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抗生素相关性伪膜性肠炎的诊断和治疗

朱军;刘建化;王凌云;王连源

关键词:伪膜性肠炎, 抗生素/副作用
摘要:目的 通过对抗生素所致伪膜性肠炎(PMC)分析,总结临床经验教训,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对73例临床使用抗生素引起PMC的患者从年龄、合并疾病、抗生素的使用种类、时间、发病时间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回顾性总结及分析.结果 PMC多发于合并有长期慢性疾病、年龄大、体质差、手术打击后及抗生素应用不规范的老年患者.结论 抗生素应用不合理是引起PMC的主要原因,对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的老年患者出现腹胀、腹泻现象时,结合结肠镜的特征表现首先应考虑有无PMC.及早停用抗生素,使用足量和足疗程的甲硝唑和万古霉素是治疗PMC的有效方法.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利多卡因对失血性休克兔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利多卡因对失血性休克兔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18只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利多卡因组(L组)、失血性休克组(H组)和对照组(C组).L组于放血前静脉注射2.5 mg/kg利多卡因,此后每隔1 h静脉注射1 mg/kg利多卡因维持;L组与H组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后,分别于放血前(T0)、休克2 h(T1)、复苏2 h(T2)各从股静脉取血测定血浆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C组在上述对应时间点测定血浆MDA和SOD.3组动物复苏2 h后处死,取左上肺测肺组织的湿/于重比值(W/D).结果 H组与L组在T1、T2时点,与T0时点及C组相比,MDA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L组MDA低于H组(P<0.05);SOD含量则显著下降(P<0.05),L组SOD高于H组(P<0.05);L组肺组织W/D比值低于H组而高于C组(P<0.05).结论 早期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可抑制MDA产生,增加SOD含量,降低肺含水量,从而减轻失血性休克兔肺组织的损伤.

    作者:阮骆阳;林春水;刘莹莹;古妙宁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异位可控膀胱术后远期并发症及其防治

    目的 探讨全膀胱切除异位可控膀胱术后远期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其防治方法.方法 追踪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1998年2月~2005年12月施行的30例全膀胱切除异位可控膀胱手术病人,总结其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结果 28例获得随诊(93.33%),时间6月~94月,平均68个月.病人长存活时间为8年,短为6个月.术后出现与泌尿系有关的远期并发症包括:贮尿囊过度扩张11例,贮尿囊结石合并出血10例,营养代谢障碍、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4例(主要为高氯血症),输出道狭窄5例,肾功能损害2例,肾输尿管积水2例,严重泌尿系感染2例,勃起功能障碍12例.这些并发症中,早出现的时间是术后1年,集中的时间为术后2~3年,术后因并发症而再次住院治疗达12人次.其中贮尿囊过度扩张与贮尿囊结石合并出血这两项是常见和困扰病人生活质量的并发症.结论 选择合适的病人施行可控膀胱手术,加强术后护理指导工作,提高病人自我护理能力,能有效地减少术后远期并发症的发生,发挥手术的大效果.

    作者:蒋敦厚;陈羽;李信众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肝门部胆管空肠盆式吻合治疗肝内胆管结石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空肠盆式吻合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肝内胆管多发性结石采用肝门部胆管空肠盆式吻合的治疗经过.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有37例平均随访3年,其中,症状完全消失33例,偶有胆管炎发作者5例,术后残石共4例,均勿须再手术治疗.结论 肝门部胆管空肠盆式吻合治疗肝内胆管多发结石易于纠正肝胆管狭窄,取石彻底,术后胆汁引流通畅,远期效果满意.

    作者:周新科;吴晓东;冯智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和素质的对照研究

    目的 比较分析独生子女大学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和心理健康素质的异同.方法 使用SCL-90、16-PF测验、安全感量表,对42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选取其中139名独生子女大学生为研究组,139名在性别、居住地等方面与独生子女相匹配的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为对照组.结果 独生子女大学生SCL-90总分及总均分的得分均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得分(P<0.05);独生子女大学生在16-PF中稳定性、恃强性和兴奋性3个因子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得分,而忧虑性因子的得分则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的得分(P<0.05),其余各因子的得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独生子女大学生人际安全和确定控制因子及安全感总分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得分(P<0.01).结论 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和部分心理健康素质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

    作者:张小远;俞守义;赵久波;李建明;肖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中国华南地区汉族人群支气管哮喘患者ADAM33基因T1位点多态性研究

