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NMDA受体在培养神经元突触内和突触外发育中的变化

田映红;胡德辉;李树基;高天明

关键词:海马神经元, NMDA受体, 膜片钳, 突触, 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单通道
摘要:目的 观察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NMDA受体在突触内和突触外发育中的变化.方法 采用膜片钳的全细胞模式和外面向外模式分别记录突触内和突触外NMDA受体通道电流.结果 培养2周海马神经元突触内NMDA受体通道介导的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NMDA)幅度比培养1周神经元小,对NMDA受体亚单位NR2B的特异拮抗剂ifnprodil的敏感性远低于培养1周神经元;培养2周神经元突触外NMDA受体的单通道电流幅度和开放概率比培养1周神经元增大,但两者的电导和翻转电位无显著差异.ifenprodil降低培养1周和2周神经元突触外NNDA受体单通道电流的电导和开放概率,且对培养2周神经元开放概率的抑制作用更显著.结论 NMDA受体通道电流在培养海马神经元突触内和突触外有发育变化,提示NMDA受体NR2亚单位在培养1周的神经元突触内和突触外均主要为NR2B亚单位;而神经元培养到2周时,突触内NR2B亚单位逐渐被NR2A亚单位取代,突触外仍主要为NR2B亚单位.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根治术治疗效果的比较研究

    目的 对腹腔镜和开腹行直肠癌根治术的治疗效果进行临床对照研究.方法 选择2003年1月~2003年12月本中心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病例30例及行开腹直肠癌根治术病例95例,比较手中及术后情况.结果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为(195.3±45.2)min,开腹组手术时间为(142.8±33.7)min,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腹腔镜组后10例的手术时间为(170.3±41.6)min,差异无显著性(P>0.05).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吻合口瘘)发生率为6.67%(2/30),开腹组为4.21%(4/95);腹腔镜组术中出血为(82.3±24.2)ml,开腹组为(148.2±40.5)ml,腹腔镜组明显少于开腹组(P<0.05);两组在肠段切除长度、肿块距下切缘距离和淋巴结清扫范围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2.6±1.1)d和(3.8±1.4)d,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能取得与开腹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并具有手术视野好、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应激反应小等优点.

    作者:周轲;张阳德;卢艳;胡煜;丁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诱导恒河猴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的研究

    目的 研究诱导恒河猴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的方法.方法 采用高能X线、γ射线和紫外线照射法,诱导恒河猴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收集处理后的细胞,应用PI和FITC Annexin-V进行标记,流式细胞计数仪检测.结果 高能X线和γ射线照射恒河猴外周血淋巴细胞,诱导的凋亡率低;紫外线照射恒河猴外周血淋巴细胞诱导的凋亡率可达60%.小牛血清的浓度为10%,照射距离为20 cm,照射60min时,其早期凋亡率为58.85%,晚期凋亡率为11.5%.凋亡细胞随剂量的增加及时间推移而增加,并表现出时效和量效关系.结论 诱导恒河猴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紫外线法比高能X线和γ射线法敏感,效果好.紫外线照射的佳条件是10%小牛血清的1640培养基,照射距离20cm,照射时间60min.

    作者:范礼佩;孙尔维;袁小澎;卢晓;王海琴;刘占国;李民;赵明;钟世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α7-nAChR在海马星形胶质细胞上的表达

    目的 探讨α7-nAChR亚基在体内、体外海马星形胶质细胞上的表达.方法 从大鼠脑中分离海马后进行冰冻切片,采用免疫荧光双染技术,首先用抗-GFAP抗体对星形胶质细胞进行鉴定,再观察α7-nAChR在星形胶质细胞上的表达.体外表达的研究在培养星形胶质细胞上进行,先分离获得新生SD大鼠的海马组织,提取并培养海马星形胶质细胞,纯化鉴定后,用配体结合实验和细胞免疫荧光双标分析α7-nAChR在星形胶质细胞上的表达.结果 海马组织中抗-GFAP染色阳性的细胞抗-α7-nAChR染色也呈阳性,但仅部分抗-α7-nAChR染色阳性的细胞抗-GFAP染色也呈阳性.体外纯化后的星形胶质细胞既能与FITC标记的α-BTX结合,荧光染色呈阳性,同时,细胞免疫荧光双标分析显示星形胶质细胞抗-GFAP和抗-α7-nAChR染色均呈阳性.结论 α7-nAChR在体内体外星形胶质细胞上均能正常表达.

