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神经中间丝蛋白Nestin在胎肝中的表达

孙晓艳;安靓

关键词:肝干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卵圆细胞, 巢蛋白
摘要:目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标记不同发育时期人胚胎肝干细胞中巢蛋白(Nestin)的表达,探讨肝干细胞新的表面标志蛋白.方法取材不同发育时期胎儿肝脏,固定并制成石蜡切片,ABC法标记神经前体细胞的特异性表面标记Nestin在胎肝干细胞中的表达.结果汇管区周边界板处卵圆样干细胞表达Nestin阳性,Nestin阳性细胞呈单层紧密排列成管,呈鞘样包绕着早期汇管区,部分包绕着初级汇管区,随着次级汇管区的成熟,Nestin阳性卵圆样干细胞逐渐局限于赫令管周围;此外胚胎发育不同时期可见Nestin阳性单个核样细胞散布在肝实质内.结论肝脏内有Nestin表达阳性的干细胞存在,其功能、来源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影响致敏患者移植肾存活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致敏患者移植肾存活的危险因素,识别引起移植物失功的高危患者,以提高致敏患者移植肾长期存活率.方法选择102例行肾移植术的致敏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用Kaplan-Meier计算1、3、5年移植肾存活率,用log-rank进行单因素分析和Cox模型多因素回归分析,计算相对危险度.结果102例致敏患者随访期间移植肾失功16例,其中死亡7例,术后1年内死亡5例,术后2及3年带肾死亡各1例.死亡原因肺部感染5例、心血管疾病2例,失访3例.1、3、5年人存活率为95%、93%和93%,1、3、5年肾存活率为90%、85%和75%,移植肾半生存期为8.9年.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表明受者年龄、移植次数、PRA水平、术后PRA水平升高、HLA相配程度、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时间、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急性排斥反应、血肌酐水平、感染等10个因素对移植肾的存活产生重要或非常重要影响.结论通过控制影响移植肾存活的危险因素,致敏患者移植肾存活同样能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黄先恩;夏穗生;李留洋;范礼佩;李民;赵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高血压对冠状动脉形态的影响(附203例报告)

    目的初步探讨高血压病人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形态特点.方法选取1999年11月~2001年11月在我院怀疑为冠心病的203例病人(男159例、女44例,年龄29~75岁),详细询问病史、症状以及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分为高血压组与血压正常组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组患者血管弯曲数为5.7±1.2,血压正常组为3.1±0.8,两者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同时高血压组病人分叉部位病变占本组病变的34.5%,而血压正常组病人分叉部位病变仅占本组病变的23.1%,两者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高血压病人冠状动脉有弯曲较多及分叉病变较多的特点.

    作者:杨希立;陈军;周颖玲;黄文晖;罗建方;李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SOD与NaHCO3对重症失血性休克低血管反应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NaHCO3治疗重症失血性休克低血管反应性的效果.方法将28只重症失血性休克SD大鼠随机均分为SOD组、NaHCO3组、SOD+NaHCO33个治疗组以及1个对照组,分别观察用药后各组大鼠的血管反应性、血压、微动脉血流量和24h存活率.结果休克2h后,各组动物微血管对去甲肾上腺素(NE)的反应性显著减低,NE阈值比失血前提高24~27倍.复苏治疗2 h后,3个治疗组血管反应性都有回升,其中以SOD+NaHCO3组效果显著,NE阈值下降至失血前的4.7倍.此外,给SOD+NaHCO3后再给多巴胺的升压效应为显著,是对照组的1.9倍,且在回输血液后动物血压稳定在13.33 kPa以上;治疗2 h后,微动脉血流量是对照组的2.54倍,动物存活时间比对照组延长2.9倍.结论SOD和NaHCO3对重症失血性休克大鼠的血管低反应性有恢复作用;先给SOD+NaHCO3再给升压药物(多巴胺)可明显稳定提升动物血压,并提高动物存活率,提示SOD+碱可能是治疗重症失血性休克低血管反应性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作者:金建秋;赵克森;赵桂玲;黄绪亮;潘秉兴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湿热环境下Ⅱ度烫伤大鼠施行冷却疗法后体核温度的改变