    目的 检测ADAM33基因T1位点多态性在中国华南地区汉族人群中的分布频率,探讨T1位点多态性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及DNA测序的方法,对160例哮喘患者及95例健康人进行ADAM33基因T1位点多态性分析.结果 在英国、美国、德国、韩国及中国华南地区的不同种族人群ADAM33基因T1位点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χ2=9.085,P=0.059,差异无显著性.ADAM33基因T1位点3种基因型(TT、TC、CC)在哮喘组分布为129(80.6%)、27(16.9%)、4(2.5%),在对照组分布为90(94.7%)、3(3.2%)、2(2.1%),χ2=10.955,P<0.05,差异有显著性.哮喘组ADAM33基因T1位点等位基因T和C的频率分别为0.891、0.109;对照组ADAM33基因T1位点等位基因T和C分别为0.963、0.037.哮喘组与对照组T及C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8.299,P<0.05).(4)进行单变量logistic回归探讨T1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哮喘的关系,相对TT基因型而言,TC杂合型与TC+CC均能显著增加哮喘发生的危险性,OR值(95%CI)分别为6.279(1.849~21.328)、4.326(1.620~11.550),P<0.05.结论 ADAM33基因T1位点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华南地区汉族人群哮喘易感性相关.

    作者:邱玉明;罗雅玲;赖文岩;邱士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足细胞损伤的影响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糖尿病肾病(DN)模型大鼠足细胞去氧肾上腺素(nephrin)、肌间线蛋白(desmin)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在DN治疗中发挥肾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应用链脲佐菌素建立大鼠DN模型,将DN模型大鼠随机分为2组:厄贝沙坦组、模型对照组;另设正常对照组.各组分别干预8周后,利用光镜、电镜观察肾脏病理改变,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足细胞nephrin、desmin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 应用厄贝沙坦干预后,DN大鼠肾脏病理改变显著减轻、足细胞nephrin、desmin的表达量明显减少.结论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DN的肾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足细胞nephrin的表达量有关,通过延缓或抑制nephrin的损伤、维护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完整而发挥减少尿蛋白、延缓DN进展的作用.

    作者:龙海波;钟娟;魏连波;周伟东;许兆忠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两种抗原致敏方式负载树突状细胞疫苗对结直肠癌细胞株的体外杀伤作用

    目的 比较两种抗原负载方式对树突状细胞(DCs)疫苗的影响.方法 抽取HLA表型为A11的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体外培养.通过反复冻融LoVo细胞,提取肿瘤细胞裂解物或者使用含CEA片断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转染未成熟DCs,诱导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检测体外培养的DCs和CTL活性,并使用MTT法检测两组CTL对LoVo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 两种方式均可培养的成熟DCs,诱导的CTL细胞分泌IFN-γ有所增加;转染后DCs诱导特异性CTL可有效识别并杀伤HLA-A11阳性的LoVo细胞,腺相关病毒提呈抗原制备的DCs疫苗对LoVo细胞的杀伤作用明显高于肿瘤细胞裂解物的抗原负载方式.结论 两种抗原提呈方式均可培养出成熟的DCs,不明显改变DCs表型和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功能,并可诱导自体CTL增殖.使用腺相关病毒转染DCs的方式明显优于肿瘤细胞裂解物的抗原负载方式.

    作者:黄浩;王航;吴自勍;尤长宣;罗荣城;Yong Liu;Paul L.Hermonat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Osaka超声多参数公式与改良公式预测胎儿体质量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导致Osaka超声多参数预测胎儿体质量公式误差的因素及其改良方程.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519例足月单胎孕妇在超声测量后3 d内分娩的正常体质量儿的出生体质量、各项胎儿生物指标,用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逐步回归的方法新建的3个回归方程,与Osaka University公式一起应用于199例前瞻性验证,分别进行了预测符合率、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的比较.结果 胎儿腹部面积及腹围对胎儿体质量的影响显著,胎儿肱骨长在预测胎儿体质量上优于股骨长.结论 胎儿腹部面积、腹围及胎儿肱骨长是胎儿体质量较敏感的指标.

