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体外反搏对高脂饲养猪动脉内皮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

何小洪;伍贵富;张焰;陈小林;郑振声;詹澄扬;柳俊;何建桂;熊艳;方典秋;梁陆光;钱月桃;凌桂芳;戴刚;冯铭喆;王奎健;朱振宇;马虹

关键词:体外反搏, eNOs, 整合素β1, CTGF, 血管内皮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体外反搏对高脂饲养猪动脉内皮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雄性乳猪22头用高脂喂养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对模型猪进行36 h体外反搏治疗.对冠状动脉作透射电镜检查.对腹主动脉作苏丹Ⅲ染色,分析脂质浸润阳性率.用基因芯片分析猪的胸主动脉内皮细胞基因的表达.结果 透射电镜显示,高脂组冠状动脉内皮细胞下层可见巨噬细胞和分化的泡沫细胞,正常组、高脂加反搏组内皮细胞下层完整.正常组和高脂加反搏组与高脂组腹主动脉苏丹Ⅲ染色阳性率有显著差异(P<0.05).芯片检测显示,与正常组相比,高脂组整合素β1、CTGF上调;与高脂组相比,反搏组整合素β1、CTGF,和VCAM-1下调,eNOS上调.结论 慢性体外反搏可以下调动脉内皮细胞整合素β1、CTGF和VCAM-1基因的表达,降低动脉内皮细胞对脂质的摄取,改善动脉内皮功能,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神经干细胞和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移植对大脑中动脉阻塞大鼠的影响

    目的 将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和神经生长因子(NGF)单独及联合应用于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大鼠,观察NGF和NSCs移植对大鼠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及NGF对自体和移植NSCs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新生大鼠海马NSCs,BrdU标记.实验动物随机分为A组(MCAo组)、B组(MCAo+NGF组)、C组(MCAo+NSCs组)及D组(MCAo+NGF+NSCs组),每组16只,移植后进行神经功能损害评分(NSS),用免疫组化行BrdU、槽蛋白检测,分析结果.结果 移植后的2周、4周神经功能评分显示D组显著好于其他3组(P<0.05),B组与C组显著好于A组(P<0.05).B组的槽蛋白及BrdU阳性细胞数著多于A组(P<0.05),D组的BrdU阳性细胞数显著多于C组(P<0.05).结论 NSCs移植和NGF单独及联合应用对MCAo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均有作用,二者联合具有协同作用.NGF对自体NSCs的激活、增殖有促进作用,对移植NSCs的增殖有促进作用.

    作者:赵宇;谢鹏;朱晓峰;蔡志友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老年股骨颈骨折治疗效果评价

    目的 分析57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治疗1年随访结果,讨论治疗方案选择,提供预后参考资料.方法 从2006年1月~2006年12月期间广东省中医院创伤骨科全年收治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共57例,统计治疗方式、早期并发症,1年后进行随访.统计1年死亡率、存活患者患髋功能恢复程度.结果 38例行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疗效满意,预后良好.9例行内固定治疗患者6例获得骨折愈合.10例非手术治疗患者预后差,伤后1年死亡率高.结论 对大多数移位股骨颈骨折主张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1年随访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无移位股骨颈骨折主张进行内固定治疗,多数可以获得骨折愈合.保守治疗患者预后差,伤后1年死亡率高.

    作者:王海洲;谢杰伟;许树柴;庄义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霜天蛾昆虫变应原的变应原性及免疫原性分析

    目的 分析霜天蛾主要变应原的变应原性和免疫原性,为进一步制备霜天蛾标准化变应原疫苗和基因工程重组霜天蛾昆虫变应原奠定基础.方法 应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霜天蛾变应原蛋白成分进行分离,对9例霜天蛾过敏患者血清分别进行IgE、IgG免疫印记分析,并对比分析IgE、IgG反应变应原成分.结果 霜天蛾提取液经SDS-PAGE染色后显示出20余种蛋白质成分,相对分子质量12 000~128 000.免疫印迹分析结果显示具有变应原性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及反应率分别为:74 000(88.9%),66 000(22.2%),49 000(22.2%),36 000(77.8%),25 000(33.3%),具有免疫原性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及反应率分别为:79 000(33.3%),74 000(66.7%),66 000(22.2%),49 000(22.2%),36 000(44.4%),25 000(55.6%).结论 霜天蛾变应原中具有较强变应原活性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74000和36000,具有较强免疫原活性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74 000和25 000的蛋白质,是霜天蛾过敏患者特异性过敏诊断和治疗的主要成分.

