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肾上腺髓质素原N端20肽对血管紧张素刺激心肌成纤维细胞生成NO的影响

薛世荣;李志樑;徐春生;严全能;江海龙;吴宏超;唐朝枢

关键词: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 血管紧张素Ⅱ心肌成纤维细胞, 一氧化氮
摘要:目的探讨肾上腺髓质素原N端20肽(PAMP)对血管紧张素Ⅱ刺激心肌成纤维细胞(CFs)生成NO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采用胰酶消化、差速贴壁法培养新生SD大鼠CFs,以硝酸还原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NO的浓度,分别观察不同浓度AngⅡ、PAMP、及AngⅡ+PAMP对CFs生成NO的影响.结果(1)10-9、10-8、10-7、10-6μmol/LAngⅡ组细胞培养液中的浓度是:(73.88±2.23)、(64.34±3.02)、(54.12±2.82)、(40.21±1.45)μmol/L,各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2)10-9、10-8、10-7、10-6μmol/LPAMP组细胞培养液中NO的浓度分别为(74.40±3.42)、(74.91±2.66)、(75.77±3.31)、(74.23±2.43)μmol/L,而空白组为(74.57±2.49)μmol/L.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3)10-7μmol/LAngⅡ+(10-9、10-8、10-7、10-6μmol/L)PAMP组培养液中NO合成浓度分别为(66.15±2.95)、(80.58±3.77)、(88.67±1.46)、(96.22±2.96)μmol/L,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随AngⅡ浓度增加可显著抑制CFs分泌NO,而PAMP对CFS合成NO无明显影响,但PAMP与AngⅡ共同培养时,随PMAP浓度增加,NO的合成呈依从性增多.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颈内静脉穿刺在院前抢救中的运用(附37例报告)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插管在院前抢救中输液通道建立中的作用.方法比较颈内静脉插管术和外周静脉穿刺术在所用时间、穿刺成功率和穿刺并发症的差异.结果两种方法穿刺所用时间无显著差异,颈内静脉插管与外周静脉穿刺相比,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输送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明显降低.结论颈内静脉插管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通道建立方法.

    作者:熊维江;张英;胡辉莹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和P21ras在高血压血管平滑肌细胞中表达增强

    目的探讨高血压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和ERK激活的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blotting技术,对比观察肾血管性高血压和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细小动脉平滑肌细胞中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和P21ras表达.结果实验期间,Wistar肾血管性高血压组动脉血压从(104±18)mmHg升高到实验结束时的(198±33)mmHg,自发性高血压大鼠16周龄时的血压为(163±23)mmHg.肾血管性高血压组肾小球发生了明显的纤维化(P<0.05),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小球纤维化等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肾血管性高血压组入球动脉、小叶间动脉、叶间动脉和弓形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磷酸化ERK1/2染色阳性率分别为7.09%、14.57%、29.44%和13.6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入球动脉、小叶间动脉、叶间动脉和弓形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磷酸化ERK1/2染色阳性率分别为16.09%、24.17%、32.44%和18.6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肾血管性高血压组和16周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入球动脉、小叶间动脉和弓形动脉平滑肌细胞中P21ras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Westembloting检测可见高血压组和16周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组织磷酸化ERK1/2和P1ras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大鼠两肾一夹型高血压和自发性高血压时,P21ras基因表达增加使部分血管平滑肌细胞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系统激活,导致部分小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

    作者:景丽;张建忠;王一理;郭风英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白藜芦醇促进Ca2+介导的线粒体Ca2+转运发生

    目的为探讨白藜芦醇(Tesveratrol,Res)诱导细胞凋亡过程中线粒体的作用,Res对线粒体通透性的影响,研究了Res对线粒体通透性转变孔道及Ca2+诱导的线粒体内Ca2+释放(CICR)发生的影响.方法提取大鼠肝线粒体.通过紫外分光光度仪检测Res作用下线粒体的膨胀,借此测定线粒体PTP的开放状态;采用双波长双光束紫外分光光度仪检测Res作用下测试体系内Ca2+浓度的变化引起的D(λ)值的变化,以反映线粒体Ca2+的转运情况(即CICR).结果Res能促进Ca2+诱导的鼠肝线粒体PTP开放;并且Res可以加速Ca2+介导的线粒体Ca2+的转运(CICR);而Ca2+通道抑制剂trifluoperazine和钌红(RR)能分别部分或完全抑制Res的这种促进作用.结论Res能促进Ca2+诱导的鼠肝线粒体CICR过程.并且Res对PTP的作用依赖于Res对线粒体CICR的影响,Res促进线粒体膜的通透性可能是Res诱导细胞凋亡的一种途径.

