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祖明;胡新桥;周志秀
目的探讨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Ⅰ(sHLA-Ⅰ)的定量检测技术,并用于检测广东地区人群的参考值.方法以W6/32包被酶标板,捕捉样品中sHLA-Ⅰ,β2微球蛋白抗体为一抗,再加酶标二抗及底物显色.根据不同浓度标准sHLA-Ⅰ显色后Dλ值的标准曲线,检测60例正常广东人的sHLA-Ⅰ含量.结果sHLA-Ⅰ低检测限为2.84 ng/ml,批内变异系数为5.80%,批间变异系数为9.00%,回收率为98.57%~100.15%.广东人sHLA-Ⅰ正常值为(699.54±360.10)ng/ml.结论ELISA法检测sHLA-Ⅰ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稳定性好等优点.
作者:吴涛;兰炯采;张泓;王从容;毛高才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肝癌形成过程中明胶酶表达(蛋白及mRNA水平)的动态变化,探索明胶酶在肝癌生长浸润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明胶酶谱法和RT-PCR法对大鼠肝癌形成过程中各期明胶酶表达情况进行观察,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正常肝组织及肝硬化组织内明胶酶有表达,肝癌形成后主要在癌细胞内表达;明胶酶原在正常肝组织中有低表达,诱癌过程中呈持续增高趋势;明胶酶-2mRNA与其酶蛋白表达趋向一致.结论在肝癌形成过程中明胶酶转录和翻译水平均呈持续增高趋势.
作者:高教;张志;蒋泽生;方石岗;孙尔维;王宇;陈保华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从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的诊断、分期、风险率分组及治疗方案等4个方面来探讨患者骨髓细胞遗传学改变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155例CML患者按<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及Sokal危险指数进行分期分组,取骨髓行常规G显带后进行核型分析.结果155例CML患者中,Ph1㈩148例(95.5%),Ph1(-)7例(4.5%);21例慢性期CML发生附加染色体畸变,占慢性期患者总数的15.6%;所有急变或加速期患者均发现有Ph1染色体,14例(70%)有附加染色体数量和/或结构异常,比慢性期患者多见;Ph1㈩细胞百分率不随病程而改变.结论慢性期CML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疾病,肿瘤生物学恶性的高低决定了病人的预后.CML进入加速、急变期是肿瘤演化的结果,多伴有非随机的附加染色体异常,这些染色体的出现可作为预后评估的指标;同时细胞遗传学分析有助于CML的疗效判断及指导治疗,有利于发现新的肿瘤演化克隆.
作者:杜庆锋;刘晓力;宋兰琳;张嵩;周淑芸 刊期: 2002年第10期
我们对经大剂量化疗效果不佳的1例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应用反应停治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平宝红;陈琪;周淑云;王丽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采用新型高分子材料制备人工心脏瓣膜,并对其体外流体力学特征作出评价.方法将片状超微孔膨体聚四氟乙烯材料缝制于弹性支架上做成人工心脏瓣膜,以Baxter人工双叶机械瓣作对照,对新型瓣膜进行了静态泄漏和定常流测试.结果两种瓣膜静态泄漏率无显著差异(p>0.05),定常流下高分子瓣膜跨瓣压差更低,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结论新型高分子人工心脏瓣膜体外流体动力学性能优于Baxter机械瓣.
作者:梁勇;王武军;蔡开灿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救治电烧伤早期并发症及修复伤手的方法.方法对45例电烧伤病人早期并发症及手部致残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早期并发症依次为电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心功能不全、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伤口大出血及肾功能不全.手部致残率占残废患者的79%.结论应重视电烧伤早期并发症的救治,并积极修复伤手.
作者:梁达荣;谢有富;李孝建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创伤性休克后血清一氧化氮(NO)浓度的动态变化及其机制.方法通过外力致鼠双侧后肢骨折,制作创伤性休克模型,Griess法测定休克过程中多时间点血清NO3-/NO2-浓度.结果休克过程中血清NO无明显变化,复苏后早期(1 h)显著下降,6 h达峰值,其后血清NO维持较高水平,24 h仍显著升高.休克未复苏鼠血清NO无显著变化.结论创伤性休克时血中NO无显著变化,复苏后先有一过性NO减少,继而血中NO升高,持续至24 h,再灌注损伤是复苏后期NO合成增多的重要原因.