    作者:裘毓雯;钟梅;陈翠华;胡茂兰;陈雷宁;孙秀云;苏桂栋;宋天蓉;余艳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抗生素相关性伪膜性肠炎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 通过对抗生素所致伪膜性肠炎(PMC)分析,总结临床经验教训,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对73例临床使用抗生素引起PMC的患者从年龄、合并疾病、抗生素的使用种类、时间、发病时间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回顾性总结及分析.结果 PMC多发于合并有长期慢性疾病、年龄大、体质差、手术打击后及抗生素应用不规范的老年患者.结论 抗生素应用不合理是引起PMC的主要原因,对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的老年患者出现腹胀、腹泻现象时,结合结肠镜的特征表现首先应考虑有无PMC.及早停用抗生素,使用足量和足疗程的甲硝唑和万古霉素是治疗PMC的有效方法.

    作者:朱军;刘建化;王凌云;王连源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支气管封堵技术在小儿Nuss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应用Nuss手术微创矫正小儿漏斗胸的疗效及Nuss手术中支气管封堵技术替代人工气胸技术的作用.方法 15例胸腔镜辅助下行Nuss手术微创矫正漏斗胸,术中应用支气管封堵技术替代人工气胸技术.其中男14例,女1例,年龄6~15岁.结果 15例术中生命体征稳定,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并发症,疗效均满意.手术时间25~45min;所有病儿均应用钢支撑架;术中平均出血25 ml;术后平均住院7 d.随访1~10月,术后无并发症.结论 Nuss手术方法安全可行值得推广.支气管封堵技术是替代人工气胸技术的有效方法.

    作者:郑俊猛;陈勇;李斌飞;梁爱群;姜海明;王得坤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对鼻息肉TGFα、TGFβ1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调控的影响

    目的 探讨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BUD)对鼻息肉TGFα、TGFβ1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调控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将53例鼻息肉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BUD组27例,术后1周开始应用BUD鼻腔喷雾(400 μg/d).对照组26例,术后不使BUD及其它类固醇药物.经鼻内窥镜鼻息肉切除术后第8周门诊复查时钳取筛窦腔内的增生组织.采用HE染色观察其形态学改变,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两组增生组织中TGFα、TGFβ1及CD34的表达,对CD34阳性血管进行微血管记数.并对两组随访1年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增生组织的形态学改变与鼻息肉相类似.第8周对照组增生组织TGFα、TGFβ1及CD34高表达,微血管多,BUD组增生组织中TGFα、TGFβ1及CD34低表达,微血管少.两组TGFα、TGFβ1及微血管记数比较相差显著(P<0.01),随访1年试验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治愈率、复发率及总有效率均为P<0.05).结论 TGFα、TGFβ1及微血管增生与鼻息肉的发生发展有关,BUD可通过对TGFα、TGFβ1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的调控而对鼻息肉病发挥积极的治疗作用,能有效预防复发.

    作者:何锦添;钟景良;管志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替代激活的单核细胞促进人乳腺癌细胞SKBR3的生长侵袭

    目的 研究不同激活状态的单核细胞在乳腺癌发展中的作用,探索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乳腺癌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分为经典激活、替代激活、空白对照3组,分别采用细菌脂多糖IL-4、培养基进行相应激活.48~72 h后,采用RT-PCR、与人乳腺癌细胞株SKBR3共培养、建立鸡胚尿膜囊血管生成模型等方法检测各组TNF-α、AMAC-1、β-actin mRNA表达的差异,观察3种不同活化状态的单核巨噬细胞对乳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以及对肿瘤诱导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结果 经典激活组高表达TNF-α,替代激活组则高表达AMAC-1,3组间分子标志物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培养实验显示经典激活的单核细胞呈现出明显抑瘤效应,3 d后效应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替代激活的单核细胞则在第5天开始呈现出明显促肿瘤效应(P<0.05).在鸡胚尿囊膜血管生成模型中,替代激活的单核细胞可以明显促进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5733±14.82),与经典激活(20.44±6.50)及未激活组(32.22±8.3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4可以促进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向替代激活的方向分化并高表达替代激活的分子标志物AMAC-1,而替代激活的单核巨噬细胞在与肿瘤细胞的共培养中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以及刺激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提示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体内很可能主要以替代激活的方式存在,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肿瘤的进展.

