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蚊防御素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支国舟;陈晓光;周晓红;彭鸿娟;林立丰;易建荣;江静娴;张淑萍

关键词:蚊科, 防御素基因, 克隆, 分子, 序列分析, DNA
摘要:目的克隆我国重要蚊媒的防御素基因并对其序列进行分析.方法分别提取埃及伊蚊、白纹伊蚊、致乏库蚊、中华按蚊的基因组DNA和总RNA.根据国外已发表的防御索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引物,进行PCR和RT-PCR.结果分别从埃及伊蚊、白纹伊蚊、中华按蚊基因组DNA中扩增出预期片段,将片段切胶纯化后进行序列分析并与已发表的防御素基因比较,显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的扩增片段与已发表的防御素基因序列有很高的同源性,而中华按蚊的扩增片段则与已发表的防御素基因序列的同源性较低,且不具备特征性的6个半胱氨酸序列.结论克隆出埃及伊蚊和自纹伊蚊的防御素基因,蚊虫防御素基因的同源性高低与其遗传分类距离有一定的平行关系.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人尾加压素Ⅱ的心血管调节作用

    综述人尾加压素Ⅱ及其受体结构、分布以及对心血管的生物学效应.

    作者:钟萍;李志梁;唐朝枢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鼻咽、鼻腔外扩展的巨大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术

    报道7例鼻咽、鼻腔外扩展的鼻咽纤维血管瘤的诊治体会,探讨范围广泛的巨大鼻咽纤维血管瘤的手术径路、手术方法和注意事项.

    作者:郭梦和;李永贺;黄以乐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中化疗药物剂量对肝癌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中化疗药物剂量对肝细胞癌(HCC)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36例不能手术切除的HCC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分别行选择性TACE.A组(n=18)给予小剂量化疗药物:肿瘤直径小于5 cm者给予丝裂霉素(MMC)2~4 mg;在5~8 cm之间者给予MMC4~6 mg及表阿霉素(EPI)10 mg;大于8 cm者给予MMC6~8 mg、EPI 10 mg及卡铂(CBP)100mg.B组(n=18)给予常规剂量化疗药物(MMC 10 mg、CBP300 mg及EPI 40mg).术前和术后1周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包括CD3+、CD4+、CD8+、NK、CD4+/CD8+、CD4+CD45+、CD4+CD29+、CD8+CD28+、CD8+CD28-).结果治疗前两组间各细胞亚群均无显著差异;A组患者治疗后CD3+、CD4+、CD8+、NK、CD4+/CD8+、CD4+CD29+、CD8+CD28-无显著变化,但CD4+CD45+显著下降(P<0.05),CD8+CD28+明显增高(P<0.001);B组CD4+、CD4+CD29+和CD4+/CD8+比值显著下降(P<0.05),CD8+、CD8+CD28-显著增高(P<0.05).结论常规剂量化疗药物TACE可明显抑制细胞免疫功能,而小剂量化疗药物TACE可以提高患者细胞免疫功能.

    作者:卢伟;李彦豪;何晓峰;陈勇;曾庆乐;裘玉容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垂体柄的影像学辨认在颅咽管瘤手术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颅咽管瘤影像学特点,重点讨论垂体柄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在手术中的意义.方法对63例经手术治疗颅咽管瘤的影像学及手术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影像学上垂体柄发现率9.5%(6/63),27.0%(17/63)的病人可根据三脑室底受压移位的方向初步判断垂体柄的走向,均经手术证实.垂体柄术中发现率52.4%(33/63).肿瘤中心大块钙化可能影响手术全切除;影像学上肿瘤后上部条索状强化预示着瘤壁对下丘脑的浸润性生长.结论根据影像学判断垂体柄的位置和走行、肿瘤钙化特点、肿瘤后部与下丘脑结构间的关系对手术切除颅咽管瘤至关重要.

    作者:漆松涛;潘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X线照射对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

    目的建立合适的同种异体肢体移植动物模式,研究X线照射供体对异体肢体移植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为供者,SD大鼠为受者.按供者是否进行一次性X线照射(5 Gy)预处理将受者分为非照射组与照射组.切除SD大鼠的相应肢体,将Wistar大鼠的肢体移植给SD大鼠.术后长效青霉素抗炎治疗,观察宿主及移植物的变化情况.结果共进行大鼠异体肢体移植16例(非照射组与照射组各8例),非照射组成功6例,移植肢体存活时间为(12.0+2.4)d;照射组成功7例,移植肢体成活时间为(24.7±8.1)d,两组移植物的存活时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X线照射供体可明显延长移植物的存活时间,对急性排斥反应有显著的防治作用.

    作者:马忠立;裴国献;朱立军;石玉生;陈龙华;张敬良;王珂;陈滨;魏宽海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精氨酸增强的胃肠外营养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精氨酸增强的胃肠外营养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的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在南方医院普外科住院治疗的40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分别接受常规肠外营养支持或精氨酸增强的肠外营养支持(20g/d)1周,检测及分析术前、术后不同时期的免疫功能(包括CD3+、CD4+、CD8+、CD4+/CD8+、IL-2R、NK、C3、C4、CH50、IgG、IgA、IgM等指标).结果结直肠患者入院时均有明显的免疫抑制,精氨酸增强的肠外营养支持组患者的免疫功能(CD4+、CD4+/CD8+、NK、IL2R)在术后第4天、第7天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精氨酸能改善大肠癌患者术后的免疫功能,增进肠外营养的效果.