    作者:孙秀珍;刘昀;周玎;李维;冯向莉;徐晶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肥胖患者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与胰岛素抵抗关系分析

    目的 探讨肥胖患者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 2005年12月~2006年12月的内科门诊、住院患者及年体检患者筛选出的非糖尿病患者348例,分为非肥胖组221例和肥胖组127例,再根据B超检验将肥胖组分为伴NAFLD34例(观察组),肥胖不伴有NAFLD93例(对照组).对两组间及肥胖组内的体质量指数、血糖、血脂、血胰岛素、胰岛素抵抗及转氨酶等指标进行分析,并对NAFLD与上述指标的关系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胰岛素抵抗与体质量指数呈正相关,肥胖伴NAFLD组的体质量指数、甘油三脂、空腹胰岛素餐后2 h血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胰岛素抵抗较不伴NAFLD组显著高,NAFLD与胰岛素抵抗独立相关.结论 肥胖可引起胰岛素抵抗,两者又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重要因素,判断脂肪肝病因可以为其治疗取得很好疗效.

    作者:辜金莲;黎钟燕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胆汁损伤胃黏膜的实验研究

    目的 通过大鼠实验模型探讨胆汁对胃黏膜的损伤作用.方法 SD大鼠分成4组:十二指肠胃反流(DGR)组、DGR+胆管结扎(BDL)组、BDL组、对照组.术后12周处死大鼠,观察胃黏膜损害及病理组织学改变,电子显微镜硝酸镧标记观察胃黏膜细胞间的紧密连接.结果 DGR组比去除胆汁的DGR出现胃黏膜的充血、小凹超常增生和黏膜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受损程度严重.结论 在十二指肠胃反流所致胃黏膜的损伤中,去除胆汁可使胃黏膜的损伤减轻,胆汁是胃黏膜损伤的重要因素.

    作者:宋银雪;龚均;吴建涛;耿娟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慢性牙周炎患者牙龈组织中IL-8的检测

    目的 探讨牙龈组织中白细胞介素-8与慢性牙周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法,检测了32例样本(16例健康者,16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分析IL-8的检出率及IL-8分泌细胞在牙龈组织中的分布.结果 慢性牙周炎患者中的IL-8的检出率均高于健康者,IL-8阳性细胞分布于牙龈的上皮和结缔组织中.结论 IL-8参与了牙周炎的病理过程.

    作者:孙江;刘琼;章锦才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家族2相关新基因Rcet3的克隆

    目的 利用NCBI中的DDD(数字差异显示)数据库及RT-PCR技术克隆睾丸等组织中特异表达的新基因.方法 利用NCBI中的DDD数据库首先电子克隆了Rcet3基因,并从成年小鼠睾丸组织中利用RT-PCR克隆出Rcet3全长基因,然后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 序列分析显示,Rcet3基因全长cDNA为610bp,含4个外显子,编码一个140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该蛋白含一个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结构域,但缺少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关键的作用位点,而这些位点对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的抑制作用足重要的.Rcet3在成年老鼠睾丸、附睾和大脑等生殖域中特异表达,睾丸中的表达高于附睾和大脑,Rcet3与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家族2的Cres亚家族具有相似的特征.结论 Rcet3可能是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家族2,Cres亚家族中的一个新成员.

    作者:向阳;邹寿长;欧雪玲;周明乾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新型腹腔化疗管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目的 本研究采用医用硅橡胶经聚四氟乙烯(PTFE)改性,用于制备植入体内的新型腹腔化疗管复合材料.方法 对其材料进行物理机械性能、动物试验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 PTFE添加对复合材料硬度的影响不大,随着PTFE含量增加,复合材料仍保持较高的物理机械性能;复合材料通过过敏试验、热源试验、全身急性毒性试验表明,所制备的复合材料在生物学评价试验中均呈阴性反应,材料无明显毒性,材料中不存在潜在致敏性物质,所含热原含量符合生物体的要求.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结论 本文所制备的硅橡胶/PTFE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物理机械性能和优良的生物相容性,是制备腹腔化疗导管的良好材料.

