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温高湿环境下猫颅脑火器伤后细菌生长特点

郭燕舞;朱红胜;徐如祥

关键词:湿度, 温度, 脑损伤/微生物学, 创伤, 枪击
摘要:目的研究高温高湿环境下猫颅脑火器伤后创面及周围组织细菌生长特点.方法杂种猫23只随机分为常温枪伤对照组(伤后立即取材,A组)、常温枪伤组(伤后6 h取材,B组)、高温高湿枪伤组(伤后6 h取材,C组)和空白对照组(D组),分别取创面及周围组织进行细菌培养并计数.结果A、B、C组其创面组织、伤道壁5 mm内组织、伤道壁5~10mm内组织细菌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内随着离伤道距离的增加细菌含量减少(P<0.01).3组创面组织、伤道壁5mm内组织细菌含量与D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高温高湿环境对颅脑火器伤6 h内的细菌生长情况无显著影响,颅脑火器伤后6 h内细菌繁殖未进入高速增长期,进行清创仍是安全的.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痘苗病毒寡核苷酸检测芯片的设计及研制

    目的对痘苗病毒进行寡核苷酸检测芯片的初步研究,为建立寡核苷酸芯片检测该类病毒提供初步研究依据.方法根据痘苗病毒特异基因设计寡核苷酸探针,人工合成探针后制备寡核苷酸芯片.在病毒感染的不同阶段提取病毒样品DNA及阴性样品DNA,采用限制性显示技术标记,标记样品与芯片杂交后,用Agilent芯片扫描仪检测杂交结果.结果芯片与病毒样品杂交有较强的杂交信号,而与阴性样品杂交除阳性探针外均无信号.结论病毒样品与阴性样品杂交信号区别明显,在病毒感染的各个时段也都有明显的杂交信号,反映了寡核苷酸芯片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作者:王艳;马文丽;毛向明;吴清华;李凌;王洪敏;肖维威;郑文岭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腹腔镜胃垂直间隔捆扎术治疗重度肥胖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垂直间隔捆扎术治疗重度肥胖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例腹腔镜胃垂直间隔捆扎术,比较手术前后体质量等临床变化情况.结果成功完成4例腹腔镜胃垂直间隔捆扎术,无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210min,术后恢复顺利,无并发症.术后随访24个月,体质量减轻超过了超重部分的50%.结论腹腔镜胃垂直间隔捆扎术治疗重度肥胖有效.

    作者:胡友主;王存川;陈鋆;徐以浩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降落式PCR和SSCP检测淋巴细胞白血病单克隆T细胞受体γ基因重排

    目的以降落式PCR和单链构型多态性(SSCP)方法检测淋巴细胞白血病单克隆T细胞受体(TCR)γ基因重排,探讨其在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盐析法提取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DNA,TCR-γ基因重排通用引物和降落式PCR扩增基因重排.分别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SSCP和DNA直接测序方法检测PCR扩增产物.阳性细胞系DNA模板与反应增生性淋巴组织DNA按不同比例混合后扩增,检测降落式PCR的灵敏度.结果琼脂糖电泳中,18例T淋巴细胞白血病中有15例、4例B淋巴细胞白血病中有2例为阳性,阳性标本经SSCP进一步分析,呈不连续条带.DNA直接测序证实扩增产物为TCR-γ基因重排.阳性对照模板占1%以上时可得到阳性扩增结果.结论TCR-γ基因重排通用引物结合降落式PCR可有效扩增T淋巴细胞白血病基因重排,可用于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辅助诊断.

    作者:韩西群;齐宗利;贺莉;陆地;赵彤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高血压对冠状动脉形态的影响(附203例报告)

    目的初步探讨高血压病人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形态特点.方法选取1999年11月~2001年11月在我院怀疑为冠心病的203例病人(男159例、女44例,年龄29~75岁),详细询问病史、症状以及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分为高血压组与血压正常组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组患者血管弯曲数为5.7±1.2,血压正常组为3.1±0.8,两者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同时高血压组病人分叉部位病变占本组病变的34.5%,而血压正常组病人分叉部位病变仅占本组病变的23.1%,两者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高血压病人冠状动脉有弯曲较多及分叉病变较多的特点.