    作者:王妍;张忠义;王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雷公藤内酯醇洗脱支架抑制支架内再狭窄及对PCNA、P27kip1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雷公藤内酯醇洗脱支架对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及其对冠脉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27kip1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20只国内杂种幼猪,随机分成裸支架组和雷公藤内酯醇洗脱支架组,每组各植入支架10枚.比较支架植入后4周各组的冠脉造影、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及血生化结果.结果 雷公藤内酯醇洗脱支架组支架内小内径相似,大于裸支架组(P<0.05);雷公藤内酯醇洗脱支架组新生内膜面积小于裸支架(P<0.05).雷公藤内酯醇洗脱支架组PCNA阳性细胞少于裸支架组(P<0.05),而P27kip1表达多于裸支架组(P<0.05).未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结论 雷公藤内酯醇能抑制新生内膜的形成,在支架植入后4周能预防再狭窄的形成,可能通过影响PCNA和P27kip1蛋白的表达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发挥作用.

    作者:陆东风;黄璟;吴昊;原萧;张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结核93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结核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我院及华西医院自1997年7月至2006年6月共收治的93例SLE合并结核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调查的2682例SLE患者中可见93例患结核,其中85例是在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及免疫抑制剂2个月~18年内患结核.结核菌可侵犯全身多系统,其中肺部结核73例(78.5%),肺外结核48例(51.6%);治愈75例(80.6%),死亡18例(18/93,19.4%).93例做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皮肤试验强阳性13例(13.98%),阴性80例(86.02%).结论 SLE患者由于疾病本身及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其结核患病率及病死率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且结核菌易扩散,而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诊治对降低病死率十分重要.

    作者:张然;刘钢;孙燕玲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广州管圆线虫半乳凝素基因的克隆表达、蛋白纯化及免疫反应性研究

    目的 构建在E.coli中高效表达广州管圆线虫半乳凝素蛋白的重组表达质粒,并对重组蛋白纯化条件进行优化及免疫反应性鉴定.方法 根据本室构建的广州管圆线虫幼虫cDNA文库EST测序结果,筛选出有诊断潜能的半乳凝素基因,经过PCR扩增其cDNA全长序列后克隆入pET32a(+)载体进行诱导表达,包涵体经洗涤、变性、逐步透析复性,浓缩后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免疫印迹.结果 本研究首次克隆出广州管圆线虫半乳凝素蛋白基因全长cDNA序列(GenBank收录编号为DQ384534).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ET32a(+)-Ac GAL,通过IPTG诱导得到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的重组融合蛋白,Western-blot结果显示纯化的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结论 克隆表达了广州管圆线虫半乳凝素基因,为广州管圆线虫病诊断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郝丽;吴焜;陈晓光;王琼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PRL-3基因的克隆及其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表达

    目的 克隆人PRL-3基因并构建其原核表达载体.方法 设计PRL-3特异性引物,提取人大肠癌细胞系SW480总RNA,用RT-PCR方法获取人PRL-3 cDNA.经T-A克隆,通过双酶切鉴定及测序确认后,构建人PRL-3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PRL-3.结果 成功扩增出人PRL-3全长cDNA,并构建pGEX-4T-1-PRL-3原核表达载体,测序结果表明PRL-3全长cDNA与GenBank中PRL-3序列完全一致,SDS-PAGE胶分析表明,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成功表达了重组蛋白.结论 获得人PRL-3基因全长cDNA并构建其原核表达载体,使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高效表达,为深入研究PRL-3基因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周军;李建明;柳玉红;丁彦青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某医院ICU病房2001~2005年不动杆菌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近5年来不动杆菌感染的分布情况及耐药性现状.方法 菌种鉴定采用VITEK分析仪,用WHONET5.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5年共分离不动杆菌189株,临床分离的不动杆菌标本来源主要以痰标本为主(>65%);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低,分别为3.3%~8.5%和11.1%~15.1%: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高.结论 不动杆菌是ICU病房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控制感染.