    作者:曹文;牟善松;马安德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弓形虫SAG1的高密度发酵表达、纯化及免疫反应性鉴定

    目的 探讨弓形虫SAG1在大肠杆菌中的高密度发酵表达及其批量制备流程.方法 利用高密度发酵大肠杆菌批量表达rSAG1,经Ni-NTA、Sephadex G-75及切胶等纯化工艺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用Western blotting鉴定其免疫反应性,ELISA验证rSAG1检测弓形虫抗体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 高密度发酵诱导4 h后工程菌液的OD600达到20.21:平均每升发酵液可收获工程菌26.10 g;目标蛋白的表达量占菌体蛋白的25.82%;经Ni-NTA、Ni-NTA联合Sephadex G-75及Ni-NTA联合切胶纯化的rSAG1蛋白纯度分别为72.36%、98.54%和97.39%;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联合纯化的rSAG1与弓形虫免疫兔血清晕单一反应条带,与正常兔血清未出现反应带;Ni-NTA联合Sephadex-G75纯化的rSAG1对25例感染小鼠血清和38例抗体阳性患者血清的检出率分别为96%和94.7%.结论 利用高密度发酵技术高效表达、Ni-NTA联合Sephadex G-75纯化的rSAG1具有较高纯度和良好的免疫反应性,该工艺可以用于rsAG1抗原的批量生产.

    作者:李华;言慧;陈白虹;刘敏;陈晓光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东京大学的医学教育改革

    近年来,日本的医学教育取得了迅速发展….东京大学医学部作为日本医学教育的一员.在医学教育改革方面也进行了许多尝试.日本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我们中国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共性.因此.现将东京大学近年来的医学教育改革介绍给大家.供各位同仁参考.

    作者:耿景海;邢晓珲;周增桓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鼻咽癌放疗后反复肺炎的临床处理经验

    目的 探讨鼻咽癌放疗后反复肺炎的治疗方案和患者的致病菌菌型分布及耐药现状.方法 选择33例鼻咽癌放疗后出现肺炎的患者,观察治疗效果并部分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支气管粘膜的镜下评分,收集灌洗液作细菌培养.记录入院前的发病天数、体温恢复正常且呼吸道症状好转天数、静脉抗生素使用天数和住院总天数.结果 入院即停留鼻胃管并在48h内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的患者,症状好转天数、静脉用药天数、住院总天数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33例患者送检的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18株.检出较多4种病原体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4株),大肠埃希菌(3株),流感嗜血杆菌(3株).结论 鼻咽癌放疗后反复肺炎患者,合理准确的抗生素使用;适时停留鼻胃管:有误吸因素的尽早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将能快速有效的控制肺部炎症.

    作者:黄少丹;欧阳顺林;田利奇;邬勇坚;陈飞鹏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和β2-微球蛋白测定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中,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β2-微球蛋白(β2-MG)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采用速率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59例NHL患者及40例健康者血清LDH和β2-MG值.结果 NHL组血清LDH和β2-MG水平高于健康组(P<0.05).化疗后疗效评价为有效的患者化疗前的血清β2-MG水平高于化疗后(P<0.05),而化疗后疗效评价为有效的患者化疗前后的血清LDH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化疗后疗效评价为稳定、进展的患者化疗前后的血清LDH和β2-MG水平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血清LDH和β2-MG水平可作为NHL患者诊断及疗效评估的有效指标.

    作者:梁红峰;张少芬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青海高原武警官兵的生活质量状况及其社会学因素研究

    目的 了解青海高原武警官兵的生活质量状况及其社会学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对青海省某支队530名武警官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青海高原武警官兵的生活质量各领域百分制得分如下,生理领域64.01±8.85;心理领域62.58±9.75;社会领域63.77±11.93;环境领域57.30±9.61(2)生活质量各领域得分与孤独感、异性影响、工作压力等因素呈显著正相关;与部队战友间关系、物质条件、所学专业满意度、工作发展前景等因素呈显著负相关(P<0.05).以上因素均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武警官兵与战友间关系、部队物质条件、所学专业满意度、工作发展前景、孤独感、异性影响、工作压力等因素是影响他们生活质量的主要社会学因素.

    作者:林茵;刘晓秋;韩婷婷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胃癌染色体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的精细定位

    目的 精细定位胃癌染色体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及其常见缺失区域,并初步探讨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1q21区域7个高密度微卫星多态性标志结合PCR技术.精细分析了30例配对新鲜胃癌手术标本中胃癌染色体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的情况,利用X2检验和四格表确切概率法初步探讨了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与胃癌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30例胃癌标本中,有18例存在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占60%(18/30),7个微卫星位点D1S514、D1S2696、D1S498、D1S305、D1S2624、D1S2635和D1S2707的杂合性缺失频率分别为13.3%、10%、20%、23.3%、33.3%、40%和23.3%.常见高频率杂合性缺失区域位于D1S2624-D1S2707之间,即共同缺失区在D1S2635附近;胃癌染色体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与病人的年龄、性别、胃癌原发灶的部位、癌细胞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比较差异没有湿著性意义(P>0.05);但是,胃癌染色体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与胃癌有无淋巴结转移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胃癌细胞染色体1q21存在较高频率的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D1S2635附近可能存在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