    作者:宋京翔;卿三华;黄祥成;齐德林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应用RD-PCR方法制备K562细胞表达谱芯片基因探针

    目的收集K562细胞表达谱芯片的基因片段.方法培养K562细胞,抽提其mRNA,反转录为cDNA,应用限制性显示PCR技术(RD-PCR)分离K562细胞不同组别的产物片段,分别行PCR扩增.结果制备了可用于基因芯片制作的基因探针片段.结论RD-PCR方法适合于基因芯片探针的收集.

    作者:毛向明;马文丽;姜立;郑文岭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动物抗病毒防御新机制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都梁软胶囊的药效及毒性试验

    目的观察都梁软胶囊和都梁丸的镇痛作用、对血瘀动物模型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毒性作用.方法在小鼠热板和扭体反应模型上,观察用药后舔足潜伏期和扭体数的改变;采用LG-R80全自动血液粘度测试仪测定血瘀大鼠模型全血、血浆的粘度变化;并行急性毒性及长期毒性观察.结果都梁丸5 g/kg@kg.w.及都梁软胶囊10、5、3 g/kg@b.w.均能减少醋酸致小鼠扭体次数,并延长小鼠舔足潜伏期.服用都梁软胶囊0.5 h后即可出现止痛作用,而都梁丸则在服用1 h后才能观察到止痛作用.都梁软胶囊和都梁丸均能降低血瘀大鼠的全血粘度及红细胞压积;急性毒性及长期毒性实验未发现药物毒性反应.结论无论是胶囊还是丸剂均有明显的止痛、降低血瘀大鼠的全血粘度及红细胞压积作用,但都梁软胶囊在止痛方面起效快,且临床应用有效、安全.

    作者:邓虹珠;陈育尧;陈江华;肖炜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热应激预处理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血清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

    目的探讨热应激预处理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制备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及热应激预处理模型.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大鼠丙二醛(MDA)浓度,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血清中的MDA含量明显增高(p〈0.01),并有随再灌时间延长不断升高的趋势,而SOD活性明显降低(p〈0.01);热应激预处理后,血清中MDA含量明显降低(P〈0.01),SOD活性明显增高(P〈0.01).结论热应激预处理可增强SOD清除细胞内氧自由基的水平.

    作者:孙永建;王前;裴国献;郑磊;谭雄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显微操作仪快速分离癌细胞并提取微量RNA的方法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分离、纯化肿瘤组织癌细胞并提取微量RNA的方法.方法将肿瘤组织冰冻切片,快速染色,在镜下用显微操作仪从切片上分离癌巢,收集癌细胞,提取RNA并鉴定.结果冰冻切片染色清楚,癌巢分离准确,成功抽提到高质量的RNA.结论显微操作仪可以代替激光捕获显微切割仪进行特定细胞的分离,该方法可用来从少量组织的特定细胞中抽提RNA.

    作者:江培洲;沈新明;黄华;石益民;姚开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辅酶 I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LO2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研究辅酶I(NADH)对体外培养正常肝细胞系L02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分组:(1)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2)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即用模拟缺氧液及复氧液处理;(3)NADH+缺血再灌注损伤组(NADH+I/R组),即先加NADH(终浓度为400μ/ml)后再进行缺血再灌注处理.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处理后1、6、12、18、24 h凋亡率及12 h时p16、p21、p53和Bc1-2蛋白表达.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结果NADH可明显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的肝细胞凋亡,并且能够上调Bc1-2蛋白表达,下调p53、p16、p21蛋白表达,差异显著(P〈0.01);透射电镜下可见典型的细胞凋亡特征.结论NADH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L02肝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通过调节Bc1-2家族蛋白及p16、p21、p53蛋白有关.

    作者:徐小平;李开宗;窦科峰;刘发全;张积仁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原位逆转录PCR检测千细胞因子mRNA在白血病细胞的表达

    目的探索应用原位逆转录PCR(RT-PCR)检测低拷贝的干细胞因子mRNA在白血病细胞表达的可行性.方法在普通的PE480型PCR仪进行原位RT-PCR,检测干细胞因子mRNA在K562、HL-60和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细胞的表达.结果直接法和间接法原位RT-PCR均可以检测到干细胞因子mRNA在K562、HL-60和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细胞表达,而常规的原位杂交则为阴性.结论(1)干细胞因子在K562、HL-60和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细胞均有表达,但是表达量较低,应用原位RT-PCR可进行检测;(2)在普通的PE480型PCR仪上可以进行原位PCR.

