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结肠镜下摘除大肠息肉372例的体会

周丹;章淑华;许小江;隋杰

关键词:结肠镜, 大肠息肉, 摘除
摘要:目的: 探讨结肠镜下高频电凝摘除大肠息肉的安全性及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 在结肠镜下行大肠息肉高频电凝摘除.结果: 372例921颗大肠息肉均成功摘除,无一例穿孔,15例出血,经内镜下处理均有效止血.结论: 采用高频电凝摘除大肠息肉是一种安全、有效、方便的治疗方法.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平均红细胞体积测定法与红细胞脆性一管定量法用于地中海贫血产前筛查的比较

    目的:研究应用平均红细胞体积测定法(MCV法)及红细胞脆性一管定量法(一管法)对孕妇及其配偶进行地中海贫血的产前筛查, 观察其准确性.方法:对我院产科门诊及优生门诊就诊的3618对夫妇(7236例)同时用血液自动分析仪检测红细胞体积,用一管法检测红细胞脆性,比较两者的检出率和准确率.结果:7236例受检者中,MCV法的轻型地中海贫血检出率为9.8%(709/7236),准确率为98.7%(700/709);一管法检出率为8.9%(644/7236),准确率为89.1%(574/644).两法的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法的检出率则无明显差别.结论:MCV法具有更高的准确性,比一管法具有更高的筛查和诊断价值.

    作者:韩懿;甄瑞贤;庄冬梅;黄宝珍;陈晶茵;黄旭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食酸丛毛单胞菌31株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31株食酸丛毛单胞菌的耐药性.方法:分离菌株均经MicroScan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确证后,用MicroScan NC21复合板进行药敏试验,并将结果输入WHONET-5.1软件,分析其耐药性.结果:药敏结果显示:31株均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对环丙沙星及复方新诺明耐药率分别为9.7%和16.1% ;对特治星、头孢他定、头孢噻肟与亚胺培南均敏感,对哌拉西林、氨曲南、头孢曲松、头孢吡肟、优立新敏感率分别为93.5%、87.1%、93.5%、87.1%、80.6%.结论:食酸丛毛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环丙沙星及复方新诺明有较高的耐药性.

    作者:卢兰芬;何庭宇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生血宁防治极低体重儿贫血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联合铁叶绿酸钠(生血宁)防治极低体重儿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入住新生儿病房的60例极低体重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生后第7天起给予EPO及生血宁治疗,对照组仅予生血宁治疗,疗程均为4周.分别于生后第7、 14、28、42天检查两组患儿血常规并记录Hb、RBC、Hct、网织红细胞(Ret)及血清铁蛋白(Fe++).结果:两组患儿生后的Hb、RBC、Hct均下降,但治疗组下降程度较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儿的Ret经治疗后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两组的血清Fe++生后均逐渐下降,以治疗组下降更明显,但治疗结束时,治疗组的血清Fe++上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5例(16.7%)出现贫血症状,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7%(17/30) (χ2=10.331, P<0.01).结论:早期使用EPO联合生血宁能减轻极低体重儿的贫血程度.

    作者:陈志辉;陈文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米非司酮在异位妊娠腹腔镜手术前的应用观察

    目的:寻找减少腹腔镜治疗异位妊娠手术中的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方法.方法:选择输卵管妊娠未破裂患者200例,随机分成A、B两组各100例,A组在腹腔镜手术治疗前1d给予米非司酮150mg顿服,B组诊断明确后直接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发热例数.结果:A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10.02±5.28)mL vs (20.03±4.87) mL],手术时间则明显短于对照组[(30.08±10.85)min vs (41.02±11.05) 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术后发热的发生率为2%,明显少于B组的9%(χ2=4.714,P<0.05).结论:米非司酮在异位妊娠腹腔镜手术前的应用可以明显减少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赖文瑶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93例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

    目的:总结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对策及体会.方法:针对93例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制订有效的护理措施,有针对性地预防和控制并发症,术前进行心理护理,术后加强基础护理, 并进行有计划的功能锻炼, 做好出院指导.结果:本组93例患者均顺利通过手术, 未出现关节脱位、感染、下肢血栓性深静脉炎、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术后患肢功能恢复良好,随访3个月至1 a,患者假体及髋关节功能良好,均能下地行走.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心理护理和术后的正确护理及早期功能锻炼,可提高髋关节活动度,防止关节僵硬,促进患者术后早日康复.

