蟆油能升高去势大鼠血清E2、T、P水平(P<0.01),明显提高IL-2含量(P<0.01),有降低FSH、LH含量趋势(P0.05),并能显著升高脾脏ER表达水平(P<0.01).结论 莪术、哈蟆油可提高去势大鼠血清性激素水平,增强脾脏ER表达.为临床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提供实验依据.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紫草素抑制人气道平滑肌细胞的增殖

    目的 研究紫草素对体外培养的人气道平滑肌细胞(HASMCs)增殖的影响.方法 组织块贴壁法原代培养传至4~8代的HASMCs,经40、20、10、5、2、1、0.5 ?mol/L及0 ?mol/L(对照组)的紫草素分别作用12、24、48 h后,应用MTS法测定紫草素对HASMCs的细胞增殖的影响;经40、20、10、5 ?mol/L及0 ?mol/L(对照组)的紫草素分别作用24 h后,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紫草素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经20 ?mol/L及0 ?mol/L(对照组)的紫草素分别作用24 h后,应用SP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紫草素对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20 ?mol/L和40 ?mol/L的紫草素均可有效抑制细胞增殖(均P<0.05),以48 h为显著(抑制率分别为30.1%与42.9%),但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20 ?mol/L及40 ?mol/L的紫草素均可显著提高G0/G1期比例(P<0.05),阻滞细胞周期进程,但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3)20 ?mol/L的紫草素可显著下调PCNA的表达(P<0.01).结论 紫草素对HASMCs具有明确的抗增殖作用.

    作者:赵燕霞;罗雅玲;赖文岩;徐健;任敦强;黎振兴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下肢短缩的平衡处理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下肢短缩的延长和软组织的平衡.方法 在软组织松解的基础上,通过恢复和重建股骨偏心距的大小来维持肢体的延长、假体的稳定性以及髋部肌力之间的平衡.术后评估肢体长度及髋关节功能.结果 术后肢体平均延长2.4 cm,Harris评分平均提高35.2分.结论 通过术中软组织的松解、股骨偏心距的恢复或重建来解决患肢短缩现象,获得相对的下肢肢体平衡.

    作者:林强;万豫尧;谢杰伟;王海洲;许树柴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断层超声显像技术诊断胎儿脊柱裂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断层超声显像技术(TUI)对胎儿脊柱裂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8例二维超声检查疑有胎儿脊柱裂的孕妇进行TUI检查,观察分析胎儿脊柱裂在冠状切面、横切面及矢状切面的声像图表现,判断脊柱裂累及的具体椎节.超声诊断与引产后结果对照.取1例引产后开放性脊柱裂胎儿进行超声观察,并与引产前图像进行比较.结果 检出胎儿脊柱裂8例,其中6例获得较满意的胎儿脊柱裂TⅥ图像,所显示脊柱裂累及的具体椎节与胎儿实际畸形相符.引产后开放性脊柱裂胎儿所获得图像质量较宫内胎儿清晰,超声诊断与产前诊断结果一致.结论 TUI技术可更精确地显示胎儿脊柱裂,作为二维超声的补充,提高超声对胎儿脊柱裂的诊断能力.

    作者:张晓莉;汪龙霞;孙长坤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细梗胡枝子黄酮类成分的研究

    目的 研究细梗胡枝子(Lespedeza virgate)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 对细梗胡枝子乙醇提取液的正丁醇部分进行反复分离纯化,根据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细梗胡枝子的地上部分分离得到8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苜蓿素(Ⅰ)、山奈酚(Ⅱ)、芹菜素(Ⅲ)、山奈酚苷(Ⅳ)、桑色素(V)、木犀草素(Ⅵ)、槲皮素-3-O-?-L鼠李糖苷(Ⅶ)、柯伊利素H-7-O-?-D-芦丁糖苷(Ⅷ).结论 Ⅰ、Ⅱ、Ⅲ、Ⅴ、Ⅵ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Ⅷ为首次从胡枝子属植物中分离获得.