    作者:张卫云;陈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慢病毒介导的双自杀基因对大肠肿瘤细胞的靶向杀伤作用

    目的 研究慢病毒介导的KDR启动子驱动CD/TK双自杀基因系统对大肠肿瘤细胞选择性杀伤作用.方法 构建的重组FGW-KDRP-CD/TK慢病毒载体在293T细胞包装扩增后,获得病毒颗粒,体外感染表达KDR的LOVO细胞株和不表达KDR的LS174T细胞株,以RT-PCR方法检测转基因细胞CDglyTK的表达,然后给予不同浓度的前药5-FC及GCV处理,观察该体系对不同细胞株的杀伤效应.结果 重组体对各细胞株的感染率相似,RT-PCR方法检测发现:除LS174T细胞外,LOVO细胞有目的基因CDglyTK的表达.LOVO与LS174T细胞株对前药敏感性有显著性差异(P<0.001),双自杀基因的疗效优于任一单自杀基因的疗效(P<0.001).结论 KDR启动子可调控双自杀基因系统选择性杀伤表达KDR的大肠肿瘤细胞.

    作者:陈海金;黄宗海;吴爱国;俞金龙;苏国强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从经络穴位到支持与储备系统——基于数字解剖学研究提出人体第十大功能系统假说

    中国传统针灸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已广为接受,但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为此,我们基于数字化虚拟人技术构筑了人体全身结缔组织筋膜网状支架,并对结缔组织的聚集部位进行标记,并将虚拟的经穴三维图像与传统针灸疗法的刺激部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表明,由结缔组织构成的筋膜网络支架可能构成针灸穴位的解剖学基础.我们发现,穴位主要分布于结缔组织聚集的部位,该处富含敏感的神经末梢、活性细胞和淋巴管,针刺这些部位能产生较强的生物学效应.从生物种系发生和胚胎发育的角度来看,人体全身的结缔组织网状支架构成人体一个新的功能系统--支持与储备系统,对该系统的研究称为筋膜学.该假说能全面(形态、功能)的解释针灸的基础理论问题.

    作者:王军;董为人;姚大卫;王春雷;赵冰雷;沈宝林;杨林林;原林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乙肝扶正排毒胶囊联合医用三氧对犬四氯化碳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研究乙肝扶正排毒胶囊联合医用三氧对犬药物中毒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用四氯化碳建立犬急性肝损伤模型:一次性腹腔注射50.0%(W/W)CCl4花生油溶液,0.9ml/kg体重.选择24只健康犬,随机分4个组(n=6),即模型组、齐墩果酸组、乙肝扶正排毒胶囊组和联合用药组.造模前,齐墩果酸组(齐墩果酸片,10mg/d·kg体重,口服)、乙肝扶正排毒胶囊组(乙肝扶正排毒胶囊,0.2 g/d·kg体重,口服)、联合用药组(乙肝扶正排毒胶囊用法同前;三氧与纯氧混合气体,三氧浓度20μg/ml,150ml/次·只,直肠吹注,隔天一次)均给药30 d.分别观察各犬的全身情况、记录生存时间、测定血液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比值(AST/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血氨(AMMO)、尿素氮(BUN)]、犬死亡时或存活15 d时取肝脏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联合用药组能控制犬的全身情况变化(活动性、精神、饮食、大小便等),提高生存率(P<0.05vs模型组),降低ALT、TBIL、PT值(P<0.05vs模型组或齐墩果酸组)和AMMO值(P<0.05vs模型组),使AST/ALT值维持在较为正常的水平.肝脏病理检查显示联合用药组的肝损伤程度较其他3组轻.结论 乙肝扶正排毒胶囊联合医用三氧能降低肝损伤实验犬的转氨酶、黄疸、血氨,延长生存时间,具有保护肝脏、减轻肝损伤的作用.