    作者:郭巨江;苏逢锡;姚和瑞;陈积圣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诊断分析

    目的 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对86例有明确围产期窒息史,且有临床症状的病例进行CT扫描,取得完整的临床及CT诊断资料后加以分析.结果 结合文献进行临床分度及CT分度,临床分度中轻度占32例,与CT分度轻度相符合;中度占44例,其中8例、27例、9例分别与CT分度中的轻、中、重度相符合;重度占10例,符合CT分度重度,可见CT分度与临床表现有一定的差异性,病灶CT值改变与正常部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常见的并发症.结论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诊断要密切结合临床资料,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作者:阎晓宇;董刚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骨髓干细胞在大鼠移植肝中的诱导分化

    目的 研究骨髓干细胞在大鼠移植肝中的诱导分化情况及对大鼠长期存活的影响.方法 雌性受体大鼠随机分3组:空白对照组(A组)、D-hanks液组(B组)、骨髓干细胞组(C组).观察大鼠的中位生存时间、肝组织病理变化,基因Sry原位杂交和甲胎蛋白免疫组化双检测观察骨髓干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 C组中位生存时间大于180 d(P<0.05);C组无明显的急性排斥反应.基因Sry原位杂交阳性,并且表达甲胎蛋白.结论 骨髓干细胞门静脉输注能减轻急性排斥反应,诱导大鼠肝移植术后长期存活;并能在移植肝的环境中诱导分化为肝细胞,表达甲胎蛋白,并逐渐替代移植肝本身的细胞.

    作者:孔凡东;潘明新;王海澜;单毓强;高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围手术期抑瘤治疗对于进展期肝癌肝移植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抑瘤治疗对降低进展期肝癌(pTNM分期:Ⅲ、Ⅳa)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率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了2002年4月至2005年12月于我院接受肝移植的36例Ⅲ、Ⅳa期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抑瘤组患者(20例)术前均接受经皮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或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无水酒精瘤内注射(PEI),术中、术后均采用阿霉素+5-氟尿嘧啶+顺铂方案行全身静脉化疗;以未接受任何抑瘤治疗的16例患者为对照(非抑瘤组),比较两组的肿瘤复发率、累计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结果 抑瘤组肿瘤复发率(12/20,60.0%)明显低于非抑瘤组(14/16,87.5%)(P<0.05).抑瘤组和非抑瘤组1年、2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抑瘤组1年、2年无瘤生存率亦显著高于非抑瘤组(P<0.05).术前接受TACE联合RFA/PEI治疗的患者肿瘤坏死范围明显优于单用TACE者.结论 对于进展期肝癌患者等待肝移植期间采取TACE+RFA/PEI治疗以抑制肿瘤进展,术后配合全身辅助化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肿瘤复发率.阿霉素+5-氟尿嘧啶+顺铂化疗方案安全可行,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孙建;侯宝华;简志祥;区应亮;区金锐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孕早期环境因素与非综合征型总唇裂发生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研究儿童非综合征型总唇裂发生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为预防其发生提供相关分析数据.方法 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非综合征型总唇裂病例和对照的母亲进行问卷调查,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叶酸(OR=0.100,95%CI:0.032~0.312)有可能预防非综合征型总唇裂的发生;感染(OR=4.155,95%CI:2.166~7.970)、化学毒物接触(OR=6.816,95%CI:2.528~18.381)、情绪状况(OR=3.250,95%CI:1.477~7.154)是引起非综合征型总唇裂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母亲妊娠早期感染、妊娠早期化学毒物接触和心情紧张是影响儿童非综合征型总唇裂的主要危险因素,加强妊娠早期叶酸的补充有可能降低发病的风险.

    作者:傅美华;陈伟;黄民主;吴心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2478株临床分离细菌和念珠菌的分布特征和耐药谱分析

    目的 了解本院临床分离细菌和念珠菌的分布特征、耐药谱和耐药机制,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大多数分离细菌的鉴定和药敏试验利用BD Phoenix仪,少数利用手工鉴定和Kirby-Bauer法.念珠菌利用显色平板分离和鉴定,K-B法药敏.数据分析用WHONET5软件.结果 2478株细菌和念珠菌中前6位为铜绿假单胞菌15.6%、大肠埃希菌11.5%、白色念珠菌9.6%、肺炎克雷伯菌9.3%、金黄色葡萄球菌8.2%、表皮葡萄球菌7.5%.革兰氏阴性杆菌合计耐药率较低的为美洛培南14.4%、头孢哌酮/舒巴坦14.8%、亚安培南21.9%、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7.4%、头孢他啶30.0%、阿米卡星31.1%、头孢吡肟33.1%.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出率为47.4%和37.3%.革兰氏阳性球菌合计耐药率较低的为万古霉素0.9%、替考拉宁1.1%、呋喃妥因6.9%、阿米卡星20.1%、氯霉素30.7%、头孢哌酮/舒巴坦31.5%.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甲氧西林耐药率为57.1%、65.0%和66.0%.念珠菌合计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为两性霉素B0.3%、制菌霉素的0.3%、伊曲康唑5.6%、氟康唑9.4%和氟胞嘧啶9.4%.结论 本院临床细菌产ESBLs和苯唑西林耐药率较高,应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以降低耐药率,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以减少多重耐药菌的扩散.

