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华强;彭瑛;钟世镇;何恢绪;李忠华
目的研究非甾体抗炎药吲哚美辛对人结肠癌HCT116移植瘤生长和微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建立人结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组:治疗组喂服吲哚美辛(3mg·kg-1·d-1),对照组给予相应体积溶剂(0.2%二甲亚砜-生理盐水溶液).4周后处死动物,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及肿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鼠抗人CD34标记微血管.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皮下移植瘤体积分别为(458.89±32.07)mm3和(828.21±31.59)mm3(P<0.05),治疗组肿瘤生长受到明显抑制;瘤组织中MVD分别为19.50±5.32和37.40±4.93(P<0.001),VEGF的表达强度分别为1.19±0.17和1.90±0.48(P<0.01),MVD与VEGF变化呈正相关(r1=0.714,P<0.05).实验结束时未见明显毒性反应.结论吲哚美辛能通过抑制肿瘤微血管形成发挥抗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VEGF的表达有关.
作者:王红梅;张桂英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制备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BCA)磁性纳米球.方法乳化聚合法制备磁性纳米球的悬浮液,光子相关光谱仪和透射电镜测定磁性纳米球的粒径及其分布;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磁性纳米球中Fe含量.结果获得了水溶性正癸酸稳定的Fe3O4磁流体的粒径及其分布,以及载体浓度与稳定剂浓度对磁性纳米球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结论首次在pH=6.3~6.4条件下用乳化聚合法制备了PBCA磁性纳米球的稳定悬浮液.
作者:任非;陈建海;姜耀东;陈志良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重组海葵溶细胞素(rSrc)及平颏海蛇磷脂酶A2(rPLA2)对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应用不同浓度的rSrc和rPLA2分别进行作用并设立对照进行比较,采用非放射性的MTS/PES法确定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状态.结果各组细胞增殖率分别为:对照组0.840±0.061、rSrc 100μg/ml组0.263±0.044、rSrc 10μg/ml组0.418±0.054、rSrc 1 μg/ml组0.605±0.063、rSrc 100 ng/ml组0.772±0.054、rSrc 10 ng/ml组0.906±0.072、rPLA2 100μg/ml组0.498±0.076、rPLA2 10μg/ml组0.937±0.112、rPLA2 1μg/ml组0.978±0.145.统计分析显示,低至1 μg/ml的rSrc仍能明显抑制大鼠成纤维细胞的增殖(P<0.01),并呈现剂量依赖性(P<0.05).rPLA2 100μg/ml组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增殖率有显著差异(P<0.05);rPLA2 10μg/ml和rPLA21 μg/ml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rSrc和rPLA2分别对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作者:欧阳平;姜孝玉;杨文利;赖文岩;徐安龙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对痘苗病毒进行寡核苷酸检测芯片的初步研究,为建立寡核苷酸芯片检测该类病毒提供初步研究依据.方法根据痘苗病毒特异基因设计寡核苷酸探针,人工合成探针后制备寡核苷酸芯片.在病毒感染的不同阶段提取病毒样品DNA及阴性样品DNA,采用限制性显示技术标记,标记样品与芯片杂交后,用Agilent芯片扫描仪检测杂交结果.结果芯片与病毒样品杂交有较强的杂交信号,而与阴性样品杂交除阳性探针外均无信号.结论病毒样品与阴性样品杂交信号区别明显,在病毒感染的各个时段也都有明显的杂交信号,反映了寡核苷酸芯片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作者:王艳;马文丽;毛向明;吴清华;李凌;王洪敏;肖维威;郑文岭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标记不同发育时期人胚胎肝干细胞中巢蛋白(Nestin)的表达,探讨肝干细胞新的表面标志蛋白.方法取材不同发育时期胎儿肝脏,固定并制成石蜡切片,ABC法标记神经前体细胞的特异性表面标记Nestin在胎肝干细胞中的表达.结果汇管区周边界板处卵圆样干细胞表达Nestin阳性,Nestin阳性细胞呈单层紧密排列成管,呈鞘样包绕着早期汇管区,部分包绕着初级汇管区,随着次级汇管区的成熟,Nestin阳性卵圆样干细胞逐渐局限于赫令管周围;此外胚胎发育不同时期可见Nestin阳性单个核样细胞散布在肝实质内.结论肝脏内有Nestin表达阳性的干细胞存在,其功能、来源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孙晓艳;安靓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提高外伤性后尿道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3例后尿道狭窄病人的治疗进行总结,重点分析典型病例.结果13例不同程度后尿道狭窄病人经冷刀或电刀内切开、开放手术等治疗,效果满意.结论正确的早期处理、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预防术后感染和术后恰当的尿道扩张是治疗后尿道狭窄的关键.
