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泌尿男生殖系恶性肿瘤发病和构成情况分析

宋先璐;聂军;赵善超;周同冲

关键词:泌尿男生殖系, 恶性肿瘤, 流行病学
摘要:目的 探讨广东地区泌尿男生殖系恶性肿瘤发病和构成情况的变化,了解泌尿男生殖系恶性肿瘤的变迁.方法 对广州南方医院2000年至2006年7年间泌尿男生殖系恶性肿瘤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其发病部位和年龄的构成情况.结果 所有826例患者中,膀胱恶性肿瘤260例(31.5%),列第一位;肾脏和前列腺恶性肿瘤分别占30.4%和22.2%,列第二、三位.患者年龄从8个月至102岁,平均年龄56.8岁,50岁以上患者占69%;肾脏恶性肿瘤在40岁以后、膀胱恶性肿瘤在50岁以后、前列腺恶性肿瘤在60岁以后的发病都明显增加,而睾丸恶性肿瘤主要发生于40岁之前.在569例泌尿系恶性肿瘤中,男性464例,女性105例,男女比例为4.42∶1,肾脏、肾盂、输尿管、膀胱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结论 泌尿男生殖系肿瘤以中老年发病居多,泌尿系肿瘤以男性发病为主;前列腺及肾脏肿瘤的发病有上升趋势,而阴茎肿瘤发病率有下降趋势.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超微孔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二尖瓣体外脉动流性能研究

    目的 对自行研制的25#和27#四瓣叶、无支架、带腱索人工二尖瓣-超微孔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心脏瓣膜(UPMV)进行体外脉动流检测,了解其体外脉动流力学特征.方法 连续制作的25#UPMV和27#UPMV各6例使用TH-1200型人工心脏瓣膜体外脉动流试验台检测,循环率为70 cycle/min.结果 在流量为2、3、4、5、6 L/min时,25#UPMV在体外脉动流下的平均跨瓣压差分别为(2.488±0.378)、(4.427±0.240)、(5.460±0.449)、(6.776±0.391)、(8.327±0.490)mmHg;有效瓣口面积分别为(1.430±0.333)、(1.993±0.208)、(2.260±0.477)、(3.204±0.174)、(3.652±0.158)cm2;返流百分比分别为(5.731±0.643)、(5.431±0.312)、(5.059±0.708)、(3.545±0.097)、(2.615±0.125)%.27#UPMV在体外脉动流下的平均跨瓣压差分别为(1.618±0.497)、(3.448±0.440)、(4.825±0.434)、(5.494±0.446)、(7.482±0.455)mmHg;有效瓣口面积分别为(1.773±0.364)、(2.113±0.305)、(2.409±0.295)、(3.326±0.417)、(4.522±0.445)cm2;返流百分比分别为(5.357±0.509)、(5.407±0.110)、(4.999±0.182)、(4.010±0.254)、(2.584±0.114)%.结论 25#和27#UPMV在体外脉动流下的平均跨瓣压差、有效开口面积和返流百分比均符合国家标准.

    作者:梁勇;王武军;蔡开灿;王振康;李海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结核93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结核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我院及华西医院自1997年7月至2006年6月共收治的93例SLE合并结核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调查的2682例SLE患者中可见93例患结核,其中85例是在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及免疫抑制剂2个月~18年内患结核.结核菌可侵犯全身多系统,其中肺部结核73例(78.5%),肺外结核48例(51.6%);治愈75例(80.6%),死亡18例(18/93,19.4%).93例做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皮肤试验强阳性13例(13.98%),阴性80例(86.02%).结论 SLE患者由于疾病本身及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其结核患病率及病死率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且结核菌易扩散,而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诊治对降低病死率十分重要.

    作者:张然;刘钢;孙燕玲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注射用尖吻蝮蛇凝血酶Ⅱa期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评估注射用尖吻蝮蛇凝血酶的疗效和安全性,探索并确定注射用尖吻蝮蛇凝血酶的有效剂量.方法 腹部中等手术病例45例随机分为1 U剂量组、2 U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两试验组分别于手术前30 min缓慢静脉给予1 U和2 U尖吻蝮蛇凝血酶,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评价注射用尖吻蝮蛇凝血酶疗效并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 1 U和2U两试验组切口出血量、切口单位面积出血量均较空白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出血时间两试验组较空白对照组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U剂量组切口单位面积出血量较1 U剂量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3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 U和2 U剂量的尖吻蝮蛇凝血酶对腹部手术切口均有一定止血作用,且2U剂量较1 U剂量明显.两试验剂量用药均安全.

