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体外反搏对高脂饲养猪动脉内皮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

何小洪;伍贵富;张焰;陈小林;郑振声;詹澄扬;柳俊;何建桂;熊艳;方典秋;梁陆光;钱月桃;凌桂芳;戴刚;冯铭喆;王奎健;朱振宇;马虹

关键词:体外反搏, eNOs, 整合素β1, CTGF, 血管内皮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体外反搏对高脂饲养猪动脉内皮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雄性乳猪22头用高脂喂养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对模型猪进行36 h体外反搏治疗.对冠状动脉作透射电镜检查.对腹主动脉作苏丹Ⅲ染色,分析脂质浸润阳性率.用基因芯片分析猪的胸主动脉内皮细胞基因的表达.结果 透射电镜显示,高脂组冠状动脉内皮细胞下层可见巨噬细胞和分化的泡沫细胞,正常组、高脂加反搏组内皮细胞下层完整.正常组和高脂加反搏组与高脂组腹主动脉苏丹Ⅲ染色阳性率有显著差异(P<0.05).芯片检测显示,与正常组相比,高脂组整合素β1、CTGF上调;与高脂组相比,反搏组整合素β1、CTGF,和VCAM-1下调,eNOS上调.结论 慢性体外反搏可以下调动脉内皮细胞整合素β1、CTGF和VCAM-1基因的表达,降低动脉内皮细胞对脂质的摄取,改善动脉内皮功能,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肾康丸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足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肾康丸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小球足细胞形态及desmin、podocin表达的影响,探讨肾康丸对DN的肾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链脲佐菌素建立大鼠DN模型,将DN模型大鼠随机分为4组:DN模型对照组、肾康丸组、厄贝沙坦组、肾康丸和厄贝沙坦合用组;另设正常对照组.各组分别干预8周后,观察24h尿蛋白定量变化,利用光镜、电镜观察肾脏病理改变,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足细胞desmin、podocin表达变化.结果 应用肾康九、厄贝沙坦干预后,DN大鼠24 h尿蛋白定量明显减少,肾脏病理改变显著减轻,足细胞desmin表达明显减少、podocin表达明显增加.结论 通过上调足细胞podocin的表达,使podocin的合成增加,从而减轻足细胞的损伤、维护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可能是肾康丸对DN的肾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龙海波;张辉;钟娟;朱艳;何井华;魏连波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处理医患纠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医患纠纷已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之一.要处理好医患纠纷,首先要了解医患纠纷的概念、处理医患纠纷应适用的法律以及医患纠纷的成因和防范等问题.

    作者:杨光宇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胆汁损伤胃黏膜的实验研究

    目的 通过大鼠实验模型探讨胆汁对胃黏膜的损伤作用.方法 SD大鼠分成4组:十二指肠胃反流(DGR)组、DGR+胆管结扎(BDL)组、BDL组、对照组.术后12周处死大鼠,观察胃黏膜损害及病理组织学改变,电子显微镜硝酸镧标记观察胃黏膜细胞间的紧密连接.结果 DGR组比去除胆汁的DGR出现胃黏膜的充血、小凹超常增生和黏膜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受损程度严重.结论 在十二指肠胃反流所致胃黏膜的损伤中,去除胆汁可使胃黏膜的损伤减轻,胆汁是胃黏膜损伤的重要因素.

    作者:宋银雪;龚均;吴建涛;耿娟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慢性牙周炎患者牙龈组织中IL-8的检测

    目的 探讨牙龈组织中白细胞介素-8与慢性牙周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法,检测了32例样本(16例健康者,16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分析IL-8的检出率及IL-8分泌细胞在牙龈组织中的分布.结果 慢性牙周炎患者中的IL-8的检出率均高于健康者,IL-8阳性细胞分布于牙龈的上皮和结缔组织中.结论 IL-8参与了牙周炎的病理过程.

    作者:孙江;刘琼;章锦才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p38MAPK在Aβ25-35诱导AD大鼠海马CA1区表达的研究