    作者:刘腾飞;尹志华;甘润良;赵强;董琳;周建国;冬毕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针式腹腔镜诊断早期恶性卵巢肿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针式腹腔镜在早期卵巢恶性肿瘤诊治中的作用.方法 2004年2月至2007年8月我院经盆腔检查及超声波检台发现的卵巢肿瘤<5 cm女性患者,连续追踪3个月肿块不消失者328例,其中采用微型腹腔镜手术治疗病例170例为研究组;采用普通腹腔镜手术治疗病例158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天数等情况.腹水或腹水冲洗液找癌细胞.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有5例和4例患者因术中冰冻为恶性中转开腹,两组中转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在术中冰冻良恶性区别,术后良恶性肿瘤的构成情况,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排气时间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方面,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针式腹腔镜具有损伤更小、操作更方便、患者痛苦更小等优点,在早期卵巢恶性肿瘤诊断和治疗中具有较重要的价值.

    作者:周凤珍;金爱红;陈秀珍;关弘;高露露;周霞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酪酪肽对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

    目的 观察酪酪肽对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同时,与干扰素和善宁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方法 用腹部皮下注射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γ-干扰素治疗组、善宁治疗组、酪酪肽治疗组.连续用药4周.取血分别作肝功能指标及肝纤维化指标的检测.取部分肝组织HE染色法组织切片观察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表达.结果 各组大鼠血清肝功能指标和肝纤维化指标经t检验后发现,酪酪肽治疗组TBIL、HA及LN与模型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酪酪肽可以降低肝纤维化积分,并且降低TGFβ1的表达.结论 酪酪肽可以起到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并可能通过下调TGFβ1而发挥其作用.

    作者:宋丹萍;董蕾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根皮素诱导肝癌BEL-7402细胞凋亡

    目的 研究根皮素诱导肝癌细胞系BEL-7402细胞凋亡.方法 MTT法测定BEL-7402细胞毒性,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的变化,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发色底物法检测Caspase-3、Caspase-6和Caspase-9活性变化.结果 根皮素对BEL-7402细胞IC50在89.23 μg/mL.BEL-7402细胞生长曲线表明,根皮素浓度增高,生长率明显下降.细胞凋亡可在40~160 μg/mL根皮素处理后24 h出现.凋亡细胞主要表现为核染色质固缩,荧光染色增强.根皮素阻断细胞于G1期,线粒体膜电位降低.Caspase-3、Caspase-6和Caspase-9被激活,呈时间依赖性改变.根皮素处理BEL-7402细胞12 h Caspase-9活性高,而Caspase-6活性在18 h达峰值,Caspase-3活性峰值时间在24h后.结论 根皮素可以诱导BEL-7402细胞发生凋亡,途径可能是通过线粒体旁路.

    作者:罗辉;汪亚君;陈杰;刘江琴;张海涛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陕南安康地区大竹园镇砷中毒患者血清PICP、PINP与COL1α1序列检测

    目的 研究陕南安康地区大竹园镇高砷高氟高硒地区的砷皮肤损伤患者体内Ⅰ型胶原代谢状况.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安康大竹园镇燃高砷高氟高硒石煤区29例砷皮肤损伤患者为病例组,西安市非砷中毒区30例为对照组.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砷和硒含量.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定氟含量,ELISA检测血清中Ⅰ型前胶原羧基前肽(PICP)和Ⅰ型前胶原氨基前肽(PINP)的含量,高保真PCR扩增-美国ABI3100测序仪作正反向直接测序检测Ⅰ型胶原α1多肽链(COL1α1)碱基突变.结果 在偏相关分析中控制其他影响因素后,PICP与血清氟呈弱负相关r=-0.4,P≤0.05),PINP与发氟呈中度负相关(r=-0.5,P<0.05),与发硒呈中度正相关(r=0.5,P<0.05).但血清PICP、PINP与COL1α1序列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发氟和发硒是影响PINP代谢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发氟升高可使PINP降低而发硒升高町使PINP增高.但在陕南安康地区大竹园镇砷、氟和硒三元素联合性增高地区的砷皮肤损伤患者体内的PICP、PINP含量和Ⅰ型胶原α1基因序列却无显著性改变.提示在该地区,发硒增高引起PINP的升高可能抑制了由发氟升高引起PINP的降低.