    作者:陈艳;邓虹珠;梁磊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早期移植肾失功后短期内再次肾移植的经验

    目的 总结早期移植肾失功后再次肾移植的经验.方法 对23例符合观察标准的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标准:初次移植肾1个月内失功,失功后1个月内行再次肾移植.结果 23例患者中22例成功,1例移植术后因合并严重肺部感染经治疗无效后死亡.急性排斥反应5例,4例治疗后逆转.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3例,经血液透析过渡后肾功能恢复.术后随访1~5年,血肌酐平均(112.5±20.7)?mol/L(72~168?mol/L).结论 短期内再次肾移植是早期移植肾失功的佳处理方式.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强调HLA-DR位点的相配程度,高PRA受者选择避开存在致敏抗体的供肾,是再次肾移植成功的关键.

    作者:于立新;徐恩五;王亦斌;刘小友;付绍杰;徐健;邓文锋;杜传福;余玉明;李川江;魏强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固定正畸酸蚀后用氟法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酸蚀后用氟是一种固定正畸治疗中较好的预防牙釉质脱矿而至早期牙釉质龋的方法.方法 通过20例固定正畸酸蚀后用氟患者340个牙齿与20例正畸酸蚀过程中不采取任何含氟物质者344个牙齿的牙釉质脱矿的发病率比较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固定正畸酸蚀后用氟患者脱矿发生率为5.59%,而对照组为13.66%,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酸蚀后用氟是一种固定正畸治疗中较好的预防牙釉质脱矿而至早期牙釉质龋的方法.

    作者:林铭;邱冬梅;陈巨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冠心病合并结直肠癌对血脂水平的影响及他汀类药物调脂的意义

    目的 通过对32例结直肠癌合并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及他汀治疗效果的研究,探讨此类患者血脂水平变化的意义和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的安全有效性.方法 临床和病理确诊为结直肠癌的32例冠心病患者在基线水平、患癌后手术前和手术后阿托伐他汀治疗6月测定其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广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Lp(a)]水平.对照组为30例血脂检查TC均≥5.70 mmol/L的冠心病患者.结果 30例对照组患者在阿托伐他汀20mg治疗6个月后,TC、TG、LDL-C均显著下降,并一直持续至12个月(P<0-01),而HDL-C和Lp(a)没有显著变化.32例结直肠癌合并冠心病患者基线水平的TC、TG、LDL-C和HDL-C在其癌症确诊后均明显降低(P<0.01),而Lp(a)却增高(P<0.05),术后继续阿托伐他汀治疗的患者TC、TG和LDL-C水平进一步降低(P<0.05),HDL-C升高(P<0.05),Lp(a)水平未发生明显变化.对照组TC和LDL-C显著高于癌症组(P<0.05),后者Lp(a)显著增高(P<0.05).阿托伐他汀治疗6个月后,癌症组LDL-C和HDL-C水平进一步降低(P<0.05),TC和Lp(a)水平两者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Lp(a)水平的升高可能与其抗肿瘤效应有关,合并冠心病的直结肠癌患者血脂谱的变化为在此类患者中进行调脂治疗的安全性提出了新的课胚.

    作者:梁振涛;王宪沛;曾秋棠;廖玉华;高传玉;李牧蔚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感觉、运动神经匀浆对兔成骨细胞增殖与成骨功能的影响

    目的 研究兔周同感觉、运动神经匀浆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成骨细胞增殖与成骨能力的影响.探讨周围神经影响成骨的可能原因.方法 提取大隐神经、坐骨神经肌支分别作为感觉、运动神经组织,制备匀浆.体外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常规成骨诱导后鉴定备用.以含感觉、运动神经匀浆的诱导培养基、成骨诱导培养基、无地米诱导培养基及对照培养基作用于干细胞来源的成骨细胞,观察其增殖、分化及矿化情况.结果 感觉神经组较其他各组显著促进成骨细胞增殖(P<0.01),成骨诱导组及对照组抑制细胞增殖(P≤0.001);感觉神经匀浆显著促进成骨细胞总蛋白及碱性磷酸酶(ALP)的合成(P<0.05),成骨诱导组及对照组ALP蛋白比活性显著高于运动神经组及无地米组(P<0.05);感觉神经组、成骨诱导组及对照组茜素红结合量显著高于无地米组及运动神经组(P<0.001),前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感觉神经成分能显著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与矿化,运动神经成分未见促成骨作用.