    目的 探讨p38MAPK在AD大鼠发病中的变化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Aβ25-35单次侧脑室注射诱导AD大鼠模型,Y迷宫实验测定大鼠行为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建模后4、7和14 d时痴呆组、生理盐水组、抑制剂组和抑制剂对照组大鼠海马CA1区磷酸化p38MAPK的表达.结果 Aβ注射7、14 d后,痴呆组的大鼠达到学习标准的训练次数(N)、错误次数(EN)和全天总反应时间(TRT)较生理盐水组均明显增加(P<0.05);抑制剂组N,EN,TRT均比痴呆组明显减低(P<0.05).免疫组化结果:痴呆组Aβ注射4 d起,海马CA1区磷酸化p38MAPK表达即增高(P<0.01),且随着观察时点的延长,这种表达进一步增高(P<0.01);抑制剂组p38MAPK的表达比痴呆组明显减低(P<0.01).结论 大鼠侧脑室注射Aβ 7d可成功诱导AD大鼠模型;p38MAPK的激活贯穿Aβ诱导AD大鼠模型的全过程;SB203580可抑制p38MAPK的表达,改善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作者:张桂莲;姚丽;杜赟;张茹;卜宁;刘璟洁;袁海峰;吴海琴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对人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及代谢的影响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对人骨髓基质细胞(hBMSc)增殖、代谢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为3组:①VEGF165和eGFP基因转染hBMSc组;②空腺病毒载体转染hBMSc组;③单纯hBMSc组.培养细胞,进行MTT检测,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取各组生长状态良好的第3代细胞,转染后,进行ALP含量检测,骨钙蛋白和层粘连蛋白榆测.结果 各组细胞数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都有所增加,各时间点经VEGF165基因转染的hBMSc吸光度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转染基因的hBMSc与转染空载体、未转染的hBMSc相比较,DNA合成前期细胞所占百分比无显著性差异,反应增殖活力的增殖指数PrI(包括DNA合成期、DNA合成后期和有丝分裂期)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转染的hBMSc碱性磷酸酶、骨钙蛋白和层粘连蛋白合成与转染空载体、未转染的hBMSc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证实经转染的hBMSc碱性磷酸酶、骨钙蛋白和层枯连蛋白合成明显高于其他两组.结论 本实验证实了构建的Ad-VEGF165感染哺乳动物细胞后具有分泌VEGF165的能力,并获得了转VEGF165基因hBMSc.转染VEGF165对hBMSc体外增殖明显影响,同时可以显著提高BMSc分泌ALP,骨钙素(OC)和层粘连蛋白(LN),说明VEGF165对hBMSc体外向成骨细胞分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作者:陈滨;宋艳斌;李玉华;裴国献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帕罗西汀对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脑区蛋白激酶PKA、PKC和CaMKII活力的影响

    目的 探讨帕罗西汀对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脑区蛋白激酶PKA、PKC和CaMKII活力的影响.方法 将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Ⅰ)、抑郁模型组(Ⅱ)、抑郁模型+给药1次组(Ⅲ)、抑郁模型+给药1周组(Ⅳ)、抑郁模型+给药2周组(Ⅴ)和抑郁模型+给药4周组(Ⅵ).抑郁模型为强迫大鼠游泳4周.采用同位素法检测蛋白激酶PKA、PKC和CaMKII的活力.结果 (1)在海马,Ⅱ、Ⅲ、Ⅳ、及Ⅴ组大鼠PKA[分别为(3.92±0,23)×10-2,(3.68±0.092)×10-2,(3.56±0.1)×10-2,和(3.52±0.18)×10-2]和CaMKII[分别为(12.89±0.31)×10-2,(15.08±2.07)×10-2,(16.32±2.87)×10-2,和(17.00±1.52)×10-2]活力明显低于Ⅰ组[PKA(5.63±0.41)×10-2;CaMKII(48.91±1.86)×10-2]和Ⅵ组[PKA(4.92±0.36)×10-2;CaMKII(46.74±1.34)×10-2(P<0.01或P<0.05);Ⅱ组大鼠PKC的活力[(0.55±0.017)×10-2]明显低于对照组[(1.48±0.27)×10-2](P<0.01),各用药组大鼠海马PKC活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前额叶皮质,Ⅱ、Ⅲ,Ⅳ组大鼠PKA活力[分别为(0.9±0.027)×10-2,(0.92±0.081)×10-2,(0.92±0.028)×10-2]与对照组[(0.99±0.072)×10-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V[(1.14±0.045)×10-2和Ⅵ[(1.27±0.040)×10-2组的PKA活性则显著高于其它四组(P<0.01);Ⅱ和Ⅲ组的PKC活性[分别为(0.15±0.013)×10-2,(0.14±0.007)×10-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0.099±0.0007)×10-2]和其它用药组(P<0.01),Ⅳ组PKC活性[(0.1±0.0006)x10-2]与Ⅰ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Ⅴ和Ⅵ组PKC活性[分别为(0.077±0.0005)×10-2,(0.03±0.00017)×10-2]显著低于Ⅰ组(P<0.01);模型组[(6.84±0.22)×10-2]和各用药组[分别为(6.68±0.23)×10-2,(6.89±0.15)×10-2,(6.55±0.14)×10-2,(6.53±0.13)×10-2]的CaMKII活性显著低于埘照组[(16.57±0.19)×10-2](P<0.01).结论 帕罗西汀长期用药逆转慢性应激所致大鼠海鸟PKA、PKC和CaMKII活力降低,而对前额叶皮质PKA、PKC和CaMKII活力改变的作用复杂.