    作者:张飞文;甘敏;钟红英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间充质干细胞在肿瘤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基因治疗肿瘤的关键是使目的基因表达的有治疗价值的活性物质可以稳定高效在肿瘤部位表达,以期达到佳的治疗效果.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不仅具有体外增殖及多向分化的潜能、低免疫原性等特点,而且其在体内迁移的靶向性以及对肿瘤的增殖有多方面的影响,MSC很有可能成为新一代高效的运输治疗基因的细胞载体,本文对近年MSC在肿瘤基因治疗领域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作者:林茂;王坚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抗抑郁药物帕罗西汀对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方法:80例卒中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帕罗西汀20mg/d晨服,共服药2个月;对照组则给予外观相同的安慰剂.治疗前、治疗后第2、4、8周末分别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Zung(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并分别评定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Zung(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分别为(12.5±8.4)、(54.1±11.2)、(50.2±9.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5±4.3)、(61.8±17.2)、(54.2±1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5%(P<0.01).结论:帕罗西汀能较好地缓解焦虑情绪,是治疗卒中后抑郁症的理想药物.

    作者:赖建斌;曾广翘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大学英语泛读课教学的思考

    我院公共英语课程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规定,自2002年起进行了分课型教学,即:精读、泛读、听力课每二周课时比例为3∶1∶4,泛读课采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大学英语全新版阅读教程》.然而随着分课教学的展开,问题接踵而来.

    作者:赵丹丹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硫普罗宁治疗药物性肝炎43例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硫普罗宁治疗药物性肝炎的疗效.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的药物性肝炎患者85例,随机分成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硫普罗宁治疗,对照组则用肝太乐、甘利欣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和肝功能情况.结果:治疗组治愈、显效、有效、无效的例数分别为38、3、1、1例,对照组则分别为22、2、5、13例,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6.694,P<0.01),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97.7% vs 69.0%);两组治疗后的丙氨酸转氨酶、草氨酸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比治疗前显著下降,但以治疗组更为明显(P<0.01).两组均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硫普罗宁可快速改善肝炎临床表现及恢复肝功能,对药物性肝炎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杨红卫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腹腔镜手术治疗泌尿系疾病167例

    目的:了解腹腔镜技术在泌尿外科手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67例采用腹腔镜技术诊治的泌尿外科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7例中手术成功145例.平均住院5d,术中均未输血,术中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多种泌尿系疾病,具有损伤小、痛苦轻、术后恢复快和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王祥林;刘成倍;徐伟;庞桂建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断端挫灭的离断指体在重建手功能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断端挫灭的离断指体在重建手功能中的应用. 方法:对27例27个断端挫灭的离断指体采用移位、桥接法再植.结果:本组27例27指中,21指成活,6指坏死,成活率为77.8%.经0.5~6a 随访,再植指感觉恢复,两点辨别觉为4~12mm,手指外形满意,再植指恢复一定的夹、捏、握功能.根据断指再植功能评定标准评定,其中优5指,良15指,可4指,差3指,总优良率为74.1% .结论:断端挫灭的离断指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充分利用,以重建部分手功能.

    作者:谢树武;吴焯鹏;谢国均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403例头先露脐带绕颈妊娠结局分析

    目的:观察头先露脐带绕颈对分娩方式及围产儿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05年1~12月间头先露脐带绕颈分娩403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头位脐带绕颈分娩过程有胎儿窘迫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无胎儿窘迫组明显增高(P<0.01).当发生急性窘迫时,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以急诊剖宫产低,与阴道分娩的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道分娩中, 自然分娩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又明显低于加腹压和产钳组.结论:脐带绕颈可在严密监护下行阴道试产,大多数可经阴道顺产,出现胎儿窘迫时,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极为重要;出现胎儿窘迫时,选择佳方式分娩可降低新生儿窒息率.

    作者:黄常英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63例的外科治疗体会

    目的:总结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63例急症手术治疗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结果:右半结肠癌23例,行一期切除吻合22例,行短路手术1例;左半结肠37例,行一期切除吻合33例,捷径手术2例,Harlmann手术2例.直肠癌3例中行Miles 1例,Dixon 1例,单纯造瘘1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例,肺部感染5例,切口感染7例,切口裂开2例,造口旁疝1例,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5.4%.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2例.随访统计1,3,5a生存率分别为88.9%,57.1%和31.7%.结论:对该病症应根据具体病情而选择术式,通过正确操作及围手术期处理,一期吻合手术效果满意.

