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会利;方业民;马永利;冯军;王克强;葛均波
目的筛选出脂质体鬼臼毒素壳聚糖膜剂制备的佳配方,制备脂质体鬼臼毒素壳聚糖膜剂并测定膜剂中鬼臼毒素的含量.方法选择制备壳聚糖膜剂所需的壳聚糖、醋酸、明胶作为三个因素,脂质体鬼臼毒素作为空白因素,每个因素三水平进行正交实验设计,根据正交实验设计的结果制备不同配方的膜剂,将膜剂的粘附性、溶解性作为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确定膜剂制备的佳配方.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所制备膜剂中鬼臼毒素的含量进行测定,检测波长为292 nm.结果对各配方膜剂的综合评价进行统计分析,以2%壳聚糖、1%醋酸、2%明胶、2.8%脂质体鬼臼毒素为配方制备的脂质体鬼臼毒素壳聚糖膜剂的综合评价高;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结果显示鬼臼毒素在5~25 t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9),平均回收率为99.7%(n=5),相对标准误差(RSD)=1.11,膜剂中鬼臼毒素平均含量为10.46%,RSD=1.61%.结论根据正交实验结果制备的膜剂,在粘附性、溶解性方面均符合要求,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脂质体鬼臼毒素壳聚糖膜剂中鬼臼毒素含量快捷、准确,膜剂中鬼臼毒素的含量基本符合要求,鬼臼毒素在膜剂中的分布较为均一.
作者:曾抗;朱晓亮;李国锋;周再高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特性,探讨NMDA对缺氧大鼠PO/AH区神经元Ca2+浓度的影响.方法给大鼠应用NMDA受体激动剂NMDA和拮抗剂丙戊酸,观察其在正常和缺氧条件下对PO/AH区神经细胞内Ca2+浓度的影响.结果在正常条件下,细胞内Ca2+荧光比值为0.95,第40秒加入NMDA后[Ca2+]i的荧光强度迅速增高,25s后达到峰值2.054,并稳定在此水平,其升幅为(109±52)%,加入激动剂后30 s内达到峰值3.783,并持续稳定在此水平,加入NMDA后[Ca2+]i升高了(286±91)%;缺氧条件下神经元[Ca2+]i在加入丙戌酸后由平台向下的降幅为(103±45)%.结论[Ca2+]i的升高主要是由于NMDA受体通道开放,细胞外游离Ca2+易化扩散入胞内所致,丙戊酸可有效地降低NMDA受体活性,从而使细胞内游离Ca2+浓度明显下降,具有保护神经元免受缺氧损伤的作用.
作者:赵庆平;邹飞;陈光忠;李铁林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以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测定尿液中柠檬酸盐、草酸盐的含量.方法以毛细管区带电泳分离分析尿样中的柠檬酸盐、草酸盐,以铬酸钠为紫外吸收剂进行间接紫外检测.结果柠檬酸根、草酸根阴离子在5min内得到很好的分离,迁移时间分别为3.76、3.14min,柠檬酸根在4.00~40.00μg/ml浓度范围内、草酸根在2.00~40.00 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柠檬酸根阴离子低检测限为2μg/ml、草酸根阴离子的低检测限为1μg/ml.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53%、99.11%.结论该方法简单,准确,成本低,可为尿液中柠檬酸盐、草酸盐的直接测定提供参考.
作者:罗奇志;戴开金;马安德;周俊岭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睾酮对人单核细胞中雄激素受体(AR)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对培养的人单核细胞株THP-1予不同浓度的睾酮刺激,采用Westernblotting检测细胞中AR蛋白表达量,进行半定量比较.结果人的单核细胞中存在AR.AR表达量随睾酮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加用选择性受体阻滞剂氟他胺可使这种作用完全阻滞.结论AR表达量随睾酮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并具有一定的时间、剂量依赖性.