作者:冯浩淼;黄宗海;黄绪亮;宋慧娟;孙英刚;林洪武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婴儿期颅内出血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22例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颅内出血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儿在儿科诊断和治疗基础上施行微创手术,清除颅内血肿,疗效显著,均治愈出院.结论微创手术清除婴儿颅内出血可减轻神经系统后遗症,降低婴儿期颅内出血的死亡率.关健词:脑出血;维生素K缺乏;微创手术;婴儿
作者:邓景阳;吴立平;陈亚德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制备一种以胶原为基质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并研究其血液相容性及组织相容性.方法采用物理、化学及物理/化学方法对胶原材料进行交联.结果动态凝血试验显示,通过不同方法交联后的胶原材料,D(λ)值随着与血液接触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其中,通过碳化二亚胺交联得到的胶原在与血液接触相同时间后测得的D(λ)值高;溶血率的数据表明,交联后的胶原材料溶血率均小于5%;血小板粘附与变形电镜照片显示,血液在3种材料表面均未引起血小板的变形,且粘附数量较少.结论3种交联法制备的胶原材料都有较好的血液相容性,材料表面细胞生长状况良好,表明材料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作者:牟善松;马安德;屠美;李立华;周长忍 刊期: 2002年第10期
报告12例坏疽性脓皮病患者的性别与年龄构成、并发症、实验室检查、治疗经过和结果,对该病的病因、治疗和预后进行了讨论.
作者:颉玉胜;曾抗;彭学标;颉乐栋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睡眠剥夺对大鼠脑组织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含量的影响.方法用小平台水环境法对大鼠进行连续96 h快速动眼相睡眠剥夺,以正常饲养组及大平台组为对照,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睡眠剥夺后大鼠额叶皮质、脑干、下丘脑等脑区GABA、GLU含量的变化.结果睡眠剥夺后大鼠各脑区脑组织GABA含量、GABA/GLU值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而GLU含量在脑干、下丘脑两脑区亦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睡眠剥夺可伴有大鼠脑组织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及比例的变化.
作者:王升旭;李求实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恶性疟原虫谷氨酸脱氢酶(GDH)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融合蛋白,测定重组蛋白的免疫活性.方法采用PCR方法特异性扩增恶性疟原虫(海南株)GDH基因,双酶切后克隆人pGEX-4T-1载体中进行诱导表达,重组蛋白纯化后免疫小鼠制备特异性血清,并用琼脂双向扩散法检测效价,ELISA、Western blotting检测重组抗原的免疫活性.结果获到了重组表达的抗原蛋白,表达产物能与鼠抗恶性疟原虫血清发生特异反应,并能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免疫琼脂扩散法检测抗体滴度为1:16.结论恶性疟原虫GDH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且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抗原性.
作者:李林海;李明;吴英松;王萍;田泽维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研究一种基于表面矢量场平滑的三维重建方法,对DICOM格式的体数据的三维结构进行表面重建.方法采用人体颅脑、骨盆及鼠胚胎切片3组体数据,分别采用MC算法提取三维结构的外表面,用小三角形面片逼近三维结构的真实外表面,对外表面的法向矢量场作平滑处理,重建并显示出体数据场的三维结构.结果在微机上得到了3组体数据的三维重建结果,其结果均具有满意的三维细节和真实感.结论三维表面矢量场平滑的方法能够提高三维重建质量.对DICOM体数据采用此重建方法,可以在微机上实现优质的三维重建.
作者:谢小棉;李树祥;刘哲星;董武;陈武凡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研究钾通道阻断剂对单纯低氧/复氧诱导的培养海马神经元死亡的防护作用.方法培养8 d的海马神经元置于低氧环境(95%N2/5%CO2)6h,复氧再培养直至72 h,复氧后0.5 h培养液内分别给予不同钾通道阻断剂,用细胞计数及MTT比色法检测神经元死亡情况.结果低氧/复氧诱导培养海马神经元出现迟发性死亡;四乙铵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防护低氧/复氧诱导的培养海马神经元免于死亡;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BK通道)阻断剂iberiotoxin(IbTX)可完全消除低氧/复氧诱导的神经元死亡(P<0.001);A型钾通道阻断剂4-氨基吡啶不能防护低氧/复氧诱导的神经元免于死亡(P>0.05).结论钾通道阻断剂四乙铵和IbTX能防护低氧/复氧诱导的培养海马神经元免于死亡,提示某些类型的钾通道尤其是BK通道活动增强可能参与了低氧/复氧诱导的培养海马神经元死亡.