    作者:王秋实;裴国献;江汕;赵培冉;梁双武;戴金良;崔建德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工作记忆中关系信息保持的事件相关电位

    目的 比较颜色、语义分别与其空间位置整合后在工作记忆保持阶段的事件相关电位(ERPs)时空模式特点.方法 14名受试者分别从事工作记忆中颜色-位置和语义-位置整合的延迟匹配样本任务,同时记录其19通道的ERPs,行为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ERPs数据利用配对t值的统计参数映像呈现.结果 颜色-位置整合任务的反应时间显著短于语义-位置整合任务,且前者反应正确率显著高于后者.ERPs的t值统计参数映射显示两者显著差异主要出现在额中央回和顶部的大部分区域(200ms前后),双侧前额部和额部(260~320ms),左侧枕部(500~580ms).结论 汉语语义-位置的关系记忆的保持涉及更多脑区,特别是额区的效应大提示工作记忆的目标保持阶段.

    作者:刘中华;周曙;陆兵勋;刘忆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乳腺X线机辐射源质量检测技术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测量乳腺X线机辐射源的质量检测技术,评价其性能.方法 采用测试模块对乳腺X线机的输出线质、分辨率进行检测,采用Barracuda X线分析仪对乳腺X线机的管压、管电流、曝光时间的重复性和准确性、辐射输出剂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进行检测.结果 检测结果显示各参数的稳定性均很好.设定值为26kV、50mAs时,检测设备输出的电流及曝光时间准确性较差.结论 乳腺X线机辐射源质量保证工作非常重要.

    作者:王淑珍;余晓锷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以转录因子AP-1为靶点的decoy ODNs对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的抑制作用

    目的 探讨AP-1 decoy ODNs对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CFs)增殖及细胞胶原合成的抑制作用,为高血压心肌纤维化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2.5%胰酶分离培养新生SD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采用四氮唑盐(MTT)比色法测定细胞数目,羟脯氨酸比色法测定培养细胞上清胶原合成,流式细胞分析技术(FCM)检测细胞周期,分别观察不同浓度的AP-1 decoyODNs对AngⅡ诱导的CFs增殖,胶原的合成及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CFsMTT比色法显示10-7mmol/LAngⅡOD490值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0.451±0.014和0.342±0.096,n=9,P<0.05);100 mnol/L和200 mmol/L组的OD490值分别为0.329±0.04和0.214±0.25,均较AngⅡOD490值显著降低(P<0.05);AngⅡ作用24 h后能够显著增加CFs胶原合成,decoy ODNs可以抑制这种作用,其中100 nmol/L和200 nmol/L均有显著性抑制作用.FCM细胞周期分析表明,AngⅡ作用24 h后能够明显增加S期细胞百分率(21.93±0.71%和10.93±0.2%,n=6,P<0.01),随着decoy ODNs浓度增加,S期细胞百分率明显降低,其中100nmol/L和200nmol/L作用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但突变的decoyODNs对CFs的增殖及胶原合成均没有明显的影响.结论 AP-1 decoy ODNs可以抑制AngⅡ诱导的CFs增殖和胶原的合成,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影响CFs细胞周期有关.

    作者:谢双伦;王景峰;聂如琼;袁沃亮;李飞;林茂欢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葡萄胎发病相关新基因F10功能的初步研究

    目的 研究与葡萄胎发病相关的新基因F10的功能.方法 培养A549细胞,实验分4组:正向F10基因、反向F10基因、空载体分别转染A549细胞组、空白细胞组.转染24 h提取细胞mRNA.用差异显示(DDPCR)方法筛选4组之间差异表达的基因.结果 获得差异表达的条带,二次PCR扩增后产物连接T载体并测序分析,结果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序列进行同源比较,筛选出几个差异表达的基因,经荧光定量PCR证实annexin I(钙依赖、磷脂结合蛋白)、STATI(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子)、BASP1在正向F10基因转染组高表达.IPLA2、DATF1在正向F10基因转染组低表达.结论 F10基因可能是与细胞增殖和凋亡相关的基因.