    作者:林晖;陈春雷;梁毅;何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丙型肝炎感染者IL-2、IL-6、IL-18血清水平的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IL-2、IL-6、IL-18水平与丙型肝炎病变的关系.方法:运用ELISA法检测不同类型丙型肝炎感染者血清3种细胞因子IL-2、IL-6、IL-18的水平,观察感染者细胞因子水平与肝炎发展的关系.结果:慢性及重症肝炎感染者血清IL-2水平出现显著性下调(P<0.05),而慢性及重症肝炎感染者的IL-6、IL-18的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 或P<0.01),升高程度与病情相关.结论:血中细胞因子水平是判断丙肝感染者免疫状态及进行治疗的重要指标.

    作者:陈小芳;王翠霞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增强的等长运动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检测冠心病的应用研究

    目的:设计一种在上肢握力负荷的同时再增加下肢等长运动负荷方法即增强的等长运动负荷,并结合超声心动图对冠心病(CAD)进行初步研究,探讨其检测冠心病的价值.方法:采用自行研制的等长运动心脏负荷试验机对一组临床上疑似CAD的胸痛病例(45例)进行增强的等长运动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及冠脉造影检查,并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上述45例患者分为CAD组和正常组.结果:(1) 负荷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明显,心率、动脉收缩压、心率-收缩压乘积显著性增加;(2)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9.3%、81.3%、88.5%、57.9%;(3) CAD组在负荷后左室舒张、收缩功能指标二尖瓣口血流E峰/A峰、LVEF明显低于负荷前以及正常组的负荷前、后(P<0.05).结论:增强的等长运动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方法对于CAD诊断的准确率较高,并可有效评价CAD患者舒张、收缩功能的变化,有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汤庆;何小洪;陈毓菁;麦子杰;赵子斌;林转娣;李建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实习生内科临床实习带教的体会

    临床实习是实习生十分重要的学习阶段.实习生通过临床实习阶段的综合训练,培养临床医师的基本条件和素质,是医学院校实习生转化成一名合格医师的桥梁[1].目前,医疗模式及就业形式的转变,对当前实习生实习带教提出新的问题,在此就本人临床带教中的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麦哲林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以段落分析为突破点培养学生的语篇模式分析能力

    语篇分析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越来越得到重视.目前, 以语篇分析理论为基础的英语语篇阅读教学法,已经成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语篇模式是语篇分析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李朝东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我校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的实践和思考

    重视开展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本文结合我校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情况,对继续深化此项活动作粗浅的思考.

    作者:陈博;潘洁敏;郑颖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钩虫抗凝血肽的研究现状

    钩虫(hookworm)是钩口科线虫的统称,至少包括17个属100余种.钩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为适应摄食而形成了有效的抗血液凝固机制,钩虫分泌的抗凝物质是其抗血液凝固的基础.目前已报道的这些抗凝成分包括6种抗凝血肽[1-3]和1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HPI)[4].

    作者:彭礼飞;王会兰;邓莉;戴世忠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全脑缺血模型大鼠再灌后对皮层神经元L型Ca2+通道的动态观察

    目的:对全脑缺血模型大鼠再灌后不同时间点L型Ca2+通道的开放和关闭状态进行动态研究,以进一步揭示缺血性神经元损伤的机制.方法:参照改良的Pulsinelli四血管闭塞法制备全脑缺血大鼠模型,缺血后的大鼠分别在再灌注2、12、24、48、72h后进行皮层神经细胞急性分离,单通道电流经EPC-9膜片钳放大器放大,用Pulsefit+Pulse采集入计算机,用分析软件TAC进行测量.结果:再灌后2、12、24、48、72 h5个不同时间点,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L型Ca2+通道平均开放时间出现两个高峰期,第1次出现在再灌2、12、24 h,第2次出现在48、72 h,较第1次更高;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L型Ca2+通道开放概率出现两个峰值:第1次出现在再灌后2 h(显著高于正常组),至12 h又回落至接近正常水平;第2次出现在再灌24 h.结论:在脑缺血再灌注的不同时点,缺血性损伤对L型Ca2+通道的影响机制即可利用性和开放特性的影响不同.在缺血再灌后的2 h至72 h的各时段,缺血性损伤通过增加L型Ca2+通道的可利用性引起神经元胞内Ca2+超载;在再灌后期(48 h),缺血性损伤则通过增加L型Ca2+通道的开放特性而引起神经元胞内Ca2+超载.

    作者:关莉;闫福曼;李小英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广东医科大学