    作者:周俊杰;黄宗海;俞金龙;厉周;周广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一种新的芳烃双加氧酶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

    芳烃双加氧酶是多环芳烃在细菌中降解的起始关键酶.本研究通过基因组步移法从地杆菌(Terrabacter sp.)中克隆出一种新的双加氧酶基因.采用pET17b载体表达该基因,在共表达电子传递链蛋白的条件下检测获得双加氧酶活性.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发现该基因产物可以催化菲、芘和荧蒽生成相应的顺式双羟基产物,表明该基因为一种新型高分子多环芳烃降解基因.

    作者:周宏伟;周美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447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电图异常T波量化预测1年后预后的研究

    目的 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用量化方法分析T波异常是否对其1年后预后有提示价值.方法 对447例入选病例心电图进行了7种不同T波异常类型分析,对其1年后预后进行随访;并对每一种心电图异常(例如总T波异常导联数≥6)与患者1年后预后情况关系进行统计分析.该研究的联合终点事件为在1年内各种原因的死亡或再发一次急性心衰(NYHA心功能4级,心功能分级由C期进入D期).结果 7种T波异常类型中,总异常T波导联数≥6(OR=2.197,P=0.015)和V4-6连续异常T波数≥2(OR=2.240,P=0.010)的患者与终点事件发生呈正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示全心衰(OR=4.658,P=0.011)和已发急性心力衰竭(NYHA4级,OR=1.612,P=0.019)同样提示有较高终点事件发生率,而服用倍他乐克(OR=0.458,P=0.013)具有降低终点事件发生率的作用.结论 对于符合入选标准的慢性心力衰竭心电图异常T波进行量化分析,对心力衰竭患者1年预后有预测价值.

    作者:任学文;吴平生;李崇信;谢志斌;陶红明;刘俭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凝胶治疗复发性尖锐湿疣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目的 评价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凝胶治疗复发性尖锐湿疣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适当的复发性尖锐湿疣患者,采用鬼臼毒素脂质纳米粒凝胶与普通鬼臼毒素凝胶进行随机双盲、对照研究,主要观察近期治疗效果、抗复发情况及局部不良反应.结果 鬼臼毒素脂质纳米粒凝胶对尖锐湿疣的首次清除率(97.1%)与普通的鬼臼毒素凝胶剂(90.6%)相近(P>0.05),但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偏低(P<0.01).结论 鬼臼毒素脂质纳米粒凝胶局部外用不良反应轻微,耐受性好,并能降低尖锐湿疣复发率.

    作者:谢方明;曾抗;陈志良;李国锋;林中方;朱晓亮;孙乐栋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壳聚糖纳米基因载体的制备和鉴定

    目的 制备载基因壳聚糖纳米粒,研究纳米粒的结构特征以及对细胞的基因转染效率.方法 用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质粒(pGFP)作报告基因,采用复凝聚法制备壳聚糖-pGFP纳米粒.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壳聚糖和pDNA的结合能力,通过比色法检测其包封率,用纳米粒度仪和原子力显微镜对纳米粒的形态和粒径分布进行考察;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壳聚糖纳米粒介导pGFP在体外培养的人结肠腺癌细胞LoVo中的表达.结果 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pDNA与壳聚糖之间通过静电作用而完全结合,包封率大于90%.制备的壳聚糖-pGFP纳米粒为结构紧密的不规则球形,平均粒径为209 nm,多分散指数为0.15.体外细胞转染的结果表明,壳聚糖-pGFP纳米粒能介导pGFP转染LoVo细胞并在细胞中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结论 壳聚糖可以有效凝聚pDNA,采用复凝聚法可制得100~500 nm范围荷正电的纳米粒,有较高的包封率.壳聚糖纳米粒在体外能将基因递送到细胞内,并且报告基因能在细胞内表达.因此,壳聚糖作为非病毒基因载体具有介导核酸类生物大分子的应用价值.