    作者:吴彬;刘晓力;宣文兰;冯茹;尹芳;周淑芸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胫骨粗隆和髌韧带侵润性痛风结节1例报告

    1.临床资料患者男,38岁,因左膝下肿块近20年、反复疼痛5年于2001年10月9日入院.开始发现时左膝下肿块只有小手指甲大小,无不适感觉,5年前开始在左膝活动较多后感觉疼痛,近2.年来可见肿块逐渐增大、疼痛程度加重并常伴有局部肿胀.

    作者:徐波;张耀旋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尿液水通道蛋白-2双抗体夹心ELISA测定法的建立

    目的建立较为稳定的定量检测尿液水通道蛋白-2(AQP2)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方法人工合成AQP2蛋白C-末端的CELHSPQSLPRGSKA多肽片段,并与KLH联接,制备兔抗AQP2多肽片段的多克隆抗体,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部分抗AQP2抗体IgG.建立检测充血性心力衰竭模型大鼠尿液AQP2的双抗体夹心ELISA法.结果双抗体夹心EUSA法成功建立,灵敏度为15.625 pmol/ml,批内及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4.65%和14.05%;用该法定量检测左冠状动脉结扎术后不同梗死面积充血性心力衰竭模型大鼠的尿AQP2浓度,其结果与Westem blotting半定量检测结果一致.结论双抗体夹心EUSA法可以较好地定量检测充血性心力衰竭模型大鼠的尿AQP2蛋白浓度,且较Western blotting更加简便易行,便于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卢武生;许顶立;殷晓燕;任昊;孟素荣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海马、边缘区及相关脑区基因表达差异显示分析的初步研究

    目的观察海马、边缘区及相关脑区的基因表达谱是否存在差异,期望寻找到海马、边缘区的特异基因.方法从引产胎儿胎脑中准确取出海马、杏仁核、边缘区和尾壳核.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分析上述脑区的基因表达差异,并对海马的一个差异片段进行了克隆、测序.结果4个脑区相比,海马、边缘区各发现2个差异片段,海马的一个差异片段长度为277bp,序列与编号为AC0049人类克隆序列完全同源.结论海马、边缘区等不同脑区间基因表达存在差异.

    作者:宁群;舒斯云;包新民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结核分支杆菌荧光PCR试剂盒的研制及临床试验

    目的用荧光PCR(fluorescence PCR,F-PCR)方法研制结核分支杆菌(TB)DNA检测试剂盒,通过临床试验评价其性能,并与其他方法进行比较.方法F-PCR是PCR和荧光探针杂交技术结合所产生的PCR方法.由于采用完全闭管荧光检测,避免了PCR后处理导致的假阳性污染;又采用了荧光检测技术,可以提高检测的灵敏性.应用F-PCR检测了297份肺结核病人和249份非结核对照者的痰液标本,以改良罗氏培养法、金胺荧光染液涂片法、Abbott公司的LCx试剂盒检测作为对照.结果设计合成了TB F-PCR诊断试剂盒.检测阳性率49.1%,灵敏性89.2%,特异性98.8%,符合率93.6%.结论F-PCR在灵敏性上显著优于培养法和涂片法,与LCx试剂盒检测无显著差异.F-PCR试剂盒可以检测TB的真实感染情况,对于临床诊断和疗效考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程钢;何蕴韶;周新宇;邓文国;李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小续命汤与脑卒中——小续命汤之文献研究

    从小续命汤方的起源、组方的机制、临床以及实验研究等多方面评价小续命汤在脑卒中治疗中的地位.

    作者:朱心红;陈素云;高天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凝血栓蛋白-1I型重复序列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目的构建凝血栓蛋白-1I重复序列真核表达载体.方法采用RT-PCR技术,从人胎儿肺组织中扩增凝血栓蛋白-1 I型重复序列基因,通过连接反应构建重组克隆载体和重组表达载体,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DH5α,筛选阳性克隆,双酶切鉴定及测序.结果获得了预期的扩增产物——凝血栓蛋白-1 I型重复序列基因,测序结果经GenBank分析,一致性为99%.结论成功构建了PcDNA3.1+/TSP-1 I型重复序列真核表达载体.

    作者:李小卫;刘伊丽;吴平生;周忠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转录因子Sp1和Sp3对Jurkat T细胞端粒酶活性的调节作用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Sp1、Sp3对JurkatT细胞端粒酶活性和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的调节作用.方法用脂质体将Sp1、Sp3表达载体转入Jurkat T细胞,用Westem blotting方法检测蛋白表达水平;用端粒酶PCR-ELSA法检测细胞端粒酶活性并用银染显示端粒酶活性梯度;用RT-PCR方法检测hTERTmRNA水平.结果Sp1、Sp3载体转化36 h的细胞Sp1、Sp3蛋白水平分别升高59.6%(P〈0.01)和36.8%(P〈0.05);随着Sp1表达水平的增加,端粒酶活性和hTERT mRNA水平明显增加,增加率分别为38.5%(P〈0.05)和25.4%(P〈0.05).而Sp3表达载体对端粒酶活性和hTERT mRNA水平无明显影响.结论转录因子Sp1通过调节hTERT mRNA转录水平而调节Jurkat T细胞端粒酶活性,Sp3无此作用.

    作者:庞建新;程希远;吴曙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