作者:刘长青;吴赛珠;王子东;赖文岩;孙飞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过氧化氢(H2O2)对三氧化二砷(As2O3)诱导人类伯基特氏淋巴瘤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双染法荧光显微技术在检测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应用AsO3诱导人类伯基特氏淋巴瘤细胞株BJAB细胞凋亡,采用Hoechst 33342和碘化丙啶(PI)核染料双染法荧光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对细胞死亡进行观察及定量分析.结果BJAB细胞经As2O3处理后,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大多数细胞出现细胞染色质凝集、核边集、核碎裂等凋亡的特征性改变;在低剂量(200μmo1/L)H2O2的影响下,抑制了As2O3诱导的细胞凋亡,降低细胞的死亡率;细胞的死亡方式由凋亡转变为核固缩性坏死,表现为既无凋亡的特征性改变,又非典型的细胞坏死,死亡细胞的细胞核呈固缩状态而非肿胀.结论低浓度(200μmol/L)H2O2可抑制临床治疗浓度的As2O3诱导的人类伯基特氏淋巴瘤BJAB细胞凋亡;双染法荧光显微镜技术不但可明确区分细胞凋亡及坏死,还可判断早期凋亡细胞和晚期凋亡细胞,并可进行定量分析,是一种良好的细胞凋亡检测方法.
作者:陆地;白晓春;刘斌;李秀梅;邓凡;李明;程宝鸾;罗深秋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对氧磷酶1(paraoxonase-1,PONI)基因Gln192Arg多态性与汉族散发阿尔茨海默病(AD)的关系.方法以165例散发AD患者和174例年龄匹配老年人为对象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用PCR-RFLP法检测PONI及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AD组与对照组PONI基因Gln1924rg多态性分布没有显著性差异.研究对象按ApoEε4携带状况分层后,各亚组之间基因多态性分布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ONI基因Gln19Arg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AD不存在关联.
作者:施佳军;张思仲;马崔;唐牟尼;刘协和;王英成;韩海英;郭扬波;冯容妹;苗国栋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半叶马尾藻(SC)多糖体内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观察SC多糖对S180小鼠瘤质(重)量、胸腺等免疫器官的影响及分别测定小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的活性.结果SP可明显抑制S180小鼠瘤体的生长,腹腔注射SC150 mg/kg.· bw.,连续注射10 d,可使肿瘤抑制率达63.52%;小鼠血清中SOD、GSH-PX的活性分别由(350.76±31.34)NU/ml,(299.36±43.63)U增加到(487.76±16.67)NU/ml(P<0.01),(370.90±16.49)U(P<0.01);MDA由(9.46±1.77)nmol/ml降至(7.26±1.18)nmol/ml(P<0.05).结论SC多糖可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
作者:刘秋英;孟庆勇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从本地樱桃谷鸭血清中克隆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DNA,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用PCR扩增DHBV全基因,连接至T载体上,挑选克隆进行测序分析,与GenBank中16株DHBV全基因组进行同源性比较,并进行分子进化树分析.结果24-18与16株DHBV基因组比较,核苷酸同源性介于89.4%99.3%之间,各开放阅读框氨基酸同源性比较显示差异显著地方位于P区.结论24-18属于DHBV西方基因型中的一个亚型.
作者:梁蔚芳;刘志华;何海棠;骆抗先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窗式椎动脉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血管变异,它与双椎动脉为两种不同的变异类型,通常可分为颅外型、颅内型和颅内-外型.本文报道1例经确诊为颅外型椎动脉窗式变异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情况,并从胚胎学成因及临床意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作者:樊俊;黄胜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无症状高血压患者ST-T改变的影响因素.方法以无症状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心电图表现分为ST-T改变组(28例)和无ST-T改变组(20例),检测两组患者的血糖、血脂水平.结果与无ST-T改变组相比,ST-T改变者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明显增高,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则明显降低(P<0.05),其他检测指标在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血脂正常的无症状高血压患者中,相对较高的总胆固醇水平促使或加重心肌缺血,而高密度胆固醇对心肌损害起着保护作用.
