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清;王甲汉;任加良;易朝辉
目的定量研究不同年龄段正常脑白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DCav)值,分析年龄因素对正常脑白质ADCav值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具有正常MRI表现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其年龄段分为4组:第1组(16~30岁,n=13),第2组(31~45岁,n=12),第3组(46~60,n=14)及第4组(>60岁,n=11);所有病人均行常规MR及扩散加权成像检查,扩散加权成像序列采用扩散梯度加在3个正交方向上的扩散追踪加权成像(trace-weighteddiffusionimaging),定量测量白质区ADCav值,比较分析不同年龄段ADCav值特性.结果脑白质ADCav值为(0.71±0.08)×10-3mm2/s;不同年龄段4组ADCav值分别为:(0.69±0.06)×10-3mm2/s,(0.71±0.07)×10-3mm2/s,(0.71±0.09)×10-3mm2/s,(0.73±0.10)×10-3mm2/s;第1组ADC值与第4组ADC值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4);年龄大于60岁与年龄小于或等于60岁两组ADCav值分别为(0.73±0.10)×10-3mm2/s、(0.70±0.07)×10-3mm2/s,两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6).结论随年龄的增长,正常脑白质ADCav值呈现微弱增长趋势,其原因可能为正常的年龄变化所致的脑内超微结构的改变.
作者:赵修义;张雪林;王劲;陈斌;苍鹏;昌仁民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测定罗哌卡因用于妇科术后硬膜外腔镇痛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并观察芬太尼对罗哌卡因EC50的影响.方法选择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Ⅱ级在硬膜外腔阻滞麻醉下行择期妇科手术的病人65例,随机分为罗哌卡因(R组)和罗哌卡+因芬太尼(RF组)组,分别用罗哌卡因以及罗哌卡因+芬太尼20ml(2μg/ml)进行术后硬膜外腔镇痛.罗哌卡因的给药浓度按序贯实验法进行调整.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镇痛效果,按Dixon法计算罗哌卡因的EC50值.结果R组的罗哌卡因EC50为0.098%;RF组的罗哌卡因EC50为0.069%,RF组较R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罗哌卡因妇科术后硬膜外腔镇痛的EC50为0.098%.芬太尼可降低罗哌卡因术后镇痛的EC50.
作者:徐建设;杨吉武;古妙宁;陈晔明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比较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进行HLA-Ⅰ类A、B抗原位点分型的准确性,并探讨血清学分型错误发生的原因.方法用PCR-SSP以及单克隆抗体血清学分型技术对HLA-A、B分型并比较.结果34例样本PCR-SSP基因分型无假阳性和假阴性出现.PCR-SSP法与血清学比较,血清学检出错误或漏检率分别为HLA-A位点23.5%,B位点26.5%.血清学发生错误或易混淆的抗原有:A2和A68、A32和A33,B5、B60和61.结论PCR-SSP法进行HLA-A、B抗原等位基因分型具有分辨率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实验过程简捷快速、分型结果较血清学更加准确可靠的优点.
作者:武大林;凌汉新;唐浩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以醛基化玻片为固相载体制备蛋白质芯片的条件.方法蛋白质用含40%甘油的PBS稀释后点加在醛基化玻片上,室温干燥1h,4℃冰箱保存,经封闭剂封闭,PBS漂洗后,依次加入抗体,反应结果用扫描仪进行扫读.结果以醛基化玻片为固相载体时预点10~15个点后点样均一性较好;点样后4℃冰箱保存24~48h再进行漂洗和封闭处理,所得结果的荧光测量值较高;3%BSA为封闭剂时所得图像的荧光背景值低;点样量影响荧光信号的强度.结论以醛基化玻片为固相载体制备蛋白质芯片时要预点15~20个点后再正式点样,点样后应4℃保存24~48h再进行漂洗和3%BSA封闭处理.