作者:陈明;孙红宇;王颖;高天明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制备抗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单克隆抗体.方法利用BDNF纯品与酸处理后的沙门氏菌菌体(抗原:菌体为1:5)混合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mAb.结果获得3株抗BDNF的单克隆抗体,分别命名为B1、B2和4D1,mAb的Ig亚类均为IgG1.ELISA间接法测定腹水mAb效价为1×10-6~1×10-5,各单抗相对亲和力结果为B2>B1>4D1.结论成功研制出抗人BDNF单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BDNF在体内组织的表达及分布提供了一种工具,并为基因工程制备BDNF提供了检测方法.
作者:苏瑾;张亚莉;尤长宣;吴锦雅;车小燕;王小宁 刊期: 2002年第10期
双黄连注射液具有抗病毒和抗菌作用,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近年在儿科临床得到广泛应用.我们在用药过程中发现双黄连注射液致肺水肿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静;关英 刊期: 2002年第10期
患者男,23岁,被刀刺伤,左胸第4肋间4 cm伤口,血压0/0 kPa,处于濒死状态.伤后16 min经左前外侧切口第4肋间行急诊室剖胸术,探查见:胸腔积血2 500ml,心包4 cm伤口,心脏2 cm伤口,左肺上叶5 cm伤口.4 min内成功地用心包做垫片缝合心脏3针.病人8d后痊愈出院.
作者:吴旭;王武军;桑显富;胡振富;陈钢;陈东升;郭刚;向前;田柯;彭月华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提高非小细胞肺癌放射治疗疗效而不增加放射损伤的方法.方法13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62例行大分割适形放疗,6~8 Gy/次,隔日1次,总剂量48~64 Gy,共6~8次,总疗程2~3周;73例行常规分割放疗,2 Gy/次,5次/周,总剂量60~70 Gy,共30~35次,总疗程6~7周.对比观察治疗后1、2年肺内局部病灶控制率、生存率以及放射性肺、食道损伤发生率.结果放疗后3个月,常规分割放疗组和大分割适形放疗组病灶完全消失率分别为44.9%和77.8%,有效率分别为94.4%和100%,两组治疗效果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42.5%和77.8%(P<0.01),2年生存率分别为30.1%和48.6%(P<0.01),两组局部病灶控制率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放射性肺、食道损伤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非小细胞肺癌大分割适形放疗疗效优于常规分割放疗.
作者:徐素俊;石玉生;宋海春;陈龙华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观察鬼臼毒素脂质体皮肤外用时的释药方式和药物在皮肤中的滞留量.方法以超声波法制备鬼臼毒素的二棕榈酸磷脂酰胆碱(DPPC)和大豆卵磷脂两种脂质体悬液,将相同浓度的鬼臼毒素酊剂及两种鬼臼毒素脂质体悬液涂于幼猪的背部皮肤上,以空臼脂质体、空白酊剂作为对照.观察48 h内不同时间段、不同制剂中的鬼臼毒素在皮肤中的滞留量.结果鬼臼毒素酊剂在用药l h后皮肤中出现药物高峰,随即很快下降;大豆卵磷脂脂质体鬼臼毒素在皮肤中缓慢释放,无明显药物高峰出现,药物浓度持续高于鬼臼毒素酊剂;DPPC脂质体鬼臼毒素用药后4 h在皮肤中出现药物高峰,然后缓慢下降至一定水平后,药物浓度维持稳定,48 h内药物浓度一直显著高于鬼臼毒素酊剂及鬼臼毒素大豆卵磷脂脂质体.结论DPPC脂质体包裹鬼臼毒素外用具有更好的皮肤靶向性,是较好的皮肤外用制剂.
作者:江彬彬;张三泉;曾抗;孙乐栋;颉玉胜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protein,HSP)70的诱导表达对豚鼠耳蜗听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经白噪声预刺激(100dB SPL,45 min)诱导耳蜗产生HSP70的豚鼠与无预刺激的正常豚鼠同时暴露于强噪声(125 dB SPL,90 min)中,观察强噪声刺激后不同时间的听性脑干反应(ABR)阈值.结果100dB SPL的白噪声能诱导耳蜗HSP70的表达.强刺激后12 h,两组间ABR阈值无显著差异(P>0.05);强刺激后60和108 h,预刺激组的ABR阈值均低于无预刺激组(P<0.01).在预刺激组内,108 h ABR阈值低于60 h ABR阈值(P<0.05),而在无预刺激组内,108和60 hABR阈值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预刺激诱导耳蜗产生的HSP70对豚鼠耳蜗听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汪绪武;王希军;宋江顺;陈合新;满宇红 刊期: 200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