    作者:耿穗娜;周晓红;芮勇宇;王前;张洁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IL-2体外诱导健康人外周血T细胞TCRβ链CDR3谱系漂移的研究

    目的 研究IL-2对体外培养的T细胞TCRβ链CDR3谱系漂移的影响.方法 分离健康志愿者外周血T细胞,加入IL-2,常规体外培养,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其非特异性杀伤活性;采用免疫谱型分析技术,分析其CDR3长度以判断T细胞的克隆性.结果 3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T细胞对鼻咽癌细胞系CNE2没有杀伤作用;PBMC的TCR Vβ CDR3谱型均呈高斯分布,经IL-2体外培养后部分家族出现不同的优势表达.结论 IL-2对体外培养的T细胞TCRβ链CDR3谱系漂移有一定影响,对其非特异性杀伤无影响.

    作者:常红;罗薇;马骊;周明乾;温茜;吴远彬;黄宇贤;郭坤元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小鼠骨髓CD117+造血干细胞定向分化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及其鉴定

    目的 建立可以在体外稳定地获得大量高纯度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方法,并对获得细胞进行形态、功能以及表面标志的鉴定.方法 取健康C57小鼠骨髓,通过MACS系统分离、纯化CD117+造血干细胞;使用SCF+IL-3进行体外扩增,在此基础上使用GM-CSF+IL-4+IL-10诱导其定向分化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进而在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以及透射电镜下观察其形态、功能,并使用流式细胞计数法检测其表面标志的表达,对其鉴定.结果 SCF+IL-3可以分别在3、5、7 d时体外扩增造血干细胞达10.34±1.43、22.65±2.71、54.39±3.08倍;小鼠HSC可被成功诱导分化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后者具有吞噬功能,表面树突较为短小,呈毛刺状,表面标志表达情况为CD11c+、I-A/I-Elow、CD40-、CD80-、CD86-.结论 使用该方法可以有效地获得大量高纯度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并对其进行鉴定.

    作者:姜亚卓;田普训;丁小明;李兆伦;管智慧;丁晨光;薛武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硝酸甘油对局部心肌氧代谢和心肌收缩功能的影响

    目的 评价硝酸甘油对局部心肌氧代谢和心肌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实验应用8只具有静息状态血流限制的左前降支或左回旋支近端狭窄的开胸犬.以二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室壁增厚率(%WT),放射性微球定量心肌血流量(MBF),用磷猝熄法在体直接测定心肌组织氧压(tPO2).分别在静息和左冠脉主干内输注硝酸甘油(0.3~0.6 mg·kg-1)状态下,进行二维超声检查、核素微球注射,以及tPO2和心肌氧耗量(MVO2,ml·min-1·100 g-1)测定,MVO2等于冠状动脉与冠状静脉氧浓度差乘以MBF,心肌氧输送能力等于冠状动脉氧浓度差乘以MBF.结果 与静息状态相比,经左冠脉主干内输注硝酸甘油时,无论是正常灌注区抑或是缺血灌注区的MBF明显增加(P<0.05),同时伴有%WT明显增加(P<0.05).正常和缺血灌注区的心肌氧输送能力明显增加(P<0.05),尽管缺血灌注区的MVO2有明显增加(P<0.05),但是缺血灌注区的tPO2仍明显增高(P<0.05).缺血区心肌tPO2增加的程度明显大于MBF增加的程度.结论 硝酸甘油可明显提高正常和缺血灌注区心肌氧浓度,提高缺血灌注区血氧的解离和释放,可能具有正性肌力效应.除了其直接血管效应之外,硝酸甘油还通过对心肌氧代谢和收缩功能的影响在心血管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作者:宾建平;D.Elizabem Le;陈少敏;查道刚;刘伊丽;Sanjiv Kaul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