作者:姜耀东;郑少斌;谭万龙;陈彤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依据基因调控知识对现有方法进行了综合及改进:(1)在序列搜索方面,结合多序列低分值查询与多个保守片段搜索两种方法获得匹配序列,然后序列相互打分,后进行聚类分析;(2)在位点搜索方面,综合应用位置权重矩阵、成对寡核苷酸及Smith-Waterman等方法;(3)在分析系统方面,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建立跨平台、可扩展、基于数据库的分析系统.本方法对MHC基因家族的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能较准确地找到一些基因调控元件模块所在的区域.
作者:钟东;张振书;刘宇虎;郑国清;刘小意;卢阳;赵贵军;徐安龙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高温高湿环境下猫颅脑火器伤后创面及周围组织细菌生长特点.方法杂种猫23只随机分为常温枪伤对照组(伤后立即取材,A组)、常温枪伤组(伤后6 h取材,B组)、高温高湿枪伤组(伤后6 h取材,C组)和空白对照组(D组),分别取创面及周围组织进行细菌培养并计数.结果A、B、C组其创面组织、伤道壁5 mm内组织、伤道壁5~10mm内组织细菌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内随着离伤道距离的增加细菌含量减少(P<0.01).3组创面组织、伤道壁5mm内组织细菌含量与D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高温高湿环境对颅脑火器伤6 h内的细菌生长情况无显著影响,颅脑火器伤后6 h内细菌繁殖未进入高速增长期,进行清创仍是安全的.
作者:郭燕舞;朱红胜;徐如祥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总结本组8例心脏移植受者应用免疫诱导方案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8例终末期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接受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免疫诱导采用术前12 h内及术后第14天2剂赛尼哌1.0 mg/kg(抗白介素-2受体抗体)结合术后前5 d 5剂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100 mg/d的方法,免疫抑制维持治疗采用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骁悉(或硫唑嘌呤)+泼尼松三联方案.结果全组无死亡,移植后早期心内膜心肌活检无明显急性排斥反应,无移植物功能不全,无明显急性肾功能不全;3例发生机会性感染,1例远期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结论心脏移植围术期采用2剂赛尼哌结合5剂ATG进行免疫诱导治疗方案能有效预防移植心脏急性排斥反应和减少器官功能损害,但可能增加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黄雪珊;陈道中;陈良万;李增棋;廖崇先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动脉栓塞治疗鼻咽颌面部大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鼻咽颌面部大出血42例,均经股动脉插管入颈内动脉造影.根据造影情况和临床出血部位,应用明胶海绵颗粒、PVA颗粒和弹簧圈等栓塞材料,分别行颈外动脉、颌内动脉、面动脉、枕动脉、蝶腭动脉、咽升动脉栓塞.结果42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栓塞,一次栓塞止血成功率100%.随访3~12月,无复发,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动脉栓塞治疗鼻咽颌面部大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商健彪;李彦豪;陈勇;何晓峰;曾庆乐;王江云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垂直间隔捆扎术治疗重度肥胖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例腹腔镜胃垂直间隔捆扎术,比较手术前后体质量等临床变化情况.结果成功完成4例腹腔镜胃垂直间隔捆扎术,无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210min,术后恢复顺利,无并发症.术后随访24个月,体质量减轻超过了超重部分的50%.结论腹腔镜胃垂直间隔捆扎术治疗重度肥胖有效.