    目的观察在湿热环境下大鼠浅Ⅱ度烫伤创面即刻施行冷疗后体核温度的变化,同时评价冷疗敷料方法的降温效果.方法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4组,即常温常湿对照组、常温常湿冷疗组、湿热对照组和湿热冷疗组,每组6只.制作浅Ⅱ度烫伤模型后分别采取不同的干预条件,常温组的实验环境条件为干球温度(Tdb)(2633±1.29)℃、相对湿度(rh)(71.05±4.57)%,高对组和高冷组的实验环境条件为Tdb(3533±035)℃、rh(70.81±138)%,常对组和高对组不给予冷疗降温,常冷组和高冷组给予腹部冷疗敷料降温.暴露时间均为120min.监测直肠温度(Tr),每20min记录1次.结果4组组内7个时间水平之间、时间水平组间及不同组间比较,湿热环境下大鼠Tr显著增高(P<0.001);冷疗组与对照组相比,Tr均有显著性降低(P<0.001),且环境温度和冷疗对Tr变化影响有交互作用(P=0.003).随时间变化,Tr的变化趋势为常对组Tr缓慢下降、常冷组Tr有高低波动、湿热两组的Tr逐渐增加,Tr差值随时间逐渐增大.结论湿热复合因素使烫伤大鼠的Tr逐渐增高;腹部冷疗敷料降温方法能有效降低大鼠的Tr,阻止热损伤的进程,实验证明腹部冷疗敷料降温是降低体温的较好方法.

    作者:李亚洁;张立颖;罗炳德;李亦蕾;林妮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降落式PCR和SSCP检测淋巴细胞白血病单克隆T细胞受体γ基因重排

    目的以降落式PCR和单链构型多态性(SSCP)方法检测淋巴细胞白血病单克隆T细胞受体(TCR)γ基因重排,探讨其在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盐析法提取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DNA,TCR-γ基因重排通用引物和降落式PCR扩增基因重排.分别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SSCP和DNA直接测序方法检测PCR扩增产物.阳性细胞系DNA模板与反应增生性淋巴组织DNA按不同比例混合后扩增,检测降落式PCR的灵敏度.结果琼脂糖电泳中,18例T淋巴细胞白血病中有15例、4例B淋巴细胞白血病中有2例为阳性,阳性标本经SSCP进一步分析,呈不连续条带.DNA直接测序证实扩增产物为TCR-γ基因重排.阳性对照模板占1%以上时可得到阳性扩增结果.结论TCR-γ基因重排通用引物结合降落式PCR可有效扩增T淋巴细胞白血病基因重排,可用于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辅助诊断.

    作者:韩西群;齐宗利;贺莉;陆地;赵彤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后尿道狭窄治疗体会(13例报告)

    目的提高外伤性后尿道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3例后尿道狭窄病人的治疗进行总结,重点分析典型病例.结果13例不同程度后尿道狭窄病人经冷刀或电刀内切开、开放手术等治疗,效果满意.结论正确的早期处理、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预防术后感染和术后恰当的尿道扩张是治疗后尿道狭窄的关键.

    作者:姜耀东;郑少斌;谭万龙;陈彤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大鼠肝肠缺血再灌注对远隔器官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肝肠缺血再灌注对远隔器官的损伤作用.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75只,分全肝缺血、肠缺血及肝肠联合缺血3组,分阻断前、阻断末(45 min)、再灌注后0.5、2、6 h共5个时间点,分别活杀5只大鼠取材,测定血浆及组织匀浆中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并观察血尿素氮、血淀粉酶及肌酸激酶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肝肠缺血再灌注后,各组血浆及肺、心、肾、胰组织中丙二醛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均发生显著变化,血尿素氮、血淀粉酶及肌酸激酶混合性同工酶水平均呈上升趋势.结论肝肠联合缺血再灌注早期可引起机体其他脏器严重损伤:在相同热缺血时间内,肠缺血可能比肝脏缺血引起更大的其他重要脏器损伤.

    作者:杨进城;王志伟;李朝龙;林建华;刘兴国;季锡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基于模糊聚类优化的序列图像快速分形压缩

    针对传统序列图像分形压缩算法编码时间过长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聚类优化(OFC)的快速算法,它是一种基于单帧的序列图像帧间分形压缩算法.首先使用LBG(Linde-Buzo-Gray)方法对序列图像组成的搜索空间样本集进行初始化,然后将OFC方法应用于对样本集的软分类,匹配时通过用类内搜索取代全局搜索,将分形编码过程聚焦在有效的局部范围内,从而减少了匹配次数,降低编码时间.由于OFC算法是一种软分类方法,样本集类别数的确定即终聚类方案是取样本集所有可能的分割中对应于目标函数小者的分割,所以它不但是基于全局优的聚类方法,避免了基于局部优LBG算法中的某些误判,而且有效抑制了传统硬分类方法中类别数需预先指定的人为干扰因素,使恢复图像的质量能够得到更有效保证.相同运算环境下的仿真实验结果说明,在不影响信噪比和压缩比的前提下,与传统序列图像分形压缩算法相比,OFC算法编码速度可提高约5倍,证明了本算法的优越性.