作者:肖文星;宾建平;尚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明确免疫活性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是否与肿瘤的耐药性相关.方法采用连续形态学观察及MTT比色法,研究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LAK)细胞及自然杀伤(NK)细胞,对人口腔癌耐药细胞株KBV200耐药性逆转前后及亲本敏感株KB的杀伤活性.(1)在肿瘤细胞与LAK细胞共育后3 h内连续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LAK细胞对上述3者的杀瘤效应;(2)采用MTT比色法检测NK及LAK对3株细胞的杀伤率.结果与KB细胞组相比,在KBV200和KBV200+维拉帕米组,LAK细胞出现在靶细胞周围的时间早、数量多,伸出伪足的LAK细胞比率高,出现集落样细胞团块时间亦早.NK、LAK细胞对KBV200细胞株耐药性逆转前后的杀伤率均明显高于敏感株KB(P<0.05),而对耐药株耐药性逆转前后的杀伤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LAK对各株的杀伤活力均明显强于NK细胞(P<0.05).结论免疫活性细胞对KBV200细胞株有较强的杀伤作用,逆转耐药性不降低免疫活性细胞杀伤活力,提示细胞过继免疫治疗可能成为控制化疗耐药病人病情发展的一个有效手段.
作者:郑颖娟;张健;汪森明;张积仁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T细胞增殖反应与冠心病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采用MTS/PMS比色分析法测定13例急性心肌梗死、2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15例稳定性心绞痛和16例对照者的T细胞对植物血凝素(PHA)、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及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增殖反应.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的T细胞对PHA的增殖反应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和对照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的T细胞对5和1 μg/ml oxLDL的增殖反应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和对照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的T细胞对3种浓度(10、5和1μg/m1)oxLDL的增殖反应均高于对同浓度的LDL的增殖反应(P<0.05).结论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尤其是对特异性抗原oxLDL的免疫反应,在导致斑块的不稳定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郑华;吴赛珠;赖文岩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总结原位肝脏移植经验.方法对12例患者实施13例次原位肝脏移植(包括1例再次肝移植),其中5例终末期肝硬化、4例原发性肝癌、1例肝癌术后肝功能衰竭、1例肝豆状核变性、1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肝炎后肝硬化.手术方式:经典原位肝移植10例,改良背驮式肝移植2例,再次肝移植1例.结果全组成功9例,长存活超过2年;围手术期死亡4例,直接死亡原因脑出血1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肝动脉血栓1例.结论肝脏移植是治疗各种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提高肝移植成功率及长期存活率的关键.
作者:陈焕伟;甄作均;苏树英;许卓明;费凛;计勇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评价β受体阻滞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恶性心律失常(频发多源性室早、室速、室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1年1月~2002年12月住院的AMI合并恶性心律失常6例,均为前壁(广泛前壁)AMI患者,在常规治疗(扩冠、抗凝、抗心律失常、补钾、补镁等)基础上应用β受体阻滞剂阿替洛尔或倍他乐克3.125~12.500 mg,每日2或3次(Bid或Tid),以后根据病情逐渐加量到25~50 mg,Bid或Tid.2例经多次电击复律及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等治疗未能终止室速、室颤发作,静脉应用艾司洛尔,先稀释后静脉注射5~10mg,继以1~2mg/min静脉滴注,约30min终止室速、室颤发作,静脉维持2d后改口服阿替洛尔12.5~50.0mg,Bid或Tid.结果6例中抢救成功5例,死亡1例,存活率83.33%.除在应用β受体阻滞剂开始阶段2例表现一过性低血压,1例因心功能不全猝死外,未见心功能恶化及致心律失常作用.结论AMI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早期合理应用β受体阻滞剂能够有效控制恶性心律失常的发作,降低死亡率.
作者:马会利;方业民;马永利;冯军;王克强;葛均波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肝素对胎儿生长受限(FGR)脐血流的影响,提供肝素治疗效果评价的依据.方法将103例FGR患者随机分为3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分别采用低分子右旋糖苷加丹参(对照组)、标准肝素(标准肝素组)及低分子肝素(低分子肝素组)治疗.于治疗前及终止妊娠前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各组胎儿脐血流收缩期大血流速度/舒张期末血流速度的比值(S/D)、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新生儿出生时进行Apgar评分、测量体质量及胎龄.结果(1)随着孕周的增加,脐血流有降低的趋势,治疗后两肝素组脐血流S/D比值、PI、R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两肝素组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体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胎龄显著延长(P<0.05).(3)两肝素组之间上述各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肝素可显著改善脐血流,降低S/D比值、PI、RI,促进胎儿生长发育,使新生儿体质量增加,延长胎龄,提高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且肝素对母、儿都是安全的.脐血流阻力指标可作为FGR治疗效果观察指标.