作者:胡友主;王存川;陈鋆;徐以浩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经脾门静脉造影磁共振成像(MRSP)在肝脏非病变区的灌注均匀度.方法可疑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16例,行MRSP检查.扫描分4个时相:平扫期、门静脉期、实质期和延迟期,测量不同时相肝实质和非病变性异常灌注区信号强度.结果MRSP门脉期出现肝脏非病变区的异常灌注率为4/16,共8个灶,均为肝硬化患者,多见为三角形或扇形(7/8),分布无规律.结论MRSP在门静脉期存在不均匀灌注,但并不影响对病变的诊断;MRSP可得到较均匀的肝脏门脉期强化.
作者:钟群;张雪林;张玉忠;郭涛;昌仁民;苍鹏;陈斌;于丽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全麻诱导中利多卡因对幕上肿瘤患者气管插管时脑氧供需平衡、能量代谢和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24例幕上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利多卡因组(A组,n=12)和空白对照组(B组,n=12).在麻醉诱导前和气管插管即刻采取颈内静脉球部静脉血和桡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乳酸和血糖测定.结果A、B两组气管插管时较插管前脑氧摄取率、静动脉乳酸含量差下降;颈内静脉球部氧饱和度、动脉氧饱和度、动脉氧分压、颈内静脉球部氧分压、颈内静脉球部氧含量升高.组间比较血气指标在插管时-诱导前的变化仅颈内静脉球部氧分压有统计学意义.诱导期间A组血液动力学变化小于B组.结论(1)利多卡因对幕上肿瘤患者麻醉诱导时脑氧供需平衡的变化无明显影响:(2)利多卡因能有效抑制脑肿瘤患者诱导时气管插管时血液动力学反应.
作者:李申一;徐世元;叶小平;许睿;余楠;许平;侯景利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NaHCO3治疗重症失血性休克低血管反应性的效果.方法将28只重症失血性休克SD大鼠随机均分为SOD组、NaHCO3组、SOD+NaHCO33个治疗组以及1个对照组,分别观察用药后各组大鼠的血管反应性、血压、微动脉血流量和24h存活率.结果休克2h后,各组动物微血管对去甲肾上腺素(NE)的反应性显著减低,NE阈值比失血前提高24~27倍.复苏治疗2 h后,3个治疗组血管反应性都有回升,其中以SOD+NaHCO3组效果显著,NE阈值下降至失血前的4.7倍.此外,给SOD+NaHCO3后再给多巴胺的升压效应为显著,是对照组的1.9倍,且在回输血液后动物血压稳定在13.33 kPa以上;治疗2 h后,微动脉血流量是对照组的2.54倍,动物存活时间比对照组延长2.9倍.结论SOD和NaHCO3对重症失血性休克大鼠的血管低反应性有恢复作用;先给SOD+NaHCO3再给升压药物(多巴胺)可明显稳定提升动物血压,并提高动物存活率,提示SOD+碱可能是治疗重症失血性休克低血管反应性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作者:金建秋;赵克森;赵桂玲;黄绪亮;潘秉兴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国产冻干O139 rBS-WC口服霍乱疫苗对健康受试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利用直接快速涂片法分别于服苗前、服苗后2周末、服苗后3个月末收集受试者的粪便,检查粪便的细菌分布特点.结果共检查了458份粪便标本,服苗后细菌总数、G+b、G+c、G-c呈下降趋势,而G-b呈显著的增高趋势;口服疫苗后各免疫组之间及与安慰剂组比较,以G+b及G-c变化明显,其中0、14、28 d各服1粒O139 rBS-WC疫苗的免疫组与其他各组间的差异较大;各免疫组在不同采样时间,肠道菌群值有不同的改变,以G-b表现明显.不同性别的受试者在服苗后,G+b、G-b、G-c占总菌群数比值的改变有统计差异.结论冻干口服O139霍乱rBS-WC疫苗对受试者的肠道菌群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吴辉绪;陈清;李建栋;黄秀芬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检出运动高血压,并结合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探讨其在老年高血压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修正Bruce方案行症状限制性次极量运动试验,共检出45例老年运动高血压患者,并行ABPM.结果45例老年患者静息血压均在正常范围,运动峰值血压高达(211.98±9.37)mmHg/(101.50±12.86)mmHg(1 mmHg=0.133 kPa),其中ABMP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的有14例;与ABMP正常者相比,前者ABMP各项参数均显著高于后者(P<0.001).结论平板运动试验结合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老年高血压.