作者:江凌晓;郭兆彪;陈泽良;王津;王红霞;俞守义;杨瑞馥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36例胰腺癌组织中的MIF蛋白表达进行研究.结果胰腺癌组织中的MIF表达率为69.4%(25/36),高于正常胰腺组织表达率0(0/10).统计学分析显示,MIF蛋白表达与胰腺癌病理分级呈显著相关(P<0.01),与胰腺癌临床分期及有无局部淋巴结转移间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MIF蛋白表达有可能与胰腺癌的发生有关.
作者:金志清;智发朝;陈学清;王亚东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去细胞真皮与自体皮片复合移植临床应用的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对8例患者共15个创面采用一步法用同种异体无细胞真皮与自体大张皮片进行复合移植.结果13个创面的复合移植完全成活,皮片外观、质地和弹性均令人满意,无明显疤痕形成;结论一步法复合移植具有较高的成功率,但对创面基底要求很高.
作者:石胜军;肖能坎;刘洪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低分割三维适形放疗结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型肺癌的疗效.方法采用低分割三维适形放疗治疗63例NSCLC患者,观察疗效、患者生存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14个月,肿瘤局部控制率79.1%,1、3、5年生存率分别是65.2%、23.2%、10.4%,3~4级放射性肺炎及食管炎的发生率分别为9.5%、4.8%.结论低分割三维适形放疗结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有较好的疗效,局部复发仍然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蒋华勇;吴德华;陈龙华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免疫低下因素在诱发轮状病毒(RV)肠道外扩散中的作用,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后.方法给健康昆明小鼠注射环磷酰胺制作免疫低下小鼠模型,经口服和腹腔注射两种途径给免疫低下小鼠接种RV,处死小鼠,光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各脏器原位杂交,原位PCR检测RV.结果光镜下:口服RV组小肠绒毛、胃固有层、心肌细胞有改变;腹腔注射组除上述改变外,肝、肾也有改变.原位杂交:口服RV组小肠绒毛,腹腔注射组小肠绒毛、肾呈阳性.原位PCR:口服RV组小鼠的小肠绒毛,肠腺细胞,肾近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呈阳性;腹腔注射组小鼠的肠、肾、肝、心、胰呈阳性;其余组动物各个组织器官均为阴性.结论免疫低下可能是诱发和加重RV肠道外扩散和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姚英民;欧巧群;李宁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评价自体(auto-)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或异体(allo-)HSCT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临床疗效.方法57例CML接受HSCT治疗,其中8例采用净化auto-HSCT、39例相关allo-HSCT、10例无关allo-HSCT.预处理方案:32例接受全身放疗+环磷酰胺(TBI+CY)、24例改良BuCY(羟基脲、马利兰、阿糖胞苷、环磷酰胺)、1例MACC(马法兰、阿糖胞苷、环磷酰胺、环已亚硝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相关移植环孢素A+甲氨蝶呤(CsA+MTX)、无关移植CsA+MTX+霉酚酸酯(MMF)+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方案.Kaplan-Meier生存模型评估移植后无病生存期.结果8例接受激活骨髓联合反义寡核苷酸或联合STI571体内外净化自体移植后,除1例死于移植中相关并发症外,其余均获得部分或完全细胞或分子遗传学缓解.49例allo-HSCT患者除1例死于肝静脉闭塞综合征(VOD)和1例移植前急变患者移植后无效,其余患者均获完全缓解.移植中感染发生率为33.3%,VOD发生率7.0%,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22.8%,巨细胞病毒间质性肺炎8.8%,VOD、出血性膀胱炎和巨细胞病毒间质性肺炎均发生在异体移植患者.急性和慢性GVHD在相关与无关移植分别为41.0%和48.6%与40.0%和42.9%.移植后白血病复发率自体移植57.1%、异体移植12.8%.移植后5年无病生存率在自体与异体移植分别为25.0%和61.7%.移植前慢性期与加速期和急变期患者allo-HSCT后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0.7%和34.1%,相关与无关allo-HSCT后无病生存期存在差异(P<0.05).结论allo-HSCT对CML患者,尤其是移植前慢性期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治愈率;CsA+MTX+MMF+ATG四联预防无关allo-HSCT中GVHD能降低移植后GVHD的发生率及程度;采用净化骨髓自体移植能延长CML患者生存期,甚至少部分患者可获得临床治愈.