    作者:郑晖;马光瑜;付晓春;杜红光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老年股骨颈骨折治疗效果评价

    目的 分析57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治疗1年随访结果,讨论治疗方案选择,提供预后参考资料.方法 从2006年1月~2006年12月期间广东省中医院创伤骨科全年收治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共57例,统计治疗方式、早期并发症,1年后进行随访.统计1年死亡率、存活患者患髋功能恢复程度.结果 38例行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疗效满意,预后良好.9例行内固定治疗患者6例获得骨折愈合.10例非手术治疗患者预后差,伤后1年死亡率高.结论 对大多数移位股骨颈骨折主张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1年随访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无移位股骨颈骨折主张进行内固定治疗,多数可以获得骨折愈合.保守治疗患者预后差,伤后1年死亡率高.

    作者:王海洲;谢杰伟;许树柴;庄义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小切口交叉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

    目的 介绍小切口交叉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和结果采用小切口交叉克氏针贴髌骨钢丝张力带内同定治疗48例髌骨骨折,均随访5~7个月.平均6个月.本组优44例,良3例,优良率98%.结论 该治疗方法符合生物力学原理,符合外科微创原则,采用这种新的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疗效好、并发症少,病人容易接受.

    作者:李豫明;袁世民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针式腹腔镜诊断早期恶性卵巢肿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针式腹腔镜在早期卵巢恶性肿瘤诊治中的作用.方法 2004年2月至2007年8月我院经盆腔检查及超声波检台发现的卵巢肿瘤<5 cm女性患者,连续追踪3个月肿块不消失者328例,其中采用微型腹腔镜手术治疗病例170例为研究组;采用普通腹腔镜手术治疗病例158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天数等情况.腹水或腹水冲洗液找癌细胞.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有5例和4例患者因术中冰冻为恶性中转开腹,两组中转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在术中冰冻良恶性区别,术后良恶性肿瘤的构成情况,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排气时间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方面,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针式腹腔镜具有损伤更小、操作更方便、患者痛苦更小等优点,在早期卵巢恶性肿瘤诊断和治疗中具有较重要的价值.

    作者:周凤珍;金爱红;陈秀珍;关弘;高露露;周霞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慢性体外反搏对高脂饲养猪动脉内皮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慢性体外反搏对高脂饲养猪动脉内皮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雄性乳猪22头用高脂喂养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对模型猪进行36 h体外反搏治疗.对冠状动脉作透射电镜检查.对腹主动脉作苏丹Ⅲ染色,分析脂质浸润阳性率.用基因芯片分析猪的胸主动脉内皮细胞基因的表达.结果 透射电镜显示,高脂组冠状动脉内皮细胞下层可见巨噬细胞和分化的泡沫细胞,正常组、高脂加反搏组内皮细胞下层完整.正常组和高脂加反搏组与高脂组腹主动脉苏丹Ⅲ染色阳性率有显著差异(P<0.05).芯片检测显示,与正常组相比,高脂组整合素β1、CTGF上调;与高脂组相比,反搏组整合素β1、CTGF,和VCAM-1下调,eNOS上调.结论 慢性体外反搏可以下调动脉内皮细胞整合素β1、CTGF和VCAM-1基因的表达,降低动脉内皮细胞对脂质的摄取,改善动脉内皮功能,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作者:何小洪;伍贵富;张焰;陈小林;郑振声;詹澄扬;柳俊;何建桂;熊艳;方典秋;梁陆光;钱月桃;凌桂芳;戴刚;冯铭喆;王奎健;朱振宇;马虹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异源淋巴细胞免疫结合IVF-ET治疗伴不孕症的习惯性流产

    目的 探讨异源淋巴细胞免疫结合体外授精及胚胎移植技术(IVF-ET)在治疗习惯性流产并伴不孕症方面的效果.方法 免疫治疗组和对照组都各有9例患者,均采用长周期方案超促排卵,观察卵子受精和胚胎发育情况.习惯性流产致不孕的9例患者.在进行IVF-ET治疗前做2次淋巴细胞注射治疗,查血HCG确定妊娠后,再做2次淋巴细胞注射治疗.结果 免疫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受精率分别是81.3%和82.2%,两组间受精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免疫治疗组和对照组9例中都有5例妊娠,对照组中有1例双胎妊娠,两组胚胎种植率分别为22.7和28.6%;也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妊娠患者的胎儿发育良好,都安全出生.结论 异源淋巴细胞免疫治疗结合IVF-ET足治疗习惯性流产伴不孕症患者的有效的方法.