    作者:王芝芳;郭雄;白广禄;王立新;雷艳霞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乌司他丁对脓毒症大鼠肠粘膜凋亡和细菌移位的影响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UTI)对脓毒症大鼠肠粘膜凋亡和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 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5)、脓毒症组(n=15)、预处理组(n=15)及治疗组(n=15).脓毒症组、预处理组及治疗组利用盲肠结扎打孔法(CLP)制作大鼠脓毒症模型,预处理组在CLP前2 h经尾静脉注射UTI 25 000 U/kg,治疗组在CLP后2 h经尾静脉注射UTI25 000 U/kg.分别存CLP后3、6及12 h活杀大鼠,取回肠黏膜及全血标本行小肠粘膜病理光镜观察、Tunel法检测小肠黏膜细胞凋亡指数及PCR扩增全血大肠杆菌DNA.结果 脓毒症组小肠绒毛顶端上皮脱落,固有层崩解,毛细疵管出血和溃疡形成.治疗组和预处理组能显著减轻上述改变;脓毒症组较其他三组比较小肠黏膜细胞凋亡指数有显著增高(P<0.05),CLP后12 h预处理组较治疗组比较在上述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脓毒症组及治疗组全血大肠杆菌DNA检测阳性,对照组和预处理组阴性.结论 脓毒症时肠黏膜凋亡明显增加,肠细菌移位;乌司他丁可显著减轻脓毒症大鼠肠道黏膜凋亡,抑制肠细菌的移位.

    作者:李旷怡;蒋龙元;张萌;钟冕;谢文卓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帕罗西汀对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脑区蛋白激酶PKA、PKC和CaMKII活力的影响

    目的 探讨帕罗西汀对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脑区蛋白激酶PKA、PKC和CaMKII活力的影响.方法 将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Ⅰ)、抑郁模型组(Ⅱ)、抑郁模型+给药1次组(Ⅲ)、抑郁模型+给药1周组(Ⅳ)、抑郁模型+给药2周组(Ⅴ)和抑郁模型+给药4周组(Ⅵ).抑郁模型为强迫大鼠游泳4周.采用同位素法检测蛋白激酶PKA、PKC和CaMKII的活力.结果 (1)在海马,Ⅱ、Ⅲ、Ⅳ、及Ⅴ组大鼠PKA[分别为(3.92±0,23)×10-2,(3.68±0.092)×10-2,(3.56±0.1)×10-2,和(3.52±0.18)×10-2]和CaMKII[分别为(12.89±0.31)×10-2,(15.08±2.07)×10-2,(16.32±2.87)×10-2,和(17.00±1.52)×10-2]活力明显低于Ⅰ组[PKA(5.63±0.41)×10-2;CaMKII(48.91±1.86)×10-2]和Ⅵ组[PKA(4.92±0.36)×10-2;CaMKII(46.74±1.34)×10-2(P<0.01或P<0.05);Ⅱ组大鼠PKC的活力[(0.55±0.017)×10-2]明显低于对照组[(1.48±0.27)×10-2](P<0.01),各用药组大鼠海马PKC活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前额叶皮质,Ⅱ、Ⅲ,Ⅳ组大鼠PKA活力[分别为(0.9±0.027)×10-2,(0.92±0.081)×10-2,(0.92±0.028)×10-2]与对照组[(0.99±0.072)×10-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V[(1.14±0.045)×10-2和Ⅵ[(1.27±0.040)×10-2组的PKA活性则显著高于其它四组(P<0.01);Ⅱ和Ⅲ组的PKC活性[分别为(0.15±0.013)×10-2,(0.14±0.007)×10-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0.099±0.0007)×10-2]和其它用药组(P<0.01),Ⅳ组PKC活性[(0.1±0.0006)x10-2]与Ⅰ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Ⅴ和Ⅵ组PKC活性[分别为(0.077±0.0005)×10-2,(0.03±0.00017)×10-2]显著低于Ⅰ组(P<0.01);模型组[(6.84±0.22)×10-2]和各用药组[分别为(6.68±0.23)×10-2,(6.89±0.15)×10-2,(6.55±0.14)×10-2,(6.53±0.13)×10-2]的CaMKII活性显著低于埘照组[(16.57±0.19)×10-2](P<0.01).结论 帕罗西汀长期用药逆转慢性应激所致大鼠海鸟PKA、PKC和CaMKII活力降低,而对前额叶皮质PKA、PKC和CaMKII活力改变的作用复杂.

    作者:郑晖;马光瑜;付晓春;杜红光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