    作者:苏丹;季爱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79例鼓室硬化病人临床听力学分析

    目的 评估鼓室硬化病人临床听力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2年至2006年鼓室硬化资料完整病例79例(79耳),锤砧固定型30例(30耳),镫骨固定型29例(29耳),全鼓室硬化型20例(20耳),术前1~2 d均行纯音测听,分析患者言语频率(500,1000,2000Hz)纯音平均听阈(PTA)及气骨导差(ABG),比较此三型听力学特点.结果 3组病人中,52例为传导性耳聋,26例为混合性耳聋,1例为感音神经性耳聋,3组病人言语频率平均PTA及ABG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鼓室硬化病人听力检查多呈传导性耳聋,听力损害程度与硬化灶部位无关.

    作者:万良财;谢南屏;李琰;刘双秀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Ⅱ类切口手术病人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目的 了解手术病人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状况,比较不同使用方式的预防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4923例Ⅱ类切口手术病人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时机、疗程、联合用药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 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为97.9%,术后预防性用药率为79.3%,术前预防性用药率为54.9%,术前预防用药组且术后新增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为36.7%,术前预防组比术前未预防组的医院感染率低(P<0.05);三联以上用药组的发病率(6.6%)高于两种以下用药组(P<0.05);术前用药的开始时间平均为术前35.5 h,术后继续疗程平均为4 d;不同用药疗程、用药时机的各组间医院感染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目前绝大部分临床医生的抗菌药物预防意识较强,但仍以术后预防为主,且存在术前预防时间偏早、疗程偏长等问题.术前2 h给药、术后48 h内停药是科学的用药建议.

    作者:吴娴波;周文;刘映;陈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Modular PPI生化分析系统碱性磷酸酶总活力可报告范围核实实验及评价

    目的 核实罗氏Modular PPI生化分析仪碱性磷酸酶(ALP)总活力可报告范围.方法 收集含高值待测物的病人血清,按一定比例混合、离心,计算混合物的浓度并将之作为高值样品(H);收集病人血清用生理盐水稀释至低值水平(L),H和L按6L、5L+1H、4L+2H、3L+3H、2L+4H、1L+5H、6H的关系各自配制,形成系列样品.用罗氏Modular PPI全自动生化分析系统对系列血清进行检测,每个血清测定5次.结果 回归方程Y=0.9845X+9.2,R2=0.9998,b=0.9845,ta小于t0.05,说明截距与0无显著性差异,回归直线事实上通过零点.结论 罗氏Modular PPI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速率法检测ALP的可报告范围为1~1332U/L,厂家提供的线性范围符合要求.

    作者:孙蕾;徐建华;张秀明;林莲英;郑松柏;张伟铮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254例甲状腺结节临床与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病理明确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特点,探讨老年不宜手术者甲状腺结节的观察方法.方法 与结果病理明确的228例中,绝大多数为良性病变,又以结节性甲状腺肿多(占84.21%),恶性病变只占6.58%,其中以B超为单发低回声实性结节且ECT为冷结节者恶性可能性较大.另外26例老老年中1例因血清降钙素升高且ECT为冷结节手术,病理为甲状腺滤泡癌,1例因有症状手术证实为结节性甲状腺肿伴出血、囊性变.结论 对无症状且甲状腺功能正常的甲状腺结节病例,应结合多种检查手段综合判断结节性质,争取行甲状腺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明确诊断,减少良性结节患者不必要的手术.对老老年患者有效的随诊既避免延误病情,又减少手术风险.

    作者:李晓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量子点标记与绿色荧光素标记对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生物功能影响的比较

    目的 观察量子点和绿色荧光素分别标记的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ASODN)转染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后,在标记存在时间、survivin的表达及细胞增殖、凋亡方面有无差异.方法 将量子点和绿色荧光素分别标记的survivin ASODN通过脂质体转染MCF-7,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RT-PCR检测survivin mRNA,Western blot检测survivin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率变化,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内荧光物质分布.结果 量子点与绿色荧光素分别标记的survivin ASODN作用MCF-7后,survivin mRNA和survivin蛋白表达均下降,但两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两者细胞生长抑制率、凋亡率间无显著差异(P>0.05).转染后4 d绿色荧光素标记组细胞内荧光消失,而量子点标记组荧光1周仍存在.结论 量子点标记survivin ASODN与绿色荧光素标记比较,对survivin的表达及细胞增殖、凋亡方面无差异,而标记更稳定,存在时间更长.