    作者:梁斌;袁静;冯前进;陈武凡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血液净化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的影响

    目的研究血液灌流和/或血液透析对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的影响.方法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40例规律血液透析患者治疗前后iPTH水平.结果血液灌流和/或血液透析后iPTH水平均降低,但血液灌流组降低幅度大于血液透析组(P=0.031).结论血液灌流加血液透析能比单纯血液透析更有效地降低CRF患者iPTH水平.

    作者:刘俊;刘志强;陶惠琴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经脾门静脉造影磁共振成像:肝脏灌注均匀度的研究

    目的研究经脾门静脉造影磁共振成像(MRSP)在肝脏非病变区的灌注均匀度.方法可疑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16例,行MRSP检查.扫描分4个时相:平扫期、门静脉期、实质期和延迟期,测量不同时相肝实质和非病变性异常灌注区信号强度.结果MRSP门脉期出现肝脏非病变区的异常灌注率为4/16,共8个灶,均为肝硬化患者,多见为三角形或扇形(7/8),分布无规律.结论MRSP在门静脉期存在不均匀灌注,但并不影响对病变的诊断;MRSP可得到较均匀的肝脏门脉期强化.

    作者:钟群;张雪林;张玉忠;郭涛;昌仁民;苍鹏;陈斌;于丽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异体手移植术后ATG治疗过程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监测(附3例报告)

    目的探讨异体手移植中使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治疗时T淋巴细胞亚群监测对于指导药物用量、减少并发症和减少治疗费用的意义.方法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我院完成的3例异体手移植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28、CD4/CD8)的变化.结果使用ATG治疗期间CD3、CD4、CD8均明显下降,3例患者无明显差异;ATG治疗后外周血中淋巴细胞长期持续改变.结论通过T淋巴细胞亚群的监测了解患者应用ATG后免疫状态,有利于调整ATG用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相大勇;裴国献;裘宇容;顾立强;朱立军;王刚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初步建立真核基因调控元件模块的搜索方法

    依据基因调控知识对现有方法进行了综合及改进:(1)在序列搜索方面,结合多序列低分值查询与多个保守片段搜索两种方法获得匹配序列,然后序列相互打分,后进行聚类分析;(2)在位点搜索方面,综合应用位置权重矩阵、成对寡核苷酸及Smith-Waterman等方法;(3)在分析系统方面,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建立跨平台、可扩展、基于数据库的分析系统.本方法对MHC基因家族的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能较准确地找到一些基因调控元件模块所在的区域.

    作者:钟东;张振书;刘宇虎;郑国清;刘小意;卢阳;赵贵军;徐安龙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纳米球的制备与表征

    目的制备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BCA)磁性纳米球.方法乳化聚合法制备磁性纳米球的悬浮液,光子相关光谱仪和透射电镜测定磁性纳米球的粒径及其分布;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磁性纳米球中Fe含量.结果获得了水溶性正癸酸稳定的Fe3O4磁流体的粒径及其分布,以及载体浓度与稳定剂浓度对磁性纳米球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结论首次在pH=6.3~6.4条件下用乳化聚合法制备了PBCA磁性纳米球的稳定悬浮液.

    作者:任非;陈建海;姜耀东;陈志良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腹腔镜胃垂直间隔捆扎术治疗重度肥胖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垂直间隔捆扎术治疗重度肥胖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例腹腔镜胃垂直间隔捆扎术,比较手术前后体质量等临床变化情况.结果成功完成4例腹腔镜胃垂直间隔捆扎术,无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210min,术后恢复顺利,无并发症.术后随访24个月,体质量减轻超过了超重部分的50%.结论腹腔镜胃垂直间隔捆扎术治疗重度肥胖有效.

    作者:胡友主;王存川;陈鋆;徐以浩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吲哚美辛抑制结肠癌移植瘤生长和微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非甾体抗炎药吲哚美辛对人结肠癌HCT116移植瘤生长和微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建立人结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组:治疗组喂服吲哚美辛(3mg·kg-1·d-1),对照组给予相应体积溶剂(0.2%二甲亚砜-生理盐水溶液).4周后处死动物,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及肿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鼠抗人CD34标记微血管.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皮下移植瘤体积分别为(458.89±32.07)mm3和(828.21±31.59)mm3(P<0.05),治疗组肿瘤生长受到明显抑制;瘤组织中MVD分别为19.50±5.32和37.40±4.93(P<0.001),VEGF的表达强度分别为1.19±0.17和1.90±0.48(P<0.01),MVD与VEGF变化呈正相关(r1=0.714,P<0.05).实验结束时未见明显毒性反应.结论吲哚美辛能通过抑制肿瘤微血管形成发挥抗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VEGF的表达有关.