    作者:孔令红;刘忠;李红;陈思梅;邢福祺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早产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时机对远期效果的影响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时机对早产儿远期效果的影响.方法 调查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婴儿2281份资料,其中早产儿175人,健康足月儿2106人,取血检测HBsAg和IgG、IgM、IgA、C3、G4含量.结果 两组在出生后24 h内接种和1~12月接种HBsAg阳性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12月接种的HBsAg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时机对早产儿血中免疫球蛋白含量和补体质量有显著的影响.结论 早产儿可进行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接种时间越早,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机会越少.

    作者:郭炯光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胃癌染色体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的精细定位

    目的 精细定位胃癌染色体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及其常见缺失区域,并初步探讨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1q21区域7个高密度微卫星多态性标志结合PCR技术.精细分析了30例配对新鲜胃癌手术标本中胃癌染色体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的情况,利用X2检验和四格表确切概率法初步探讨了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与胃癌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30例胃癌标本中,有18例存在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占60%(18/30),7个微卫星位点D1S514、D1S2696、D1S498、D1S305、D1S2624、D1S2635和D1S2707的杂合性缺失频率分别为13.3%、10%、20%、23.3%、33.3%、40%和23.3%.常见高频率杂合性缺失区域位于D1S2624-D1S2707之间,即共同缺失区在D1S2635附近;胃癌染色体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与病人的年龄、性别、胃癌原发灶的部位、癌细胞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比较差异没有湿著性意义(P>0.05);但是,胃癌染色体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与胃癌有无淋巴结转移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胃癌细胞染色体1q21存在较高频率的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D1S2635附近可能存在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

    作者:刘腾飞;尹志华;甘润良;赵强;董琳;周建国;冬毕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酪酪肽对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

    目的 观察酪酪肽对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同时,与干扰素和善宁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方法 用腹部皮下注射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γ-干扰素治疗组、善宁治疗组、酪酪肽治疗组.连续用药4周.取血分别作肝功能指标及肝纤维化指标的检测.取部分肝组织HE染色法组织切片观察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表达.结果 各组大鼠血清肝功能指标和肝纤维化指标经t检验后发现,酪酪肽治疗组TBIL、HA及LN与模型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酪酪肽可以降低肝纤维化积分,并且降低TGFβ1的表达.结论 酪酪肽可以起到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并可能通过下调TGFβ1而发挥其作用.

    作者:宋丹萍;董蕾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链霉菌多糖的免疫学活性研究

    目的 研究链霉菌多糖(SMP)对正常小鼠和免疫抑制模型小鼠的免疫调节活性.方法 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方法检测SMP对正常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用酸性α-醋酸萘酯酶染色法观察免疫抑制小鼠模型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的变化,以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抑制模型小鼠脾细胞中T细胞亚群Lyt2+和L3T4+的比例变化.结果 SMP可以明显促进混合淋巴细胞的增殖,并对免疫抑制模型小鼠T淋巴细胞的抑制有保护作用,还可以调节模型小鼠CD4+/CD8+的比值至正常水平.结论 SMP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

    作者:文晓芸;时超;吴曙光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颞下锁孔显微手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颞下锁孔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以大限度减少手术创伤.方法 采用耳前方颧弓向上直切口4cm,作直径1.8~2.5 cm的骨窗开颅,开放脑池,令脑组织自然回缩后,在神经内镜辅助下显微切除相关病灶18例.结果 本组18例中,侧裂区蛛网膜囊肿6例,右桥小脑角区蛛网膜囊肿1例,均行囊壁切除并开放邻近脑池.其中1例出现脑脊液鼻漏,经原入路修补.全切除三叉神经鞘瘤1例,全切除海绵状血管瘤2例,全切除神经节细胞瘤钙化1例,全切除脑膜瘤7例,全部病例顺利恢复.结论 颞下锁孔入路手术技术可以满足岩斜区、脑桥腹侧方、鞍上区及海绵窦区的手术要求.是一种大大减少手术创伤行之有效的微创手术人路.