    作者:李莉洁;杨运高;王程;张志凌;霍荻;华何与;陈佩禅;张红栓;郭亚兵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翼点入路颈内动脉上间隙穿通动脉显微解剖研究

    目的 通过解剖及观察翼点入路中颈内动脉上间隙穿通动脉的形态与行程,为临床对该间隙的手术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在显微镜下解剖12具(24侧)已灌注的尸头,观察颈内动脉上间隙中穿通动脉的直径、走行和在前穿质的分布情况.结果 所有穿通动脉均在朝向脑组织的一侧.8侧颈内动脉分叉部存在穿通动脉.11侧大脑中动脉存在内侧豆纹动脉,行程短,进入前穿质时与其他穿通动脉存在重叠;4侧内侧豆纹动脉与A1段穿通动脉间存在吻合现象.24侧大脑中动脉恒定出现中间豆纹动脉以及外侧豆纹动脉.豆纹动脉绝大部分从大脑中动脉M1段的分叉前段发出,但是大脑中动脉M1段的分叉越早,分叉后发出的穿通动脉越多.22侧半球存在大脑前动脉A1段的穿通动脉,进入前穿质时分支较多.当一支主干动脉上存在的穿通动脉较少时,穿通动脉直径则较大.结论 颈内动脉上间隙可作为一个手术间隙,部分病例可以通过主动离断部分内侧豆纹动脉及A1穿通支从而在该间隙取得一个较大的空间.

    作者:漆松涛;黄传平;陆云涛;潘军;樊俊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华南地区成人股骨后髁角及髁扭转角的MRI测量

    目的 通过MRI测量华南地区人股骨后髁角(PCA)及髁扭转角(CTA),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截骨及假体旋转定位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 华南地区人正常膝关节100例,男女各50例,年龄22~73岁,平均40.2岁;按性别和侧别分4组,行股骨远端轴位MRI扫描,图像用Photoshop处理,测量PCA和CTA,比较两角的性别差异和侧别差异,分析两角度的相关性.结果 男性PCA大于女性(P<0.001),无侧别差异(男性P=0.335,女性P=0.266);男性CTA大于女性(P<0.001),无侧别差异(男性P=0.231,女性P=0.719);PCA和CTA存在相关性:男性R2=0.323,P<0.001;女性R2=0.206,P=0.001.结论 华南地区人PCA及CTA参数与华北地区人接近,均为男性大于女性,无侧别差异;PCA和CTA存在相关性;轴位MRI图像有利于PCA及CTA的准确测量.

    作者:覃承诃;裴国献;罗吉伟;陈国奋;朱志刚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NMDA受体在培养神经元突触内和突触外发育中的变化

    目的 观察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NMDA受体在突触内和突触外发育中的变化.方法 采用膜片钳的全细胞模式和外面向外模式分别记录突触内和突触外NMDA受体通道电流.结果 培养2周海马神经元突触内NMDA受体通道介导的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NMDA)幅度比培养1周神经元小,对NMDA受体亚单位NR2B的特异拮抗剂ifnprodil的敏感性远低于培养1周神经元;培养2周神经元突触外NMDA受体的单通道电流幅度和开放概率比培养1周神经元增大,但两者的电导和翻转电位无显著差异.ifenprodil降低培养1周和2周神经元突触外NNDA受体单通道电流的电导和开放概率,且对培养2周神经元开放概率的抑制作用更显著.结论 NMDA受体通道电流在培养海马神经元突触内和突触外有发育变化,提示NMDA受体NR2亚单位在培养1周的神经元突触内和突触外均主要为NR2B亚单位;而神经元培养到2周时,突触内NR2B亚单位逐渐被NR2A亚单位取代,突触外仍主要为NR2B亚单位.

    作者:田映红;胡德辉;李树基;高天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Ⅱ类切口手术病人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目的 了解手术病人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状况,比较不同使用方式的预防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4923例Ⅱ类切口手术病人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时机、疗程、联合用药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 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为97.9%,术后预防性用药率为79.3%,术前预防性用药率为54.9%,术前预防用药组且术后新增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为36.7%,术前预防组比术前未预防组的医院感染率低(P<0.05);三联以上用药组的发病率(6.6%)高于两种以下用药组(P<0.05);术前用药的开始时间平均为术前35.5 h,术后继续疗程平均为4 d;不同用药疗程、用药时机的各组间医院感染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目前绝大部分临床医生的抗菌药物预防意识较强,但仍以术后预防为主,且存在术前预防时间偏早、疗程偏长等问题.术前2 h给药、术后48 h内停药是科学的用药建议.