    作者:杨希立;陈军;周颖玲;黄文晖;罗建方;李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赛尼哌结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免疫诱导在心脏移植中应用的临床经验(附8例报告)

    目的总结本组8例心脏移植受者应用免疫诱导方案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8例终末期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接受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免疫诱导采用术前12 h内及术后第14天2剂赛尼哌1.0 mg/kg(抗白介素-2受体抗体)结合术后前5 d 5剂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100 mg/d的方法,免疫抑制维持治疗采用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骁悉(或硫唑嘌呤)+泼尼松三联方案.结果全组无死亡,移植后早期心内膜心肌活检无明显急性排斥反应,无移植物功能不全,无明显急性肾功能不全;3例发生机会性感染,1例远期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结论心脏移植围术期采用2剂赛尼哌结合5剂ATG进行免疫诱导治疗方案能有效预防移植心脏急性排斥反应和减少器官功能损害,但可能增加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黄雪珊;陈道中;陈良万;李增棋;廖崇先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后尿道狭窄治疗体会(13例报告)

    目的提高外伤性后尿道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3例后尿道狭窄病人的治疗进行总结,重点分析典型病例.结果13例不同程度后尿道狭窄病人经冷刀或电刀内切开、开放手术等治疗,效果满意.结论正确的早期处理、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预防术后感染和术后恰当的尿道扩张是治疗后尿道狭窄的关键.

    作者:姜耀东;郑少斌;谭万龙;陈彤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口服霍乱疫苗O139 rBS-WC后肠道菌群的改变

    目的观察国产冻干O139 rBS-WC口服霍乱疫苗对健康受试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利用直接快速涂片法分别于服苗前、服苗后2周末、服苗后3个月末收集受试者的粪便,检查粪便的细菌分布特点.结果共检查了458份粪便标本,服苗后细菌总数、G+b、G+c、G-c呈下降趋势,而G-b呈显著的增高趋势;口服疫苗后各免疫组之间及与安慰剂组比较,以G+b及G-c变化明显,其中0、14、28 d各服1粒O139 rBS-WC疫苗的免疫组与其他各组间的差异较大;各免疫组在不同采样时间,肠道菌群值有不同的改变,以G-b表现明显.不同性别的受试者在服苗后,G+b、G-b、G-c占总菌群数比值的改变有统计差异.结论冻干口服O139霍乱rBS-WC疫苗对受试者的肠道菌群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吴辉绪;陈清;李建栋;黄秀芬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斑块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和斑块积分及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检测30例ACS患者、29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和17例正常对照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和斑块积分,以及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结果3组间年龄、性别、总胆固醇、甘油三脂、高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差异无显著性.ACS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总斑块积分、软斑块积分、硬斑块积分显著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和对照组.ACS组高敏C反应蛋白[(4336±1334)mg/L]显著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2.205±0.458)mg/L]和正常对照组[(1.625±0.434)mg/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与总斑块积分、软斑块积分、硬斑块积分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正相关.结论ACS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总斑块积分、软斑块积分、硬斑块积分和高敏C反应蛋白升高显著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和对照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与总斑块积分、软斑块积分、硬斑块积分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正相关.

    作者:刘金来;关良劲;陈璘;郝宝顺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SOD与NaHCO3对重症失血性休克低血管反应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NaHCO3治疗重症失血性休克低血管反应性的效果.方法将28只重症失血性休克SD大鼠随机均分为SOD组、NaHCO3组、SOD+NaHCO33个治疗组以及1个对照组,分别观察用药后各组大鼠的血管反应性、血压、微动脉血流量和24h存活率.结果休克2h后,各组动物微血管对去甲肾上腺素(NE)的反应性显著减低,NE阈值比失血前提高24~27倍.复苏治疗2 h后,3个治疗组血管反应性都有回升,其中以SOD+NaHCO3组效果显著,NE阈值下降至失血前的4.7倍.此外,给SOD+NaHCO3后再给多巴胺的升压效应为显著,是对照组的1.9倍,且在回输血液后动物血压稳定在13.33 kPa以上;治疗2 h后,微动脉血流量是对照组的2.54倍,动物存活时间比对照组延长2.9倍.结论SOD和NaHCO3对重症失血性休克大鼠的血管低反应性有恢复作用;先给SOD+NaHCO3再给升压药物(多巴胺)可明显稳定提升动物血压,并提高动物存活率,提示SOD+碱可能是治疗重症失血性休克低血管反应性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作者:金建秋;赵克森;赵桂玲;黄绪亮;潘秉兴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Plunc序列启动子转基因小鼠模型的建立

    目的利用携带有鼻咽组织相对特异性启动子plunc构建的载体建立转基因动物模型.方法将plunc-EGFP质粒用Xho Ⅰ酶切线性化,胶回收线性化片段,稀释浓度4μg/ml.采用显微注射法将外源基因注射人小鼠受精卵细胞内.结果产13只小鼠.PCR检测基因整合,其中阳性12只,阳性率92.30%;Southern blot检测阳性3只,阳性率23%.结论鼻咽组织相对特异性启动子plunc可有效地将外源基因整合人小鼠体内.