作者:刘启发;范志平;孙竞;张钰;刘晓力;徐丹;徐兵;冯茹;孟凡义;周淑芸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分析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后的心肌酶和心电图(ECG)的改变.方法对56例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患者行心肌酶及ECG检测,同时检测34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病例组在发病2d内有36例(64.29%)心肌酶活性增高;在发病l~4d内,有33例(58.93%)ECG异常,较对照组的肌酸磷酸激酶(CPK)、α-羟基丁酸脱氢酶(α-HBDH)水平显著增高(P<0.01).结论对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患者常规行心肌酶及ECG检查,有助于了解早期心肌酶及ECG改变的情况,以便指导临床用药.
作者:孙中波;张琴;杨霞芳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腹腔包虫病术中囊内容物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腹腔包虫病术中处理囊内容物的临床效果,包括5%甲醛法(33例)和25%氯化钠法(36例).结果5%甲醛溶液处理组未见复发,但术后8例并发残腔内肠瘘(24.2%);25%氯化钠溶液处理组术后复发1例(2.8%),无其他并发症.结论甲醛法易并发残腔内肠瘘,高渗氯化钠法存在复发危险,需加以改进.
作者:周智德;胥全宏;彭顺舟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供肾质量、受者体质量及二者比值与远期肾功能的关系.方法对108例肾移植手术病人的供肾质量、受者体质量及二者的比值与受者术后3年血肌酐值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供肾质量与术后3年血肌酐值呈负相关(P<0.05);受者体质量与术后3年血肌酐值呈正相关影响(P<0.01);供肾质量及受者体质量的比值与术后3年血肌酐值呈负相关(P<0.01).结论供肾质量、受者体质量及二者的比值与远期移植肾功能的关系应引起重视,体质量较大的受者应尽量选择较重的供肾相配.
作者:付绍杰;于立新;杜传福;徐健;刘小友;王亦斌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应用计算机技术对人类肿瘤特异性启动子进行识别、预测.方法通过收集肿瘤特异性启动子序列、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序列、非肿瘤启动子序列3种数据集合,利用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在不同序列集合中的密度求出各位点的对应密度比,确定识别特征,进行肿瘤特异性启动子的识别.结论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在保证对训练集合90%以上的识别率的情况下,对测试集合的识别率达到80%以上.
作者:王琦;李伟鹏;黄仲曦;杨琳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神经纤维瘤病(NF)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分为Ⅰ、Ⅱ型,Ⅰ型多见,多为良性病变.本院收治1例典型的Ⅰ型NF患者,病理提示为良性,但具有明显恶性浸润性生长的特性,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宝石;邹小明;张振;王武军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Egr-1)和组织因子(TF)在实验性大鼠急性胰腺炎组织中的表达.方法以大剂量雨蛙素(每小时腹腔注射20μg/kg·b.w.,连续4h)诱导建立大鼠急性实验性胰腺炎模型.观察刺激后30min至4h时急性胰腺炎组织Egr-1mRNA和蛋白的表达以及TFmRNA的表达,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大剂量雨蛙素刺激后,大鼠胰腺呈典型的胰腺炎改变.刺激后30min胰腺组织Egr-1mRNA表达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但Egr-1蛋白水平在刺激后2h达到高峰.组织学观察发现,刺激后2h,几乎每个胰腺腺泡细胞均表达Egr-1蛋白,并大多集中在细胞核.TFmRNA的表达在刺激后1h出现,并在4h内逐渐增高.大剂量的蛙皮素刺激胰腺组织仅引起少量的Egr-1mRNA的表达.结论Egr-1作为一种前炎性转录因子在急性胰腺炎的发生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通过调节TF的表达而实现的.