    作者:田雪梅;马晓冬;晏芳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肾静脉肾素水平与肾动脉介入治疗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肾静脉肾素活性,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对肾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60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经肾动脉造影,证实为肾动脉狭窄,予肾动脉支架植入术;测定所有病例介入治疗前后的肾静脉肾素活性和血浆ET、NO、CGRP水平.并对病人的血压进行2年随访.结果60例患者根据术前肾素水平分为肾素比值(RVRR)>1.5组和RVRR<1.5组.所有患者肾动脉狭窄侧肾静脉肾素活性高于对侧[(3.89±3.14)nmol/L/h和(2.01±1.93)nmol/L/h,P<0.05],介入治疗后患侧肾静脉肾素浓度明显下降,RVRR>1.5组低于RVRR<1.5组[(1.92±2.15)nmol/L/h和(2.42±0.56)nmol/L/h,P<0.05],血浆ET和NO水平与RVRR<1.5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血压明显下降,血压有效率75.68%,与RVRR<1.5组比P<0.05.结论测定肾静脉肾素活性,血浆ET、NO的水平对肾动脉血管成形术近期疗效有预测价值.

    作者:冯颖青;周颖玲;罗建方;余丹青;陈纪言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腹腔镜在腹透植管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总结腹腔镜外科技术在腹膜透析植管方面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选择18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其中9例曾腹部多次手术、2例腹膜透析后因反复感染致腹透管拔除、3例腹膜透析导管移位,在腹腔镜引导下行腹膜透析植管术或再植管术和将移位的Tenckhoff卷曲腹透管末端重新植入膀胱直肠窝或子宫直肠窝.结果18例患者腹透管均放植成功,手术时间30~45min,均成功进行了腹膜透析,患者术后1周内出院.结论腹腔镜引导下放植和复位移位的Tenckhoff卷曲腹透管具有创伤小、对腹腔及大网膜情况了解清楚、腹透管放置定位准确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章俊;汤珣;范应方;方驰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Jurkat细胞TCR基因重排对 BV CDR3的影响

    目的探讨Jurkat细胞TCRBD2-BJ2基因重排对TCRβ链可变区互补决定区3(BVCDR3)可能产生的影响,为深入研究TCR基因重排奠定实验基础.方法RT-PCR扩增TCRBV26个亚家族CDR3区,结合TCR基因扫描(GeneScan)和基因测序技术,监测Jurkat细胞在增殖传代过程中以及在T细胞激活剂和超抗原SEA等刺激诱导后TCRBVCDR3谱系漂移及长度和序列变化.结果表达TCRBV8家族的单克隆细胞株Jurkat,在增殖传代过程中,以及经刺激诱导48或72h后,未监测到有TCRBV8以外的新的BV亚家族出现,BV8CDR3长度和一级核苷酸序列也未发生变化.结论Jurkat细胞发生的TCR基因重排可能不引起TCRBVCDR3改变,因而对TCRBVCDR3区抗原识别特异性(即抗原特异性漂移)并未产生影响,但并不排除TCR发生改变的可能性.

    作者:邹红云;马骊;姚新生;温茜;罗微;王小宁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大鼠肠系膜细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分离及其生理特性

    目的建立一种有效、方便的急性分离方法,用于研究生理和病理状态下血管张力及其反应性变化机制.方法采用木瓜酶、胶原酶Ⅺ两步消化法分离单个血管平滑肌细胞.结果分离出的血管平滑肌细胞数量多,细胞内钙分布均匀;在10mmol/L咖啡因的作用下,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钙浓度增加、细胞收缩;分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膜表面光滑,容易与玻璃微电极形成高阻封接,可记录到稳定的钾电流.结论两步酶消化法所分离出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膜具有良好的钙激活钾通道活性,其IP3受体和Ryanodine受体具有敏感的反应性,其收缩蛋白功能良好.