    作者:曹晓敏;庞战军;全松;邢福祺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兔基质金属蛋白酶动态变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在动脉硬化兔模型的动态变化及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治疗的作用.方法 高脂喂食加球囊拉伤股动脉建立动脉硬化兔模型75个,分别为高脂组、低剂量他汀组和高剂量他汀组,后两个他汀组除高脂饮食同时分别服用辛伐他汀2和4 mg/kg.3组均于拉伤后第1、7、14、21、28天采血,ELISA法检测MMP-1、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并取血管行病理检查.结果 MMP-1、9在拉伤后第1天均达到峰值,延续至拉伤后7天;TIMP-1在第1天达到峰值,并进行行降低;辛伐他汀在第7、14、21、28天明显抑制MMP-1水平,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无明显区别;在第21、28天明显抑制MMP-9水平,两个剂量组无明显差异;而在第1、7、14、21、28天均对TIMP-1有明显抑制,而且高剂量和低剂量组之间各时间段有明显差异.结论 动脉硬化兔模型的MMPs和TIMP有不同变化规律,而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抑制MMPs/TIMP分泌的作用也不同.

    作者:许兆延;陈军;杨希立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尖锐湿疣复发与患者心理状况和白介素-10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尖锐湿疣复发与心理状况及细胞因子相关性.方法 对40例复发性尖锐湿疣患者和40例一次性治愈尖锐湿疣患者进行焦虑自我评定量表(SHS)和抑郁自我评定量表(SDS)问卷调查,应用放免法测定白介素-10(IL-10).结果 复发性尖锐湿疣患者血清IL-1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复发性尖锐湿疣患者SAS和SDS评分均显著高于中国常模(P<0.05).一次性治愈尖锐湿疣患者血清IL-10亦高于对照组,SAS和SDS评分与中国常模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复发性尖锐湿疣患者可能存在抑郁和焦虑状态,抑郁可能导致免疫功能低下.

    作者:徐文斌;周虎;李会平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三维重建与逆向工程技术设计骶髂关节骨折固定导航模板

    目的 利用三维重建与逆向工程技术为骶髂关节骨折固定提供一种精确匹配的手术方法.方法 对骶髂关节骨折患者骨盆进行连续螺旋CT扫描,将原始Dicom格式数据导入Amira3.1(TGS)软件,三维重建骨折模型,以STL格式保存,导入Imagewarel2.0软件,设计骶髂关节拉力螺钉的佳固定方向,提取骶髂关节周围解剖学形态,建立与髂后上棘解剖学形态一致的模板,拟合模板和骶髂关节拉力螺钉孔道成定位模板.结果 重建的导航模板有较好的匹配性.结论 通过三维重建与逆向工程分析构建的微创、定位导航模板可以为骶髂关节拉力螺钉的定位、定向提供有利的帮助.

    作者:佟矿;张元智;金丹;俞斌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经心外膜向心肌移植自体骨髓单核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

    目的 在小型猪动物模型上探讨自体骨髓单核细胞移植到心肌梗死局部对心功能和梗死心肌代谢的影响.方法 结扎小型猪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心肌梗死1周后处理组及心肌梗死2周后处理组,处理组经心外膜向心肌注射自体骨髓单核细胞.然后检测各项指标.结果 空白对照组与处理组心尖室间隔下部室壁增厚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显影细胞区域冰冻切片免疫组化测定,证实自体骨髓单核细胞分化细胞转化为心肌或内皮细胞并证实其存活增殖功能.结论 经心外膜向梗死区域的心肌移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可以改善梗死区域心肌的收缩功能.移植的单个核细胞可以在梗死区域中存活,增殖,分化和迁移,增加梗死区域的微血管数量,再生、再造心肌.