    作者:吴娴波;周文;刘映;陈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尿微量白蛋白在高血压病早期肾损伤的意义及其与低级别炎症的关系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尿微量白蛋白(MA)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 测定108例高血压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和hsCRP浓度及其他其生化指标,比较正常白蛋白尿组和微量白蛋白尿组间hsCRP浓度,并分析MA与hsCRP的关系.结果 微量白蛋白尿组患者的收缩压、脉压、纤维蛋白原和hsCRP明显升高.UAER与收缩压、脉压、体重指数、血清肌酐、纤维蛋白原和hsCRP分别呈正相关(P<0.05).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脉压、血清肌酐和hsCRP与UAER呈独立相关.结论 MA是高血压病早期肾功能损伤的敏感指标;hsCRP是MA独立的危险因子,提示炎症反应可能与早期肾损伤有关.

    作者:付剑云;苏又苏;吴京兰;方红城;王执兵;安宇;谢培益;陈少源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荧光定量PCR技术验证KLRC1为人类染色体12p12.3-13.2上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的候选基因

    目的 探讨KLRC1基因是否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易感染色体区段12p12.3-13.2上的候选基因,为SLE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前期基因芯片研究结果,确认位于SLE染色体连锁位点上的基因KLRC1,利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在SLE活动期及静止期患者外周血T、B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其表达.结果 SLE外周血单核细胞和T淋巴细胞亚群中,KLRC1基因的△Ct值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在B淋巴细胞亚群中,KLRC1基因的△Ct无明显变化.在SLE患者外周血T、B淋巴细胞亚群中KLRC1基因的表达在活动期和静止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SLEDAI积分与基因表达水平间无相关性.结论 KLRC1基因可能是12p12-13区段SLE致病的一个候选基因,但是与疾病的活动性无关.

    作者:任莉莉;李富荣;刘冬周;齐晖;欧阳志斌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直视穿刺入路后腹腔镜在肾上腺手术中的应用:附60例报告

    目的 探讨直视穿刺入路后腹腔镜在肾上腺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直视穿刺入路后腹腔镜治疗肾上腺疾病60例,其中皮质腺瘤39例、嗜铬细胞瘤7例、皮质增生3例、髓质增生1例、骨髓脂肪瘤2例、肾上腺囊肿3例、神经节瘤2例、神经鞘瘤1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结果 全部手术成功,无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50~110 min,平均80min,出血量10~180 ml,平均50ml,术后5 d出院.结论 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疾病具有安全、有效、微创等优点,直视穿刺入路较传统水囊扩张法对周围组织损伤更小、更安全,操作更简便、快速.

    作者:刘建华;张海滨;王健;徐文峰;林哲;卢建棠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一种新的芳烃双加氧酶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

    芳烃双加氧酶是多环芳烃在细菌中降解的起始关键酶.本研究通过基因组步移法从地杆菌(Terrabacter sp.)中克隆出一种新的双加氧酶基因.采用pET17b载体表达该基因,在共表达电子传递链蛋白的条件下检测获得双加氧酶活性.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发现该基因产物可以催化菲、芘和荧蒽生成相应的顺式双羟基产物,表明该基因为一种新型高分子多环芳烃降解基因.

    作者:周宏伟;周美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量子点标记与绿色荧光素标记对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生物功能影响的比较

    目的 观察量子点和绿色荧光素分别标记的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ASODN)转染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后,在标记存在时间、survivin的表达及细胞增殖、凋亡方面有无差异.方法 将量子点和绿色荧光素分别标记的survivin ASODN通过脂质体转染MCF-7,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RT-PCR检测survivin mRNA,Western blot检测survivin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率变化,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内荧光物质分布.结果 量子点与绿色荧光素分别标记的survivin ASODN作用MCF-7后,survivin mRNA和survivin蛋白表达均下降,但两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两者细胞生长抑制率、凋亡率间无显著差异(P>0.05).转染后4 d绿色荧光素标记组细胞内荧光消失,而量子点标记组荧光1周仍存在.结论 量子点标记survivin ASODN与绿色荧光素标记比较,对survivin的表达及细胞增殖、凋亡方面无差异,而标记更稳定,存在时间更长.

    作者:姚航;黄宗海;厉周;贺蓉;高峰;崔大祥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