    作者:赵岩;吴中海;赵桂玲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广州地区部分汉族人群骨密度与Ⅰ型胶原α1及α2链基因多态性相关性

    目的探讨Ⅰ型胶原α1链(COL1A1)及α2链(COL1A2)基因型与广州地区部分汉族人群骨密度相互关系.方法选取成年个体628例[年龄20~79岁,平均(53.4±15.9)岁],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其全身、腰椎2~4(L2~4)、股骨颈、Ward氏三角和大转子区等部位的骨密度值,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COL1A1及COL1A2基因型.结果628例受试对象中,未能观察到Ⅰ型胶原α1链Sp1结合位点G→T突变,COL1A1基因型均为SS型;COL1A2基因型分别为EE型311例,占49.5%;Ee型252例,40.1%;ee型65例,10.4%.基因及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不同基因型个体的骨密度值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在汉族人群中,不存在COLIA1Sp1结合位点的多态性,COLIA2EcoRI位点多态性与骨密度的关系不密切,尚不能作为筛查广州地区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的候选基因.

    作者:李东风;吴文;蔡雪珍;杨艳红;林凯;黄小穗;董婷;智喜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人绒毛外细胞滋养层细胞与蜕膜基质细胞共培养模型的建立

    目的模拟体内环境,建立可保持绒毛外细胞滋养层细胞(EVCT)与蜕膜基质细胞(DSC)生物学特性的共培养细胞模型,应用于研究滋养细胞的侵袭行为.方法利用胰酶消化和BSA、Percoll梯度沉降,收集纯化人早孕绒毛组织的EVCT和DSC,分别放入Transwell的上下小室,观察该模型下细胞形态变化及侵袭特性,免疫组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的纯度.结果免疫组化显示EVCT的细胞角蛋白7阳性表达的细胞数占95%以上,阳性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2的细胞数占95%以上,DSC泌乳素阳性表达的细胞数也超过95%,证实共培养系统中EVCT和DSC纯度均在95%以上,且生物学特性得以维持.上室中的EVCT保持了其侵袭能力,在Matrigel包被的滤膜上EVCT的侵袭指数为3.22±0.04.结论适当的培养方法可获得高纯度的EVCT和DSC,并使其维持特有的生物学活性,成功地建立了共培养系统模型,便于研究滋养细胞侵袭和胚胎着床的机制.

    作者:秦立赟;陈士岭;张曦倩;王炎秋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田基黄药材指纹图谱研究

    本研究构建了田基黄药材HPLC指纹图谱,获得了其指纹特征.利用指纹图谱特征可全面监控田基黄药材的质量,保证其稳定、均一、可控.

    作者:王永刚;杨立伟;苏薇薇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白藜芦醇抑制HepG2细胞生长和对细胞间隙连接通讯的影响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生长抑制作用以及对细胞间隙连接通讯(GJIC)的影响.方法利用MTT法观察白藜芦醇对HepG2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时相分布,使用荧光探针5'-CFDA/AM标记细胞,采用荧光漂白后重恢复技术(FRAP)和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观察白藜芦醇对HepG2细胞间隙连接通讯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的白藜芦醇处理细胞不同时间后,HepG2细胞的生长增殖明显受到抑制,抑制率高达92.1%,各处理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F=18.532,P<0.05);细胞周期分析显示,白藜芦醇能诱导HepG2细胞在S期停滞,抑制细胞DNA的合成并可诱导细胞凋亡;另外,白藜芦醇有恢复HepG2细胞间隙连接通讯的功能,且随浓度增加而增加.结论白藜芦醇可抑制HepG2细胞增殖,使细胞停滞于S期,并能诱导细胞凋亡;白藜芦醇还有恢复HepG2细胞间隙连接通讯功能的作用,提示此作用可能是白藜芦醇抑制HepG2细胞增殖和抗肿瘤作用的机制之一.