    作者:杨玉芳;丁彦青;张玲;梁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影响致敏患者移植肾存活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致敏患者移植肾存活的危险因素,识别引起移植物失功的高危患者,以提高致敏患者移植肾长期存活率.方法选择102例行肾移植术的致敏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用Kaplan-Meier计算1、3、5年移植肾存活率,用log-rank进行单因素分析和Cox模型多因素回归分析,计算相对危险度.结果102例致敏患者随访期间移植肾失功16例,其中死亡7例,术后1年内死亡5例,术后2及3年带肾死亡各1例.死亡原因肺部感染5例、心血管疾病2例,失访3例.1、3、5年人存活率为95%、93%和93%,1、3、5年肾存活率为90%、85%和75%,移植肾半生存期为8.9年.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表明受者年龄、移植次数、PRA水平、术后PRA水平升高、HLA相配程度、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时间、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急性排斥反应、血肌酐水平、感染等10个因素对移植肾的存活产生重要或非常重要影响.结论通过控制影响移植肾存活的危险因素,致敏患者移植肾存活同样能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黄先恩;夏穗生;李留洋;范礼佩;李民;赵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抗人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胞外段不同表位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目的制备抗人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胞外段单克隆抗体.方法用纯化人重组RAGE胞外段(氨基酸序列23~342)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NS-1融合制备杂交瘤,经筛选和两次克隆化,从制备的腹水中纯化单克隆抗体.结果和结论获得两株杂交瘤细胞B2.2和E10,其分泌单抗的亚型均为IgG2b.经ELISA、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仪鉴定,证明两株单抗均可结合重组RAGE及表达于细胞表面的RAGE,且两株抗体识别的位点为远隔表位,所建立的双夹心法可用于检测可溶性重组RAGE.这两株抗体将为研究RAGE相关疾病提供有效的工具.

    作者:朱平;唐磊;赵善超;卢晓;候凡凡;富宁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肺炎链球菌触发肺Ⅱ型上皮细胞微丝肌动蛋白重排的钙信号转导机制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研究肺炎链球菌(S.pn)是否可通过肺型上皮细胞(A549)钙信号转导途径触发微丝肌动蛋白(F-actin)细胞骨架重排,进而导致S.pn对A549细胞的侵袭.方法采用F-actin特异性FITC-phalloidin荧光染料,观察S.pn作用A549细胞前后F-actin细胞骨架重排情况,以重排百分率表示:用F-actin细胞骨架重排抑制剂细胞松弛素D预处理A549细胞,观察S.pn对A549细胞的侵袭;使用Ca2+信号转导抑制剂dantrolene预处理A549细胞,观察其与F-actin细胞骨架重排百分率间是否存在剂量依赖关系;用Fura-2/AM荧光探针负载A549细胞后测定S.pn粘附A549细胞30、60、90 min的胞内[Ca2+].结果S.pn作用A549细胞后,经FITC-phalloidin荧光染色,F-actin细胞骨架呈黄绿色块状聚集;F-actin细胞骨架重排抑制剂细胞松弛素D可明显降低S.pn对A549细胞的侵袭,在其浓度为0.25μg/ml时,未得到可测的细菌数;Ca2+信号转导抑制剂可部分抑制A549细胞F-actin细胞骨架重排,且与F-actin细胞骨架重排百分率间存在量效关系;S.pn粘附A549细胞30、60、90 min后的胞内[Ca2+]i高于对照[(187.4±173 nmol/L)],并达到饱和,分别为(487.5±38.1)、(548.2±35.6)和(557.2±47.5)nmol/L.结论S.pn可通过Ca2+细胞信号转导途径触发A549细胞F-actin细胞骨架重排,进而导致S.pn侵袭A549细胞.

    作者:徐邦牢;尹一兵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神经中间丝蛋白Nestin在胎肝中的表达

    目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标记不同发育时期人胚胎肝干细胞中巢蛋白(Nestin)的表达,探讨肝干细胞新的表面标志蛋白.方法取材不同发育时期胎儿肝脏,固定并制成石蜡切片,ABC法标记神经前体细胞的特异性表面标记Nestin在胎肝干细胞中的表达.结果汇管区周边界板处卵圆样干细胞表达Nestin阳性,Nestin阳性细胞呈单层紧密排列成管,呈鞘样包绕着早期汇管区,部分包绕着初级汇管区,随着次级汇管区的成熟,Nestin阳性卵圆样干细胞逐渐局限于赫令管周围;此外胚胎发育不同时期可见Nestin阳性单个核样细胞散布在肝实质内.结论肝脏内有Nestin表达阳性的干细胞存在,其功能、来源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孙晓艳;安靓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经脾门静脉造影磁共振成像:肝脏灌注均匀度的研究

    目的研究经脾门静脉造影磁共振成像(MRSP)在肝脏非病变区的灌注均匀度.方法可疑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16例,行MRSP检查.扫描分4个时相:平扫期、门静脉期、实质期和延迟期,测量不同时相肝实质和非病变性异常灌注区信号强度.结果MRSP门脉期出现肝脏非病变区的异常灌注率为4/16,共8个灶,均为肝硬化患者,多见为三角形或扇形(7/8),分布无规律.结论MRSP在门静脉期存在不均匀灌注,但并不影响对病变的诊断;MRSP可得到较均匀的肝脏门脉期强化.