    作者:王红梅;张桂英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神经中间丝蛋白Nestin在胎肝中的表达

    目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标记不同发育时期人胚胎肝干细胞中巢蛋白(Nestin)的表达,探讨肝干细胞新的表面标志蛋白.方法取材不同发育时期胎儿肝脏,固定并制成石蜡切片,ABC法标记神经前体细胞的特异性表面标记Nestin在胎肝干细胞中的表达.结果汇管区周边界板处卵圆样干细胞表达Nestin阳性,Nestin阳性细胞呈单层紧密排列成管,呈鞘样包绕着早期汇管区,部分包绕着初级汇管区,随着次级汇管区的成熟,Nestin阳性卵圆样干细胞逐渐局限于赫令管周围;此外胚胎发育不同时期可见Nestin阳性单个核样细胞散布在肝实质内.结论肝脏内有Nestin表达阳性的干细胞存在,其功能、来源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孙晓艳;安靓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结肠造瘘与埋植式药泵治疗晚期直肠癌

    我科自1993年以来收治直肠癌患者68例,其中手术中探见肿瘤局部已广泛浸润且难以根治切除但无远处转移晚期直肠癌13例,采用结肠造瘘与埋植式药泵综合治疗,收到较好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邓群峰;肖建秋;许辉;刘训;李轶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肺炎链球菌触发肺Ⅱ型上皮细胞微丝肌动蛋白重排的钙信号转导机制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研究肺炎链球菌(S.pn)是否可通过肺型上皮细胞(A549)钙信号转导途径触发微丝肌动蛋白(F-actin)细胞骨架重排,进而导致S.pn对A549细胞的侵袭.方法采用F-actin特异性FITC-phalloidin荧光染料,观察S.pn作用A549细胞前后F-actin细胞骨架重排情况,以重排百分率表示:用F-actin细胞骨架重排抑制剂细胞松弛素D预处理A549细胞,观察S.pn对A549细胞的侵袭;使用Ca2+信号转导抑制剂dantrolene预处理A549细胞,观察其与F-actin细胞骨架重排百分率间是否存在剂量依赖关系;用Fura-2/AM荧光探针负载A549细胞后测定S.pn粘附A549细胞30、60、90 min的胞内[Ca2+].结果S.pn作用A549细胞后,经FITC-phalloidin荧光染色,F-actin细胞骨架呈黄绿色块状聚集;F-actin细胞骨架重排抑制剂细胞松弛素D可明显降低S.pn对A549细胞的侵袭,在其浓度为0.25μg/ml时,未得到可测的细菌数;Ca2+信号转导抑制剂可部分抑制A549细胞F-actin细胞骨架重排,且与F-actin细胞骨架重排百分率间存在量效关系;S.pn粘附A549细胞30、60、90 min后的胞内[Ca2+]i高于对照[(187.4±173 nmol/L)],并达到饱和,分别为(487.5±38.1)、(548.2±35.6)和(557.2±47.5)nmol/L.结论S.pn可通过Ca2+细胞信号转导途径触发A549细胞F-actin细胞骨架重排,进而导致S.pn侵袭A549细胞.

    作者:徐邦牢;尹一兵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局部晚期胰腺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两种适形放疗方法对局部晚期胰腺癌的疗效.方法67例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接受适形放射治疗,采用真空垫进行体位固定,增强CT扫描定位,三维治疗计划系统模拟治疗计划.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单次放射剂量5~6 Gy,3次/周,总剂量45~54 Gy/8-12F/18~27D;B组单次放射剂量3 Gy,5次/周,总剂量45~54Gy/15-18F/20-25D.结果放疗后1个月腹、背痛缓解总有效率95.9%,完全缓解率81.6%,A、B组分别为95.7%和69.2%;两组整体肿瘤退缩率为67.2%,A、B组分别为81.8%和51.6%;中位生存期12.5个月,A、B组患者2年生存率分别为353%和12.1%.结论低分割照射局部晚期胰腺癌,靶区单次剂量大对肿瘤杀伤作用强,而靶区周围正常组织剂量低,放射反应小,疗效肯定.

    作者:石玉生;徐素俊;郑小康;闫卫平;陈龙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经动脉栓塞治疗鼻咽颌面部大出血的临床应用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动脉栓塞治疗鼻咽颌面部大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鼻咽颌面部大出血42例,均经股动脉插管入颈内动脉造影.根据造影情况和临床出血部位,应用明胶海绵颗粒、PVA颗粒和弹簧圈等栓塞材料,分别行颈外动脉、颌内动脉、面动脉、枕动脉、蝶腭动脉、咽升动脉栓塞.结果42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栓塞,一次栓塞止血成功率100%.随访3~12月,无复发,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动脉栓塞治疗鼻咽颌面部大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商健彪;李彦豪;陈勇;何晓峰;曾庆乐;王江云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