    作者:金虎;曹作为;史克珊;李钢;陈焕雄;陈晓东;林鹏;颜山;陈敏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番茄遗传转化筛选及其子代选育体系的优化研究

    目的 以弓形虫多表位抗原基因(MAG)和截短的速殖子主要表面抗原1(tSAG1)为插入子建立优化的番茄遗传转化筛选及其子代选育体系.方法 从培养基激素配方、番茄外植体选择等方面进行番茄再生体系的优化.白番茄品种、外植体选材、培养温度、培养基激素配方以及在共培养时是否加入乙酰丁香酮(AS)等进行以农杆菌介导的番茄基因组稳定转化体系的优化.采用不同浓度卡那霉素抗性压力对转基因小苗进行根筛选诱导的比对.转基因番茄幼苗练莆移栽开花结果后收集种子.以无菌播种卡那霉素抗性筛选法进行番茄转基因植株子代的选育.结果 子叶较下胚轴具有更强的再生能力,在优化的番茄再生培养基ZB3中,番茄子叶可达到98%(59/60)的高频再生芽萌发率.番茄的转化体系优化,培养基激素配方、培养温度是番茄转化芽诱导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23±1)℃能显著提高转化芽的萌发率,AS的施加亦能显著提高番茄转化芽萌发率,Zhongshu No.5番茄子叶于ZB2培养基和(23±1)℃的条件下转化芽萌发率为35%(28/81).80 mg/L卡那霉素抗性进行HK种番茄转化小苗根的筛选诱导比较适宜,生根率为48%(31/65).抗性苗移栽成活.正常开花结果的转化植株117株.无菌播种,卡那霉素浓度≥100mg/L时能显著抑制非转基因番茄种子的发育尤其足根的萌发与植株的伸长.根出现紫化且无侧根生长:将转基因番茄种子置于150mg/L卡那霉素抗性浓度下培养,能有效进行转基因植株后代遗传分离的选育.结论 成功建立番茄高频再生体系以及优化的番茄转化、抗性筛选及其转基因植株子代的选育体系.

    作者:应彩云;黄小琴;郭瑜琪;钟莉莉;刘艳;黎事伦;顾晓敏;周晓红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siRNA对K562和K562/ADM细胞耐药和凋亡的调节

    目的 研究联合转染以MRP和bcl-2基因为靶标的siRNA,对白血病细胞株K562和耐药的K562/ADM细胞药物敏感性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体外化学合成以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和bcl-2为靶标的siRNA,分别或联合用脂质体转染人阿霉素处理的K562和K562/ADM以单纯化疗处理组和未处理组为对照.转染后24、48、72 h,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生长抑制率,计算IC50值.转染24 h后RT-PCR检测各组细胞相应靶基因mRNA表达水平,48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MRP和bcl-2蛋白表达率和细胞凋亡率.结果 K562/ADM细胞ADM的IC50为12.81 μg/ml,ADM+MRP-siRNA组降为3.74 μg/ml,ADM+bcl2-siRNA组降为6.82 μg/ml ADM+MRP-siRNA+bcl2-siRNA组降至2.51 μg/ml;K562细胞ADM的IC50为6.75 μg/dml,ADM+MRP-siRNA组降为3.22 μg/ml,ADM+bcl2-siRNA组降为3.56 μg/ml,ADM+MRP-siRNA+bcl2-siRNA降至1.84 μg/ml,有统计学意义(P<0.01).转染以MRP和bcl-2为靶标的siRNA后,细胞相应靶基因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明显减低,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联合转染两种siRNA,细胞的IC50进一步下降,细胞凋亡率进一步升高,与分别转染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联合转染以MRP和bcl-2基因为靶标的siRNA,通过降低靶基因蛋白表达,产生协同作用,明显增加耐药和亲本肿瘤细胞药物敏感性和凋亡率.

    作者:宋朝阳;胡海燕;邓兰;吴秉毅;张梅霞;ZHANG Mei-xia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青蒿琥酯抗中暑内毒素血症的机制探讨

    目的 探讨中药青蒿衍生物青蒿琥酯抗中暑内毒素血症的机制.为该药物在重症中暑治疗中的运用打下基础.方法 在干球温度(34.5±0.5)℃,相对湿度(60±5)%的条件下建立小鼠中暑模型,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青蒿琥酯组、生理盐水组、高温对照组和止常对照组.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血中SOD的含量.用TBA法检测MDA的含量,用电镜观察肝脏的病理变化.结果 青蒿琥酯组小鼠血中SOD含量和MDA含量分别高于生理盐水组,低于高温对照组(P<0.05),而与正常对照组相近;青蒿琥酯组的肝组织损伤明显轻于生理盐水及高温对照组.结论 青蒿琥酯具有抗脂质过氧化,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的作用,是其抗中暑内毒素血症的机制之一.

    作者:郭进强;李莉;万为人;谭非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