    作者:晏芳;田雪梅;马晓冬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PCR介导嗜肺军团菌疫苗候选基因lvgA和Hsp60的融合及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初步研究

    目的采用PCR法进行嗜肺军团菌lvgA和Hsp60二基因的拼接融合,克隆并检测该融合基因在原核系统中表达情况,为进一步研究其免疫性能作必要的准备.方法采用重组聚合酶链反应,设计引物首先分别从嗜肺军团菌基因组DNA中扩得待融合端互补的军团菌毒力基因(lvgA)和热休克蛋白60基因(Hsp60),经琼脂糖电泳纯化回收,再以适量lvgA和Hsp60为模板变性、退火、重叠延伸,实现二基因的PCR水平融合,随后采用外引物进行新一轮扩增,扩得足量lvgA/Hsp60融合基因的PCR产物,继而将其定向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构建原核表达重组质粒,转化宿主菌BL21,经PCR、酶切及测序鉴定后,IPTG诱导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电泳、免疫印迹分析等鉴定.结果扩增出了约2292bp的lvgA/Hsp60融合基因,构建了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GlvgA/Hsp60,并检测到Mr约117000的GST-lvgA-Hsp60融合蛋白表达条带.结论采用PCR法实现了嗜肺军团菌lvgA和Hsp60二基因的融合,构建了其原核表达重组质粒,并使该融合蛋白在原核系统中得到了有效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该融合基因的免疫学特性奠定了基础.

    作者:刘明杰;陈建平;王涛;廖涛;陈宪;芦殿香;田玉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原发性气管肿瘤的外科治疗(附27例报告)

    目的总结原发性气管肿瘤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78~2005年27例,颈段8例,胸上段4例,胸下段15例原发性气管肿瘤的外科治疗临床资料.结果颈领式切口7例,颈纵隔切口12例,右后外径路8例.长度:气管切除大长度、平均长度,颈领式切口为4.4、3.3cm;颈纵隔切口为5.1、3.9cm;右后外径路为5.4、4.1cm.良性肿瘤3例,恶性肿瘤24例.其中腺样囊性癌和鳞癌是常见的类型.5年生存率为66.7%(12/18).结论手术切除是治疗气管肿瘤有效的方法.气管节段切除气管重建是治疗气管恶性肿瘤的主要术式.

    作者:蔡瑞君;王武军;李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不同运动强度与骨骼肌细胞凋亡的时序性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不同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与骨骼肌细胞凋亡时序性关系,探讨运动与骨骼肌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不同速度跑台训练,以力竭运动训练建立骨骼肌运动损伤动物模型,PI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骼肌细胞凋亡率.结果正常运动量组腓肠肌细胞凋亡率在运动第1、3、7、14天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中等运动量组和力竭运动组腓肠肌细胞凋亡率在运动第1、3、7、14天之间差异都有显著性意义(P<0.05).安静组与正常运动量组腓肠肌细胞凋亡率无显著性差异;正常运动量组骨骼肌细胞凋亡率变化不明显;中等运动量组、力竭运动组腓肠肌细胞凋亡率在运动训练前3d迅速升高,随后相对稳定;力竭运动组腓肠肌细胞凋亡率高.结论运动可引起细胞凋亡和加速机体对凋亡细胞清除两种结果,这两种结果之间调控失衡,可能是造成骨骼肌运动损伤原因之一,说明运动具有双向性.

    作者:蔡保塔;余斌;赵江萍;张幸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从噬菌体随机十二肽库中筛选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肽

    目的从随机肽库中筛选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抑制性多肽.方法以人AChE作为靶标,应用噬菌体随机12肽库进行筛选,经过3轮筛选,对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及抑酶活性测定.结果筛选得到6个能与人AChE较强结合的噬菌体克隆,其中有4个克隆可以抑制AChE的酶活性,其保守序列为W(S/P)HY.结论通过噬菌体肽库技术能够筛选到抑制人AChE活性的多肽,为进一步研究AChE的多肽抑制剂奠定了基础.

    作者:张兴梅;石玉生;王春霞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中国小型猪原位肝移植的实验研究

    目的总结中国小型猪非转流条件下原位肝移植的手术特点,探索建立成熟、稳定的移植模型.方法通过18例次非转流条件下中国小型版纳猪原位肝脏移植术,结合手术特点进行技术改进,观察围手术期血液动力学及重要代谢指标的变化,观察手术技术改进及术后处理对存活率的影响.结果所有手术无术中死亡,术后7d存活率88.9%.平均手术时间(179.6±14.3)min,平均无肝期(27.3±3.4)min.无肝期血液动力学及生化代谢波动明显.术后当天麻醉清醒,术后3~5h左右开始自行排出小便,术后第3天正常进食.结论无肝期手术时间的缩短及血液动力学的相对稳定是非转流条件下猪原位肝移植成功的关键.