    作者:钟群;张雪林;张玉忠;郭涛;昌仁民;苍鹏;陈斌;于丽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纳米球的制备与表征

    目的制备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BCA)磁性纳米球.方法乳化聚合法制备磁性纳米球的悬浮液,光子相关光谱仪和透射电镜测定磁性纳米球的粒径及其分布;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磁性纳米球中Fe含量.结果获得了水溶性正癸酸稳定的Fe3O4磁流体的粒径及其分布,以及载体浓度与稳定剂浓度对磁性纳米球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结论首次在pH=6.3~6.4条件下用乳化聚合法制备了PBCA磁性纳米球的稳定悬浮液.

    作者:任非;陈建海;姜耀东;陈志良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经动脉栓塞治疗鼻咽颌面部大出血的临床应用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动脉栓塞治疗鼻咽颌面部大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鼻咽颌面部大出血42例,均经股动脉插管入颈内动脉造影.根据造影情况和临床出血部位,应用明胶海绵颗粒、PVA颗粒和弹簧圈等栓塞材料,分别行颈外动脉、颌内动脉、面动脉、枕动脉、蝶腭动脉、咽升动脉栓塞.结果42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栓塞,一次栓塞止血成功率100%.随访3~12月,无复发,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动脉栓塞治疗鼻咽颌面部大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商健彪;李彦豪;陈勇;何晓峰;曾庆乐;王江云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膀胱原发性粘液腺癌1例报告

    原发于膀胱的粘液腺癌十分少见,现将我科近期诊治的1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49岁.排尿困难,肉眼血尿,少尿伴颜面浮肿、呕吐2月余.病人入院前1个月在外院检查发现:血尿素氮47.51 mmol/L,血肌酐1 429μmol/L,B超示双输尿管全程扩张并双肾积液,膀胱内异常回声.在外院行经皮双肾穿刺造瘘术,术后肾功能有所恢复.入院查体:双肾区、输尿管区无叩痛、压痛.膀胱镜检查见肿物边界不规整,基底广,触之易出血,前列腺尿道部、膀胱三角区均可见肿物,无法找到双侧输尿管口.胸片未发现明显异常.检验:血尿素氮12.1 mmol/L、血肌酐301 μmol/L、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0.87ng/ml、胃肠癌相关抗原(CA-199)0.08 U/ml、血清癌胚抗原(CEA)1.8μg/L、甲胎蛋白(AFP)13 μg/L.

    作者:张鹏;郑少斌;刘成山;张辉见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重组海葵溶细胞素及平颏海蛇磷脂酶A2对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观察重组海葵溶细胞素(rSrc)及平颏海蛇磷脂酶A2(rPLA2)对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应用不同浓度的rSrc和rPLA2分别进行作用并设立对照进行比较,采用非放射性的MTS/PES法确定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状态.结果各组细胞增殖率分别为:对照组0.840±0.061、rSrc 100μg/ml组0.263±0.044、rSrc 10μg/ml组0.418±0.054、rSrc 1 μg/ml组0.605±0.063、rSrc 100 ng/ml组0.772±0.054、rSrc 10 ng/ml组0.906±0.072、rPLA2 100μg/ml组0.498±0.076、rPLA2 10μg/ml组0.937±0.112、rPLA2 1μg/ml组0.978±0.145.统计分析显示,低至1 μg/ml的rSrc仍能明显抑制大鼠成纤维细胞的增殖(P<0.01),并呈现剂量依赖性(P<0.05).rPLA2 100μg/ml组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增殖率有显著差异(P<0.05);rPLA2 10μg/ml和rPLA21 μg/ml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rSrc和rPLA2分别对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作者:欧阳平;姜孝玉;杨文利;赖文岩;徐安龙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PDGFR及c-Fos的表达与膀胱癌临床生物学特征的关系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BTCC)组织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DGFR)及癌蛋白c-Fos(c-Fos)的表达与BTCC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3例BTCC组织、11例正常膀胱组织、14例癌旁组织中PDGFR及c-Fos的表达.结果PDGFR表达于胞膜、核膜和胞质;c-Fos表达于胞核和胞质.PDGFR和c-Fos在BTCC组织表达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和癌旁组织(P<0.05);两者在BTCC血管中的染色明显深于正常血管.c-Fos的表达在BTCC的分级中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DGFR和c-Fos的表达可调控膀胱的多种组织,过度表达与BTCC的发生密切相关,并可能与肿瘤的血管形成相关.c-Fos的表达可反映BTCC细胞的增殖状态.

    作者:姚华强;彭瑛;钟世镇;何恢绪;李忠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