作者:余艳红;沈立勇;王志坚;张宇;苏桂栋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锥体细胞及其周围星形胶质细胞(AST)的分布,重塑两者之间的三维构象.方法采用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细胞内荧光黄(LY)染色、免疫荧光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查(LSCM)相结合的技术.结果根据放电形式的不同把海马锥体细胞分为位相型和非位相型放电神经元.LSCM下单层光学图像和三维立体重建显示许多AST紧密围绕在LY染色锥体细胞周围并形成紧密接触.2类神经元与AST形成接触的部位存在区别.非位相型放电神经元的树突和胞体周围都有许多AST形成接触的部位在,而位相型放电神经元则仅位于树突.结论不同特性海马神经元周围AST的空间分布可能存在差异.
作者:杨志军;饶志仁;徐如祥;魏玲;王晓斌;姜晓丹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乳牙及替牙期反(牙合)经FR-Ⅲ矫治后(牙合)颌面的改变.方法选择乳牙期及替牙期反(牙合)患者64例,全部采用FR-Ⅲ治疗,对治疗前后的(牙合)模型、薛氏位关节片及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研究(牙合)颌面长、宽、高的改变情况.结果上下颌牙弓宽度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上颌长度及突度增大,上切牙唇倾;下颌髁突后退至正常位,上下颌基骨关系明显改善;下切牙舌倾及颏角变小更趋严重;下面高及后面高增加.结论FR-Ⅲ矫治器可重新调整口颌系统的肌功能,促进牙弓和颌骨的正常发育.
作者:邵菊萍;白雪芹;刘进;郭鑫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的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在特定的条件下定向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探讨其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方法抽取健康成年志愿者骨髓,在含10%胎牛血清的高糖DMEM培养基中采用全骨髓培养法,培养传代后改用含地塞米松(1×10-8mol/L)、β-甘油磷酸钠(10mmol/L)和维生素C(50mg/L)的条件培养基培养,在相差显微镜和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组化检测Ⅰ型胶原,Gomori钙钴法进行碱性磷酸酶(AP)染色、vonKossa法进行钙结节染色,同时测定细胞内AP(碱性磷酸酶)含量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原代和传代培养的细胞具有活跃的增殖能力,诱导培养2~3周后,透射电镜下观察见大量扩张的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细胞核较为幼稚.I型胶原染色、AP及钙结节染色等均为强阳性;AP活性明显增强(P<0.05).结论MSC取材安全方便,易于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有望成为理想的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来源,本实验方法可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培养的常规方法之一.
作者:刘晓静;任高宏;廖华;余磊;原林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大鼠坐骨神经变性轴突清除中的自噬作用.方法横切大鼠坐骨神经制作Wallerian变性模型,造模后不同时间点取远断端组织行电镜结构观察和酸性磷酸酶(AcPase)活性检测.结果坐骨神经横切后轴突发生变性,主要变化为术后第5小时~2天轴质肿胀,轴突与髓鞘分离,术后第4天轴质浓缩,轴突与髓鞘完全分离形成游离轴突体.术后初期变性轴突主要形成大小不等的空泡,后期轴突与髓鞘完全分离并形成较大的游离轴突体,轴突体外包一层轴突膜是神经元细胞膜的延续,轴突体轴质浓缩,含大量各级自噬泡和纵横交错的神经丝、微管和微丝.经酸性磷酸酶(AcPase)染色证实自噬泡均呈AcPase阳性,第7天后轴突体被降解吸收,形成的空腔内偶见巨噬细胞.结论大鼠坐骨神经再生过程中变性轴突的清除主要靠轴突自身的自噬和施万细胞吞噬机制,而巨噬细胞只起辅助作用.
作者:朴仲贤;王万山;徐锡金;王启伟;霍霞;韩明虎;朴英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报道了2002年10月~2003年6月本科在腹腔镜下完成的4例卵巢恶性肿瘤细胞减灭术病例.从初步的体会看,腹腔镜技术不仅在卵巢癌的诊断、分期和随访中具有肯定作用,在早期癌的肿瘤细胞减灭术中也能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同的效果.
作者:何援利;张凌云;彭冬先 刊期: 200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