    作者:潘明新;李爱辉;高毅;谢金敏;张翌;张新建;张鸿飞;郭跃虎;张会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52例拔毛癖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我国拔毛癖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现状,丰富国内拔毛癖临床研究的资料.方法回顾分析11余年在我院就诊的52例拔毛癖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拔毛癖占脱发病人的0.91%,男:女为1:2.06,各年龄段均女性占优势.90.4%的患者年龄<18岁,初发年龄(10.20±7.11)岁,94.2%发病年龄<18岁.病程中位数为6月,73.1%的患者病程1年.头顶部受累占63.6%,颞部40.9%;单个和多个拔发斑各占一半.34例为(68.0%)表现为脱发斑,15例(30.0%)为毛发稀松斑,75.0%的患者有断发.90.9%的患者承认和/或被家人发现有拔发行为.18例随访到疗效,半数完全治愈,其余愈后复发或拔发减少,82.7%的患者就诊1~2次.结论拔毛癖以儿童和女性多见,多发于青春期前;表现为脱发斑和毛发稀松斑,常伴断发,顶部多见;多数患者承认和/或被家人发现有拔发行为;患者复诊率低.医生、病人及其家人均应提高对拔毛癖的认识,重视该病治疗,密切配合以提高疗效,皮肤科医生应承担起拔毛癖诊疗中的主要作用.

    作者:熊春萍;张滨岳;侯显曾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全血细菌污染调查及预防措施

    目的调查我站流动献血车上采集的血液污染情况及其来源,并探讨去除初采集的少量血液对预防血液细菌污染所起的作用.方法用具有小型转移袋的血袋采集血液,以小型转移袋中的初血液为研究样本,用Bacter/Alert3D进行细菌培养检测,ATBExpress及其配套鉴定系统进行菌种鉴定,总共培养样本932份.培养阳性的样本相对应的所有血液成分立即找出并进行培养鉴定.对采血环境、采血员和献血者的菌检样本用普通平皿培养并鉴定.结果932份全血样本中,有2份(119号和454号)培养结果为阳性,菌种鉴定分别为头葡萄球菌和G+杆菌,污染率为0.2%.两个阳性样本相对应的血液成分培养显示全无细菌生长.通过对空气、采血员手指和献血者进针区的检查,119号样本污染来源很可能是献血者的皮肤正常菌群;454号样本污染来源还不能确定.结论本组全血细菌污染率处于国外类似报道结果的低限值,并且通过去除初采集的平均12.9ml血液,防止了细菌污染其他血液成分.这一措施在预防全血细菌污染方面能起到有效作用.

    作者:余晋林;卢瑾;罗海玲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血清胰岛自身抗体在肝源性糖尿病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胰岛自身抗体一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和胰岛细胞抗体(ICA)在肝源性糖尿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217例慢性乙型肝炎(CH)、肝硬化(LC)患者血清GADA和ICA,观察GADA、ICA在CH、LC阶段的阳性率及其与糖尿病的关系.结果CH、LC合并糖尿病的患者72%(56/77)循环中存在一种胰岛自身抗体,而血糖正常的CH、LC患者胰岛自身抗体的阳性率为30%(42/14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36.620,P=0.000).CH合并糖尿病患者胰岛自身抗体阳性率52%(13/25)明显高于2型糖尿病(NIDDM)合并肝损害的患者8%(2/25)(P<0.05).C肽水平下降的CH、LC患者中胰岛自身抗体阳性率70%(24/34)亦明显高与C肽水平正常的患者40%(74/183)(P<005).结论GADA、ICA在肝源性糖尿病的诊断中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作为肝源性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实验室鉴别诊断指标.

    作者:张玲;石亚玲;洪文昕;贾卫东;李凌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自体骨屑颏成形术

    目的探索治疗下颌角肥大伴颏畸形时隆颏的新方法.方法对15例下颌角肥大患者,在磨削去骨同期,应用所磨削的骨屑植入颏部,颏成形塑形后石膏托固定改善下颌整体形态.结果15例术后随访6月~2年:12例患者表示满意;1例术后10d要求改变成形的颏部形状,调整后满意;2例分别于术后18、21d时因外力使颏部变形,调整后效果满意.结论该手术利用自体骨屑移植无排斥反应,并发症少;易塑形,与受骨融合快,美容效果理想.

    作者:杜本军;柳大烈;苏冰;刘玉生;郑键生 刊期: 2006年第07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