作者:张新霞;许香广;吴剑胜;邝碧娟;程硕韬;黄建平;胡雪松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BTCC)组织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DGFR)及癌蛋白c-Fos(c-Fos)的表达与BTCC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3例BTCC组织、11例正常膀胱组织、14例癌旁组织中PDGFR及c-Fos的表达.结果PDGFR表达于胞膜、核膜和胞质;c-Fos表达于胞核和胞质.PDGFR和c-Fos在BTCC组织表达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和癌旁组织(P<0.05);两者在BTCC血管中的染色明显深于正常血管.c-Fos的表达在BTCC的分级中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DGFR和c-Fos的表达可调控膀胱的多种组织,过度表达与BTCC的发生密切相关,并可能与肿瘤的血管形成相关.c-Fos的表达可反映BTCC细胞的增殖状态.
作者:姚华强;彭瑛;钟世镇;何恢绪;李忠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以降落式PCR和单链构型多态性(SSCP)方法检测淋巴细胞白血病单克隆T细胞受体(TCR)γ基因重排,探讨其在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盐析法提取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DNA,TCR-γ基因重排通用引物和降落式PCR扩增基因重排.分别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SSCP和DNA直接测序方法检测PCR扩增产物.阳性细胞系DNA模板与反应增生性淋巴组织DNA按不同比例混合后扩增,检测降落式PCR的灵敏度.结果琼脂糖电泳中,18例T淋巴细胞白血病中有15例、4例B淋巴细胞白血病中有2例为阳性,阳性标本经SSCP进一步分析,呈不连续条带.DNA直接测序证实扩增产物为TCR-γ基因重排.阳性对照模板占1%以上时可得到阳性扩增结果.结论TCR-γ基因重排通用引物结合降落式PCR可有效扩增T淋巴细胞白血病基因重排,可用于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辅助诊断.
作者:韩西群;齐宗利;贺莉;陆地;赵彤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初步探讨高血压病人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形态特点.方法选取1999年11月~2001年11月在我院怀疑为冠心病的203例病人(男159例、女44例,年龄29~75岁),详细询问病史、症状以及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分为高血压组与血压正常组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组患者血管弯曲数为5.7±1.2,血压正常组为3.1±0.8,两者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同时高血压组病人分叉部位病变占本组病变的34.5%,而血压正常组病人分叉部位病变仅占本组病变的23.1%,两者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高血压病人冠状动脉有弯曲较多及分叉病变较多的特点.
作者:杨希立;陈军;周颖玲;黄文晖;罗建方;李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肝肠缺血再灌注对远隔器官的损伤作用.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75只,分全肝缺血、肠缺血及肝肠联合缺血3组,分阻断前、阻断末(45 min)、再灌注后0.5、2、6 h共5个时间点,分别活杀5只大鼠取材,测定血浆及组织匀浆中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并观察血尿素氮、血淀粉酶及肌酸激酶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肝肠缺血再灌注后,各组血浆及肺、心、肾、胰组织中丙二醛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均发生显著变化,血尿素氮、血淀粉酶及肌酸激酶混合性同工酶水平均呈上升趋势.结论肝肠联合缺血再灌注早期可引起机体其他脏器严重损伤:在相同热缺血时间内,肠缺血可能比肝脏缺血引起更大的其他重要脏器损伤.
作者:杨进城;王志伟;李朝龙;林建华;刘兴国;季锡清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