    作者:姚航;黄宗海;厉周;贺蓉;高峰;崔大祥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华南地区成人股骨后髁角及髁扭转角的MRI测量

    目的 通过MRI测量华南地区人股骨后髁角(PCA)及髁扭转角(CTA),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截骨及假体旋转定位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 华南地区人正常膝关节100例,男女各50例,年龄22~73岁,平均40.2岁;按性别和侧别分4组,行股骨远端轴位MRI扫描,图像用Photoshop处理,测量PCA和CTA,比较两角的性别差异和侧别差异,分析两角度的相关性.结果 男性PCA大于女性(P<0.001),无侧别差异(男性P=0.335,女性P=0.266);男性CTA大于女性(P<0.001),无侧别差异(男性P=0.231,女性P=0.719);PCA和CTA存在相关性:男性R2=0.323,P<0.001;女性R2=0.206,P=0.001.结论 华南地区人PCA及CTA参数与华北地区人接近,均为男性大于女性,无侧别差异;PCA和CTA存在相关性;轴位MRI图像有利于PCA及CTA的准确测量.

    作者:覃承诃;裴国献;罗吉伟;陈国奋;朱志刚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雷贝拉唑三联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Meta分析

    目的 分析评价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象和方法公开发表的、以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为对象的、评价雷贝拉唑三联法临床试验的中文文献.利用微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以雷贝拉唑三联法为试验药,奥美拉唑为阳性对照药,运用Meta分析方法,对10个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独立临床试验结果进行综合的数量化分析、亚组分析、敏感性分析、药物经济学分析和文献发表偏性分析等.结果 雷贝拉唑组对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及溃疡愈合率显著优于奥美拉唑组,合并效应量OR分别为1.96、3.07,95%CI分别为(1.24,3.09)和(2.18,4.32)(P<0.05).在症状缓解和消失方面,两组治疗在第1天和第3天有显著性差异,雷贝拉唑组起效迅速,症状缓解显著,5d后两组无显著差异.两组间不良反应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较之奥美拉唑,雷贝拉唑三联疗法具有剂量小、疗程短、症状消失快、Hp根除率高、溃疡愈合迅速、副作用小等优点,用其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有效的和安全的.

    作者:李多茹;陈平雁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泌尿男生殖系恶性肿瘤发病和构成情况分析

    目的 探讨广东地区泌尿男生殖系恶性肿瘤发病和构成情况的变化,了解泌尿男生殖系恶性肿瘤的变迁.方法 对广州南方医院2000年至2006年7年间泌尿男生殖系恶性肿瘤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其发病部位和年龄的构成情况.结果 所有826例患者中,膀胱恶性肿瘤260例(31.5%),列第一位;肾脏和前列腺恶性肿瘤分别占30.4%和22.2%,列第二、三位.患者年龄从8个月至102岁,平均年龄56.8岁,50岁以上患者占69%;肾脏恶性肿瘤在40岁以后、膀胱恶性肿瘤在50岁以后、前列腺恶性肿瘤在60岁以后的发病都明显增加,而睾丸恶性肿瘤主要发生于40岁之前.在569例泌尿系恶性肿瘤中,男性464例,女性105例,男女比例为4.42∶1,肾脏、肾盂、输尿管、膀胱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结论 泌尿男生殖系肿瘤以中老年发病居多,泌尿系肿瘤以男性发病为主;前列腺及肾脏肿瘤的发病有上升趋势,而阴茎肿瘤发病率有下降趋势.

    作者:宋先璐;聂军;赵善超;周同冲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体外培养骨髓基质细胞在珊瑚羟磷灰石上生长的表面形态观察

    目的 观察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与珊瑚羟基磷灰石复合后的生长特性,论证珊瑚羟磷灰石作为骨组织工程学载体材料的可行性.方法 分离纯化的狗骨髓基质细胞与珊瑚羟基磷灰石复合体体外培养,分别在相差显微镜下、扫描电镜下观察细胞的表面形态结构.结果 骨髓基质细胞在珊瑚羟基磷灰石上贴附生长良好,功能正常.结论 骨髓基质细胞在珊瑚羟基磷灰石上生长增殖良好,珊瑚羟磷灰石是骨组织工程载体材料的可靠选择.