    作者:黄劲松;郑少忆;麦明杰;吴若彬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黄连和五倍子对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目的 检测中药黄连和五倍子对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用新的中药抗菌实验方法进行五倍子、黄连对20株VRE的体外抗菌活性检测.结果 与结论黄连和五倍子对VRE的抑菌作用均较好,其中黄连的MIC90为0.644,五倍子的MIC90为0.105.

    作者:杨烨建;柳益群;张劲丰;黄星华;谭峰;蔡惠兴;黄慧萍;朱勇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我国首株肝螺杆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目的 肝螺杆菌是定植在动物的肝胆及肠道能引起增殖性肝炎,肝癌,盲结肠炎的非胃螺杆菌,关于该菌我国还未见报道.本实验室试图分离培养肝螺杆菌(H.hepaticus).方法 BALB/c小鼠肠粘膜匀浆空肠弯曲菌血琼脂培养基微需氧条件下培养5~7 d.结果 本实验室从BALB/c小鼠肠道中微需氧条件下成功分离出了国内第一株H.hepaticus,并通过形态学,生化反应,细菌基因测序分析鉴定证实,这对开展国内在非胃内螺杆菌研究上有重要的意义.关键字:螺杆菌,肝;分离;鉴定

    作者:李菁;林焕健;姜泊;白杨;张弟;张亚历;王继德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P基因区突变序列分析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HBV P基因逆转录酶区(RT区)序列突变特点.方法 收集115例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的CHB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HBV P基因RT区序列耐药变异.结果 人选的115例患者中103例检测到拉米夫定基因型耐药变异,主要的耐药变异模式为rtL180M+rtM204V和rtM204I,分别占58.3%和22.3%,其他耐药位点包括rtL80V/I、rtT184S和rtA200V,并在5例患者中检测到RT区3个位点的联合变异.结论 对拉米夫定治疗患者的耐药检测除了HBV P基因区常见的rtL180和rtM204位点变异外,还应考虑其他位点的联合耐药变异.

    作者:王程;孙剑;陈金军;王战会;侯金林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腺病毒介导TK/GCV基因系统联合肿瘤坏死因子对膀胱癌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

    目的 研究腺病毒介导TK/GCV系统联合肿瘤坏死因子(TNF-?)对膀胱癌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方法 采用含有TK基因、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复制缺陷腺病毒(adv+)转染MB49细胞,观测转染率,RT-PCR检测转染细胞TK基因产物.以MB49细胞为对照,测定不同浓度TNF-?作用下MB49细胞、不同浓度GCV作用下MB49/TK细胞的存活率,采用GCV联合低浓度TNF-?对MB49/TK细胞进行体外杀伤研究;流式细胞仪检测TK/GCV、TNF-?、TNF-?+TK/GCV对MB49细胞作用8 h后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随着浓度的增高GCV对MB49/TK细胞、TNF-?对MB49细胞的生长抑制率逐渐增高.GCV联合TNF-?对细胞杀伤率均较同浓度下单纯GCV及单纯TNF-?作用时的细胞杀伤率有明显增强,且随TNF-?浓度增高联合治疗组杀伤效率增强:单纯50 ?g/ml GCV组、5 ?g/ml TNF-?+50 ?g/ml GCV组、20 ?g/ml TNF-?+50 ?g/ml GCV组杀伤率分别(24.39±1.10)%、(40.05_+0.97)%、(65.47±0.67)%.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示TK/GCV、TNF-?、TK/GCV+TNF-?组作用细胞8 h均可见典型sub-G1期细胞凋亡峰,联合作用组凋亡率高.结论 TNF-?能明显增强TK/GCV自杀基因系统对膀胱癌的杀伤作用,两者联合能够有效促进膀胱癌细胞的凋亡.

    作者:石向华;谭万龙;朱文辉;梁中锟;杜跃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