作者:陈学清;姜泊;宋于刚;智发朝;巩兰波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安全有效、快速简便的大腿吸脂减肥方法.方法选择适当的手术切口、抽脂范围、操作方法,对32例大腿肥胖、局部畸形者行外超声辅助吸脂减肥手术.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满意的减肥、大腿塑形效果,无明显手术并发症.结论外超声辅助吸脂减肥术应用在大腿安全有效.
作者:张新合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建立适合研究膜质分离后海马组织不同分区亚蛋白质组的实验方法.方法显微切割获得成年大鼠海马不同解剖分区,然后按溶解性不同使用顺序抽提法细胞质和细胞膜蛋白,双向电泳进行分离蛋白后,采用与质谱兼容的高敏感银染显示蛋白斑点,经专业图像软件分析处理评价电泳效果.结果海马各个分区组织中膜蛋白得到有效富集,其中海马齿状回富集效率达8倍,图谱中可以显现的总蛋白斑点数目比传统方法增多30%.结论建立了理想的海马组织分区亚蛋白质组图谱,对膜蛋白实现了有效的富集,可以用于研究不同解剖分区在蛋白水平上的差异,为学习记忆、中枢神经缺血缺氧性损伤等多种后继研究提供了平台.
作者:陈亮;杨建明;李晓明;李晓文;高天明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调查ICU病房铜绿假单胞菌医院交叉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和传播规律.方法应用生物、血清、耐药谱和质粒谱等分型方法对某ICU病房从患者和周围环境分离到的7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铜绿假单胞菌的四种分型结果显示,质粒谱分型和血清分型的一致性较好,7株菌具有相同的血清型和质粒谱型,说明此次医院内铜绿色假单胞菌感染来源于氧气湿化瓶液体,并通过患者周围物品及陪护人员手接触发生交叉感染的同一克隆菌株.结论质粒分型和血清分型用于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流行病学调查追溯传染源,是一种较实用的方法,生物分型和耐药谱分型有不足,但作为实验室的常规方法对早期发现流行株和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加强医疗器具及周围环境消毒和陪护人员管理是预防医院交叉感染的重要措施.
作者:赖福才;白英明;牟成惠;彭道波;赵晖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解鸸鹋油对烧伤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30%体表总面积浅Ⅱ度和深Ⅱ度烫伤模型,观察比较鸸鹋油、聚烯吡酮碘、石蜡油对大鼠扭体次数、创面含水量、分泌物及创面愈合百分率的影响.结果鸸鹋油较聚烯吡酮碘和石蜡油显著降低了大鼠扭体次数、创面分泌物和创面含水量,提高了烫伤创面愈合百分率(P<0.05).结论鸸鹋油对创面无明显疼痛刺激作用,可减轻烧伤创面炎症反应,促进创面的愈合.
作者:李志清;王甲汉;任加良;易朝辉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一种生物型人工硬脑膜用于修补缺损硬脑膜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18只新西兰兔分为4组,于冠状缝后、中线两侧用电钻各磨1个骨窗,暴露硬脑膜.右侧剪除自体硬脑膜,取生物型外科补片(硬脑膜)行硬膜修补.左侧硬脑膜作为对照.A组4只,术后3d处死;B组4只,术后14d处死;C组5只,术后30d处死;D组5只,术后90d处死.取术部脑及脑膜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采集各组术前及处死前静脉血,行白细胞计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术后对各组动物进行临床观察.结果各组动物术前、处死前的白细胞总数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病理检查植入侧与对照侧均只见修复反应,术后14d有内皮细胞覆盖植入物内表面;术后30d,人工脑膜内的胶原纤维间有成纤维细胞出现;术后90d,人工硬膜与正常硬膜愈合,人工脑膜内的胶原纤维间可见较多成纤维细胞和纤维细胞.未显示植入人工硬膜的排斥、与脑皮层粘连等不良反应.临床观察各组动物无手术局部感染,伤口愈合好,无局部积液,无脑脊液漏.结论动物实验证实生物型外科补片(人工硬脑膜)是一种安全、可行的硬脑膜修补材料.
作者:刘鹏;黄胜平;漆松涛;张永明 刊期: 200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