    作者:涂小丽;刘宏伟;岩井康智;隈部俊二;相川文子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CT灌注成像与猴局部脑缺血模型的相关研究

    目的 利用猴局部脑缺血模型探讨CT灌注成像在超急性缺血性脑梗塞研究中的意义.方法 采恒河猴静脉血制作自体白色血栓,经DSA手术导入至一侧大脑中动脉M1段分支,分别于栓塞前后不同时间段行CT平扫及CT灌注检查,并结合其DSA栓塞结果、临床表现及大脑病理标本综合分析.结果 经DSA栓塞并造影证实猴脑一侧大脑中动脉M1分支栓塞成功;于不同时间段行CT灌注扫描,可见相应区域灌注异常,表现为脑血容量及脑血流量降低,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延长;24h后CT平扫亦可见局部低密度梗死灶.结合尸检病理标本,3种检查结果具一致性.结论 CT灌注成像能准确判断猴局部脑缺血模型超急性期脑缺血病灶的形成,对临床超急性期脑缺血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准确、经济及简便的检查方法,特别对指导临床溶栓治疗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作者:何卓凯;许乙凯;邱维加;邓燕贤;周志鹏;黄志宏;冯飞铃;韦瑛;甘瑞静;庾俊雄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翼点入路颈内动脉上间隙穿通动脉显微解剖研究

    目的 通过解剖及观察翼点入路中颈内动脉上间隙穿通动脉的形态与行程,为临床对该间隙的手术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在显微镜下解剖12具(24侧)已灌注的尸头,观察颈内动脉上间隙中穿通动脉的直径、走行和在前穿质的分布情况.结果 所有穿通动脉均在朝向脑组织的一侧.8侧颈内动脉分叉部存在穿通动脉.11侧大脑中动脉存在内侧豆纹动脉,行程短,进入前穿质时与其他穿通动脉存在重叠;4侧内侧豆纹动脉与A1段穿通动脉间存在吻合现象.24侧大脑中动脉恒定出现中间豆纹动脉以及外侧豆纹动脉.豆纹动脉绝大部分从大脑中动脉M1段的分叉前段发出,但是大脑中动脉M1段的分叉越早,分叉后发出的穿通动脉越多.22侧半球存在大脑前动脉A1段的穿通动脉,进入前穿质时分支较多.当一支主干动脉上存在的穿通动脉较少时,穿通动脉直径则较大.结论 颈内动脉上间隙可作为一个手术间隙,部分病例可以通过主动离断部分内侧豆纹动脉及A1穿通支从而在该间隙取得一个较大的空间.

    作者:漆松涛;黄传平;陆云涛;潘军;樊俊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从经络穴位到支持与储备系统——基于数字解剖学研究提出人体第十大功能系统假说

    中国传统针灸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已广为接受,但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为此,我们基于数字化虚拟人技术构筑了人体全身结缔组织筋膜网状支架,并对结缔组织的聚集部位进行标记,并将虚拟的经穴三维图像与传统针灸疗法的刺激部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表明,由结缔组织构成的筋膜网络支架可能构成针灸穴位的解剖学基础.我们发现,穴位主要分布于结缔组织聚集的部位,该处富含敏感的神经末梢、活性细胞和淋巴管,针刺这些部位能产生较强的生物学效应.从生物种系发生和胚胎发育的角度来看,人体全身的结缔组织网状支架构成人体一个新的功能系统--支持与储备系统,对该系统的研究称为筋膜学.该假说能全面(形态、功能)的解释针灸的基础理论问题.

    作者:王军;董为人;姚大卫;王春雷;赵冰雷;沈宝林;杨林林;原林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VEGF165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鼠膀胱平滑肌细胞的表达

    目的 构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65)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VEGF165,转染鼠膀胱平滑肌细胞并检验其生物学活性.方法 将VEGF165 cDNA克隆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VEGF165;并转染入鼠膀胱平滑肌细胞,采用RT-PCR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VEGF165基因在鼠膀胱平滑肌细胞中的表达,并用MTT法检测转染后细胞上清液中VEGF165的生物学活性.结果 和结论将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VEGF165转染入鼠膀胱平滑肌细胞后,VEGF的表达增高,转染后细胞上清液具有促使内皮细胞增殖的生物学活性.

    作者:林茂虎;赵珊;苗芮;贾宁;李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